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富养自己最好的方式

(2022-08-05 08:47:22)
标签:

杂谈

分类: 诗词鉴赏
苏轼:富养自己最好的方式

变的是人生境遇,
不变的是自我修行。


《朗读者》里说:“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

中年以后,从北到南,却是接连被贬,半生流离辗转。

可无论境遇如何,他都不忘修养身心,丰富自我,最终活成大家向往的模样。

苏轼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

富养自己,就是我们这辈子最好的修行。

1
寡欲养身

清朝学者申居郧曾说:“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对外物的渴求,是我们的本能,但欲望无穷,一味放纵,往往只能给自己招来祸患。

柳宗元写过一则寓言《大鲸》。

南海有一头大鲸,在海中掀起滔天巨浪,追逐着肥美的鱼群。

它一张口,就吞掉了几十条像船那样大的鱼。

大鲸跟着鱼群,一直往北,逐渐靠近了浅滩。

当海水开始退潮时,它却仍然贪食不停,想将更多的鱼吞进肚里。

最终海水散去,它搁置在浅滩上,再也回不去海里。

很多人也如同这头大鲸,永不知足,有了还想再有,得到了还想要更多,直到被拖进欲望的深渊,才悔不当初。

庄子《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人这一生,其实真正所需甚少。

苏轼21岁就中了进士,年纪轻轻便拥有三品官身。

尽管俸禄优厚,但在生活中,他却极其节省。

他写过一篇《节饮食说》的小文,把它贴在自家墙上,时时警醒自己。

文中规定:每餐只能一饭一菜,逢年过节,也只能饮一杯酒,吃一个荤菜。

若有贵客来访,设盛宴招待则只能加两个菜。

别人请吃饭,他也事先告诉对方,不要铺张太多,不然就拒绝入席。
当时很多人感到困惑,不解他为何如此节省。

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他给出了答案:

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约,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无论身在庙堂,还是贬斥在外,苏轼一直过着这种简朴的生活。

脱离了物质的依赖后,他变得更加洒脱自在,身子骨也更加硬朗,老年仍精神矍铄。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

欲望是人心的黑洞,过度追逐,最终会将自己吞噬。

正所谓: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

学会对生活去繁就简,才能笃定地追求想要的人生。



2
少言养福

《易经》里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祸从口出,说话太过随意,就容易招致无妄之灾。

宋神宗熙宁二年,由于同王安石等变法派不和,苏轼请求外任。

短短几年内,就连续辗转杭州、密州等地。

在调任湖州时,他内心略有不满,呈上了一份《湖州谢上表》。

其中有这样一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原本只是发几句牢骚,埋怨皇帝不肯重用他。

却不想被御史何正臣、李定抓住不放,他们接连上章弹劾,认为他攻击朝廷,反对新法。
宋神宗看到后,大为恼怒,下令严肃处理这起案子,将他关进了大牢。

随着调查展开,他往日轻率的言论都被翻出来,罪名也越来越多。

最终,他被冤枉入狱。

这让我想起朱元璋年轻时的一个故事。

他落魄时,曾受过一个叫郭德成的人接济。

当他当了皇帝后,为了报恩,朱元璋赐给他大量钱财,足以保他后半生无忧。

有一次,郭德成喝醉了,说了句:

“我最恨的就是乱糟糟的头发,要是能剃成光头就好了。”

没想到一句无心的话,让朱元璋大怒,因为他在年轻时,曾出家为僧。

感觉受到嘲讽的朱元璋,立马下令,将郭德成拖出去斩了。

俗话说:“一言可以致福,一言可以招祸。”

很多时候,与其说多错多,为自己招来不幸,不如克制住自己的表达欲。

就像朱自清在《沉默》中所言:

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管得住自己的嘴巴。

正所谓: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

忍住口舌之欲,谨言慎行,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3
读书养智

汉代学者刘向在《说苑》中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不读书的人,往往容易陷入偏狭固执当中,多读书,则能够让人抹去肤浅与无知。

春秋时期,鲁国人闵子骞非常仰慕孔子,于是拜孔子为师。

刚来时,子骞的脸色干枯蜡黄,眼神木讷呆滞。

面对孔子的考校,常常一问三不知。

过了段时间后,他的气色开始红润,眼神也变得灵动。

在跟师兄弟们切磋学问时,也对答如流。

孔子感到很惊讶,就问其原因。

子骞恭敬地答道:“来到这里,每天读书,学会了辨别是非,懂得了很多道理,所以才有这样的变化。”

孔子听后,抚掌称赞。

林语堂曾说:

读书,可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读书,不仅使人聪耳明目,更能让人开阔胸襟,陶冶性情。

元丰二年,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冈,整日闭门谢客。

好友朱载非常担心他,于是上门拜访。

本以为苏轼会很消沉,没想到他捧着《汉书》,正一边读一边抄写。

朱载感叹道:“您还有心情抄书呢。”

苏轼笑着说:“我抄《汉书》已有三遍了,每次咀嚼,都获益良多。”

恰如他所言: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

正是阅读,让他在动荡飘零的一生中,无论境遇如何,都能保持豁然与通达。

《生活的艺术》里说:“人一定要时时读书,不然便会鄙吝顽腐,顽见俗见生满身上。”

不读书的人,见识难免受限,就容易受到眼前世界的禁锢。

一个人只有常常阅读,才能摆脱鄙俗和顽固。

书读多了,心灵得到滋养,内心自然丰盈饱满。



4
平和养心

《东坡志林》记载,当苏轼被押解进京定罪时,全家人哭作一团。

这时,他却开起玩笑,念了句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简单的一句自嘲,逗得妻子破涕为笑。

