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北省唐山市2022年高三第一次模拟演练

(2022-03-23 09:24:44)
标签:

试题

分类: 高三
河北省唐山市2022年高三第一次模拟演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周幽王八年,史伯对郑桓公西周弊政的回答是“去和而取同”,独断专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即不同的因素处于和谐的状态,事物就能繁荣发展;如果同质的因素简单相加,则事物就陷于停顿或死亡。春秋晏婴以另外方式说过同样的“和同”关系,且主张治国要行“和政”。
基于史伯、晏婴的“和同之辨”,孔子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礼是用来保持和谐关系的,先王之道以“和”为美,大小之事无不以“和”为原则。孔子还把“和同之辩”用到处理社会关系上,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重要思想。孔子的“和而不同”首先强调以“不同”为前提。只有始终保持彼此间的差异,“和”才具有真正意义。因为“不同”,才需交流、认同;唯有沟通,才能和谐,以善意回应善意。其次,强调“和”不是同一。《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就是强调与人相和而不随波逐流,盲目附和。最后,强调以“中庸”求“和”。孔子说做事须“允执其中”。“中”的含义,孔子自己解释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中庸”可以防止冲突与激化,可以促成矛盾的转化和解决,使各方达到协调与均衡,即达到“和”。《中庸》首章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天下的本根,“和”是天下的归属。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中华民族多次迁徙、融合,既保持了民族多样性,又结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华民族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典型体现。伴随民族融合过程的是中华文化的创造。春秋时代,地理、政治因素导致多元文化的格局。秦汉统一后,华夏文化加速吸收、融合、同化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成果,最后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汉唐以后,随着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文化又以宽容的文化心态对待各种外来文化,进一步推动了自身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黎昕《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一定那样对立,这是中国文化一向的主张。宋代思想家张载《正蒙·太和篇》中有四句话:
有象斯有对,
对必反其为,
有反斯有仇,
仇必和而解。
这四句话讲的是哲学,是一种宇宙观。这个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生命个体,可以称作“象”。这些“象”,有动物的,有植物的,每个“象”都不同。“有象斯有对”,说的就是各个“象”的不同,即使是美丽的女性,也有不同的美。古人有一种说法,叫做“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西方也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
“对必反其为”,是说一个一个的“象”,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由于不同,其运行、流动的方向也不相同,甚至有时候运行的方向会相反,所以会出现“有反斯有仇”,发生互相间的纠结。这个“仇”字,古代的写法是“雠”,左边一个“隹”,右边一个“住”,中间是个言论的“言”。住是一种尾巴很短的鸟,“雠”字的本义是两只短尾巴鸟在叽叽喳喳的讨论、辩论。这个“雠”字,也就是“校雠”的“雠”。校书是很难的事,很难一个字都不错。古人的“校雠”,更是一件大事。你拿这个本子,我拿那个本子,一点一点地校,互相讨论,争论得面红耳赤。“雠”字形象地反映出校对中发生的讨论、辩驭。但两只短尾巴鸟互相讨论、辩驳的结果,并不是彼此打得头破血流,更不是这只鸟把那只鸟吃掉,而是达成共识,或达成妥协,或求同存异,总之是走向了“仇必和而解”。
这个世界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你死我活的冲突,而是可以“和而解”的。用这个思想来看待世界,不是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吗?当然,不是一方的问题,而是彼此双方乃至多方的问题,所以需要沟通对话,需要多边商量。“有反斯有仇”,就是沟通、对话,互相校正的过程。
而对话需要智慧,需要异量之美。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也有过四句话: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世界大同。
费老讲的是文化问题。“各美其美”,是指首先要看到自己文化的长处,不自卑,不失重,不妄自菲薄。“美人之美”,是说还要看别人文化的长处。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有其长处,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能否看到并且承认其长处。各种文化的优长,彼此互赏,相互吸收,众美和合,就是“美美与共”。如此的结果,“世界大同”并非不可以期待。
这个世界能走向和解吗?20世纪是纷争的世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21 世纪人类还要被这些灾难吞噬吗?人类不可以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些吗?中国文化里面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要你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态,正确认识人类自己,以寻找危机的解决之道。
(摘编自刘梦溪《“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大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伯、晏婴两人以不同方式对“和同”关系进行了论述,而且也都认为国家要行“和政”,主张君王应独断专行。
