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1-09-14 09:20:01)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法技巧突破——(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信息筛选与整合
考法1 信息筛选整合的原则与意识
1.尊重文本原则
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排除自身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自己个人平素所获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自己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
2.统观意识和结构意识
(1)统观意识。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就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
(2)结构意识。学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他们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学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跳跃性阅读,做题时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肤浅、不准确的问题。
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以此进行阅读,有利于对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的目的。
考法2 信息筛选整合的方法
1.辨析非连续性文本主次信息
(1)论述类文本
主要信息:标题、重要概念、观点见解等。
次要信息:背景、举例、引述等信息。
(2)实用类文本
各类文体的信息特征:
新闻:新闻要素、新闻结构。
传记:传主、事迹、品质、价值或影响。
科普:技术、价值或意义、影响、评价。
辨析主次信息的方法:
既要依据文体特征,筛选出常规的“重要”信息,同时也要结合题干要求,定向概括或整合“主要”信息要点。
2.具体方法
在初次筛选信息时,除了关注文段的开头句与结尾句外,学生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筛选出有效信息。对此,可以用图画法圈画两种信息:一是文本介绍的主要对象;二是对象的特点。先由每一句开始,然后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再由单则文本到多则文本,循序渐进地筛选。
具体方法可参看下表
选 择 题 |
分类型, 找对策 |
节选的材料往往包括新闻、报告、图表、专题论文、人物传记等多种形式,虽然是节选,但还是体现了上述文体的特点。因此,考生在阅读的时候要针对不同的文体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 |
理思路, 明内容 |
材料的结构安排是由作者的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因此弄清材料的结构层次是理清作者思路的有效手段。不同文体的结构层次明显不同,这也是要学生首先区分材料类型的原因 |
|
两比对, 识节点 |
将选项与自己对材料思路的梳理和中心意思的理解进行比对,判断选项关键节点是否和自己的梳理、理解存在不同的地方(是否意思相同,是否添加或减少重要内容,是否于文有据,是否概括恰当,等等) |
|
回头看, 定答案 |
对梳理思路、概括材料中心意思的选项一定要回看材料相关内容。如果是自己疏漏,要迅速调整;如果是选项的关键节点错误,则要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由于阅读的主体不同,有时考生概括的用语与出题者概括的用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也是许多学生遇到选项概括性用语较多时,感到模梭两可难以判断的原因,所以此时要以意思是否相同为主。另外平时学生在梳理思路、概括中心意思时也要尽量做到用语规范 |
|
简 答 题 |
厘清材 料内容 |
要了解所有材料涉及的话题,理解每一则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和说明的角度,这是筛选整合的基础 |
确定有 效区间 |
根据材料的内容,标出答案所在的区域,既要重点关注某一特定区域,也要关照其他材料所涉及的内容 |
|
分条逐 项概括 |
根据相应的内容进行概括,分条概括时要注意提取关键词(抓句子主千),用语尽量简洁明了 |
|
注意分 类整合 |
在不同材料中,可能有相互交叉的信息,学生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同类整合。有的材料会涉及一些具体而细微的内容,因此要注意分门别类,从不同角度来概括 |
(二)分析论证
考法1 掌握分析论证的三个角度
角度一 精准分析论证关系
分析论证关系主要是指分析论证过程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根据材料与观点一致的原则,论点必须统率论据,论据必须要证明论点。如何展开分析呢?
1.看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论点是统帅,是灵魂,所有的论据都是为论点服务的。判定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就是要看论据是来证明什么样的论点的,这是答题的基础和根本。其次看论据是如何证明论点的,即是从哪个角度证明的。常见的角度有正反、因果、条件、结论等。还可以看论据与论点运用的先后顺序,如先论据后论点,叫引出;先论点后论据,叫证明。
2.看论据与论据的关系
先看论据特点,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再看它们之间的不同的关系,如同一论点使用了很多论据,这些论据会有着正反、古今、中外、递进、点面等关系。
3.看论据与论证方法的关系
这两者有时密不可分,认识了论据特点就知道了论证方法;知道了论证方法,也就了解了所用的论据。
角度二 精准分析论证特点
要做到分析论证的精准性,需要多角度切入:
1.分析论证方式和结构特点
论证方式主要有立论与驳论两种。一篇文章的论证方式多数情况下是立、驳结合,或以立论为主,或以驳论为主;或先立后破,或先破后立,或边破边立。分析论证特点,首先要看其论证方式的特点。
分析论证结构特点,先要看全文的论证思路和结构,确定是总一分一总式还是总一分式,或者分一总式。其次要看各部分的特点,如引论部分,中心论点(论题)提出是单刀直入还是借助“由头”;本论部分,是并列式、递进式还是对比式,或者立驳式。
2.分析论证方法使用特点
具体说来就是看其使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如常见的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比喻法,还是因果论证、类比论证等。
