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专题练习
(2021-10-17 09:08:33)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史思明乘胜西攻郑州。李光弼整众徐行,至洛阳,谓留守韦陟曰:“贼乘胜而来,利在按兵,不利速战。洛城不可守,于公计何如?”陟请留兵于陕,退守潼关,据险以挫其锐。光弼曰:“两敌相当,贵进忌退。今无故弃五百里地,则贼势益张矣。不若移军河阳,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势也。夫辨朝廷之礼,光弼不如公:论军旅之事,公不如光弼。”陟无以应。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
B.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
C.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
D.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酉此处指干支纪日中的丁西日,其前一天是丙申日,后一天是戊戌日。
B.垒门,垒指古代军中作防守用的墙壁,故“垒门”指军营中的正门。
C.三公,是我国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隋唐时指太尉、司徒、司空。
D.使者,是指受命出使的人或奉命办事的人。此处和“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弼认为自己和韦陟各有所长,自己在辨别朝廷礼仪方面虽然不如韦陟。但在安排军旅事务作战方面韦陟却不如自己。
B.皇帝下制书要亲自讨伐史思明,在大臣们的劝谏下停止了亲征,另一方面,史思明让刘龙仙去辱骂李光弼,挑战河阳驻军。
C.孝德请求出战刘龙仙,李光弼派遣了五十名骑兵为孝德殿后,他抚摸孝德后背的动作表现出他对部下的肯定、爱护和激励。
D.李光弼治军军纪严明,当看到廷玉从前线跑回时,就让左右去斩杀廷玉以示众,廷玉解释说自己的马中箭,才幸免于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对曰:“请挺身取之。”光弼壮其志,然固问所须。
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于敌,我自刭于此,不令诸君独死也。
(5)李光弼为什么不同意韦陟的请求?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首先根据上下文可知画线部分主要是说李光弼战胜周挚的事情,其中还牵涉到史思明这一人物;其次可根据上文李光弼对将士们的要求“万众齐人,死生以之”,判断“齐进致死”不能断开,“呼声”是“动天地”的主语,在其前断开,可排除BC。“遁去”是个固定词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A。译文:李光弼不断地挥动着手中的指挥旗,众将领都冒死进攻,呼喊之声惊天动地,叛军顿时大败,被杀一千余人,被俘虏五百人,掉进水中被淹死的有一千余人,周挚仅带领数名骑兵逃走,叛军大将徐璜玉、李秦授被俘。叛军的河南节度使安太清退保怀州。史思明不知道周挚已被打败,还在南城进攻。
(2)D.“此处和‘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同义”错误,此处指奉命办事的人,而“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指奉命出使的人,故二者词义不相同。
(3)B.从文中“龙仙恃勇……慢骂光弼”看,史思明是派遣刘龙仙挑战官军,但辱骂李光弼则是刘龙仙倚仗自己的英勇做出的举动,和史思明无关,故选项中“史思明让刘龙仙去辱骂李光弼”表述错误。
(4)“请”,请允许我;“壮”,意动用法,认为……雄壮;“固”,坚持;“所须”,需要多少人马。译文:(白孝德)回答说:“请允许我挺身前往取来刘龙仙的人头。”李光弼被他的壮志感动,但还是坚持询问他究竟需要多少人马。
“前”,在前面;“自刭”,自杀;“独死”,单独死去;“死于敌”,被动句式,被敌人杀死。译文:万一在战斗中形势不利,你们在前面抗敌被杀而战死,我会在这里自己用刀割颈自杀,不会单单让你们战死的。
