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语文
(2021-10-07 21:21:17)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趣味盎然教语文
胡玉
我觉得要想把语文课上得趣味盎然,又让学生确有所获,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自身能力
每一篇课文都可以作为训练学生能力的范本。如《狼》可以训练学生品析文言词语的能力,体会文言词语简洁有力、意味深长的表达。《听听那冷雨》可以训练学生寻找美文表达的规律,以指导自己的作文表达,如何去流露美感。
一度以来,我觉得自己的课堂有种进入死胡同的感觉。上课环节固定,课堂上基本形成了这样的模式:作者介绍、词语积累、感知文意、品味语言、写作手法归纳等。课文每每上不出新意,其实是不知如何读出课文的新意,也不知如何宏观地把握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每一册书。
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模式启发了我。那便是有步骤、有梯度、有层次地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主问题的设计来牵动全篇文章的学习。主问题并非意味着就一个问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目的地、逐层深入地围绕着主问题展开。主问题的设计要精深,太容易的问题会使学生觉得语文的学习索然无味。
二、优化细节
记得去年余老师评我校五位语文老师的课时,指出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我们的思考:1.上课过程不注重细节,没有明显的过渡语、交代语、活动与内容的小结语;2.教学步骤大致相同,缺少变化,缺少灵动,应力求有点个性;3.教学语言要表现不同文体教学的色彩,语言力求简洁、雅致、正确;4.教材处理中缺少突出的重点、精细的品读,课堂教学回味不足;5.让学生安静下来深深地独立思考的平均时间不足5分钟,教师缺少耐性、风度。
的确这就是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课堂上多数的时候,我们好似在做题,一个接着一个,我们省略了过渡语,也不注重小结。由第一题开始到最后一题结束。每一篇文章的教学思路大致相同,模式化,缺少个人的感悟,更无特色、风格可言。
语言琐碎,甚而喋喋不休,生怕学生不明白。哪知正应了那句——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正确尚可保证,何谈简洁与雅致。也有重难点的突破,也有精美语段的品味,只是略显套路化、公式化,语言的美荡然无存,何谈回味。
有深度,我们也可以简洁;有积淀,我们也可以雅致。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的时间,并非偷懒;充分阅读,投入文本我们也可以做到收放自如。
三、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曾经听别人说过,其他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可以改行当语文老师。我觉得那是他们不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要努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语文学科的特点来消除这种误解,我们也要善于抓住不同文体的特点来展现语文的丰富多彩。如何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呢?
1.抓住读的特点,让课堂书声琅琅。
语文课需要琅琅书声,朗读是语文学科重要的特点。在课堂中的朗读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有情味,读得有美感,从而感受到读的乐趣。其实,也可以结合自己对课文贴切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朗读。如余老师在教授《狼》一文时,在学生读准、读顺、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对读课文进行了再加工。在“转世积薪后”之后,加了个“啊”字,引导着学生去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屠夫此时的心理不言自明。我觉得若想深刻地理解课文,还真得在朗读上多下一番工夫了。
2.抓住文体特点,营造语文味。
是记叙文,理解叙事线索、记叙顺序是记叙文“语文味”的一个应该注意的内容。要着重理解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记叙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是突出“语文味”的重要要求。是说明文,就应让学生明了说明文体的知识性和科学性、说明语言的准确简明,去把握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是诗歌,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理解意境、意象,明晰诗的启承转合,用诗歌的术语引导学生品味音韵之美。
3.抓住写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听、说、读、写在中学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缺一不可,而写作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学习朱自清的《春》,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增添文章的美感;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其开头入题的简洁明了;学习朱自清的《绿》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技巧;学习莫泊桑的《项链》,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其出乎意料的结尾之妙处;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以指导学生学习骈散结合的句式之美。
如果说“洋思”教学理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一线希望的话,那么余老师的课堂教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见识了另一个崭新的天地。
语文课堂求高效趣味教学有三法
李逊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就要从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让学生爱语文。那么,我们教师就要多动动脑筋,充满智慧地教书。这样才能更容易将兴趣这粒种子播撒进学生的心田。
