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篇精选作文模拟试题及范文
(2022-03-27 10:00:19)
标签:
作文 |
分类: 作文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上,女翻译官张京强势出圈,圈粉无数。当时中美对话争锋相对,为回击美方,中国外交官员作了近二十分钟的即兴发言,张京临危不乱,流畅自如、完整准确完成任务,展现了新时代大国外交人员的风采。
材料二:两会有代表建议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课地位,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科目,同时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让学生用更多时间学好母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英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张京的出圈,就是英语在中国与世界交流、竞争时重要作用的一个缩影。而全民学习英语耗时耗力,甚至远超学习母语,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降低英语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的呼声,日趋强烈。
英语教学的比重或轻或重,对于国家和百姓都影响深远。对此也许你有自己的思考,请综合材料,自拟标题,发表自己的主张,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示
别让英语成为主科中的“花瓶”
角美中学高一4班 陈珊妮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联合国七国语言之一,国际交流中离不开英语。在3月19日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上,中方议员张京的现场翻译以沉稳大气,完整准确的表达,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大国外交人员的风采。学好英语,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相互交流,兼收并蓄。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英语学习,特别是中国如果想要在未来走在世界的前头,也需要通过英语和其他国家进行沟通和交流。
但一直以来,在基础教育中,英语却是主科里的“花瓶”。
全民学习英语耗时耗力,甚至远超学习母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英语作为考试科目的三大主科之一,在中国教育考试阶段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很多人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小升初、中考、高考、大学四六级……在学习道路上,中国学生一直离不开英语的学习,甚至连大学毕业以后求职和职称评定等都离不开英语。英语教学比重大,学生花的时间多,但是,很多人考完试后,在生活中用英语的机会却很少,如果不出国或者做国际交流,再好的英语成绩也只是一个摆设。
降低英语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的呼声,日趋强烈。
两会有代表建议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课地位,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科目,同时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让学生用更多时间学好母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学不好英语可能是兴趣使然,孩子也许就是对英语没有兴趣,但是不代表孩子学不好其他的东西。孩子的未来需要很多技能,除了语言,也可以有绘画、音乐、体育等多方面的爱好和技能,并不是只发展英语或非发展英语不可。所以我认为可以取消英语在义务教育中的主科地位,释放出更多的时间,让更多孩子有更多发展的可能。
不让英语成为“花瓶”,是要大家不仅仅为考试学英语。
两会有代表建议取消英语的主科地位,对此我深表赞同,我认为可以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取消英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主科地位。但不让英语成为主科中的“花瓶”,并不是忽视对英语的学习。更不是彻彻底底的“废弃”英语这一学科。英语应作为语言交流的工具来学习,而不是成为考试的利器。我们不再为了考试而学习,但不是不学习,不能把它作为语言工具最原本的功能弄丢了。
英语教学的比重或轻或重,对于国家和百姓都影响深远。基础教学应重视英语作为语言交流工具的作用,而不是让英语成为主科里的“花瓶”!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近日,在国航一架由浙江飞往北京的航班上,因飞机前舱有“男团”成员,在飞机落地滑行阶段,后舱有多名粉丝站在过道上举着手机拍照,并试图涌向前舱,机组人员一再劝阻大家回到座位,但无人听劝。
