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高考必刷小说,讴歌人性之美(《怪人》《巴尔塔萨》精析精读)
(2022-04-06 15:40:57)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两篇高考必刷小说,讴歌人性之美(《怪人》《巴尔塔萨》精析精读)
导读
2022高三复习正在进行中。小说板块难度大,但也挺有嚼头。很多高考小说选段都非常精彩,比如《越野滑雪》《到梨花屯去》《战争》《天嚣》《古渡头》《峡谷》《马兰花》《理水》《小步舞》《保护人》《河的第三条岸》《马裤先生》,堪称高考“必刷题”。
湘语文将陆续推送一些小说精析精读,欢迎关注。
2020全国卷《越野滑雪》
真题呈现
【2011年辽宁 25分】
怪人
这是给牲口烙印的日子。早晨的阳光倾泻下来,照得人们头昏眼花。
在用横木和立柱造的宽大畜栏里,一群小牛犊踢打着蹄子,眼里冒着火光,在弥漫的尘烟中急得团团打转。从那激怒的神色看,这样被囚禁在里头,它们再也不能忍受了。【小牛激怒是因为被囚禁,而非要被拖出去烙】
畜栏外面,准备套牲口前蹄的人排成两行,中间留一条通道。他们手握绳索,睁大眼睛,等待小牛出栏。
在畜栏的门旁,巨大的火堆熊熊燃烧,火焰冲天。
突然,套牲口的人拖出一头小牛来。当它走到场地上的时候,加乌乔们发出一阵吼叫,吓得它发疯似的埋头奔跑起来。十几条套索在空中发着咝咝声,凶猛的小牛咆哮了一声,扑通倒在地上。勇士们一拥而上,把它捆缚起来,按在了地上。
“烙!”一个人叫道。
打烙印的人从火堆那儿跑了过来。
火红的烙铁烙得小牛毛皮发着吱吱的声响,冒出一股白烟,发出一股臭味。然后,小牛被解下绳索,身上流着血,疼痛而悲哀地跑开了。加乌乔们却又说又笑地走向火堆,去享受他们套捉牲口的奖赏——畅饮那杯美酒去了。【湘语文解析:详尽生动的“烙牛”场景,运用细节描写,烘托气氛,具有感染力,突出加乌乔们的强悍、豪爽、乐观、狂放。也为下文马乌罗“救童”的英雄壮举做好铺垫】
这种粗野而危险的活计,是加乌乔们最大的乐趣,他们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但是在这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只有马乌罗与众不同。他身体高大、粗壮,有点驼背,脑袋硕大,头发蓬乱,脸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那个大鼻子:鼻梁高高地突起,在浓密的头发村托下,就像是乱糟糟的黑色胡椒树丛中间的一座小石山。【外貌形象与众不同,丑陋】别人交谈的时候,他嘟哝;别人大笑的时候,他吼叫。【性情与众不同,古怪】
“烙!这回该你了!”伙伴们着急地冲马乌罗喊道。
他气呼呼地回答:“来了,哼!我又不是火车!”【语言描写】
转回来的时候,他嘟嘟囔囔,推搡着人群往前走,或给狗一脚,或给一个男童头上一掌,什么借口他都找得到的。“这帮懒鬼!你们不知道给人让路吗?”【语言描写】
“你们给这个怪物让路!”有人这样应答。马乌罗头也不回,粗言恶语地骂他一句,全是难听的字眼儿。【性情与众不同:粗鲁无礼】
老头儿马乌罗的为人一向如此:脾气暴躁,态度冷淡,出言不逊,像青榅桲一样苦酸。【性情与众不同,不近人情】所以,人们都管他叫“怪人”。他那毛茸茸的狮子般的大头,他那被头发遮掩着的可憎的面孔,他那目光凶狠的小眼睛,他那嘶哑的嗓音和他那把总是插在腰间的长刀子,令人不禁感到几分敬畏。【性情与众不同:不合群】
他是从何处来的呢?没人知道。可能是从地狱里来的,也可能是从某个狮子洞里来的。谁也不知道他的身世,但是大家都猜想:他准是一个有着不幸经历的强盗。【人们的猜测而已,马乌罗不一定真有强盗经历】一个怪人,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一个心灵干枯、心似铁石的人。【人们的误解,更加突出怪人的形象】他经常冲着大家抱怨,而不对着某个人。
场地上忽然响起一阵可怕的叫喊。只见一头肢体伤残、秉性暴烈的四岁大公牛从地上爬起来,怒气冲冲地用蹄刨了刨地,接着痛苦而狂怒地向众人发起了攻击。加乌乔们大惊失色,恐惧地四处奔逃。那公牛三蹦两跳地蹿到火堆边。马乌罗还来得及躲开,他噌地一下爬到了畜栏的围墙上。
但是,当他回头看时,发现下面有一个男童,一个六岁的男童,一只手提着一只吐绶鸡,另一只手抱着一个南瓜,吓得脸色铁青,呆若木鸡。马乌罗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伸手把他抓住,高高地举过头顶,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公牛的犄角。【湘语文解析:加乌乔们四处奔逃,马乌罗舍己救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马乌罗与众不同的品行】
在场的二十个人异口同声地发出恐怖的叫喊,冒着红色火焰的木柴四处飞溅,烟雾弥漫,尘土飞扬,眼前的一切顿时变得模糊不清。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由于即将被拖出去烙印,那群囚禁在用横木和立柱建造的畜栏里的小牛神色愤怒,眼冒火光,无法忍受。
B.加乌乔们打心眼儿里喜爱烙牛,是因为这项粗野危险的活计既紧张又刺激,事后他们还能畅饮美酒。
C.马乌罗的强盗经历、丑陋容貌和暴戾性格,使他受到加乌乔们的歧视,他被看成一个冷酷无情、心灵干枯和心似铁石的人。
D.作者一面同情被烙的小牛,一面也以欣赏的笔触描写了加乌乔们在烙牛中所表现出来的强悍、狂放品格。
E.大公牛狂怒地向人群进攻,马乌罗为拯救男童而殉难。作者通过这段传奇,热情讴歌了主人公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
2.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6分)
3.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主要由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两个片段构成。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8分)
参考答案
1.答D项给3分,答B项给2分,答E项给1分,答A项C项不给分。
D项,小说有对小牛遭“烙”的同情,更有对包括马乌罗在内的加乌乔们在烙牛中表现出来的强悍、狂放性格的赞赏。所以选这项的分值最高。
B项,对加乌乔们喜欢烙牛原因的分析准确。
E项,有部分对,只是它只涉及到作品中一个人物马乌罗一个中心事件的理解与分析,有些单薄。舍己救人只是一个方面,这一英雄壮举和主人公身上那种加乌乔式的强悍而狂放的性格共同展示了人物的人性之美。此项设置为1分,和2分项到底有多大差别?存在争议,这也是近年取消5选2题型的原因吧。
A项,“由于即将被拖出去烙印”说法有误。
C项,“马乌罗的强盗经历”有误。原文中,大家只是猜想——“他准是一个有着不幸经历的强盗”。
2.形象上,他高大粗壮,有点驼背,发乱面丑,脑袋、鼻子硕大,目光凶狠,嗓音嘶哑;
3.前文已对如何“烙牛”作了详尽细致的描写,此处不必重复;
塑造马乌罗形象的重心是“救童”一段,其“烙牛”仅是铺垫,应该略写;
可腾出笔墨来写平日的马乌罗,与前后文的紧张叙述形成对比,舒缓了节奏,使行文张驰有致。
(每答出一点给2分,计6分。意思答对即可)
