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夏银川一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2021-11-17 21:43:05)
标签:

试题

分类: 高三
宁夏银川一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的文明形态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这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史上的奇迹。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五大文明建设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有内在一致性,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方略和重大任务。
以五大文明建设为标志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进行的艰难探索和伟大创造。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到提出建设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再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从“小康社会”到“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涵盖政治文明在内的“三个文明”,再到涵盖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五个文明”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胆识和实践本色。
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程中,文化自信鲜明展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成为五大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要支点、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党100年来所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深深地融入到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之中,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美学风范,使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思想引领、美学价值和智力支持。
五大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统筹协调推进,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相生、融通共荣的思想和智慧。五大文明建设是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永续运动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运行系统。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丰富和深湛的整体辩证法思想,强调“物无孤立”“大道无垠”的互联整体观,“万物皆化”“变不失常”的发展变化论,“物生有两”“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说,“执两用中”“中和为用”的中庸和谐观,反对死板教条,提倡“当为”,与时俱进,锐意革新。五大文明建设是相互协调、相互共进的系统发展,“五位一体”之“一体化”思维和战略,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锦绣前程,既造福中国,又惠及世界,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李明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文化特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创造了人类文明形态发展史上的奇迹。
B. 推动五大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方略。
C.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美学风范,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D.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相生、融通共荣的思想和智慧体现了五大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统筹协调的关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指出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推动五大文明建设,这是创造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B. 文中回顾了以五大文明建设为标志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过程,赞扬了中国共产党的担当和创新精神。
C. 文中概括了文化自信与五大文明建设关系,并指出在我国现代化新道路进程中,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特质。
D. 文章引用中国传统哲学中整体辩证法思想,旨在说明五大文明建设是完整的相互协调、相互共进的运行系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决定着我国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与其他国家不同。
B. 尽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五大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的艰难探索和伟大创造。
C. 五大文明建设有内在一致性,相互协调,相互共进,系统发展,绝不是突出某一方面而削弱其他方面的片面发展。
D. 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程中,要增强文化自信,就要抓好五大文明建设,它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支点。
(二)实用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材料一
2013 年 9 月和 10 月,……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近 6 年来,这一重大倡议全球瞩目、应者云集。2013 年至 2018 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 6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 900 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 4000 亿美元。实践充分表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开辟了重要途径,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也向所有伙伴开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成为开放包容的平台、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历史大潮,所体现的价值观和发展观符合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也符合沿线国家人民渴望共享发展机遇、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热切期待。
(摘编自《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 属于世界》,《人民日报》 2019 年 4 月 23 日)
材料二
“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占全球比重

宁夏银川一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数据

宁夏银川一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摘编自《2017 年“一带一路”国家对外贸易数据分析》,中商情报网 2018 年 5 月 16 日)
材料三
在被赋予全新时代内涵的“一带一路”上,中国与沿线国家建立起稳定合作关系。诸多合作项目已经充分证明,“一带一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巨大提升,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造福当地民众。“一带一路”建设使发展中国家得到了符合自身利益的发展机会,给发达国家带来了更为庞大的世界市场、难得的发展机遇。这种美美与共的局面,显示出中国方案的动人之处。
“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合作平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开放的思想体系。人类文明应该实现多样性发展,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应该有更宽广的道路。打开大门,创造机会,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增长,是复兴的中国今天的必然选择。自觉承担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历史使命,是负责任的中国今天应有的贡献。
(摘编自《“一带一路”,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绚丽工笔画》,《光明日报》2019 年 4 月 25 日)
材料四

4.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B. 2017 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比重将近四成,在全球贸易版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C. 在对外贸易方面,韩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对外贸易总额排名第一,且数额巨大,远超其他国家。
D. “一带一路”方案的动人之处在于为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巨大提升,从而形成美美与共的局面。
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智慧,是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提出后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近六年来更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B. “一带一路”致力于经济合作,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是复兴的中国当下发展的必然选择。
C. 共建“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合作平台,它主要面向亚欧非发展中国家,但也能给发达国家带来庞大的世界市场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D. “一带一路”是一种全方位的积极主动的开放与传播,其开放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给我们国家、民族和个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6. “一带一路”倡议能得到积极响应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妈妈
王愿坚
我问:“刚才那个女同志是谁?”
