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3)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
(2022-10-06 20:38:38)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3)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
高考要求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为B,当然熟练掌握和积累一定数量的重点文言词汇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常考文言实词知识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五大类,其中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偏义复词相对较少。下面我们首先总结一词多义的相关知识点及用法,供同学们学习备战高考使用。
此外,为了让同学们更好、更有效地掌握文言文实词,在“2023一轮复习”考点和知识梳理的同时,我们同步对最新“统编教材文言实词”(侧重高中古诗文,兼顾初中古诗文)进行了全面系统总结。
图片
1.一词多义的概念
一个词有多个意思,这些意思又是互相联系的,叫作一词多义。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
这是因为文言文中单音词占优势,易于引申。例如:“兵”本义是武器,《出师表》“兵甲已足”中的“兵”就是这个意思。《陈涉世家》“上使外将兵”中的“兵”指军队,“行收兵”中的“兵”指士兵。
2.一词多义的形式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例如:朝,本义是“早晨”(朝令夕改)。“道”的本义就是路途、道路。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当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义”。例如:“走”的基本义是“步行”。
在现代汉语中谈到本义是指后者,即词的基本义,也就是常用的意义。这种基本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总是作为词的第一个义项。
(2)引申义。
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例如:朝,早晨是大臣朝见国君的时间,故由“早晨”引申为“朝见”(率天下诸侯而朝周);朝见的地方也叫“朝”,故引申为“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再引申为“朝代”(改朝换代)。
“道”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3)比喻义。
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例如:“手足”本义是“手和脚”,“兄弟”是其比喻义;“干城”本义是“盾牌和城墙”,后来喻指“捍卫者”。
(4)假借义。
所谓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它同词的本义是不相干的。如“然”,本义是燃烧。后来假借为:代词,如此,这样。如“鞣使之然也”。形容词词尾,相当……的样子”。如“屋舍俨然”。
3.词义的引申方式
(1)连锁式。
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如“寒”本义是冷,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衣而受冻,又引申为贫寒,进而引申为恐惧、害怕。例如: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论积贮疏》)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训俭示康》)
黄巢矶与白沙滩,只是闻名已胆寒。(《过黄巢矶》)
(2)辐射式。
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然后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节”的本义是竹节,由其辐射产生的引申义有木节、关节、季节、节操、节拍等。例如: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郑板桥《竹》)
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后汉书·虞诩传》)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单于壮其节。(《苏武传》)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琵琶行(并序)》
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这些规律,有利于我们以简驭繁,对多义词进行系统梳理。
方法指导
一词多义辨析方法
多义性是古代汉语中实词的一大特性,但具体到特定的句子中,任凭其词义再多,却只能取其一。辨析一词多义。大致有如下几种方法:
1.语法分析法。
任何句子都处在一个语法结构之中,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的不同的成分,通过分析句子成分,便可以推知词语的词义。例如:
(1)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中“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因此,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2)将军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句中“将军”作主语,“被”和“执”作并列谓语,那么“坚”和“锐”是宾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因此应解释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2.字形推导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很多有密切的联系。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形声字的“义符”给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例如: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啮,从“口”从“齿”,“口”“齿”加于人不是“吃”而是“咬”,“啮”即“咬”。
3.成语助记法。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含义。成语源于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不少的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不刊之论”中的“刊”,“文不加点”中的“点”,“不速之客”中的“速”,“不期而遇”中的“期”等等。推断实词词义时,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借用成语,问题也可能就化难为易。例如: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可以联系成语“日薄西山”,其中“薄”是“接近、靠近”,可推断“芳不得薄兮”中“薄”词义与之相同。
(2)必躬造左公第。(《左公毅公逸事》)可以联系成语“登峰造极”中的“造”是“到”,分析该句,“造”也是“到”的意思。
4.因声寻义法。
即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词时,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这样写,有时那样写。后人便称之为通假。例如: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 通“俱”。
[对点练习]
1.解释加粗的字。
图片
2.下列对句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竭诚以待下”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与“度义而后动”两句中的“度”字含义不同。
C.“刑人如恐不胜”与“沛公不胜杯杓”两句中的“胜”字含义相同。
D.“项羽兵四十万”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两句中的“兵”字含义相同。
3.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疼爱)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吝啬)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欣赏)
4.下列各句加粗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图片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都相同的一组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
权,然后知轻重(《齐桓晋文之事》)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B.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戍卒叫,函谷举(杜牧《阿房宫赋》)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苏洵《六国论》)
C.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素善留侯张良(司马迁《鸿门宴》)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D.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蒲松龄《促织》)
6.对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逮奉圣朝(等到)
因自度此曲(创作)
其制稍异于前(制度)
感慨系之矣(关系)
生生所资(凭借)
其置也若弃(放下)
此世所以不传也(记录)善万物之得时(美好)
A. B.
C. 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舅夺母志(强行改变)
具以表闻(使上闻,报告)
B.求之靡途(消失)
桴止响腾(鼓槌)
C.迨诸父异爨(分家)
盘飧市远无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
D.悟己往之不谏(挽回)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指甲掐)
8.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方”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参考答案
2.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C项,前“胜”:尽。句意:对人用刑只担心不能用尽。后“胜”:承受。句意:刘邦禁不起多喝酒。
3.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C项,“爱”,爱惜。句意:假如当初(韩、魏、赵)三国国君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4.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A项,“举”,举起。句意: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唱“窈纠”这一章。
“举”,被攻占。句意: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占。B项,“复”,恢复。句意: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可以明白了。“复”,此处应理解“复道”,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因上下都有通道,叫做复道。句意:复道飞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C项,“内”,通“纳”,使……进入。句意: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内”,通“纳”,使……进入。句意: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D项,“数”,多次。句意: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数”,天数,命运。句意: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
5.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项,前“知”:知道。句意: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中“知”:知道。句意:称一称,这样才能知道是轻还是重。后“知”:知道。句意: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知道它会这样的。B项,前“举”:向上托,举起。句意: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中“举”:被攻占,被占领。句意: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占。后“举”:拿。句意:拿它们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C项,前“善”:拭,擦。句意:将刀擦净,收藏起来。中“善”:与……交好。句意:一向和留侯张良交好。后“善”:好。句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D项,前“过”:错。句意:我听说官吏们在商议逐客的事,我认为逐客错了。中“过”:经过。句意:忽然(听到)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经过。后“过”:超过。句意: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官宦人家还阔气。
6.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制”,规模。句意:它的规模稍微不同于从前。“系”,联结。句意:感慨随之产生。“传”,流传。句意: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善”,欢喜,羡慕。句意:(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解释正确。
7.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项,作息,偏义复词,这里单指劳作。句意:白天黑夜勤恳地操作。B项,靡,没有。句意:可是求官缺少门路。字,养育。句意:抚养好你们的孩子。D项,心动,内心惊恐。句意:我正心惊想要回去。
8.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方”为纵横、方圆。A项,方:方向。句意:对于到越国来的各方有名人士,一定在庙堂上接见,以示尊重。B项,方:纵横、方圆。句意: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C项,方:道理。句意: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行事合乎准则。D项,方:副词,正。句意:(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