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鉴赏——白居易

(2021-09-04 09:26:10)
标签:

试题

分类: 诗词鉴赏
诗歌鉴赏——白居易(解析版)
第一部分:高考真题
一、【2017年高考课标 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参考答案】
1.CD
2.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
1.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作者没有这方面的意思;D项整体表述错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故选CD。
2.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结合标题中的“戏赠”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考虑。一二句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三四句“老元”“短李”“偷”“伏”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辞;五六句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抓住这些作答即可。

二、【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采地黄 卖地黄
2.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解析】
1.诗歌的前八句大致意思是春季里麦子都旱死,秋季里禾苗又遭霜。挨到年底断了烟火,只好到田里采地黄。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打算拿它换口粮。荷锄出门天麻麻亮,直到天黑才采了半筐。开头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农民生活成了问题,为下文写采地黄做铺垫;二、三两联交代农民生活的景况,说明为了活命,农民只得采挖地黄。第四联具体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由此可见以上四联为诗歌的第一部分,中心就是写为度荒采地黄。后六句大致的意思是把采来的地黄拿到红大门的人家卖给白脸孔的儿郎,央告对方用这地黄喂对方的肥马,自己愿换些吃残的马料去填塞全家的饥肠,这是诗歌的第二部分,叙写的是采地黄者卖地黄的情形。
 2.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本诗题为“采地黄者”,正文是采地黄者对当时年景、生活窘迫、采地黄的艰辛、卖地黄的悲戚遭遇的讲述,诗歌通篇都是自述,这种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采地黄者对自己辛酸遭遇的叙述也就更能给读者深刻的感受。从叙述的顺序来看,诗歌先写采地黄,再写卖地黄,属于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这种叙述顺序的好处是使所叙述事件逐层深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汇,属于纯客观叙述,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诗中对比手法运用比较明显,首先是采地黄者与买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日的农民,迫切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是生活在“朱门”的白面郎,买地黄来喂马,还要讨价还价;其次是人与马的对比,采地黄者受饥挨饿,而“朱门”的马却以地黄为食,通过对比揭露出人不如马、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批判的主题。

第二部分:精选诗歌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酬李二十侍郎
白居易
笋老兰长花渐稀,衰翁相对惜芳菲。
残莺著雨慵休啭,落絮无风凝不飞。
行掇木芽供野食,坐牵萝蔓挂朝衣。
十年分手今同醉,醉未如泥莫道归。
【注】李二十侍郎:李绅,字公垂,排行第二十,白居易的诗友,曾为户部侍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描写眼前之景,竹笋变老、花少叶长,这一切勾起了诗人内心的怜惜之情。
B.诗人摘取草木嫩芽而食,随意牵来藤蔓挂自己的朝衣,可见诗人向往自然,厌恶官场。
C.诗人与友人别离十年,今日重逢,开怀畅饮,并约定不醉不归,可见二人感情之深厚。
D.末句化用《诗经•湛露》中“厌厌夜饮,不醉无归”句,以七言出之,自有一种风情。
2.这首诗的颔联历来被人称颂,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本题“可见诗人向往自然,厌恶官场”分析错误,“行掇木芽供野食,坐牵萝蔓挂朝衣”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潇洒之情。
2.颔联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萧瑟凄凉的画面,营造了衰颓、凝重的氛围。雨后残莺慵懒、无心啼叫,春日无风、落絮漫地,仿佛凝滞不动,一切有如主人公一样迟缓衰残。诗句融情于景,暗示诗人内心有一种因年华逝去而产生的感伤。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松声(节选)
白居易
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