旁边的同志说:“同志们都管她叫老妈妈。算咱这个医院的副队长,又是政委、看护员、炊事员、采购员……反正这洞里的事她一手包干。人倒是个好人,就是年岁大了,腿脚不灵,嘴又啰唆……”听着听看,我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天放亮的时候,外面的联络员传回消息:“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嗓门儿喊着:“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
正在这时,老妈妈忽然霍地站了起来,走到老刘跟前,厉声地说:“老刘呀,什么完了,完了!你想想,你说这话能对得住长征路上的那些同志不?……”她从腰里摸出一件什么东西,用力抖了抖,里面铮铮作响,“这是特委留下的钱,我可以偷着下山买米给你们做饭吃;钱花光了,我就是下山讨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着……”
她说完话,洞里鸦雀无声。
山上的松涛呼啸着,风,把早晨的浓雾一团团地刮进洞里来。
休息了一会儿,老妈妈欠起身,低声叫道:“主力上下来的张同志,你能到外面来吗?”
洞外,是一块草坪。太阳已经露脸了。从弥漫的大雾里看去,像个通红的大火球。她搀着我向一棵大树走,忽然自言自语地说:“大妈,有开水吗?我可要开的。”
听到这句话,我不由得一怔。迎着朝阳,我眯着眼睛仔细地打量起了她。苍老的脸上,刻着一条条深深的皱纹,门牙也残缺不全,在她的左眼下,有一个黄豆大的疤痕……噢,想起来了。三年前秋天,我奉命到潮汕地区去和一个新成立的组织接头。这是我们约定好的联络暗语。她就是我的联络人。她比三年前老多了,看上去约有六十岁的样子,嘴角上添了皱纹,鬓角也花白了。
她把我扶到树下一块石头上坐好,收敛了笑容,说:“老张,这里就咱两个在党,得把这担子担起来。”
我们把事情商量好了,又回到洞里。大概因为我是主力上来的,又是个干部,大家都同意我暂时负责。我拿过那支驳壳枪来擦着。这工夫,老妈妈早已趁着雾大、不会暴露目标的时候,点上了火,烧了开水;她把开水舀出来一些,冲了盐水;又把米下到锅里。然后,端着一茶缸盐水,挨个给伤员擦洗、包扎伤口。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这种镇定的情绪感染着洞里的所有人,大家都安定下来了,人们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老妈妈把事情弄完了以后,抄起一根竹杖,对我说:“我去了。”
时间真难熬啊,太阳已经落了,还不见老妈妈回来。我出去眺望了好几次,除了遍山荒草、大树、怪石,什么也看不到。更难的是粮食没有了,同志们都在忍着饿呢!
黄昏时分,我决定顺着山路去找找看。我沿着小路往下爬才约莫半里路,实在爬不动了。我靠着一棵大树,四下瞭望了一下,远远地看见路旁草丛里好像有一个人影在蠕动,我警惕地掏出了枪,问了声:“谁?”一个微弱的声音回答:“是我。“我走上去一看,正是老妈妈。只见她脸上、手上满是血,两肘两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头前放着一个包包,她用手和头顶着那个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我连忙跑上去,激动地叫了声:“妈妈!”她见我来了,咧开干燥的嘴唇笑了笑。我用一只手拎着东西,她扶着我,就上了山。
她一进洞口,就忘记了劳累,挤在人堆里,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像多久不见的亲人一样。她摸着年龄最小的和竹子的手,抱歉地说:“孩子,饿坏了吧;上了几岁年纪,走道不利索,真是……来。”说着,解开了包包。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大概是给我们包伤口用的。她把可吃的东西按人们的伤情轻重分了分。
同志们饿了一天,现在每人都拿着一样东西吃起来。大家有说有笑,洞里的空气顿时活跃了。正吃着,忽然和竹子喊了声:“老妈妈哪里去了?”