(5)首先找到韦陟的请求,“留兵于陕,退守潼关,据险以挫其锐”,即退守据险;然后再圈定答题的大范围,即第一段中李光弼的回答;接下来要仔细分析相关内容,找出理由,即“两敌相当,贵进忌退”“今无故弃五百里地,则贼势益张矣”“不若移军河阳,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最后用自己的话将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分条列举即可。
答案:
(1)A
(2)D
(3)B
(4)(白孝德)回答说:“请允许我挺身前往取来刘龙仙的人头。”李光弼被他的壮志感动,但还是坚持询问他究竟需要多少人马。
万一在战斗中形势不利,你们在前面抗敌被杀而战死,我会在这里自己用刀割颈自杀,不会单单让你们战死的。
(5)敌我双方实力相当,撤退是大忌。
现在没有理由地丢弃五百里土地,会助长敌人的威风。
此时进军才能做到表里照应,攻守自如。
参考译文: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龟兹王浸失臣礼,浸渔邻国。上怒,遣阿史那社尔将兵击之。阿史那社尔引兵自焉耆之西趋龟兹北境,分兵为五道,出其不意,焉耆王薛婆阿那支弃城奔龟兹,保其东境。社尔遣兵追击擒而斩之立其从父弟先那准为焉耆王使修职贡龟兹大震守将多弃城走社尔进屯碛口去其都城三百里遣伊州刺史韩威帅千余骑为前锋,左卫将军曹继叔次之。至多褐城,龟兹王诃黎布失毕及其相那利、羯猎颠帅众五万拒战。锋刃甫接,威引兵伪遁,龟兹悉众追之,行三十里,与继叔军合。龟兹惧,将却,继叔乘之,龟兹大败,逐北八十里。龟兹王布失毕既败,走保都城,阿史那社尔进军逼之,布失毕轻骑西走。社尔拔其城,使安西都护郭孝恪守之,沙州刺史苏海政、尚辇奉御薛万备帅精骑追布失毕,行六百里,布失毕窘急,保拨换城。社尔进军攻之四旬,闰月丁丑,拔之,擒布失毕及羯猎颠。那利脱身走,潜引西突厥之众并其国兵万余人,袭击孝恪。孝恪营于城外,或告之,孝恪不以为意。那利奄至,孝恪帅所部千余人将入城,那利之众已登城矣,城中降胡与之相应,共击孝恪,矢刃如雨,孝恪不能敌,死于西门。城中大扰,仓部郎中崔义超召募得二百人,卫军资财物,与龟兹战于城中,曹继叔、韩威亦营于城外,自城西北隅击之。那利经宿乃退,斩首三千余级,城中始定。后旬余日,那利复引山北龟兹万余人趣都城,继叔逆击,大破之。那利单骑走,龟兹人执之,以诣军门。阿史那社尔前后破其大城五,遣左卫郎将权祗甫诣城开示祸福,皆相帅请降,凡得七百余城,虏男女数万口。社尔乃召其父老,宣国威灵,谕以伐罪之意,立其王之弟叶护为主,龟兹人大喜。西域震骇,西突厥、于阗、安国争馈驼马军粮,社尔勒石纪功而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讨龟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社尔遣兵/追击擒而斩之/立其从父弟先那准为焉耆王/使修职贡/龟兹大震/守将多弃城走/社尔进屯碛口/去其都城三百里/
B.社尔遣兵追击/擒而斩之/立其从父弟先那准为焉耆王/使修职贡/龟兹大震/守将多弃城走/社尔进屯碛口/去其都城三百里/
C.社尔遣兵追击/擒而斩之/立其从父弟/先那准为焉耆王使/修职贡/龟兹大震/守将多弃城走社尔进屯碛口/去其都城三百里/
D.社尔遣兵/追击擒而斩之/立其从父弟先那准为焉耆王使/修职贡/龟兹大震/守将多弃城走/社尔进屯碛口/去其都城三百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护,汉唐等时代西域地区最高长官,总监西域诸国,并护南北道。
B.丁丑,计时序号,十地支搭配十二天干进行年、月、日、时的记录。
C.胡,指中国古代北边的游牧民族或西域的民族,包括匈奴、鲜卑、羌等。
D.勒石,在石上刻字。公元89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龟兹王对唐不敬,侵略邻国,太宗派遣阿史那社尔讨伐龟兹,社尔出其不意,率兵经焉耆之西直抵龟兹北部边境。
B.龟兹王率领众将士在多褐城迎战唐军,中韩威之计,冒然出兵追击三十里,后遭唐军痛击,兵败逃亡到了保都城。
C.郭孝恪驻守保都城,被那利联合西突厥的军队,与城内投降的胡兵里应外合,难以抵挡攻势,最终在西门被杀死。
D.阿史那社尔先后攻破龟兹七百多城,向城中父老宣示朝廷威严,立叶护为王,使西域各国争相送礼,后记功还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恪营于城外,或告之,孝恪不以为意。
(2)那利复引山北龟兹万余人趣都城,继叔逆击,大破之。
答案:
10.B
11.B
12.D