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
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
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翛然。
【注】翛(xio)然:形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点明松声的由来:微风自西南而来,拂动松树枝叶而形成松声。
B.诗歌用词准确传神,如“飒飒”“泠泠”两个叠词摹写生动,琅琅上口。
C.由“寒山”“秋琴”“竟夕”可以推知,本诗吟咏的是秋天雨夜的松声。
D.诗歌题为“松声”,但是通篇不见“声”字,却又无一处不是写“声”。
2.本诗是如何描写松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C.“本诗吟咏的是秋天雨夜的松声”不正确,本诗吟咏的是夏夜的松声。“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是用来比喻松声的,并非实景;“炎暑”才是实写。故选C。)
2.一二句写微风潜入枝叶,为写松声蓄势。三四句运用比喻,将松声比作寒山飒飒的雨声、秋琴泠泠的弦声,以声写声,突出了松声的悦耳多变。后四句运用衬托,借自己聆听松声后洗净炎暑、消除昏烦以至整夜不眠、心身翛然的感受,从侧面衬托松声的美妙怡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首联并没有直接写松声,而是写到来自西南的微风潜入松树的枝叶间,正是因为有了风,才有了松声,所以首联是为写松声蓄势。颔联所写之景并非实景,而是将松声比作寒山飒飒的雨声、秋琴泠泠的弦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声写声,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松声的悦耳多变。后四句写到,听到松声后洗净了夏季的炎暑,然后又消除了昏烦,以至于整夜不眠,身心翛然,这里面通过作者自己听松声后的感受来写松声,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从侧面衬托松声的美妙怡人。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春 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一开始便问道:春天从哪里出生的?一出生就悄无声息地“周游”;第二句交代谜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罢。
B.领联写春将到某处,先派“和凤”传送消息,告诉人家“春”将来临;再遣“啼鸟”介绍情况,说明“春”将带来无限美景。
C.颈联描写春天到来后的绚丽景色:绿了青草,美了繁花;河畔绿草如茵,树头繁花点缀。
D.尾联诗意一转,春天如果到我的故乡该寻觅我吧,那就请春天为我向家人传去沦落江州的信息。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
  1.A(A项,“春天从哪里出生的?"错误,这一句的意思是:春天从来到人间,就悄无声息地到何处去游历呢?)
2.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自己家乡,到处找我不见,而我只有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愁苦;含蓄蕴藉。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夕”到“灯火万家”再到“月照平沙”,体现了诗人观景的时间顺序。
B.诗题“望”字一语双关,既联系眼前所见之景,又暗含“招客”的主题。
C.诗歌颈联写景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出发,辅以贴切的比喻,甚是高妙。
D.诗人独居异乡,内心愁苦,以乐写哀,眼前美景反衬出诗人愁苦的形象。
15.这首诗题为“江楼夕望招客”,诗人是如何邀请友人的?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D(D项“诗人内心愁苦”有误,诗人此刻欣赏美景,并想邀请友人一起欣赏,说诗人“内心愁苦”没有依据。反衬的说法也不恰当。)
2.以所观美景邀请友人:此处山川形势壮阔、万家灯火繁华、星光水光交相辉映,江楼又是极佳的观景地点;以此处气候之凉爽宜人邀请友人,颈联“晴天雨”“夏夜霜”的比喻给人以清凉之感,这江楼正是炎炎夏日避暑的好去处;以殷切的情意直接邀请友人,诗人在做足铺垫之后以一句“能就江楼消暑否”直接向友人发出了邀请。(每点2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蟠木:弯曲的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
2.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6分)
【参考答案】
1.A(解析:A项,“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错,首联表达的是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并非实指生活困窘。)
2.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无碍“长富”,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态度; 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自比,不羡不争,“随分自安”,表达出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坚守本心:作者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9分)