趣味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自身、学生、教材等特点,发掘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我在教学中就常常使用三种招法。
第一招“吸心大法”
课堂教学是一项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如何开端至关重要。导语是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像磁石能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像把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
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注意导语能切中要害,使学生准确地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迅速进入教师预期的情景中。其次,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导语的设计是异彩纷呈,灵活多变的。
比如我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采用了引入美女蛇的故事导入新课的手法,学生兴趣很浓。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投其所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开课之前先展示某件实物,给学生以新鲜、形象的感觉,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松鼠》一课时,学生对松鼠这种小动物不熟悉,难理解,我就借助多媒体演示的办法,让学生观察它清秀的面容,闪闪有光的眼睛,矫健的身体,美丽漂亮的尾巴,从而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根据课文内容,根据儿童爱动好奇的心理特点,由教师或学生亲自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的方法导入新课,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曾经在教《死海不死》一文时就做了一个浮力的小实验,用两个烧杯,一个倒入纯净水,一个倒入加了盐的水,然后取两只鸡蛋,同时放入水中,结果显而易见,这样一个小小的实验给了学生最直观的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一段优美的文字,一首动人的歌曲,一篇回味的小诗……用在导语部分效果也是很好的。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的最后两句领着学生们去品味了荔枝的诱人和可口,当然更为我讲《荔枝蜜》一文作好了铺垫。
吸引住了学生的心,就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招“迷魂大法”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讲课时只有充满激情与风趣才能打动学生。这对教师个人素质要求比较高。例如在讲解一些诗词、散文的时候,如教师能借助有感情的朗读,动情的手势,入情的引导,发挥自身才能,传递出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魅力,就很容易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我在讲授李白的《行路难》时,就指导学生跟着我一起朗读,读出李白的茫然无助,读出李白的无限渴望,读出李白的失意伤感,读出李白的自信振作。
现在的学生思想前卫,想象力丰富,他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社会中,如果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还是用死板、僵化的套话讲解课文,学生们是不喜欢的。如果这个时候语文教师能在自己的课堂中时时融进一些时下的流行语、网络语,定会成功地调动学生。当学生朗读完一段课文,老师可以不再说“好”,而说“给力”;当学生写完一篇作文时,由于书写过于潦草,老师在点评时,不妨可以说“你的书写太坑爹了”;时下有句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老师在讲解分析题目时,或许可以说:“这题有些诡异,某某,你怎么看?”
要把这一招发挥到极致还有一个好方法,就是借助音乐。“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刘和刚的这首《父亲》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中国人。朱自清先生笔下那个步履蹒跚,拖着肥胖的身体,翻越高高的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父亲也感动了几代中国人。一个是诉诸音乐,一个是诉诸文字,都感人肺腑。那份浓浓的情可传万代。既然都是这样的好作品,我们为何不把他们放在一起来学习感受呢?所以我在讲《背影》时,就给学生们多次播放刘和刚的《父亲》。通过音乐来渲染一种气氛,课中学生们感触颇多,纷纷诉说自己心中的父亲,来表达对父亲的爱。
第三招“无敌大法”
说“无敌”是因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通过比较两个事物之间的异同、特点而加深认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对比激趣法促进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己也会在比较中不断积累方法、技巧,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从而变得“强大”,变得“无敌”。
同一个单元的课文可以横向比较。比如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所涉及的是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文笔生动,妙趣横生。我就告诉学生学好这个单元不仅能增长知识,更关键的是可以学习这类型文章的写作方法。不同单元的文章,如写法、风格、主题等有相似之处也是可以纵向对比的。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沁园春·雪》《湖心亭看雪》同样都有雪,但是风格、意境、思想都各不相同,在这样的比较之中学生获得的收获是最大的。有的写雪是主角,重点就是要描绘雪景,如《白雪歌》就是要展现边塞的寒冷;有的写雪只是陪衬,如《沁园春·雪》中的雪景场面宏大,但这只是为了体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壮志豪情和英雄气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作这样的对比,这既是知识的积累巩固又是知识的迁移训练。在随后的习作中学生心里就明白,面对同一事物或景物,该怎么去写才能更好地为自己设定的主题服务。
后一篇:快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