材料二:
如今娱乐圈新生代顶流人物张一山、范丞丞,关晓彤几位当红明星到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取景拍摄电视剧《曾少年》。校园里根本就没有学生特意围观明星,来来往往路过的也只是看了一眼后,该上课的上课,该去打水的打水。为了防止人群拥挤造成秩序混乱,剧组还专门雇了保安,结果根本没用上。
材料三:
袁隆平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举行。明阳山殡仪馆外,人们排起了长队含泪送袁老最后一程。载着袁隆平院士遗体的灵车,从地下通道缓缓驶出时,人们齐声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大家追着灵车,跑了很远很远。
上述材料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自身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示
皎皎星汉,耀我前程
今年五月的某天,在国航飞机上上演了疯狂粉丝闯舱追星的一幕,因为前舱有“男团”成员,在飞机落地滑行阶段,后舱粉丝不听劝阻往前冲。这样的追星除了制造了人为的秩序混乱及安全隐患外,我实在找不出还有别的什么意义。
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确实需要明星,但不是这样的明星,明星应该是健康成长的榜样。
也是在五月,袁隆平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举行,明阳山殡仪馆外,人们排起长队含泪送袁老最后一程,人们景仰袁老的高风亮节,人们敬重袁老的无私奉献!像袁老这样的国士应该是全社会崇敬的明星,“皎皎星汉,耀我前程”,袁老一生追求的“禾下乘凉梦”,他比是在试验田里,就是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他告诉了我们人生价值和意义,为我们树起了人生的路标,也照亮了我们成长的道路。
我们青年一代追什么样?全社会崇敬的英雄楷模国士大师们已给我们正确指引。
各行各业中卓有建树的人,如大国工匠、脱贫致富的领路人;科技人文领域的专家学者名流大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感动中国人物,他们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青少年从他们身上获得精神养料,立志像他们一样不求名利,努力拼搏、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在这个过程中,全社会特别是媒体要对青少年有正确的引导,不能大肆宣传娱乐明星“小鲜肉”一夜成名、奢靡富贵来误导他们,以为不需要努力学习就可以挣大钱,就可以像那些娱乐明星一样过得很风光。一个国家如果崇尚娱乐至上,把娱乐明星抬到了与他们作出的贡献不相称的高度时,这个国家是危险的。
追星不是围观,而是活成英雄的模样。
青少年们对未来会有很多美好的憧憬,他们把自己对未来的种种期许都投射到明星身上。因为心智尚未健全,对是非缺乏理性思考,所以青少年学生们追星往往盲目随大流。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代大学生对待娱乐明星的态度理性多了,当娱乐圈新生代顶流人物张一山、范丞丞,关晓彤几位当红明星到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取景拍摄电视剧《曾少年》。校园里根本就没有学生特意围观明星,来来往往路过的也只是看了一眼后,该上课的上课,该去打水的打水。南京大学的这些大学生无疑是天之骄子,他们对待明星不随俗,不盲从,他们有自己的信仰梦想,有自己的方向目标,他们清楚地知道学好专业知识,比围观几个明星有意义多了。
皎皎星汉,耀我前程!希望我们青年一代理性追星,努力成长!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杜甫把李白作为自己追寻的偶像——“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他为李白写了十几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他的热爱,同时也努力汲取李白的优点来丰富自己,于是他的诗在沉郁中添加了豪放,于悲怆中又展现了辽阔。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举国悲恸,世界哀思,长沙市花店一时告罄,人们说,他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的祖国和人民,这才是真正的偶像。
偶像,本义是指用土木等雕塑的神像。后来,人也可以成为偶像。在那些被树起来的偶像身上,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和完美人格的向往和追求。《人民日报》评论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向往。
作为一名高中生,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追寻偶像”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示
莫被流俗遮慧眼,追寻偶像需理性
偶像可以为人生导航,让我们的青春有更明确的奋斗方向。站在青春的岔路口,面对纷繁芜杂的偶像崇拜,我们应该选择谁作为自己的偶像,我们应该怎样追寻偶像呢?
