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小说精读《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2022高考小说精读《一个圣诞节的回忆》: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2017年江苏卷的小说选段《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超难小说文本,高三生必做题:2020全国卷《越野滑雪》详解
两篇高考必刷小说,讴歌人性之美(《怪人》《巴尔塔萨》精析精读)
有关作者
杜鲁门·卡波特,美国著名作家,1924年生于新奥尔良。他的母亲是个"少女妈妈",生下他时才17岁。卡波特幼时时,父母离婚,卡波特被送到远房亲戚家寄养。不幸的卡波特从此寄人篱下,感受着生活的苦涩和异地他乡的温暖。
《圣诞节的回忆》是卡波提的童年故事集,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文字轻盈而纯粹,恰若美好的童年。这个作品集堪称世界短篇小说的经典,受到不少大作家的推崇。比如日本的村上春树便对它情有独钟,视之为“纯真小世界”,并乐意担任它的日文译者。
每到了圣诞节,常有文青刷这个文章,尤其是里面经典的语段:
想象十一月末的一个清晨,二十多年前一个冬日早晨的来临。想象一个乡村小镇上一爿老宅中的厨房。厨房里最醒目之物是一个黑色大烤炉。此外还有一面大圆桌和一个壁炉,壁炉前放了两把摇椅。就是从那天开始,壁炉开始了这一季的低吟。
那座温暖人心的壁炉,那个被唤做苏柯小姐的老妇,感动了很多读者。很多人也愿意将温暖传递出去——送给身边或远方的亲朋,送给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小说精读
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我”很可怜,不是孤儿就是寄人篱下,她收养了“我”,两个不幸的人儿,注定成为彼此一生的牵挂】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朋友逝去,无依无靠,孤苦可怜的老妇人,还好有“我”,有狗狗。她比《活着》里只有老牛为伴的福贵,幸运一点】她现在仍是个孩子。【把一生活成个“孩子”,何其难也】
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一个生动比喻,足见生活贫苦】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狗经过瘟疫,人呢?也好不到哪里。狗的坚强,衬托人的生活艰难坎坷,生命的顽强】
三个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写出原材料不足的窘迫和尴尬,人不舍得吃,但狗狗可以,说明人和动物的平等、和谐相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生活贫穷、拮据,但充满快乐和期待】
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地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活得捉襟见肘,辛苦劳动的结晶,竟然不是为了糊口度日,而是为了慷慨的赠予。而且她的赠予上达尊贵显赫的总统先生,下至奔走风尘的底层人们,这是毫无功利心,无阶层差别的爱,这是对人对生活充满热情。老人的博爱、善良、悲悯,令在尘世中日渐漠然的我们动容而汗颜】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是吗?可能更重要的是她太孤单】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分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丰富的世界联系在一起。【圣诞节是纪念耶稣的。耶稣的伟大就在于帮助人。而传说的圣诞老人也乐于施舍,把礼物悄悄给人。善待他人,多多施予,守望互助,就是幸福】
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人快乐,狗也快乐,狗衬托人的快乐幸福】我身子里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炉子跳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回家的路”。【极力渲染圣诞节的氛围。苦中作乐,热爱生活,乐观的老妇人给了不幸的孩子的,是足以影响一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她希望给我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生活拮据可见一斑!但“风筝”的意蕴你能懂吗?“我”不就是那终究要飞走的风筝吗?】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钱不够用,但不能亏待狗狗,人和动物的和谐,足以衬托人的善良仁爱】该睡了还不肯走。我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水果蛋糕吗?”【可爱、天真、烂漫、少女心的老妇人,照应前文“她还是个孩子”】。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贫寒日子里,这样令人温暖的细节,怎不令人泪目?一个老妇,给予“我”的物质极其有限,唯有“爱”意永恒。有此,“我”的童年不再单调,“我”的生命有了阳光,“我”的心田里绽放鲜花,“我”的灵魂将是纯洁的、上升的,而不至彻底堕落的】“你的手比以前大了。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无比动人的细节,老妇的真情流露。成长本是令人欣慰的。但“我”是她的全部幸福,也让她隐隐担忧,因为“我”总归要长大,“我”就是前文那只“风筝”,哪怕线头在她手里,“我”也随时可能挣脱“线”,总归要远走高飞。“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是表白,是倾诉,是恳请,是哀求。流行歌曲里唱“我不想我不想长大”,放在这里也很贴切,因为“长大以后我就失去了她”】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年少的“我”未必懂老妇的心,“我”虽给了她安慰,但“我”终究食言了】
我上了军事学校。【封闭式管理,外出或返乡都不再容易。更主要的是,世界的斑斓注定让“我”无法轻易抽身】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我再也没回去过。【短短一句话,可谓百感交集,让人肝肠寸断:爱,依恋,怀念,感激;感伤,遗憾,愧疚,懊悔……很多年后,斯人已去。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可能会毅然选择逃学或辍工,再去看看“我”的朋友,哪怕一眼】
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而人走了,狗留下,从这点上看,人做得还不如小狗】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尼,伤得很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经历两次瘟疫都没死的小狗,因为一场意外死了,它是老妇最后的朋友,陪伴了她一生。从此,她更加孤独】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始终阳光明媚,始终烂漫纯粹,始终热爱生活】不用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我”是她永远的惦记】渐渐地,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老人健康日下,或许老年痴呆,很难想象她的最后几年是如何熬过去,从身体到心灵】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凄凉的环境描写,令人感伤;景凄凉,言语欢快,形成巨大反差,富有艺术张力;情感无比强烈,语言非常克制。老人临终前的孤单寂寞、无依无靠,我们透过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令人潸然泪下!
【小说的语言是“克制”的,所谓的“语言克制”,照应《外国小说欣赏》教材中“节制胜于放纵”的说法:小说在处理情感时,不应该太过饱满,过于热烈,高明的作者不会刻意煽情,而读者也“厌恶”放纵的抒情(也许写《平凡的世界》的路遥,是个例外)。相反,适度隐忍,保持节制,让有韵味的小说情节脉脉含情,让小说人物自己说话,往往此时“无情”胜“有情”,而让读者感动莫名。
比如《活着》的结尾:“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比如《礼拜二午睡时刻》的结尾:谢谢。”那个女人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她牵着小女孩的手朝大街走去。】
相关链接
读完小说,我想起一部小众电影《我们俩》,豆瓣评分高达8.7分。
某个四合院里孤单生活的老太和来京求学的外地女孩的故事。
老太是房东,女孩是房客,一主一客,开始彼此算计,相互提防,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后来却逐渐靠拢,相爱相伴,彼此慰藉、依靠。老太有家无室的孤苦,女孩异地求学的寂寞,因此彼此的惦记、唠叨、怨怼,而被大大冲淡。然而,老太属于老屋,属于故旧,而女孩属于远方,属于未来,当女孩有一天决定搬迁时,老太的精神世界彻底崩塌。
一部只有几个演员的小成本电影,却承载了打动人心的情感。与其说是渲染一老一少之间没有血缘的温情,不如说呈现了八旬老人让人心绞的孤独。老人的四合院原本单调冷清,一板一眼,年轻的小马风风火火地跑进来,叫醒老人,却又注定轰轰烈烈地跑出去,把老人扔回更深的挂念与孤独中。
题目解析
前一篇:贵州遵义仁怀茅台镇
后一篇:贵州毕节百里杜鹃(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