B.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继承了史伯、晏婴关于“和同”关系的论述,而且在理论上又有新的突破。
C.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强调以“不同”为前提,强调“和”不是同一,而且找到了达成“和”的中庸之道。
D.“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方哲学都认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因此西方文化也会认为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会彼此对立。
B.“校”字是“木”与“交”的联合,表示“棍棒交错”。这个字与“雠”字合成“校雠”一词,彼此的含义是相反的。
C.双方如果尊重各自的差异,那么即使发生了争论、辩驳,也不一定就发展为你死我活的冲突,相反可以走向“和而解”。
D.用中华文化里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作指导可以避免各种全球性危机、地区性冲突的产生,让世界变得和平美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做法不符合“和而不同”思想的一项是(3分)
A.“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
B.我国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
C.中共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中国企业在芯片研发领域加大投入。
4.材料二在论述“有反斯有仇”这一观点时,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述有什么效果?(4分)
5.论述中华文化“和而不同”这一思想,两则材料具有互补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这种互补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 波
鲁迅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场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
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放下小桌子和矮凳,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柏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
见七斤从小巷口转出,七斤嫂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他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
七斤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六斤坐在他身边,叫他爹爹。七斤没应。
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的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救了么!
七斤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赶忙的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直觉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忍不住动怒,装好一碗饭,操在七斤的面前道:“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学问家。他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七斤嫂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
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
“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七斤和他的女人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七斤嫂站起身,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家,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用筷子指着七斤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八一嫂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红了,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
听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赵七爷有些生气。他说:“大兵是就要到的。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赵七爷说完,通过人丛,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不久就各自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
第二日清晨,七斤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
“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六斤新近裹脚,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有删改)
【注】长毛时候:清初要求百姓剃发,否则视为不忠大清,犯杀头罪。张大帅:指张勋。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部官兵仍留着辫子。1917年7月1日他扶持清废帝溥仪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帮人撑船进城时从城内得来的政治新闻,让七斤成了村里一位有见识、受尊敬的人物。
B.得到“皇帝坐了龙庭”的消息,赵七爷立刻赶了过来提醒七斤与剪了辫子人防范危险。
C.造反时,七斤嫂怕七斤被剪辫子而阻他进城;七斤被人剪了辫子后,她整整哭了三天。
D.向七斤打听皇帝是否坐龙庭这个信息的女人,她们的丈夫应该是被城里人剪了辫子的。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不仅表现出傍晚时分天气的燥热,还给人一种古老沉闷、没有生气的感受,为全文营造了气氛。
