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交流融合、和合文化

(2022-05-25 07:48:52)
标签:

作文

分类: 作文
交流融合、和合文化(湖南师大附中二模)

01
作文题目
【2022高三炎德·英才大联考 湖南师大附中二模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奥林匹克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源于内心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奖牌命名为“同心”。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一起向未来。

材料三: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将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冰墩墩甫一亮相,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常常一墩难求。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和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作文角度:交流融合,和谐共生,和合文化,同心





04
谈“和文化”
 1.“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2017年1月18日)
【原典】夫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佳肴美馔,在于能够调和各种不同的味道;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在于能够彼此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2.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和澳大利亚虽然远隔重洋,但历史和现实的纽带将我们紧紧连在一起。——在澳大利亚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开创中澳关系更加精彩新篇章》(2014年11月14日)

【原典】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解读】志同道合的人,即使隔山隔水也不觉得遥远;志趣相悖的人,即使近在眼前也不觉得亲近。面对外在距离和内在差异,这句古语传递对道路的自信,对发展的自信,对合作的自信。

3.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2014年6月5日)

【原典】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撰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

【解读】多种颜色交相辉映,在互相映衬下更加彰显;各种声音一起合奏,在彼此交响中达到平衡与和谐。



05
相关事例与观点
和合文化
指汉族和合文化,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提出的名词。“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就是“和谐”的意思。“和”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张教授要突出这一点,就在“和”后面加了“合”。他整理国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这一精神加以阐发,而其弟子跟起,成一时风气,而有和合之学焉。其和合学,是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和”精神的总结。

和为贵

儒家的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孔子的思想认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以和为价值标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既承认差异,又和合不同的事物,通过互济互补,达到统一、和谐。

道家的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认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二气互相交冲、互相激荡、互相交和、相互作用而构成和。

墨子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指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在于父子兄弟结怨仇,而有离散之心,所以“离散不能相和合”。

对内有利于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定团结。对外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潮流,提供反对霸权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

和谐

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它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

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天人合一 

“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最早孔子已有提出,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

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求同存异,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以及不同文化之间互相沟通、互相谅解、加强团结、赢得和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也因此而具有较大程度有宽容性和兼容性。例如,在中国的许多寺庙内,可以看到儒、释、道三家共居一室而相安无事的局面。这种情况,在任何一个宗教文化的国度里,都是难以想象的事。



06
精彩时评
“和”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相汇相融
人民日报时评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时刻,处处体现出“和”文化的美妙。北京冬奥会是全球盛会,处处彰显着“更团结”的力量。国际社会向中国人民送上新春祝福,也期待分享中国“双喜临门”的喜庆和欢乐,从团圆、团结中获取开创美好未来的信心和力量。

当春节与冬奥会相遇,世界更加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个时间段位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丰盛的中国传统美食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传统将为参与者提供十分特别的难忘体验。”在2015年1月6日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的《申办报告》中,北京冬奥申委着重突出冬奥与春节的融合。如今,愿景正在变为现实。在既古老又现代的北京,融合春节、民俗、冬奥元素的城市景观随处可见。在以四合院理念设计建设的冬奥村内,饺子等春节美食和装有福字、春联、灯笼的“春节礼包”,让运动员们感受到“过大年”的乐趣。

当春节与冬奥会相遇,世界将更加感受到文明交流互鉴的魅力。“和”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与“团结友爱、公平竞争、相互理解”的奥林匹克精神高度契合,都代表着人类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愿景。“和”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相汇相融,更加彰显弥足珍贵的时代价值。

正如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所说:“奥林匹克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源于内心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精彩、非凡、卓越的体育盛会,也将成为促进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盛会。北京冬奥会奖牌“同心”的形象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共设五环,寓意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共享冬奥荣光。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以灯笼为设计原型,代表着收获、喜庆、温暖和光明,容融表达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发展的理念。别具匠心的设计,让古老东方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交相辉映。

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是通过体育将全人类团结在友谊与和平之中。《奥林匹克宪章》中写道: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让体育为人类发展服务,从而打造一个更美好、更和平、尊重人类尊严的世界。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性挑战增多的当下,举办一届“更团结”的冬奥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世界意义。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口号,反映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展现出中国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携手各国抗击疫情、共建疫后美好世界的真诚意愿。

虎象征的力量、勇敢、无畏,正是人类应对当前挑战必需的品质。从中国“和”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中获得启迪,人类定能续写增进团结友谊的新篇章,凝聚战胜全球挑战的磅礴力量,拥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


让文明之光交相辉映
——写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之际

来源:新华社

经春入夏,中国主场外交好戏连台、精彩纷呈。继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又将隆重开幕。围绕“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的主题,亚洲47个国家以及域外其他国家的政府官员和代表共计2000余人齐聚北京,共襄文明盛举,推动亚洲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共同进步。

纵览历史长河,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亚洲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领袖提出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大倡议,对开创亚洲美好未来具有深远意义,体现了破解当今世界治理、信任、和平、发展“四大赤字”的深邃思考,也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这是一场回应“时代之问”的思想盛宴。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与此同时,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不同文明之间,是冲突还是对话、对抗还是合作,已经成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本次大会旨在传承弘扬亚洲和世界各国璀璨辉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可谓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只有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我们才能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这是一幅展现“美美与共”的瑰丽画卷。“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本次大会立足亚洲,又向世界敞开怀抱,是激发文化共鸣、维护文明多样的文明盛会。大会相关活动达110多项,在亚洲文化嘉年华上感受多元之美,在文明巡游和美食节中品味交融之道,这场中外文明大交流、多元文化大汇聚、多国民众大联欢的文明盛会,必将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体现着中国促进亚洲文明发展的责任担当,也展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博大胸怀。“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正是秉持这样的理念,中国致力于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为不同文明互学互鉴架设桥梁;以举办世园会为契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与各国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等多领域人文合作……中国智慧,中国行动,为世界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标志上,六瓣互动的花瓣状图形,象征亚洲文明的绚丽多彩,也寓意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秉持相互尊重、开放包容的精神,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亚洲文明之花必将绚丽绽放,人类文明的光芒必将熠熠生辉。



07
相关主题和标题
交流融合的精彩标题(相关主题:兼容并包、共存发展、求同存异、文化互补、一带一路)

《包容在心,共享成果》
《多彩文明,多样交流》
《千树万树梨花开》
《文化交流,文明对话》
《多搭桥,多铺路》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让文明之光交相辉映》
《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
《文明贵在互鉴》
《人类文明不只一个色调、一个模式》
《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文明的进步在于美美与共
《文明对话,一场美的发现之旅》
《文明没有对话,难以真正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