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宋代王令)赏析
(2022-03-12 10:14:55)
标签:
试题 |
分类: 诗词鉴赏 |
宋代王令的《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诗,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写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特点。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
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和很多诗词中不同的是,这里的子规(杜鹃)并没有哀痛悲伤的感情,这里的子规(杜鹃)更多的是在暗喻诗人自己自信努力的态度,以及对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诗人王令——凄苦的一生
王令是我国北宋的著名诗人,也是一位英年早逝的诗人,他的早逝与他悲惨的身世还有志在贫贱而不愿屈就科举功名的个人意志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做私塾先生成为了他糊口的主要经济来源。
王令五岁时,母亲父亲已相继离世,唯一的姐姐也出嫁了,遂成孤儿,无所依靠,孤身一人的王令开始了十年寄居在叔祖父王乙家中的生活,少年时期的王令勤奋好读,也为他日后的讲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十六岁的王令跟随叔祖父的长子越石来到瓜洲(今江苏扬州南)。次年另立门户,并且接回了寡居而难以生存的姐姐及外甥。从此一个三口之家的生活担子落在了年仅十七岁的王令身上。所以他只能靠着当私塾先生和聚学来维持家中的生计。
当时有不少人欣赏他的才华,提议他去当官,但是他自称志在贫贱而不愿屈就科举功名,所以也导致了他的生活贫苦交加。值得欣喜是王令的两位至交为他灰暗的生活中带来了一束光。
在王令的一生中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最大,一个是束氏一个就是王安石。王令在束氏做私塾先生,更准确是作伴读的时候,束氏不仅给他了他经济上的支持,也给他的精神世界带来很大慰藉。束氏也是王令一生中相交最深的知己之一。而王安石一直很看好王令的才华,两人书信往来频繁,成莫逆之交。也是因为王安石的撮合才让他和自己的妻子(王安石的舅舅吴蕡之女)结为连理,成亲次年妻子有孕,但这一年他的脚气病越来越厉害,终于年仅二十八岁的王令在贫病交加之中离世。
王令——文学造诣
王令的创作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年,但是却写出了70多篇散文和480多首诗。这些诗大多是与友人的酬答唱和之作,主要叙述了自己的生平、志向与人生态度。也因为王令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所以他的很多诗词也深刻反映了连年的灾荒与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剥削给民众带来的疾苦,展示了自己救民众于苦难之志愿。
王令的诗受韩愈、孟郊、卢仝、李贺的影响较深,构思新奇,造语精辟,气势磅礴,意境奥衍。
王令《送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令
(一)阅读下面诗歌(4分)
《送春》 王令(宋)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8.诗歌描写的是
时节(1分),诗中的哪些景致表现了这个时节的特点?(1分)
9.“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8.暮春,答“春天”不给分。(1分)“落更开”、“燕飞来”、“子规半夜啼”(0.5分一个,答对两个即可)
9.拟人(1分)表现出作者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性念和乐观精神。(1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从诗句中的“三月”等信息可判断季节是暮春。诗中的“落更开”、“燕飞来”、子规半夜啼表现了这个时节的特点。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首先了解修辞手法的类型,阅读诗句,把握诗句内容,本句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诗歌内容,根据古诗常用的借景抒情的方法,从诗人所写景物中来体会诗人的情感。表现出作者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
好未来的坚定性念和乐观精神。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注】韩琮,字成封,长庆进士。初为陈许节度判官,后历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等职。
【阅读问题】
1、作者描写了晚春江上所见的哪些景物?(2分)
2、请简要回答,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阅读答案】
1、落日、绮霞、远山、青草(答出1点给0.5分)。
2、通过描写晚春江上明丽的景物(1分),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1分)、思念友人(1分)的感情。
【解析】
这首小诗(五言绝句)主要写景,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在暮春三月的晴江之上,诗人仰视,有落日与绮霞;遥望,有远山如眉黛;俯察,有青青的芳草。这些物态,高低远近,错落有致。韩琮此诗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情与景协调一致,显得很自然。
赏析:
《晚春江晴寄友人》是唐代诗人韩琮的作品。此诗以写景为主,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全诗四句,前三句重笔状景,畅快明丽,景中之情悠然轻远;最后一句收笔言情,情中之景则更富有色彩,情景交融,自然和谐。
韩琮(生卒不祥)字成封,长庆进士。初为陈许节度判官,后历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等职。这首小诗主要写景,而情孕育景中,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
首句写道:“晚日低霞绮。”“霞绮”即艳丽多采如云霞的锦绮。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病中辱崔宣城长句见寄兼有觥绮之赠因以四韵总而酬之》中写道:“信题霞绮缄情重,酒试银觥表分深。”其中的“低”字很妙,写出此刻已经是落日西下之时。这里,诗人描写了落霞经晚日金光的映射所具有的色彩斑斓,极为绮丽的美景,不但突出了一个“晴”字,也为后面景物描写奠定了基础,为情感的抒发营造了氛围。
诗人接着写道:“晴山远画眉。”意识是说,在晴朗的天气里,青山一抹,宛如美人画眉的翠黛。这里,诗人把“晴山”喻为美女的眉毛,也赋予山之人的情感。可以说,不但表现出山之美,而且暗示了诗人喜爱的心情。其中,一个“远”字很妙,形容词用作动词,将“山”与“眉”关合起来,不但给人高远空阔之妙,而且描写将静态动态化,给人以无尽的审美想象。
第三句写道:“春青河畔草。”这句也许化用了《古诗十九首》中的 “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这是一首对丈夫思念的诗歌。到了唐代,王维的《送别》中写道:“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其中后两句的意思就是说,春草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游子你能不能回归?在诗歌中,“青草”这一意象,就蕴含了思念与怀想的意思。同时,“青”让我们想到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可以说,一个是初春,一个是仲春。就这个“青”字来说,在诗歌中,也如“绿”字一样使诗歌的“境界全出”。春风唤醒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整个河畔一片绿油油的景象,甚至延伸到远处。诗人韩琮借此表明了与朋友的惜别与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写道:“不是望乡时。”这一句是承上句“春青河畔草”而来,这是诗人情感的表现。其中,“望”字很见功力。我们知道,在古代诗歌中,登高望远,怀乡思人,往往却是自伤情。然而,诗人不说此时“正是望乡时”,而是说“不是望乡时”,这是诗人反其意而用之。这样,不但强调了望景怀乡之意,而且暗示了诗人所具有的一种无奈的伤感。真是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弥切矣,在写作上,这更有助于提高表情达意的效果。
在艺术上,首先,情景交融,情感深厚。诗歌的前三句重笔状景,末一句收笔言情。其次,注重意象的选择,提高诗表达效果。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情与景协,自然和谐。再次,仰视俯察,形成开阔空间,提升诗歌的意境。诗歌中,诗人站在三月的晴江之上,仰视,有落日与绮霞,有远山如眉黛;俯察,有青青的芳草。这样,一仰一俯,空间拉大,境界高远,情从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