在大牢中,别的犯人都惶惶不可终日,他却照常吃喝。

夜里牢中虫鼠很多,他也不管,径直睡去,很快就鼾声如雷。

《黄帝内经》里说,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一个人的心境,决定了他看到的世界,是彩色的还是灰白的。

心态平和淡然的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厄,都在苦难中开出一朵花来。

苏轼被贬海南时,想抄书写书,便和儿子找了很多松枝来烧墨。

结果一不留神,把整个松柴堆点着了。

儿子以为父亲会沮丧,谁知道苏轼竟高兴地说:“这下烟灰多得用不完了。”

没多久,政敌章惇见他过得太舒服,就派人来将他赶出了官舍。

没了房子住,一家人不得已跑到树林里睡觉。

儿子苏过垂头丧气,苏轼却说:

“还好是贬到海南来了,要是别的地方,住在外面怕不是要冷死。”

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苏轼不仅没有自怨自艾,反而过得有滋有味。

他一生颠沛,从北贬到南,吃尽了苦头。

但面临人生诸多不如意,他却浅唱低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凭着这份豁达的心境,苏轼一生的跌宕起伏中,活得潇洒肆意。

想起于丹说过: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人生在世,所谓物随心转,境由心生。

面对生命的起落,顺遂也好,坎坷也罢,不妨坦然以待。

得失看淡,宠辱不惊,修一颗平常心,得一份自在从容。



林语堂曾说:

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纵观苏轼一生,他走过山川湖海,笑过王侯将相,尝过苦乐悲欢。

变的是人生境遇,不变的是自我修行。 

往后余生,愿你我学习他的精神,抛开外物羁绊,以书解惑,守口修心。

不断富养自己,活出最佳的生命状态。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寂寞沙洲冷,苏东坡如何扛过孤独

原创 苏娟  
北宋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让苏东坡险些葬送性命;后经王安石、苏辙等人冒险进谏宋神宗求情,才得以幸存。

然后,他被贬往黄州。与他相近的20几位亲友,包括苏辙、司马光,以及去世的欧阳修,都受到了牵连。

百余天的辱骂逼迫、生死恐吓,加诸所在政治党派被连锅端,让苏东坡跌到了人生最低谷。面对荒凉陌生的黄州,以及生死未卜的好友,乐观如他也倍感寥落。

当然,寥落还包括,他的职位被贬为团练副使,这样一个毫无价值的地方小官。他的政治抱负,可能就此告终。

有几个月,他独自寄居在一个破败古寺院中,寺院名为“定慧院”,家人未至,写信给朋友也不见回复,可真是人间炼狱。

他的诗,就难得一见地充满了凄凉的孤独: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漏壶滴尽的深夜,一轮残月清晰地挂在疏朗的梧桐树梢,让空寂的周遭,洒满了清辉。此时,你可曾看见一个幽幽然如鬼魅的人独自穿梭度步,飘渺得像孤鸿的影子。

人与影相随,却似我看“我”。

惊起,回头,万千惆怅,万千嗔恨,竟无一人可启发。

孤鸿如我,我亦如孤鸿,飞来飞去,把江边的寒枝折尽,却还找不到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最后寂寞地落脚在冷旷的沙洲,寒冷倍至。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心无所住,人便无所住;境也随心转,触目孤苦;这种时候,最是难熬。仿佛整个人生,都不会再好了。



你看,豁达如苏东坡,竟也有过这样的人生时刻。何况我们?

只不过不久后,弟弟便送他的妻儿来到了黄州。再不久后,好友马正卿也追随来了黄州,并向黄州太守请求:“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希望能划一块无主的地给苏轼耕种。

不久,原黄州太守离任了,继任太守徐君猷很同情苏轼的遭遇,就把黄州城东缓坡上一块营防废地划给了苏轼。就是这五十亩地,让破败贫寒的苏东坡,找到了人生新的希冀。

他带着家人开垦荒地,受偶像白居易诗“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启发,起名“东坡”,并自赐名号“东坡居士”。

他结识新的朋友,无论“高居”太守,还是田间农夫,都成为他的好友。他们在所耕种的“东坡”旁帮他修房建屋,那屋建成之日突遇天降大雪,遂起名“雪堂”。

自此,东坡居士结交的各路有才之士,有志之士,又重新聚集在了一起,他们在“雪堂”高谈阔论,饮酒作诗。



苏东坡在黄州,完成了自己脱胎换骨的转变,不再仅限于对当下以及当政的批判,不再仅限于“家国天下”的士大夫情节,而是如陶渊明一样,可以在寻常的山野中悠然见南山;也可在赤壁面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发出千古感叹……

他变得随顺、豁达、开阔、悠然。似一支婉转中透着激昂的曲子,可高可低,可进可退。此时的苏轼,被命运的手打造成更美的样子,他超越了孤独、执着、好胜和委屈,成为了苏东坡,于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报复、不怨怼,不起妄念,甘于做个普通人,往往是最不普通的一种境界。

他在给好友李端叔的信里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则自喜渐不为人识。”

穿着草鞋,与渔民樵夫混杂,被醉汉推骂,从名满天下到无人认识,身在黄州的苏东坡,好像人群里的那只狗啊。但这种感觉特别好, 哇塞好舒服,“自喜渐不为人识”,就这样吧,和光同尘,我也只是“苏东坡”。

他写:“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木,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


就这样,苦中作乐,自得其乐,也未为不可。

人呐,不要太对自己有预期,当命运把你打趴下,你就趴地疼一疼,哭一哭,再翻个身躺平,看哪个姿势相对舒服。就酱,谁知道明天会怎样?

不怎样,也可以,就这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