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以”“而”“其”的用法
(2021-11-25 11:37:46)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文言文“以”的用法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三、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文言文中“以”“而”“其”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一、代词。
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
《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
二、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
《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例如: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
《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
《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因而、所以。例如:
《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如果。例如:
《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文言文中“其”字用法
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如: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语,相当于“它”,代指“仆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两个“其”分别作分句主语,前一个相当于“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个“其”相当于“他们”,代指上文的“游人”。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之人。
二、“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以下五句中的“其”,都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其下”指山的下面。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其文”指“仆碑上的文字”。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其左右”指“山洞的两旁”。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其深”指“山洞的深处”。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其传”指“古书的传说(文字)”
三、“其”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其”指代上文的“余与四人”,只能译成“我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指的是“我(自己)”。
四、“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其址”指那个地方,“其后”指从那以后。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
“其院”指那个禅院。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其好游者”指那些爱好游赏的人。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欲出者”指那个要求出来的人。
五、“其”作副词,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示反诘的语气,可译为
“难道”。如:
其孰能讥之乎?
“其”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
六、“其”作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如: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翻译;“既其出”可译为“出洞以后”。
“其”字除了上述用法外,另外还有一些用法,下面补充说明:
(一)“其”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如: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该句译为:我认为太后替长安君考虑的短近了,所以认为你的疼爱(长安君)不如(疼爱)燕后。“其”作第二人称代词来解。
(二)“其”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有“其中”的意思。如:
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该句译为: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干脆走开了,其中的另一只狼像狗似地坐在(屠夫)面前。“其”作“其中”来解。
(三)“其”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还可以表示疑问、测度、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还是”、“可要”等。如: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其”用在“如……何”的前面,有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可译为“又”。
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其”表示测度的委婉语气,可译成“大概”、“或许”。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其”表示告诫、期望的语气,可译为“可要”。
吾其还也。 (《崤之战》)
“其”表示商量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四)“其”作副词,表时间,有“将”、“将要”的意思。如: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经·七月》)
该句译为:赶紧修理好房子,将要开始播种各种谷物了。“其”解释为“将要”。
(五)“其”作连词,表假设,做“假如”、“如果”来解;表选择,做“是……还是”来解。如:
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狱中杂记》)
大意是:如果遇到执行凌迟这种刑罚,刽子手便对犯人说:“你依我,给我若干钱,我就先刺心,叫你一下子便死;不然的话,我把你四肢剐尽,你心一下子死不了,叫你受罪。“其”相当于“如果”。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
意思是:你认为秦国是将要救韩国,还是不救呢?“其”相当于“是……还是”。
下面是两则训练。
一、分别指出下列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我持白璧一双,欲与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场主积薪其中。(《狼》)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对楚王问》)
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战国策·楚策》)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庸》)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诸将以其故不亲附。(《陈涉世家》)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左传》)
其济,君之灵也。(《左传》)
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
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去私》)
诸君其筹之。(《方腊起义》)
我自来东,零雨其蒙。(《诗经·东山》)
二、下面一段话用了12个“其”字,试翻译并分析“其”字的用法。
狐谓狼曰:“羊肉其鲜乎!君其有意,叼其一而啖之,得饱其口福。”狼曰:“其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无闻邪,其畏主人邪?及其嬉逐,愿为一雪其耻。君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参考答案:
一、
他,代寓公
他们,代“项王和亚父”
他的,指项庄的
它,代麦场
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意思是: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使我能够把我的话说完。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意思是:庄辛说:“我确实看到你这种行为的必然结果了。”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指示代词,那个
指示代词,这种
指示代词,这个
其中
意思是:将尽力拼命作战,没有二心。将、将要
意思是:如果成功,那是由于你的威灵。表假设,如果
表选择,是……还是
表反诘,难道
意思是:国家没有尉,大概由谁能够担当它?表测度,大概
意思是:诸位可要考虑这件事。表期望,可要
助词,无义,可不译
二、
表测度,大概
表假设,如果
指示代词,其中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加强疑问语气,又
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两个并用,表选择,是……还是
第三人称代词,它们
指示代词,那种
表期望、要求,可
表反问,难道
前一篇:提升语文教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