追寻偶像,需要擦亮眼睛,不要被流俗遮蔽慧眼,让人生止步于肤浅和庸俗。
偶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和完美人格的追求和向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青年学子,应该选择怎样的偶像呢?颜值控、拜金奴曾泛滥一时,佛系、躺平和丧文化也悄然兴起。演艺明星,妆容精致,生活奢华,收入诱人。可浅薄地追星之后留下的只有虚无,年少成名、一夜暴富也只是神话。疫情时代,钟南山、李兰娟、陈薇……成就了我们的定疫神针;医护工作者疲惫的笑脸、笨重的脚步成为我们内心最温暖的力量。袁隆平院士逝世,举国悲恸;洪水袭击中原大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身影又激荡着我们的灵魂。谁是我们追寻的偶像?心中有大爱,忠于祖国,奉献人民的人才是真正的偶像。
追寻偶像,需要有清醒的头脑,辨清追寻的方向,以偶像的优点为榜样,不断完善自我。
有了偶像,我们应该追寻偶像的哪些方面?狂热的偶像崇拜,往往使我们产生晕轮效应,陷入盲目崇拜的泥潭。杜甫以李白为偶像,写了大量诗歌来表达自己对李白的欣赏,却没有疯狂的迷恋,全盘学习。李白的诗歌清新飘逸,乐观洒脱,充满浪漫主义情怀,杜甫以李白的诗歌为师,使自己的诗歌在沉郁悲怆中多了几分豪放辽阔。以偶像的优点为榜样,不断完善自我,这才是真正的“追星”。身边不少朋友以模仿自己崇拜的明星为乐,动辄追求某星同款,关注明星的一言一行,模仿他们的着装和打扮,不亦乐乎地陷入铁粉和黑粉间口水战争,此种浅薄和鄙陋有待理性来匡正。
追寻真正的偶像,真正地追寻偶像,我们青年学子要拨开迷雾,找准方向,做到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手上有行动。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戍边烈士陈祥榕的深情告白,化身为寸土不让的守护行动;“执着的追求,闪光的青春”,时代楷模黄文秀的青春格言落实为扶贫攻坚、建设家乡的务实行动;“英雄本色,本真生活”,北大学子宋玺用自己的文韬武略、永不服输的精神,化作亚丁湾护航行动。追寻偶像,我们不但追寻偶像献身祖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操,还要追寻他们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坚定的信念、坚韧的品格,更要追寻他们为实现理想百折不挠、九死不悔的行动。
莫被流俗遮慧眼,追寻偶像需理性。让我们在流俗中抛却低级趣味,告别庸俗和浅薄,跻身时代建设的洪流,拿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干劲,活出偶像的风采!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关于报恩的故事。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帮助汉高祖打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窘。他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果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给她吃,送她黄金一千两以答谢她的恩情。
《韩非子》里说了关于管仲的这样一个故事:在齐国的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王位的过程中,公子纠失败,当时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在鲁国被抓住,将押往齐国,经过绮乌这个地方时,又饥又渴,守边境的人跪下来喂给他食物,趁机问管仲:“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没有死,反而被任用了,你拿什么来报答我呢?”管仲回答他说:“如果按你说的那样,我会用贤使能,论功行赏,我还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边境的人心里怨恨他。
如果你在人才招聘现场,面试考官给了你这两段材料,让你做一个即兴发言,请你拟写一个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示
知恩图报,且知方也
尊敬的主考官,您好!
感谢您给我这次发言机会,我发言的主题是“知恩图报,且知方也”。
韩信用千金报答漂母,诠释了中华民族“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报恩思想。管仲坚持用贤使能,论功行赏,体现了执政者公私分明,不以公职报私恩的执政理念。二者一侧重私恩,一侧重公义,互相补充,从不同层面界定了为人处事的方法与原则,也丰富了报恩的思想内涵。
作为一个人,首先要懂得感恩,受人恩德,当思报谢。
羊懂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年夏天,河南遭遇了“千年一遇”的特大降雨,郑州、新乡、卫辉多地告急。各省救援力量在第一时间奔赴河南抢险救灾,武汉救援队就是其中一支。湖北发生疫情,河南人民伸出援手,河南遭遇洪灾,湖北人民积极行动。武汉救援队的行为既是兄弟省份间的相互援助,也知恩图报的表现。作人要懂得感恩,牢记每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积极回报。
作为一个公职人员,必须坚守私恩不公谢的原则,不以私恩废公义。
管仲能得到齐桓公重用,成就“九和诸侯,一匡天下”的王佐之业,离不开鲍叔牙的大力推荐。管仲晚年,齐恒公准备让鲍叔牙接替他作宰相。管仲说,鲍叔牙的确是个正直君子,但不适合作宰相,于是举荐了隰朋。管仲这种为国家社稷谋、不以私恩废公义的做法,与材料中对待绮乌封人的态度是一致的。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都会面对私情与公义的二难选择,这时必须公私分明,不能为报私情而废公义,为谢私恩而放弃原则。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懂得感恩,更要掌握好的报恩方法。