13.(1)郭孝恪在城外安营扎寨,有的人告诉他那利将要袭击这件事,郭孝恪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2)那利又带领山北龟兹一万多人逼近都城,曹继叔迎击,大破那利军队。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阿史那社尔派兵追击,生擒并杀掉他,立他的堂弟先那准为焉耆王,让他向唐朝进贡。龟兹大为震惊,守城将士多弃城逃走。阿史那社尔进驻碛口,离龟兹都城三百里。
“社尔遣兵追击”,主谓宾均有,单独成句;“擒而斩之”,承前省略号主语“兵”,“擒而斩”作谓语,“之”为宾语,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AD。
“父弟先那准”复指短语(同位语),具体指一个人,之间不可分开,排除C。另:“立其从父弟先那准为焉耆王”“使(之)修职贡”两个句子均为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分句,“使”前断开;“守将多弃城走”主谓结构的分句,“社尔进屯碛口”中“社尔”作主语,之前断开。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十地支搭配十二天干”错误。应为“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
D.“先后攻破龟兹七百多城”与原文义不符。原文说“阿史那社尔前后破其大城五,遣左卫郎将权祗甫诣城开示祸福,皆相帅请降,凡得七百余城”意思是“阿史那社尔前后共攻下五座大城,派左卫郎将权祗甫到城中讲明祸福关系,各城相继请求投降,共得七百多城”,可见攻破了五城,七百多大部分是劝降。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孝恪营于城外”,状语后置句;“或”,有的人;“不以为意”,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2)“复引”,又带领;“趣”,逼近;“逆击”,迎击;“破”,败。
参考译文:
龟兹王渐渐失去作为臣子的礼节,侵占掠夺邻国的财物,皇帝大怒,派遣阿史那社尔率领军队攻打龟兹。阿史那社尔领兵从焉耆的西面直抵龟兹北部边境,分兵五路,出其不意,焉耆王薛婆阿那支弃城投奔龟兹,据守龟兹东部边境。阿史那社尔派兵追击,生擒并杀掉他,立他的堂弟先那准为焉耆王,让他向唐朝进贡。龟兹大为震惊,守城将士多弃城逃走。阿史那社尔进驻碛口,离龟兹都城三百里,派伊州刺史韩威率领一千多骑兵为前锋,左卫将军曹继叔紧随其后。到了多褐城,龟兹王诃黎布失毕和丞相那利、羯猎颠率领五万兵众抵抗。刚刚短兵相接,韩威带领军队假装后退,龟兹的全部士兵追击他们,行军三十里,韩威与曹继叔的军队会合。龟兹兵害怕,将要退却,曹继叔乘此机会反击,龟兹大败,逃亡八十里。龟兹王布失毕兵败之后,逃亡到保都城,阿史那社尔进军逼近他们,布失毕单骑向西逃跑。阿史那社尔攻占其都城,让安西都护郭孝恪守卫此城。沙州刺史苏海政、尚辇奉御薛万备率领精锐骑兵追击布失毕,行军六百里,布失毕困迫危急,据守拨换城。阿史那社尔进兵攻城四十天,闰月丁丑日,攻陷城池,生擒布失毕以及羯猎颠。那利抽身摆脱逃走,暗中带领西突厥与本国合在一起的一万多士兵,袭击郭孝恪。郭孝恪在城外安营扎寨,有的人告诉他那利将要袭击这件事,郭孝恪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那利忽然到来,郭孝恪率领所统帅的军队一千多人想要进入城里,那利士兵已经登上城墙,城内投降的胡兵与那利里应外合,共同夹击郭孝恪,箭矢如雨,郭孝恪抵挡不住,死于西门。城中大乱,仓部郎中崔义超召募到二百人,共同保卫军需财物,与龟兹兵在城中展开激战,曹继叔、韩威也在城外扎营,从城西北角进攻龟兹。经过一夜激战,那利兵才撤退,杀死龟兹兵三千多人,城中才安定下来。十多天之后,那利又带领山北龟兹一万多人逼近都城,曹继叔迎击,大破那利军队。那利一个人骑马逃走,龟兹人抓住他,把他送到军门。阿史那社尔前后共攻下五座大城,派左卫郎将权祗甫到城中讲明祸福关系,各城相继请求投降,共得七百多城,俘虏男女几万人。阿史那社尔于是召集城中父老,宣示朝廷的威严神灵,把征伐有罪之国的道理讲明,立龟兹王的弟弟叶护为王;龟兹人非常高兴。西域地区震惊恐惧,西突厥、于阗、安国争相赠送骆驼、马匹和军粮,阿史那社尔刻石碑纪功,而后班师回朝。
前一篇:《劝学》专题练
后一篇:语境式默写之白居易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