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2022-03-14 11:37:05)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案
贵州省高中语文唐远霞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专辑之三——贵阳一中黄开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目标内容
(1)积累文言知识,强化文言语感;
(2)分析主要人物言行目的及依据;
(3)鉴赏文本语言、结构、形象等;
(4)探国相存之道,触儒道之赤诚;
2.目标依据
(1)课标
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此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2)教材
本篇文章从属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共三课,第1课3篇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涉及诸子百家中的儒家和道家;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和第三课的《鸿门宴》约同属第1课三篇文章之历史时期的史籍。本单元两类、5篇文章的共同人文主题是:中华文化之光,这5篇文章既是中华文化之光的载体,也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目标达成之载体。同时,本文亦同联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中不可忽略其价值。
(3)学生
我所带的两个班,一个是理化生组合的实验班,一个是同类组合的中间层次班级,学生文言基础及思辨能力较好。
 
二、教学步骤
任务一:理解烛之武形象
活动1:第1课中的3篇文章及本文的标题全是编者加的,比较这四篇文章的标题哪个更好。
预:本文标题最好。其一,它不是编者从相应文本首句中摘得;其二,本文标题是编者在对文本高度概括后所得;其三,本文标题暗含对比,一人对一国之师,实力悬殊,结局出人意料,深深吸引读者。
活动2:由标题探究烛之武退秦师的必备条件。
预:爱国、勇气、智慧。
活动3:速度课文,在文本中找到对接烛之武爱国、勇气、智慧的文本信息,同时翻译句子,强调文言知识,深度理解、分析这些信息。
预:爱国(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勇气(夜缒而出,见秦伯);智慧(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亡郑利晋,存郑利秦,晋君寡信。
分析过程:(略)
 
任务二:鉴赏文本写作技法
  活动1:分析文本叙事技巧
预:以时间为线索。故事情节结构完整,首段交代背景、起因、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第2段是故事的发展阶段,第3段是故事的高潮及结局,第4段(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是故事的尾声。伏笔。叙述的加速、减速精当有致。情节波澜起伏。虚实互生互撑。
  活动2:分析人物表现技法
预:语言描写、侧面描写、对比等。
 
任务三:走进“无礼”背后
  活动1:探究秦晋围郑的真实原因。
  活动2:探究作者没有过多交代楚国的原因。
  活动3:通过晋侯、秦伯、郑伯之言行,探究其国家地位及其必然性。
活动目的(3个):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任务四:触摸诸子赤诚之心
  活动:在秦、晋围郑的危急时刻,假如“孔子见秦伯”、“孟子见晋侯”、“庄子见郑伯”,孔子、孟子、庄子分别会对会方说什么?请你任选一个,推心置腹,写一段话念给对方听。
活动目的:学生通过第1课3篇文章的学习,对孔子、孟子、庄子其人及其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至此,回到具体的割据争雄的场景中,将其思想具体化,以此充分触摸乱世中诸子救世之赤诚之心。
 
三、总结反思
学习目标分别对应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具体内容分别源于课标和教材,具体任务及相关活动依学情而定。
四个任务,任务四回应单元人文主题,任务三回应单元任务群任务,任务二回应作为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文学类文本之任务群任务,任务一在回应作为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文学类文本任务群任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高质量的完成后面三个任务做准备。
本教学设计基本上对标单元人文主题和单元任务群任务。不过,应该还可以继续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