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精选

(2022-04-12 08:40:30)
标签:

试题

分类: 高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准确理解中国“和”文化蕴含的宇宙观、世界观、社会观和道德观,有助于深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特质和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历来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不违农时”“以人为本”等自然生态观。儒、释、道三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终极理念上是基本一致的,都致力于阐发一种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人朴素、整体的哲学观,即把天地万物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把人与自然看作是浑然一体。这种朴素、整体的哲学观为后世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提供了睿智的认识论原则与方法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整体哲学观,借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思想精髓,有力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
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是中华“和”文化传统在处理民族与国家之间关系时的重要体现。具体来说,就是追求民族与国家间珍爱和平、和平发展、和而不同、和平共处的理想状态。中国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在“天下”情怀的指引下,在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始终秉持着“协和万邦”的和平发展原则。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对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本着共同发展的理念,不但实现了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而且为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和而不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宋代朱熹指出,“和而不同,执两用中”,意思是要看到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在矛盾的对立中寻求统一,在矛盾的统一体中,虽然矛盾双方的观点、意见有所不同,但是矛盾双方依然能够和谐相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对于新时代培育和践行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应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充分吸收他们的文化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我国国内不同民族、地域以及社区的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做到“温、良、恭、俭、让”,在处理矛盾、面对问题时,以和善为行为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要求人们积德行善,自觉追求“仁”“义”,使自身拥有“君子”“圣人”的优秀品质。具体到个人来说,就是要胸怀善心,乐于奉献,以感恩生活、积极乐观、待人宽厚的心态收获生活的幸福快乐;与人为善,以善良的心地、愿望、行为去帮助和团结他人,从而明善道,行善为;善言善语,好的语言能够调节和激发人们好的行为,达到向善的目的;好施善举,救济、援助、捐赠等手段是实现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助的社会行为,将极大地推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摘编自《中国“和”文化的理论内涵与当代价值》,《光明日报》2021年12月8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深入领会“和”文化的内涵,有助于深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特质和当代价值。
B. 我国儒、释、道三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上是一致的,阐发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了中国古人朴素、整体的哲学观。
C. “和而不同”作为我国处理不同国家、民族、地域文化关系的基本理念,可以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平等交流与和谐发展。
D. 人心向善的道德观作为中国“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领人们的善行,并自觉追求君子之风,具有积极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采用总分结构,先指出“和”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然后从四个方面展开,纲举目张,层次清楚。
B. 文章主体部分在论证时,都先指出分论点的理论内涵,然后联系当前社会现实,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文章列举孔子、朱熹的观点,阐释了要在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寻求统一,这样矛盾的双方才能和谐相处的道理。
D. 文章主体部分的论述,各有侧重,如论证“天人合一”时,重在“是什么”;论证“与人为善”时,重在“怎么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提出的“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是对“和”文化及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化和发展。
B. 近年来,我国秉持共同发展的理念,为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协和万邦的国际观的重要体现。
C. 在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只有坚持和而不同 文化理念,才能激发全民族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从而不断推动我国文化高质量发展。
D. 人心向善的道德观就是要求人们以和善为行为准则,积德行善,具体到个人行为上就是要多做善事,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儒、释、道三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上是一致的”错。原句在第二段,“儒、释、道三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终极理念上是基本一致的”,注意原文有“终极理念”和“基本一致”这样的修饰限制语。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 列举孔子的观点不是阐释“要在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寻求统一,这样矛盾的双方才能和谐相处的道理”,这是朱熹观点的论证内容。原文在第四段开头“‘和而不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见列举孔子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和而不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理念。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是协和万邦的国际观的重要体现”错。原文在第三段,“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是中华‘和’文化传统在处理民族与国家之间关系时的重要体现”,可见“秉持共同发展的理念,为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能够体现“协和万邦的国际观”,而这些最终都是“和”文化的重要体现。
