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年干部要做一粒“好种子”

(2022-04-01 08:46:10)
标签:

作文

分类: 作文
青年干部要做一粒“好种子”
(动宾式拟题,主题醒目鲜明,“好种子”是形象的比喻,形象的点出青年要以袁隆平为榜样,学习袁隆平的优秀品质和伟大精神,既紧扣袁隆平的名言,又涵盖全文内容)
马帅

巨星陨落,举国哀悼。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领袖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开篇沉痛悼念袁隆平,借领袖的讲话引入议题,坚定有力,激发读者院士风采的景仰之情)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院士,用一生诠释着这句话。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种子精神”,点亮无数青年干部前进的灯塔。
(名言论证,展开阐释,高度评价袁隆平的成就与贡献,提出论点,照应题目)
做一粒有大抱负的“种子”。青年干部要善于将宏大的家国梦与具体而微的“种子梦”相互交融,找到自身发展与时代进步的结合点,把个人的追求与时代担当结合在一起,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锤炼党性意识,强化党性修养,涵养国家至上、人民至上的大情怀。
(分论点一:做一个有抱负的青年。本段理论联系实际,把个人的抱负和民族的复兴、时代的担当紧密联系,说理透彻深入)
做一粒有大智慧的“种子”。青年是拔节孕穗“黄金期”,加强学习无疑是立稳脚跟、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最佳途径。青年干部要牢固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下足“铁杵磨成针”的功夫,时刻葆有一种“电量不足”的危机感,做一块既能蓄电又能放电的“充电宝”,主动学习各类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练就顶得上的“十八般武艺”。
(分论点二:做一个有智慧的青年。本段以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为主,说理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容易打动读者)
做一粒有大作为的“种子”。袁隆平说,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最简单的话语,蕴藏着他脚踏实地、孜孜奋斗的做人做事风范。“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既要有敢想敢试的魄力,又要有敢闯敢干的实践,要把属于青年人的活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
(分论点三:做一个有作为的青年。本段以引用论证为主,典型精当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自觉发扬“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涵养“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勇气,淬炼“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豪情,凝聚“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恒力,敢挑重担、敢揽重活、敢啃硬骨头,久久为功,唤出磅礴之力,践行圆梦之举。
(整齐的排比,气势磅礴,丰富的引用,文采飞扬。结尾呼告激励,振奋人心)
2021-05-26 10:52 来源:人民论坛网
备考主题:青春风采 楷模榜样 家国情怀 奋斗前行
推选理由:本文主题鲜明准确,结构脉络清晰条理,语言生动流畅,感情真挚感人。以袁隆平院士的“好种子说”串起全文,文中的形象比喻和精选名言就像一粒粒珍珠,既证明了论点,又蕴含着对青年的寄寓和期许。
他山之玉:
1.结构:并列式(筋骨句)
        做一粒有大抱负的“种子”
        做一粒有大智慧的“种子”
        做一粒有大作为的“种子”
2.金句:
(1)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种子精神”,点亮无数青年干部前进的灯塔。
(2)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既要有敢想敢试的魄力,又要有敢闯敢干的实践,要把属于青年人的活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
3.高端词:
矢志不渝:意思是立志不会改变,表示永远不变心。出自《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朴实无华 崇高风范 弥足珍贵 诠释 点亮 锤炼 涵养 拓宽 恒力 磅礴 践行
 
致敬吴孟超、袁隆平,致敬心怀苍生的情怀
(动宾式拟题,“致敬”表示恭敬,表达敬意。犹致祭。祭必诚敬,鲜明提出观点。“心怀苍生的情怀”是议论对象,也是致敬的缘由,涵盖全文内容)
  王石川