游襄阳怀孟浩然
白居易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
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
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馀芳。
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山水发端,赋中含兴,铺绘出襄阳山水地貌的独特气势,正是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
B.诗人诵读孟诗,感怀其人,由感怀其人,而旅次襄阳,以追寻孟浩然遗踪。全诗文字清淡简朴,颇有孟浩然气韵。
C.诗人南望鹿门,望得深沉、悠远,山林青翠,蔼蔼芬芳,以壮阔清丽之景将孟浩然的诗风更高一层地表现出来。
D.诗歌由彼及此,由景及人,衔接过渡极为自然,字句之间深蕴对孟浩然的景仰钦敬之心,全无萧瑟悲凉之态。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对孟浩然的追怀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D(“全无萧瑟悲凉之态”表述错误。诗歌后半部分陡然转入感性的喟叹之中。景物从壮阔清丽变为苍茫空旷;情绪从赞誉落入无人继之的伤感、失落。)
2.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楚山连绵,碧色不断。汉水蜿蜒,清波浩荡。看似写景,其实景中有情,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他的诗作也同样使楚山、汉水增色,寥寥几笔,传达出诗人对孟浩然诗文风格与成就的高度赞誉与追怀。通感。诗人南望鹿门,望到弥漫在鹿门山上的蔼蔼芬芳,“馀芳”原本只能嗅到,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写出孟浩然的悠然畅逸已凝聚在隐居地的山水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人品与诗风的追寻。以景结情。诗歌末句以触目所见雾霭云深、林木莽莽的景象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后继无人的伤感、失落,更见出诗人对孟浩然的追怀。(每点2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梦微之
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注】微之:唐朝诗人元稹(779-831),字微之,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元稹离世九年后所做的。阿卫:微之的小儿子。韩郎:微之的爱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回忆乐天与微之当年在长安夜间携手同游,早晨离别时泪水打湿了绢帕,乐天也无心擦拭。
B.颔联对仗工整,其中“三度病”突出自己在漳浦生病之多,“八回秋”则表现好友离世时间之长。
C.颈联“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两句最感人至深,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伤怀。
D.尾联问元稹的后辈们都先后死去了,黄泉渺茫昏暗能知道这些吗,表现出诗人莫大的内心荒凉!
2.通过这首诗反映出诗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A项,“首联回忆乐天与微之当年在长安夜间携手同游,早晨离别时泪水打湿了绢帕,乐天也无心擦拭”错误,首联写的是诗人梦中与微之重逢,二人携手同游,可是梦醒时泪水打湿了绢帕。)
2.通过这首诗反映出诗人是一位风烛残年而又重情重义的人物形象。“老身三度病”和“雪满头”可以反映出诗人的年老多病,“携手梦同游”“君埋泉下”“夜台茫昧得知不”等句可以反映出诗人对老友的情深义重。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两日。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等风俗。
B.题目中的“望”具有统领全篇内容的作用,下文所写内容既有诗人亲眼之所见也有诗人想象之景象,全诗采用了虚实结合。
C.“谁家哭”表现寒食节人们在祭奠先祖时的痛哭情状,凄凉悲惨,令人心怀惆怅,追思怀远。
D.颈联中“尽是死生别离处”一句与《长恨歌》中“悠悠生死别经年”抒发的是相同的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之情。
2.诗歌的尾联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请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D(该诗抒发的是对亲人先祖的沉痛追悼,《长恨歌》表达的是唐玄宗对杨贵妃死后的思念和悲伤。)
2.尾联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2分)
“冥冥重泉哭不闻”,直接抒发了黄土之上,人在哭泣,而九泉之下的亲人却没有办法知晓的悲痛。(2分)
“萧萧暮雨人归去”,以景结情。黄昏时分,暮雨潇潇,扫墓人于凄清冷寂的环境中黯然离去。抒发凄凉、伤感之情。(2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放言五首(其二)
