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怎样才能学好语文?”的写作指导与示例

标签:
作文 |
分类: 作文 |
作文题
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某年高考后,孙婧妍同学以接近满分的148分摘得了北京市语文学科状元。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的编辑,约请她写了一篇有关语文学习的文章。很快,孙婧妍同学的这篇《语文于我——一个高考学科状元的思悟》,就争相传阅于中小学生之间。文章金句频出,作者谈了学习语文的很多经历或感悟,比如以下三条:
读书多的人绝大部分会写作,而一个能写出很好作品的人大多也爱读书。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当他(她)读了足够数量的文化精品后,哪怕只是东家学一点、西家凑一点,再加上自己的领悟与润色,最后拿出来的成品自会格调不凡。
阅读对于写作而言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提供模仿的样板。我最早开始写东西,正是始于阅读中的模仿。我能记得起自己模仿过的作家有鲁迅、夏目漱石、村上春树、钱钟书、杜拉斯、三毛……
东西写得好,与其说是天赋,倒不如说是熟能生巧,就像做饭、开车一样。我现在写文章很少打腹稿,笔到文来,半小时内完成一千来字的短文对我来说根本不叫事。但这背后呢,是我从初中起每天不间断的练笔。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请结合以上三条中的一条或两条内容,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
一、材料分析
材料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陈述北京市语文学科状元孙婧妍受邀写了一篇关于语文学习的文章。
第二部分, 孙婧妍文章中谈到的三条语文学习的经历或感悟。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
三条感悟均围绕读和写展开。
第条, 是说要多读, 读足够多的文化精品,
阅读促进写作。大量的阅读加上自己的领悟与润色写作的成品自会格调不凡。
第条, 是说要多仿, 仿写的前提是要有足够多的样板, 阅读为写作提供模仿的样板, 要在阅读
中进行模仿性写作, 仿写实则是“读写结合”。
第条, 是说要多写, 要坚持每天不间断的练笔。指出学习语文, 提高写作水平要勤于练笔, 进
而表明学好语文长期坚持练笔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明确写作任务: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结合材料三条中一条或两条内容; 联系实
际;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二、 审题注意的事项
1.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学生得扣住阅读和写作来展开, 但重点是方法或措施分析,
即“读 什么”“怎么读”, “写什么”“怎么写”。
2.“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表明不能丢掉“学好语文”空谈阅读、读书的重要性。3.
“结合以上一条或两条”意味着不能不结合,也不能都结合。
4.联系实际应该要联系自己学习语文的实际经历谈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感悟, 并结合材料谈及孙
婧妍给自己学习语文的启发。
三、立意等级
一类立意: 如何阅读, 阅读如何促进写作, 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 读写结合, 有方法或措施分
析。符合一类立意的文章,根据语言表达情况,建议 48 分至 60 分之间。
二类立意: 只谈如何读或写,只谈了其中一个方面。
符合二类立意的文章,根据语言表达情况,建议 40 分至 47 分之间。
三类立意: 只谈读与写的意义和重要性, 不谈如何读如何写, 根据语言表达情况, 建议 40 分左右。
离题: 抛开脱离核心词“读”和“写”, 只谈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没落到阅读写作上来, 是为离题, 36 分以下。
如果写成记叙文,切合题意,分数不超过 45 分。
参考立意和评分细则
【参考立意】
一类
1.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2.博览群书,倚马可待
3.用心读,方可笔酣墨饱
4.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二类
1.腹有诗书气自华
2. 我写故我在
四、具体评分要求
1.作文平均分 45 分(总分 60 分) ;作文不设书写分。
2. 看到写得好的文章鼓励打高分。脱离或偏离主题不得超过 36 分。
3.没有题目扣 2 分。
4.错别字每一个扣 1 分, 重复不计, 上不封顶。
5.字数不足 100 字的, 不能超过 10 分;字数不足 200 字的,不能超过 15 分;字数不足 400 字
的,不能超过 25 分;字数不足 500 字的,不能超过 30 分;字数不足 600 字的,不能超过 35 分; 超 过 600
字且不足 800 字的,可按照“字数每少 50 字扣 1 分”的原则扣分, 若作文主体残缺, 总分不
得超过 40 分。
6.有抄袭现象的,包括直接抄袭试卷阅读文章的, 一律记 0 分。
7.严格按照作文评分等级给分, 具体标准见上表。发展等级有一方面突出, 要敢于打高分, 避免 打中间分。
高分标题
均来自59分以上作文
读经典提素养,勤练习熟技能
寄宿于语文之光
于墨中品流连,品经典之繁华
在阅读中,静待语文花开
语文,学科中的“高岭之花”
在读与写中思悟语文
10篇满分60分佳作
后一篇: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