刘强东出身贫寒,靠热情村民凑的学费才圆了大学梦。刘强东成功后,不忘父老乡亲的恩情,数次捐资助学兴办教育。杨善洲做地委书记时,拒绝利用公权力为家乡人民办事,退休后回到大梁山,义务植树造林,改变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中国第一代空降兵马旭在暮年,将毕生积蓄一千万元无偿捐给家乡的教育事业。黄文秀等新一代大学生毕业后扎根乡村,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迈入新时代,报恩的方式自应与时俱进,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
做人要懂得感恩,更要坚守原则。丈夫报恩须有道,不以公职报私恩。管仲不是不懂得报恩,他坚守原则,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将国家治理好,使天下百姓蒙受恩泽,何尝不是一种更大格局、更高层面的报恩方式?这种格局和气度更值得我们学习。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主考官。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学期,同学们阅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一:
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乡土中国》一书中的章节供课上研读。你会选择哪一个章节?请指出该章节,并简要陈述理由。要求:准确说出章节题目,理由合理。
题目二:
从《乡土中国》这本书中,你认识到中国人或中国社会有哪些特点?请联系现实生活或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加以分析举例。立足作品,内容恰当。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示
在“乡土性”中看懂中国
阅读完《乡土中国》一书,“乡土性”这一概念留给我深刻的印象。
何为“乡土性”?乡土性就是“嗜土性”。
土的原意是泥土,泥土是乡下人谋生的资源,中国人喜欢扎根土地,喜欢用劳动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托尔斯泰在《论孔子的学说》中写道:中国人是庄稼汉,他们的皇帝自己也种田。”古代天子每年都会“亲耕”,以示对“三农”的重视和尊重,祈祷一年的好收成;知识分子和贵族崇尚田园,官员被贬了绝不去经商,而是回归田园;古代知识分子常常把“耕读传家”当做座右铭。
现代社会,进城的农民喜欢在阳台、院子、露台甚至花盆中种菜,有网友们说,看到片地,看到点土,就有种点什么的冲动,就算在茫茫南海的岛礁上,中国人也种了菜;南极中山站温室实验室内的蔬菜也长得生机勃勃;种完南极,你以为结束了?我们的征途在星辰大海!我们连太空都种了菜。在世界人民眼中,俄罗斯是“战斗民族”,印度小伙们自带歌舞属性,犹太人天生会做生意,非洲兄弟在RAP和体育方面自带外挂,勤劳的中国人都在努力种菜。
可以说,“乡土性”是“农耕文明”留下的历史烙印。
中国是农业大国,这是毋庸置疑的,依靠着农业发展,古代中国一度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令一衣带水的日本为之倾慕。古代中国,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古人在土地中找到了存在的价值,用双手开拓蛮荒,用汗水播种希望,勤劳的中华民族始终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农民阶级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下人”也成为了农民的别称。中国人的安全感是源自土地的,只要自己拥有一块土地,就意味着成功,因此部分人甚至愿意一辈子与土地捆绑,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农民以种地为生,靠泥土生活,在泥土中创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缚。
不同于“海洋文明”,中国的商品贸易发展,即商品化进程出现较晚,这也导致了中国是“小”社会,而非“大”社会,这样的状况使农民的视野受限,也正是后世所评价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第一章里面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最近我遇到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
《乡土中国》一书有理性的光辉,有人文的忧思,更有家国情怀,它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动脉,透析社会变化的原因。今日中国社会如何发展,明日中国如何进步,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除了“乡土性”,中华民族的其他特色,如“无讼”思想、“尊老爱幼”思想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发展。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能获得多元感受,看懂中国的“来龙去脉”。
后一篇:班级活动,教师的5个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