我连忙跑出洞来找,只见她老人家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两手捧着一样东西在吃呢,见我去了,忙把手里的东西掖在衣服底下藏起来。我好奇地抢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块草根、菜叶、红薯丝、烂南瓜杂拌的窝窝。我眼眶子一热,一把抱住她:“妈妈,你……”
“别嚷,别嚷,别叫同志们听见。”
我硬把自己手里的一块煮红薯和她换过来。这天夜里,我被老妈妈的行动感动着,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清晨,老妈妈早早做好了饭,换完了药,又下山了。
一个白天,我把老妈妈下山讨饭的经过和她瞒着大家吃的东西给大家说了说。最爱嚷嚷的老刘也怔怔地沉默了一天,最后才对我说:“老张,我的伤势轻,有什么事只管叫我干,要不,我对不住妈妈呀!”……
日子过得飞快,我已经康复了。黄昏,我收拾停当,就要上路了。走出了好远,回转头来看时,只见老妈妈还站在岭头上向我张望,她那花白的头发,迎着山风,微微地飘动着。
1955年10月8日(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老刘这个人物面对敌人来找伤员时慌乱、悲观、不知所措,目的是与老妈妈这个人物构成对比衬托的关系。
B. 小说写“我”回忆三年前跟老妈妈接头时她的相貌与现在的相貌形成对比,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C. 老妈妈拿回的食物包,种类丰富,让同志们吃得开心,而她自己累得没有胃口。
D. 小说收笔写头发花白的老妈妈站在岭头为“我”深情送别的画面,不仅生动感人,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8. 小说中两处划线都是景物描写,请简要说明各有什么效果?
9. 小说中为什么没有写老妈妈下山讨饭的情节?请从叙述艺术角度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刘备在荆州,周瑜、甘宁等数劝孙权取蜀。权遣使谓备曰:“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使曹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次取张鲁,一统南方,虽有十操,无所忧也。”备报曰:“益州民富地险,刘璋虽弱,足以自守。今暴师于蜀、汉,转运于万里,欲使战克攻取,举不失利,此孙、吴所难也。议者见曹操失利于赤壁,谓其力屈,无复远念;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而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于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且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威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于左右,备独悚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权不得已召瑜还及备西攻刘璋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如此备留关羽守江陵,鲁肃与羽邻界,羽数生疑贰,肃常以欢好抚之。
及备已得益州,权令中司马诸葛瑾从备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相与耳。”权曰:“此假而不反,乃欲以虚辞引岁也。”遂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遣吕蒙督兵二万以取三郡。
蒙移书长沙、桂阳,皆望风归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刘备闻之,自蜀亲至公安,遣关羽争三郡。孙权进住陆口,飞书召吕蒙。蒙得书,秘之,夜,召诸将授以方略,顾谓郝普故人南阳邓玄之曰:“郝子太闻世间有忠义事,亦欲为之,而不知时也。彼方首尾倒县,救死不给,岂有馀力复营此哉!今吾计力度虑而以攻此,曾不移日而城必破,城破之后,身死,何益于事,而令百岁老母戴白受诛,岂不痛哉!君可见之,为陈祸福。”玄之见普,具宣蒙意,普惧而出降。蒙迎,执其手与俱下船,语毕,出书示之,因拊手大笑。普见书,知备在公安而羽在益阳,惭恨入地。蒙留孙河,委以后事,即日引军赴益阳。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权不得已召瑜/还及备西攻刘璋/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如此/
B. 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权不得已召瑜还/及备西攻刘璋/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如此/
C. 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权不得已召瑜还/及备西攻刘璋/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如此/
D. 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权不得已召瑜/还及备西攻刘璋/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如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荆州,中国古代九州之一,大体相当于现在湖南、湖北两省。
B. 饮马,到某地给战马饮水,指战争至某地或疆土扩大至某地。
C. 宗室,同一祖宗的贵族,常指“皇族”,即国君或皇帝的宗族。
D. 太守,秦汉时一郡的最高长官,可自行任免官员和组建军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权认为刘璋守不住益州,如果蜀地被曹操占据,荆州就危险了,建议刘备攻打益州,攻取张鲁,统一南方,就无惧曹操了。
B. 刘备认为益州民富地险,刘璋兵力又足以自保,不远万里去攻打刘璋,困难极大,难以取胜,还会让曹操钻空子,坐收渔利。
C. 刘备攻打刘璋得到益州后,拒绝归还荆州给孙权;故刘备派关羽,孙权派吕蒙,双方在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展开激烈争夺。
D. 吕蒙隐瞒孙权信中消息,让邓玄之误传假信息给零陵太守郝普,致使郝普畏惧而出城投降;郝普获悉真相后非常愧疚、悔恨。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见曹操失利于赤壁,谓其力屈,无复远念。
(2)权曰:“此假而不反,乃欲以虚辞引岁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
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半”交代了村行时间是春色烂漫的季节,“南阳西”交代了村行的地点。
B. 遍村柔桑,欣欣向荣。“过”写出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状态,活灵活现。