B.赵七爷的出场,推动小说情节走向了高潮,他的言行不仅使七斤夫妻陷入了对砍头的恐惧,甚至使全村人都变得恐惧起来。
C.小说中的“革命”一词,是叙述者语言,暗含作者对新制度的支持,而“造反”词,出自人物语言,表现了民众的落后意识。
D.小说选择政治事件对江南水乡小村一户人家生活的影响以及村人对政治事件的不同反应来写,这样写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8.小说中赵七爷“盘”和“放”辫子的行为,反映了怎样的现实与人物心态?请简要分析。(4分)
9.文中写的赵七爷的言行,对小说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救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夏五月,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畿内有蝗。上入苑中,见蝗,掇数枚,祝之曰:“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举手欲吞之,左右谏曰:“恶物或成疾。”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B.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口/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C.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D.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资荫,在我国古代封建时期,后代子孙凭先代勋功或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
B.馈绢,馈赠的绢。馈绢是唐代人际交往时互赠贵重礼品的一种正常的行为。
C.大理,古代负责审理和复核重大案件的国家机构,有的朝代也称“大理寺”。
D.畿内,古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古代常见的“京畿”一词指两个辖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提出文武皆有所长、应因时制宜的观点,以此来驳斥封德彝“文不及武”的论调,封德彝谢罪。
B.戴胄反对唐太宗处死冒受恩荫的人,对他的过度执法进行谏诤,终使唐太宗接受失小信于天下的结果。
C.长孙顺德受绢事件暴露,唐太宗没有惩罚,反而另外赏绢,以此方式进行羞辱和提醒,让他自行纠错。
D.为了去佞臣,有人上书建议太宗以假装发怒的方式辨别忠奸,唐太宗认为此方虽好,但可耻,没有采用。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
(2)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
14.诚信是中华美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请概括唐太宗如何践行“诚”“信”?(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题岳阳楼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元和十四年春,贬至江州的白居易再调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图障:指绘有图画的屏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经过岳阳登上岳阳楼,眺望洞庭,看到了洞庭湖浩瀚壮阔景色。
B.诗人面对春天的洞庭湖,看到它岸“连梦泽”想象其波“近长安”。
C.岸上攀树之猿的苦啼与远雁飞渡洞庭的艰难引发了诗人的无尽悲愁。
D.洞庭湖壮美景色难以画成屏风,陈在华丽厅堂,来供达官贵人品赏。
16.前人评论此诗,认为“落句怨愤极矣”,请结合诗歌对该观点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表达自己沉醉在钱塘湖美景之中,流连忘返,满怀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        。”
(2)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苏轼用“      ,       ”描写周瑜战场上指挥从容,建立赫赫战功,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3)“月”这一物象,在文人笔下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古诗词中含有“月明”意象的语句有“     ,      ”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中国空间站的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它的安全性和适居性让航天员很满意。
近些年,随着各国大力发展航天事业,空间碎片越来越多, 。对此,设计人员提出了“防、躲、堵、跑”四大方案,来解决它的安全问题。
空间站作为密闭的环境,航天员乘组最长要在里面工作生活半年,对舒适性的要求是很高的。为此,设计人员给空间站安装了WiFi。空间站中的很多装置都可以用手机来控制,这让航天员感觉和地面没有什么区别。
空间站在设计之初就建立了一个物资管理系统,每个物品上都有专属二维码,需要物品时,就扫码:一来知道物品放在哪里,以便航天员寻找; ,后面要送多少上来。
(      )。空间站上产生的垃圾根据它的危害等级进行了分类,不同垃圾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厨余垃圾和粪便,需要添加防腐剂,以防变质、涨袋;纸巾、塑料袋等普通垃圾, 它的体积,从而存放更多的垃圾。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空间站的垃圾处理,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B.人们也关注着空间站的垃圾处理
C.引起人们关注的,还有空间站的垃圾处理
D.空间站的垃圾处理,也被人们关注着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45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住处的窑洞里,与黄炎培进行了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谈话,成为党史国史上著名的“窑洞对”。
黄炎培坦诚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凡初起之时,都是艰难困苦,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力求从万死中求得一生,因而无不显得生气勃勃、气象一新。及至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情性发作,由少数演变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也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