C.“只有……才”条件关系错误。原文在第四段最后,“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我国国内不同民族、地域以及社区的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见原文没有条件关系,选项属于强加关系。
D.“人心向善的道德观就是要求人们以和善为行为准则”错。原文在最后一段,“在处理矛盾、面对问题时,以和善为行为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可见原文有“在处理矛盾、面对问题时”这一限制语;“具体到个人行为上就是要多做善事”表述不全,原文是“具体到个人来说,就是要胸怀善心,乐于奉献……与人为善……善言善语……将极大地推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可见选项内容表述不全。
故选A。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大致形成了两种范式,一是以王国维为代表的剧本文学研究,二是以吴梅为代表的音律演唱研究。自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以来,各种体例的戏曲史陆续面世。如何突破戏曲史撰写的雷同化格局?最近,由华东师范大学程华平教授撰写的《明清传奇杂剧编年史》(以下简称《编年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编年史》虽曰“编年”,其实集古代史著编年、纪传、纪事诸体之长。“纪人”包括作家生卒年、教育背景、科举仕途、人际交往等;“纪事”则兼顾创作情况、作品本事、版本演变、文本选编、舞台演出、评论接受等。以时间为经,人事为纬,将作家、作品、搬演三者勾连起来,融史实考辨与理论阐释为一炉,全面展现明清传奇、杂剧发展的原生态。读者可从多侧面、多角度透视其发展脉路。比如,某一时段作品产出的疏密度,作家对某些题材的偏好,不同区域戏曲创作的情况,同一时点不同作家的活动,等等。最后,将这些现象统合观照,就可以勾画出戏曲家生活、创作及其剧本改编、演出、评论、传播等在内的多彩画卷,进而最大限度地把读者带入现场。
《编年史》涉及面很广,资料浩繁。如何做到评价客观公正、符合实际,很考验作者的辨别力和判断力。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作者态度谨慎,将各种材料和观点呈现给读者,让他们自行判断。如陈家鼎的生年,不同的典籍记载不一:许进《追念先外祖父陈家鼎》说陈家鼎出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民国人物志》认为是光绪三年(1877),《辛亥人物碑传集》则断为光绪八年(1882)。在没有充分的材料证明孰是孰非的情况下,程著表述为“三者不知孰是”。又如,以前戏曲史一般都把思想性和文学性奉为评判作品艺术高下的不二标准,而程著评价曲家成就的标准则更为多元化,如袁于令的《西楼记》,论者多抨击其词品卑下,不合音律,但却长期是剧场的保留节目,陈继儒《西楼记叙》云:“自《西楼记》出,海人、达官、文士、冶儿、游女以至京都戚里、旗亭邮驿之间,往往钞写传诵,演唱殆遍。”这些现象都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评价一部戏曲作品,如何才能做到客观公允。
《编年史》引证文献资料共计7类570余种,作者特别注意保持这些资料的原始性、权威性和准确性,对研究者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戏曲编年史,乃通过编年的方式记录戏曲史实,在历史事实而不是理论逻辑的时空中,重构戏曲活动现场,再现戏曲演进秩序,因而要求史实必须准确无误。程著在征引文献资料时不是简单堆砌,而是仔细斟酌,反复论证,提出自己的见解,真正做到学术性与资料性的统一。如王九思的《杜甫游春》,当时有抵李梦阳、杨廷和之说,程著则认为,《杜甫游春》杂剧未必有影射当权者之意,然当时官场有不少人忌恨九思,遂捕风捉影,加以陷害。
《编年史》的撰写体例系统而完备,从戏曲史书写的角度看,既是综合的,又是相互照应和补充的。程著对当前古代戏曲史研究有极大推进,是重写中国戏曲史的一种创新,对今后的研究具有启发甚或示范作用。
(摘编自万晴川、池程远《细说明清传奇杂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宋元戏曲考》以来,戏曲史的体例雷同单一,《编年史》则有所突破。
B.《编年史》以时间为经、人事为纬,勾连作家、作品和搬演,内容丰富。
C.《编年史》资料浩繁,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评价客观公正、符合实际。
D.《编年史》征引文献资料斟酌仔细,论证严谨,因而记录的史实准确无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思路清晰,先引出论题,然后分别论述程著的几个特点,最后总结程著的价值。
B.文章列举程著“纪人”“纪事”的内容,佐证该著集编年、纪传、纪事诸体之长的特点。
C.文章引用陈继儒在《西楼记叙》中的评价,意在证明评价一部戏曲作品应做到客观公允。
D.文章以《杜甫游春》为例,论证了程著征引文献资料能反复论证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编年史》在记录史实时擅长描写,将明清戏曲创作的现象描绘成多彩画卷。
B.《编年史》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态度谨慎,评价曲家成就的标准更为多元化。
C.《编年史》是学术性与资料性相统一的著作,文献资料丰富,学术观点鲜明。
D.《编年史》体例系统完备,推进了当前古代戏曲史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戏曲史的体例雷同单一”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一段“自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以来,各种体例的戏曲史陆续面世。如何突破戏曲史撰写的雷同化格局”可知,原文并没有介绍戏曲史的体例是否雷同单一。
C.“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评价客观公正、符合实际”错,原文第三段说的是“《编年史》涉及面很广,资料浩繁。如何做到评价客观公正、符合实际,很考验作者的辨别力和判断力。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作者态度谨慎……让他们自行判断”,在面对有争议的问题时,程华平教授是将各种材料和观点呈现给读者,让其自行判断,并没有交代其是否采取客观公平的评价,且文中并没有说《明清传奇杂剧编年史》已经做到了“评价客观公正、符合实际”。
D.“因而记录的史实准确无误”变未然为已然,原文只说“戏曲编年史……因而要求史实必须准确无误”,不能由此推断出《明清传奇杂剧编年史》记录的史实准确无误。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意在证明评价一部戏曲作品应做到客观公允”错,意在证明“评价曲家成就的标准则更为多元化”。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编年史》在记录史实时擅长描写”“描绘成多彩画卷”错,原文“《编年史》虽曰‘编年’,其实集古代史著编年、纪传、纪事诸体之长”没有擅长描写之说,“将这些现象统合观照,就可以勾画出戏曲家生活、创作及其剧本改编、演出、评论、传播等在内的多彩画卷”,这里的“勾画”指的是纪事之类,而不是“描绘”。
故选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