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用两位大家逝世的新闻引入议题,一日痛失两院士,让人悲伤不已,哀恸万分)
  两位大家,一位“披肝沥胆,医者仁心”,一位“一稻济世,万家粮足”,都是所在领域执牛耳者——一个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一个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两人都获得过国家最高科技奖,都是小行星永久命名者,也都当选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两人德高望重,在舆论场中是顶流般的存在,高龄辞世,均引发公众莫大哀恸。
  两人逝世,用“苍天垂泪,草木含悲”来形容公众获悉后的心理体验,绝不夸张。两人为世人所敬仰,不只是因为他们在专业上取得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更在于他们心怀苍生、情系家国。
(这两段先阐述两位院士的地位和贡献,再阐述他们逝世引发公众莫大哀恸,最后阐释两人之所以为世人敬仰,是因为他们心怀苍生、情系家国。水到渠成,提出论点)
  吴孟超,“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才会“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据统计,吴孟超从医70多年,主刀完成了1.6万多台肝胆手术,救治了1.6万余名患者。心中无我肝胆照,何其了不起!
 
  袁隆平,“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重要背景是,在饥馑年代“大家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一心扑在稻田上,一生所为让世界告别饥饿。
 
  稍加比照可知,两位大家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之所以受到亿万国人爱戴,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人、有爱、有责任。北宋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吴孟超、袁隆平的成就,他们存在的意义绝不局限在科研领域,他们的人格魅力,他们的道德文章,他们的精神风骨,以及他们的家国情怀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以吴孟超为例,他本是马来西亚归侨,之所以踏上医学救国之路,与时代需要、响应国家号召有关。正如吴孟超所言,“一个医学家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终身追求。”袁隆平也是如此。袁隆平说过,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环境如何变幻,作为中国知识分子,都要始终跟党走,始终对祖国、人民充满深深的爱,这也是我们科研创新的动力源泉。他们怎么说就怎么做,他们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是至诚的,更是有行动的。
(以两位院士的具体事迹为例深入探讨,阐释他们身上让人敬仰的闪光点,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人、有爱、有责任。具体的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要向他们致敬。从事迹到精神,从事例到数据,层层深入,增加了思维的深度)
  致敬吴孟超、袁隆平,究竟致敬什么?他们身上有太多闪光点,有太多值得礼赞的精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值得我们每个人体味并悟出点什么。身为普通人的我们,最重要的是传承他们的精神,听从他们的教诲,从他们的言行中汲取无穷的精神力量,把这种力量融入到本职工作中。
(联系实际,以提问过渡,引发读者思考,激励“身为普通人的我们”汲取传承他们的精神,并“融入到本职工作中。”,揭示了他们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稻济天下,肝胆两昆仑。”斯人已经远去,但留给这个世界的精神遗产永远不会淡去。心中有国有民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怀念他,把他放在心中。当我们仰望宇宙中的小行星时,会想起吴孟超、袁隆平,他们星光璀璨,永不暗淡;他们照耀我们前行的路,永不停歇。
(引用名言,斯人已逝,精神永存。结尾整齐的句式,增强了气势,升华了主旨)
光明网-时评频道2021-05-23
备考主题:心怀苍生 家国情怀 科研创新 奋斗前行 人生意义 生命价值
推选理由:引——议——联——结,是本文的行文安排,也是考生应该掌握的一种议论结构模式,这种写法好处有二:一是思路清晰,脉络分明,易于成文;二是需要联系实际,现实性强,可以避免空洞无物的空泛议论。另外,精选人物事迹和名言,有力地证明观点。语言整散结合,灵活自由,富有文采。
他山之玉:
1.结构:引——议——联——结(筋骨句)
        两人为世人所敬仰,更在于他们心怀苍生、情系家国 (引)
        两位大家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人、有爱、有责任(议)
        汲取无穷的精神力量,把这种力量融入到本职工作中 (联)
        汲取无穷的精神力量,把这种力量融入到本职工作中(结)
2.金句:
(1)以吴孟超、袁隆平的成就,他们存在的意义绝不局限在科研领域,他们的人格魅力,他们的道德文章,他们的精神风骨,以及他们的家国情怀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2)他们星光璀璨,永不暗淡;他们照耀我们前行的路,永不停歇。
3.高端词:
草木含悲:形容某人不幸去世(病逝、遭遇不测、飞来横祸),大家感到难过、伤心、痛苦。仿佛草木也在悲伤。语出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顶流 德高望重 哀恸 景仰 饥馑 魅力 风骨 礼赞 融入 璀璨 黯淡 汲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