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高中古代诗歌写作手法鉴赏教学
(2021-09-15 20:47:06)
标签:
试题 |
分类: 诗词鉴赏 |
第二章 赋比兴-高中古代诗歌写作手法鉴赏教学
【手法简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也作铺陈、赋陈、铺排,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它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多用铺陈叙事手法。
赋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
赋起于战国,盛于两汉,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写赋,称"文赋"。
著名的赋体文章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起兴”,又叫“兴”,朱熹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即所谓“借物托起,因物联想,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也。
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
【高考链接】
一.【202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
意难忘•山家
[清] 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
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
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癭尊,即癭樽 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9.词中“衰翁”的身份是_______。下片中“_______”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2分)
20.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6分)
【答案】
19. (1)隐士(农夫)(2)烂漫
20.写景艺术: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意象丰密,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对比衬托。如“蓑翁”与“健饭”。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特别是“衰翁”十分健谈,他边啜茶饮酒,边兴致勃勃地诉说农事“把癭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这里他所一一罗列叙写的田家生活及农事,展示了赋的铺陈艺术。
二.【2012•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的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古诗展示】
1.鉴赏汉乐府民歌《江南》的赋的手法。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古诗鉴赏】
《江南》是一首汉乐府民歌也,其意是说——
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多么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嬉戏。鱼在莲叶东边游戏,鱼在莲叶西边游戏,鱼在莲叶南边游戏,鱼在莲叶北边游戏。
这首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其最大特色就是后面的四个铺排句,其中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互相娘戏追逐的情态,诗中对于景物的铺排,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渲染了环境、气氛和情调,体现了赋的手法特色。
2.鉴赏戴叔伦的《三闾庙》,体会其赋的手法。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古诗鉴赏】
“三闾庙”在长沙府湘阴县,是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三闾庙》是戴叔伦为凭吊屈原而作。
诗歌第一、二句先以景起兴,后直抒胸臆,写尽骚人幽怨之长和幽怨之重。
“沅湘”者,沅水和湘水也,战国楚诗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于是,这两条江流常常出现在屈原诗篇中。
这首诗以沅湘开篇,先言“沅湘”,以引起后面的所咏之词——“屈子怨何深”,此乃以景起兴也,另外,也以“沅水湘江”之长流不尽而比喻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
两句都从“怨”字落笔,“怨”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人围绕这个字,抒发了对屈原的感怀。
“不尽”者,写尽骚人幽怨之长,“何深”者,写尽骚人幽怨之重。
诗歌第三、四句没有沿着诗歌思路顺风顺水的往下写,回答其怨有何深,而是宕开笔墨,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招魂》的诗句“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描绘了一幅瑟缩愁惨、惆怅沉郁的图景,透过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肃杀深秋,日之将夕,悲风骤至,枫林摇落,就给人以最伤最痛、最孤最寒之感。
三、四句描写了眼前之萧萧景色,乃是以哀景正衬哀情,且以景作结,绝不品评,然自有一种悲凉感慨之气,意出言外,从而使其诗格更加高致也。
总之,读这首诗,当学习其以景起兴、直抒胸臆和以哀景正衬哀情的手法。
【鉴赏练习】
1.请阅读北朝民歌《木兰诗》,看看其中有几处使用了赋的铺排手法,并加以分析。
答案:
《木兰诗》中使用了赋的几处文字是——
诗中铺写了她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诗中铺写了她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喜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
诗中铺写了她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通过这些铺排渲染,畅酣达意、痛快淋漓地突现了花木兰这位古代巾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展示了她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本色。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归:出嫁。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蓁(zh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答案】重章叠句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前一篇:诗歌鉴赏训练——岑参
后一篇:诗歌鉴赏专题——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