C. 诗人戴着蓑笠唱着牧歌,看见篱边穿着红裙子的农家少女,充满了乡野情味。
D. 行路征人,解松半湿的衣衫,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表现了农村的人情美。
15. 诗歌的颔联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并说明其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三)情景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2)《酬乐天扬州初连席上见赠》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典故,表达了诗人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
(3)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程甫《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如出一辙。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了一种时尚文化,(    ),使人们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了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民间艺术已经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土文化正___________地走向世界。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 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 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 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 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踌躇满志  饱经沧桑
B. 轰轰烈烈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霜
C. 轰轰烈烈   趋之若鹜  胸有成竹  饱经风霜
D. 方兴未艾   纷至沓来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几年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      。虽然如此,但是如何科学地减,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有些人觉得,减盐很简单,炒菜时少放一勺盐就可以了。这一想法很片面。在饮食上,科学“减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首先,要做到厨房里科学用盐。可以在厨房准备一把限盐勺,根据家庭成员年龄及身体的具体情况而制定每天的盐摄入量。其次,要对味精、酱料等调味品多加注意。      ,显性盐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烹调用盐,隐性盐包括酱油、酱类等调味品和饼干、咸菜等高盐食品。再次,除了摄入的盐要控制外,       。饮食中要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这些食物含钠元素较少,水分也多,对排盐有一定帮助。为了彻底排盐,吃盐较多的人需要多运动、多喝水,通过汗液、尿液把身体内多余的钠离子排出,进一步清理人体的内环境。
20.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请依据上文,为社区“健康生活”宣传栏拟写宣传语,要求列举科学减盐的三条措施,每条不超过9个字。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说,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图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在不停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其实,这样的场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也并不罕见。孔子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在《论语》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D   
2. C   
3. C
4. D   
5. C   
6. 理念的先进性: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趋势,提出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方案;方案的实效性:推动了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符合沿线国家的自身利益;平台的包容性:面向所有伙伴的开放包容的心态;发展的可持续性:面向未来,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增长。
7. C   
8. 烘托了老妈妈的话对众人的触动,为后文情节作铺垫。表现革命者生存环境的恶劣。   
9. 受“我”这个叙述视角限制,“我”不能见证下山讨饭的经过。受表现老妈妈性格的限制,老妈妈不能自我陈述讨饭的经过。为小说叙事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或老妈妈讨回来的饭食,已经暗示出讨饭的艰辛。)
10. C   
11. D   
12. A   
13. (1)议论的人见曹操在赤壁兵败,就说他的力量处于弱势,不再有南下江南的长远打算。
(2)孙权说:“这是有借无还,不过是找借口拖延时间罢了。”
14. C   
15. 颔联赏析:“娉娉”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扶风垂柳的柔媚之态,情趣盎然。“娉娉”“点点”巧用叠词,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形式优美。
结构作用:照应首句“春半”,为下文的“蓑”“半湿”做铺垫。
16.【答案】    . 盈虚者如彼    . 而卒莫消长也    . 怀旧空吟闻笛赋    . 到乡翻似烂柯人    . 力尽不知热    . 但惜夏日长
17. B   
18. B   
19. B
【答案】20. 减盐的重要性盐摄入包含显性盐和隐性盐体内多余的盐分也要想办法排出   
21. 过量食盐莫摄入,蔬菜水果宜多吃,运动喝水要牢记。
22.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