4.观点一:加乌乔“烙牛”的片断更精彩。
展示了加乌乔们的生活风情,凸显了其强悍、乐观的性格,强化了作品的地域文化内涵;(内容:人物性格)
构成了理解主人公马乌罗的性情和英雄壮举的氛围和基础;(内容:营造氛围)
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烘托手法等,逼真地呈现了烙牛过程,感染力极强。(艺术手法)
观点二:马乌罗“救童”的片断更精彩。
展示了马乌罗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内容:人物形象)
作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品讴歌人性之美的主题;(内容:小说主题)
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一步步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有震撼人心之力量。(艺术手法)
观点三:两个片断同样精彩。
都是小说的华彩段落,前者是铺垫,后者是高潮,共同完成了主人公的塑造;二者相辅相成,通过“烙牛”的加乌乔们和“救童”的马乌罗形象的相互衬托,丰富并深化了主题;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和烘托等多种手法,精细传神,画面感极强,一头一尾,交相辉映。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计8分。)
真题呈现
【2011年山东 18分】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 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湘语文解析:夸张、比拟手法,突出鸟笼之精美,手艺之高超】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守财吝啬】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仅吃了一惊。开门一看,之间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请到屋里,“我这一辈子都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湘语文解析:层层铺垫,侧面描写,蒙铁尔妻子的反应再次说明鸟笼之精巧】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室走了出来。“彼贝!”他大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这个爹太蛮横了!冷酷无情,粗暴专横】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孩子默认了鸟笼订单,但蒙铁尔的强硬态度表明这桩生意成交无望。蒙铁尔的外貌、声音让读者感受到他的粗暴、冷酷】
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到在地,嚎啕大哭。【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孩子看到鸟笼近在眼前却得不到的痛苦和委屈】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毫无爱心,冷血无情】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湘语文解析:个性化描写,突出孩子的痛苦。此处特意展示巴尔塔萨的视角,“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心有恻隐,决定赠送鸟笼,对孩子的描写,直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
“巴尔塔萨 ,” 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毫不妥协,情感冷漠】
“你留着吧。” 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
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给你的呀。”【固执己见,蛮不讲理】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将蒙铁尔和巴尔塔萨对孩子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性之美】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湘语文解析:明知蒙铁尔不会给钱,巴尔塔萨依然把鸟笼无偿送给彼贝,这一刻他的形象很高大。故事达到高潮,情节相对完整,可就此完篇。六十比索不重要吗?他为何要这样做?故事会到这里戛然而止吗?】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有虚荣心,爱面子】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湘语文解析:马尔克斯就是马尔克斯,不是普通作家,台球房买醉的情节非常精彩,使小说与众不同。作者没有刻意拔高人物形象,而是把他放到尘俗之中审视,照出他人性的某些弱点,凸显人物形象的复杂性,而这样的巴尔塔萨更加有血有肉。这一部分也使故事情节再起波澜,使小说主题更显丰富】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5分)
2.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5分)
3.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7分)
(1)对小说中画线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2)指出小说中画线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8分)
参考答案
1.(一)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二)期待好价格,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
2.当地的(有钱的)财主,粗暴(蛮不讲理),专制(专横),冷酷(冷漠,无情,没有爱心),吝啬(守财)。
3.(1)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
4.角度一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四
: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前一篇:贵州毕节百里杜鹃(5A)
后一篇:2022版小说散文知识梳理精华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