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2022-05-23 15:02: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家教 |
引导孩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1、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角色的变化,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
进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孩子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幼儿园时期,孩子都是以“玩”为主,而小学阶段,就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接受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和约束,还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孩子能否从幼儿园时期的生活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就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唤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入学前,应该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要上小学了;在学校里将会学到许多的知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让孩子意识到,小学跟幼儿园是不一样的,逐渐意识到自己角色的变化。
2、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
孩子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学校里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有的孩子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知所措的茫然与惶恐,特别是在学校里遇到困难时更不知如何是好。作为家长在孩子刚入学的这一时期,就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常关心询问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及时解决孩子在学校遇到的困难。有些事情在大人眼里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可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他一生的一道坎,不能草率了事。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较为胆小的学生,他们适应新的环境的能力本来就不强,如果没有家长的耐心引导帮助,他们是很难去面对新环境的。这将会给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障碍,也将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埋下诸多不良因素。
3、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求知欲,来源于儿童内心的积极要求。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就是使孩子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心理要求。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家长可以从多方面去启发诱导。比如给孩子讲名人伟人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故事,通过讲故事,使孩子思想感情上受到陶冶。或者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上学读书。家长对孩子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可以多角度来着眼。比如说语文科的学习,帮助孩子明确学习语文是为了掌握语言文字的交流工具,培养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为学好各门功课打下基础。只有让孩子真正知道学好语文有多么重要,他们才能努力学好它。其它功课也是同样的道理。
4、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一个人受益终身,可是一种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孩子能自己去养成的。孩子的天性是“玩”,“对于他们来说是比学习更具吸引力的”。因此,孩子会常常出现为了玩而不做作业,或边玩边做作业的现象。这些都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家长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该和孩子好好谈谈心,善意地指出孩子这些不良的行为,让孩子明白这样有多么不好。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后,可以和孩子一起订出几条要求。这样还不行,家长还必须花较长的时间做一个尽职的督促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孩子适应了新的环境,明确了学习目的,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的小学生活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教会孩子诚实守信自律
一个古老的话题,“狼来了”的故事是妇孺皆知的关于诚实的教育范例。父母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不诚实的、说谎的孩子,而孩子们也都知道不应该说谎。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不愿意与不诚实、说谎的人打交道,因为这种人无法给人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
国内外的学者都曾对孩子说谎进行了调查研究,我们曾对全国7省市的5600名3~9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进行调查,发现3岁儿童中就已经有50%以上开始在家里说谎了,而且这种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3岁到9岁在家里不说谎的儿童的比例从48%下降到34%,较多说谎和经常说谎的比例在各年龄段都在5.5%以上,其中7岁最高,达到8.7%。美国新泽西州新布伦什维克儿童发展研究所完成了一项研究,在该研究中,主试者把一个玩具放在被试儿童的背后,告诉他们在主试者回来之前不要转过身来。主试者在一个单向观察屏后面观察,结果发现,所有的33个3岁儿童都回头偷看了玩具,当去询问他们时,却只有40%的儿童承认。另一项来自美国的调查数据更让人惊讶不已,据美国心理学家迈克尔·路易斯的统计,全美国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在3岁前就学会了说谎话,而到了7岁,98%的孩子都已说过谎。