毛泽东非常认同: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贵不佐三代”,也包含了先生你讲的这些道理。
多年后,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再谈“窑洞对”时说: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上述材料会启发当代青年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C
3.D
4.巧借解释词语“校雠”设喻,借助情境想象,化抽象为具象。
这样论述,可以避免枯燥说理,使语言生动活泼,激发读者想象,增加阅读兴趣。
5.时间互补。材料一是西周至春秋时期,材料二是宋代至当代,合则构成了“和而不同”思想史。
内容互补。先秦众人侧重政治,张载侧重哲学,费孝通侧重文化。
意义互补。材料一讲“和而不同”侧重对中华民族自身的意义,而材料二侧重对整个人类世界的意义。
6.D
7.B
8.赵七爷两次将辫子盘在顶上,反映了辛亥革命成功的现实,也反映他忠于帝制但又不得不顺应时代的无奈心理。
赵七爷将辫子放下来,反映了张勋复辟的现实,也反映他对恢复帝制的庆贺与自豪心态。
9.赵七爷的言行,使人们陷入恐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赵七爷的言行,造成了紧张气氛,使小说叙述有张有弛。赵七爷的言行,加剧矛盾冲突,使小说更富戏剧性。
10.D
11.B
12.D
13.陛下凭借神武平定天下,哪里是文德能够比拟的。
看到前朝的帝王喜欢用多变欺诈的小伎俩对待臣子,常私下感到可耻。
14.因为法律大于敕令,听从戴胄建议,要大信而舍小信。坚持不用欺诈的方式辨别臣子的忠奸。
参考译文:
唐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陈乐》。太宗说:“我先前接受委派专行征伐,民间便有了这首乐曲。虽然不具备雍容高雅的文德,然而立国的功业由此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凭借神武平定天下,哪里是文德能够比拟的。”太宗说:“平定乱世依靠武力,保守基业依靠文德,文与武的用处,全在于各因时制宜。你说文才不如武功,这话有些过分。”封德彝叩头谢罪。皇上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无私,提拔他为大理少卿。皇上因为很多候选官假冒资历和门荫,发布赦令让他们自首,否则就处死。不久有假冒者被发觉,皇上想杀了他们。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这些人应该流放”。皇上大怒说:“你想守法,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说:“赦令(只是)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变化,法令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诚信的。陛下愤恨候选官多有欺诈,所以想杀了他们,但是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又依照法律裁断,这是忍受小的愤恨而存留大的诚信的做法。”皇上说:“你能执掌法务,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赠送的绢帛,事情暴露以后,唐太宗说:“长孙顺德做的如果能对国家有益,我愿意与他共享府库的财物,何至贪污腐败到此地步呢?”太宗还念他是有功之臣,没有处罚他,只是在朝廷上赐给他几十匹绢。大理少卿胡演说:“长孙顺德贪赃枉法,罪不可赦,不加罪于他,为什么还赐他绢帛呢!”太宗说:“他如果有人性,得到赐绢所受的羞辱,比受到刑罚厉害得多。他如果不知道羞耻,那么就是一个禽兽罢了,杀他又有什么用。”夏季五月,有上书请求清除佞邪的臣子的人。唐太宗问:“奸佞的臣子是谁?”那人回答说:“我住在荒野民间,不能准确知道谁是佞臣。请陛下跟群臣讲话,或许可以假装发怒来试一试这些大臣。那些坚持道理不屈服的,是正直的忠臣,而害怕你的天威顺从你的意思的是奸臣。”唐太宗说:“君主是施政的源头,臣子就好比流水。使源头浑浊却要去流出来的水是清水,这是不可能的。君主自行欺诈妄为,凭什么要求臣下行为忠直。我正用至诚治理天下,看到前朝的帝王喜欢用多变欺诈的小伎俩对待臣子,常私下感到可耻。你的办法虽好,但我不采用。”京师内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蝗虫,捡了数枚蝗虫卵,念念有辞道“百姓把粮食当做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宁可让你吃我的肺肠。”举起手来将要吞下蝗虫卵,近臣劝谏说:“脏东西或许吃了要生病。”唐太宗说:“我为百姓受苦受灾,逃避什么疾病?”于是,吞下去了。这一年,蝗虫没有成灾。
15.D
16.颈联写善飞之雁难渡湖,用“猿啼”之苦衬托诗人的奔波之苦。对京城的眷念之苦和对贵人们的怨愤。尾联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可以作画使贵人们可以体会到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的奔波之苦,含蓄地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
译文:
岳阳城下的江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独上高楼倚靠着栏杆眺望。春天,草木的绿色与远处洞庭湖的水色相接,傍晚的彩霞与湖水中的红波交相辉映,红波近处,似乎就是国都长安。
岸边山上的老猿正站在树上哭得凄惨,天上的大雁要从这浩渺无边的湖上横空飞过还有许多困难。这个地方风景壮阔美丽,只可画成画障,挂在贵富人家的厅堂里供他们欣赏。

17.(1)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2)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3)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8.C
19.B
20.三句采取选择问句“是……还是……”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分项列举“元宇宙”的可能情况。句式整齐,结构相同,增强句子的语势;列举几种可能,引发读者对“元宇宙”的深度思考。
21.A
22.影响(威胁着)着空间站的安全
二来能统计用了多少
利用压缩的方式减少
23.参考立意:
1.时刻进行自我革命
2.打破“富贵不佐三代”的说法
3.破除历史周期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