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表达技巧
(2021-11-08 11:26:51)
标签:
杂谈试题 |
分类: 诗词鉴赏 |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表达技巧
知识网络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描写(人物和景物)——描写人物的角度:正面和侧面;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俯仰、远近、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正侧;方法:动静、虚实、点面、正侧、白描、细节描写、渲染与烘托、对比与衬托等。
(2)表现手法:
对比(古今、今昔、正反、前后)、衬托(又分正衬、反衬,反衬包括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象征、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相生)、工笔、白描(简笔勾勒)、动静结合、比兴等。
(3)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共7种)
(4)结构特点(谋篇布局):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铺垫、承上启下等。
阐释说明
抒情手段: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一、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感染读者、引起强烈共鸣的效果。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把作者那种蔑视权贵的思想鲜明地表达了出来。再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鹤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
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二、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
1.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2.情景交融:指诗人在诗歌中没有把自己的感情说出来,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蕴涵诗人的感情。
3、托物言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两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质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借事抒情:有些诗歌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通篇叙事,首句写在洛阳城里又见
秋风,引起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次句写想写家书,而思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这两句比较平淡。三、四两句抓住一个细节,化庸常为神奇:行人(送信之人)要走之际,诗人似乎又想起什么内容忘记写入信中,只好拆开信封再检查一遍。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这一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活脱脱地表现出来的。
5.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李商隐的《贾生》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摘取汉文帝在未央宫的宣室祭祀后召见贾谊,向他询问鬼神之事的镜头入诗,这件事是帝王千万件起居活动之一。诗人为什么抓住这一点来写,因为通过这一点,反映了汉文帝求贤是假,表面上礼贤下士,将放逐在长沙当太傅的贾谊召回,可是却不重用他。贾谊的才华格调是无与伦比的,他主张的削弱诸王势力、巩固中央政权以及外抗匈奴是正确的,对这些治国大计,汉文帝却不问,而偏去问鬼神本源之事,甚至不顾帝王之尊,移动席位靠近,一直听到半夜,而对千万苦难苍生的安危死活却一句不提,这不是荒唐透顶么?李商隐嘲讽的是汉文帝,其实也是嘲讽晚唐一些昏庸君主,嘲讽所有以求贤来博取名誉而实际上却并不重贤的统治者。
6.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尾联化用王孙典故,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
“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景物和自
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感情,意旨悠远。
第一步,指出诗歌抒情手法的显著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抒情手法如何运用;
第三步,简析抒情手法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描写手法
鉴赏古代诗歌的描写手法,特别要注意下面几种:
(一)、正面VS侧面
侧面描写是诗歌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也叫侧面烘托。它往往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它的好处就在于能调动读者的想像和联想能力,对所要表现的主体事物进行再创造。例如,汉乐府民
歌《陌上桑》中有一段对秦罗敷美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
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一段即用侧面烘托之法。《琵琶行
》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用听众的反应和表现来描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二)、虚VS实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几类:
4.对面落笔,往往也是虚写。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杜甫的《月夜》运用的正是这一技巧。安史之乱,杜甫妻离子散,自己身在长安,妻子却远处鄜州,两地阻隔,生死莫测,牵肠挂肚,何时相逢,诗人的内心情感激荡,如波汹涛卷;但在表达这种情感时,他却从对面落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的构思,正应了前人的评论“忌直贵曲”。另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也都运用了这种笔法。“虚实相生”,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了人们的审美趣味。
(三)、动VS静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中的反衬。如南朝梁诗人王籍《入若耶溪》即用此法,写出了山林的静谧: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月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四)、色彩的渲染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
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
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
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的。
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清澈见底的碧水、绿草如茵的池塘边,“白毛”与
“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五)、视角的变化
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视觉、触觉等的变化。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如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仰视山上的月色)影入平羌江水流。(俯视水中的月影),如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近景,荒江之滨的夜色)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远景,夜色中原野的辽阔和江流的奔腾)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呈现的视觉形象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
完美的感受。
(六)、白描
用最简练的笔墨,不着一句议论、抒情地刻画形象,它可以用简练的语言来抒发质朴自然的思想感情,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柳永的《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就没加任何修饰,只是通过简练的语言,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七)、细节描写
对细小情节的描写,它可以更加具体、生动、鲜明地反映人或物的外在特征及其内在本质,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强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诗人对诗中的人物或环境的某一特征作细致的、具体的描写,往往可以收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摄取杨贵妃看到快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生动细节,讽喻之情尽在不言中,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第一步,先准确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描写了什么内容,是如何 进行描写的;
第三步,简析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即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 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前一篇:周弘老师给父母们的50个忠告2
后一篇:特级教师的66条教学经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