在人们心目中,3~6岁的幼儿应该是天真纯洁的,但是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孩子说谎呢?要想解释这种现象就得先弄清楚以下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诚实?什么是道德意义上的说谎?幼儿为什么说谎?当发现孩子说谎时你应该怎么办?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矫正幼儿的说谎行为,培养孩子诚实的品德。
所谓诚实,对于儿童来说主要表现在,犯了错误敢于承认,不欺骗别人,不对别人失信,不拿别人的东西,拾到东西要交公等。而说谎在心理学上可以分为有意说谎和无意说谎。有意说谎指的是说谎者意识到自己在说谎,并且有明确的目的,就是掩盖错误,欺骗别人;无意说谎指的是说谎者并没有什么自觉的说谎目的,或者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目的,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说谎,而前者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道德意义上的说谎。
幼儿为什么说谎呢?一个人刚刚出生时是根本不知道说谎的,孩子从小到大,如果他的谎话越来越多,那么他所有的谎话都是从他所接触的人那里“学会的”。在幼儿期,儿童所接触的人主要包括父母和其他成人(如亲戚、幼儿园老师)以及同伴,那么可以说幼儿说谎主要是从父母、教师那里学来的,是父母、教师的不良的教育方法造成的,而父母作为幼儿最重要的亲人,对孩子说谎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想真正让孩子养成诚实的品德,重要的还需要家长从日常生活中,从平时的小事开始注意培养。
孩子的心是纯真的,他们对大人的话往往坚信不疑。但是有些父母不懂得珍惜孩子对自己的这种信任,对孩子总是随口承诺,却不兑现,结果失去孩子的信任,也为孩子树立了不诚实的“榜样”。
父母要珍惜孩子的真话。
父母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孩子才有可能说出真话。
父母想培养孩子诚实的品德,一定要身体力行,自己首先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别忘了孩子的眼睛正看着你。
教育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要。教会孩子“勿以恶小而为之”。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当一件事由“被指挥、被命令”转为“被赋予责任”之后,孩子会奇迹般得变得自觉而主动。
当孩子上学忘带画好的图画作业怎么办?等孩子回家告诉他:我不能给你送去,妈妈还有自己的事要做,下次你可得记住了带好自己的东西。父母要学会适时地教育孩子要有自我负责的意识。
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告诉他:这些是你的责任。
守信训练方案
一天,宁宁和静静在楼下玩“跳房子”。正玩得高兴,宁宁的妈妈叫她回去吃饭,宁宁对静静说:“我们明天再接着玩吧。”
第二天,宁宁正要跟妈妈说出去玩,电话铃响了,原来是姥姥突然病了。妈妈很着急,想马上就带宁宁去姥姥家,可宁宁想,昨天已经跟静静约好了,这该怎么办呢?
思考题 :
如果你是宁宁,你会怎么办?
如果宁宁不去跟静静说,就去了姥姥家,这样做,对不对?
提示:
既然跟别人约定了,就应该守信用,否则,以后别人就不会再相信你了。 让孩子学会自律
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您正准备松一口气,认为可以不用再围着他团团转时,您可能会发现他越来越不听您的话了。
一般来讲,孩子长到两三岁时,他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起来,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我”是我,“你”是你,我们是不同的。尽管这种自我意识仍处于朦胧阶段,但他们已会无意识地用反抗家长“命令”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意识。当孩子出现不听话的迹象时,这是他向您发出的信号———您可以让他自己管理自己、控制自己了。这也正是本节所要讲的重点———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自律力)指的是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行动,并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它表现为既善于促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又善于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自我控制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自我控制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或缺少自我控制,我们可能就会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剥夺他人的权利,我们自己的权利也会受到威胁,我们会常常与别人发生冲突,违反社会规则,失去耐心,因而失去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成功的自我保障因素。
随着生理的发展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幼儿的自律能力是逐步提高的,家长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促进它的发展。
制定家规,为孩子的行为定界限。许多人认为家规带有令人不快的惩罚与抑制的含义,它往往令许多父母对管教儿女感到进退两难,担心会伤及孩子的心灵。实际上家规只不过是训练与教导的过程,能协助儿女适应家庭以外的世界。
在严格的家规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比那些随心所欲、行动自由的人更能适应社会,而且更有自尊心。他们对于家规的制定与执行会有怨言,但事实证明,他们都承认父母的出发点是关怀他,而且很明白单靠他们的能力很多事情是无法应付的。而那些习惯自由行动的孩子则视家长的纵容为漠不关心。
规定任何界限不单是为表示管教严谨,还是为了孩子的安全、幸福及成长着想。所以务必让您的孩子清楚明白这些规矩及你对他的期望。您在订立某一条规矩之前,请先问一下自己下列问题:
这些规矩是否简单易懂?
孩子全都明白吗?
孩子是否知道破坏规矩的后果?
你执行规矩前后一致吗?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价值观,所以家与家的规矩可能是不同的,关键在于您能在必要时决定是应该坚持执行纪律还是通融了事。
家规可包括:遵守日常作息时间、清洁卫生、礼貌待人、生活自理、诚实、自律。
家规已定,不能朝令夕改,让孩子逐步执行。父母在执行家规时要协调一致。
孩子违犯家规,要有必要的惩罚。孩子做得好,要对事不对人地夸奖,别吝惜一句赞扬的话,它胜过丰厚的物质奖励。
带着孩子一起遵守交通规则和各种公共场所以及比赛的规则,因为“身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前一篇:劳动教育
后一篇:做好校长要具备“三能”+“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