3.分析论证语言特点
论述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鲜明、严密。在这一总特点之下,再看具体文本的具体特点,如讲究幽默、风趣,或者通俗、生动等。
角度三 精准分析论证作用(效果)
分析论证作用(效果),主要看文本是用什么样的论据和论证方法而达到的作用、效果。这个作用、效果会因论据不同、论证方法不同而不同。作用、效果分析既要注意论据、论证方法自身的效果,更要注意它们在文中的论证效果。有时还要注意论据在文中的位置(作用)、思路(作用)。
论证作用题答题模式:指出运用的论据(或论证方法)+具体阐释(主要针对论证方法,如是对比论证,则指明将什么与什么作怎样的对比)+表达作用(论证的论点+论证效果)。
在答论证的论点时有时要答出论证的角度(如从反面、类比、假设等)。在答论证效果时既要扣住这种论据或论证方法自身的效果,更要说明在文中的论证效果。
考法2 解答论证分析题“3步骤”
第一步:抓要素细读文
首先要把握常见结构类型,力争边读边梳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次要明确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找出文中论点,整合论据材料,判定论证方法。
第二步:析选项明关键(命题角度)
一是每个选项考查的侧重点(立论前提、论证角度、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点与论据关系)是什么,二是选项的关键点(敏感点)是什么。
第三步:回原文细比对
比对时要抓住敏感点与原文的对应关系,找出其中的细微差异,在模棱两可的选项中不要急于下定论,多考虑文本中暗含的三要素,做到从宏观到微观的全方位比对,最终确定答案。
(三)比较和评价观点
考法1 信息比较分析题的答题要点
非连续性文本虽多则材料的主题统一,但各则材料的侧重点各异。比较材料异同题就是要扣住这“同”中之“异”,或要求比较“事实”异同,或要求比较“观点”异同,考查角度虽异,但其解题流程相同。
设问方式 |
(1)材料x和材料x关于xx的表述有哪些异同?请概括说明 (2)试比较材料x和材料x,简要说明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材料x和材料x都主张xx,但理由各有不同,请说说它们各自的理由 |
辨别标志 |
题干往往有“内容上”“信息上”“异同”之类的词语 |
审题要点 |
分清是一则材料内部比较还是多则材料比较 |
答题要点 |
(1)比较报道的对象。这类题目,在报道的对象上基本相同,都是针对某一现象进行的 (2)比较报道的深度。有的新闻,仅就新闻事实进行了报道,典型的特征是仅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而有的新闻,除这些新闻要素之外,还有深厚的新闻背景、原因分析和结果预测 (3)比较报道的宽度。所谓新闻报道的宽度,就是新闻的涉及面 |
四 步 突 破 法 |
首先三看 |
看体裁:不同的体裁,特征不同,写法各异,视角不同 |
看内容:不同的材料表达不同的观点 |
||
看视角:从哪个角度,有怎样的观点态度 |
||
找比较点 |
比较点都会在题干中给出关键词语 |
|
锁定范围 |
比较点就是确定文字的依据,只要与它相关的文字就是答题的范围 |
|
提取要点 |
掌握“摘取法”和“抽象法”,形成的答案通过加工整合,使之符合要求 |
答 题 规 范 |
审题干 找对应 |
抓住题干中的提示语:比较哪些材料和比较材料的哪些方面,快速找到文本对应区域 |
找角度 细比较 |
比较事件类,看内容侧重点 |
|
比较数据类,看列举数据的意图 |
||
比较观点类,看作者评述倾向 |
||
得结论 定答案 |
根据比较情况总结,分条列举结论 |
考法2 观点评价探究题的答题要点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内容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要正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就要用辩证的、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设问方式
|
(1)作者在文中对xx问题有怎样的看法?谈谈你的理解 (2)作者引用某材料(或某人的话),其目的是什么?谈谈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3)阅读有关材料,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态度 |
辨别标志 |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观点”“看法”等词语 |
审题要点
|
仔细阅读文本,准确找出表露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这是分析评价的基础 |
答题要点 |
(1)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隐含在所引用的材料、所作的分析中。因而准确把握论述文及新闻报道的角度、筛选出作者的分析议论(特别是观点句、结论句),是分析评价的前提 (2)具体分析。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新闻事实,避免离开事实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是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3)客观评价。对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即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
评价文本观点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如何做到呢?
把 握 角 度 |
整体感知 |
浏览多则材料,宏观把握它们各自的重心及共同的主题或话题 |
抓关键句 |
一是概括性强而又表述某种看法的句子,这样的句子一般出现在全文的开头、结尾,或段落首尾;二是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
|
分析材料 |
文中运用的资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都是为印证一定的观点履务的。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
|
评价入手 |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是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具体的评价入手,提炼精要,进行概括 |
答 题 规 范 |
通读文本内容 |
在整体把握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上,通读是前提 |
明确作者观点 |
归纳整理作者在文中表露的观点态度,画出有哪些要点 |
|
做出合理评价 |
紧扣文本内容,根据具体要求,给予合理客观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