白居易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轮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注】放言五首:公元810年,白居易好友元稹得罪权贵被贬,写了五首《放言》。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闻讯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藏钩:相传汉昭帝母钩弋夫人少时手拳,入宫,汉武帝展其手,得一钩,后人乃作藏钩之戏。汉武帝为防患女主乱政,立子杀母。龟灵:古人认为龟通灵性,故常用龟甲占卜以决吉凶。马失应无折足忧:这里引用塞翁失马的故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开篇点题,揭示了世事无定、祸福得失相倚伏转化的现象,表达了朴素辩证观。
B.这首诗语言形象生动深刻,将尘世的纷扰复杂比作一张网,将福祸轮回比作车轮转动。
C.诗歌引用典故,将飘忽不定的仕途与藏钩游戏联系在一起,表现作者面对人生起落的无奈。
D.尾联用弈棋输赢不可预测的现象,表现作者对世事无常、结局无法预期的现实的认知。
2.请结合颈联内容对本诗中体现的诗人的情感进行解读。(6分)
【参考答案】
1.C(C项,“将飘忽不定的仕途与藏钩游戏联系在一起,表现作者面对人生起落的无奈”分析错误。注意选项前面说的是借用典故,很显然藏钩就不能够指游戏,而是以钩弋夫人的命运典故来表达参悟命运的难以揣测。)
2.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命运的思考和无奈。颈联中灵龟神算,却无法避免自己的灾殃,充满对其中蕴含的矛盾和哲理的思考。引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对塞翁关马故事的一个逆向思考。表现了他被贬谪时的自我安慰,与友人的互勉,通过典型的例证表现了作者对待命途不顺的一种看法,既是对个人情绪的宽解,也是对友人的勉励。表达作者对人生际遇的豁达。诗颈联体现的对人生起落无定的认识和感伤,同时也有基于此对命理的认识和豁达。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偶作
白居易
红杏初生叶,青梅已缀枝。
阑珊花落后,寂寞酒醒时。
坐闷低眉久,行慵举足迟。
少年君莫怪,头白自应知。
【注释】《偶作》是白居易受贬抑后所作组诗,此是其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前两句选取了“红杏”“青梅”两个形象,写出了它们的状态,实则交代了诗歌写作的时间为春天。
B.第三句中“阑珊”二字与紧承其后的“花落”构成对比,以花开之繁茂对比花落之凋零,渲染出了悲凉的气氛。
C.第四句直接写出了自己的“寂寞”之情,而“酒醒时”三字透露出作者浓浓的寂寞之情,作者只能借酒暂缓愁情。
D.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被称为“老妪能解”,此诗充分体现了诗人这一语言特色。
2.作者“寂寞”之情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1. B(B项,“阑珊”之意,理解错误,不是“繁茂”,也是“凋零”的意思)。
2. 时光流逝,年近迟暮。
怀才被贬,不为朝廷重用。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寂寞”之情产生的原因,注意集合诗句“阑珊花落后”“头白自应知”概括“时光流逝,年近迟暮”;注意根据注释“受贬抑后所作组诗”概括“怀才被贬,不为朝廷重用”。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9分)
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
白居易
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真珠钿撼铃。
指底商风悲飒飒,舌头胡语苦醒醒。
如言都尉思京国,似诉明妃厌虏庭。
迁客共君想劝谏,春肠易断不须听。
【注释】简:书简,此处用作动词,写信,本诗写于作者被贬谪江州司马时期。写:倾泻。醒醒:悲苦貌。都尉:这里代指西汉名将李陵。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本诗的题目可知,诗人是在春天里听奏琵琶,触动情怀,写下这首诗,并把它寄给长孙司户,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绪。
B.首联先不写琵琶演奏,而是从真珠玉铃发出的叮当清脆的声音写起,意在用它们美妙动听的声音与琵琶声做比。
C.颔联中“商风”是指秋风,琵琶弹奏的声音令诗人想到秋风吹动树木枝叶的飒飒响声,形象地写出了琵琶音调的悲凉。
D.颈联诗人由琵琶伤感的乐调联想到李陵深陷匈奴而思念京城和远嫁的王昭君厌弃边地的历史事实,进一步突出了乐调的悲切凄苦。
2.古人摹写有声无形的音乐,妙在如音在耳、如奏在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描写音乐时就用了多种技法来增加效果。本诗与李诗相比,二者在描写音乐时所用技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B项首联是用真珠玉铃发出的叮当清脆的声音来比喻琵琶声,“四弦”指琵琶,且并非“首联先不写琵琶演奏”。)
2. 示例一:都运用了比喻(拟声)手法。本诗分别用真珠玉铃的清脆悦耳来比喻(拟写)琵琶声的美妙动听,用秋风吹动树木枝叶的飒飒声和舌头胡语的悲凉苦涩之声来比喻(拟写)琵琶声的悲凉。李诗以昆山玉碎之声来比喻(拟写)乐声清脆,以凤凰啼鸣来比喻(拟写)乐音和缓。
示例二: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本诗用“商风”“胡语”烘托琵琶声的悲怨凄伧,还用“春肠易断”写作者听琵琶演奏时内心被激起的愁苦不平,以自己的感受烘托琵琶演奏的感染力之强。李诗以听箜篌演奏时,空山里的浮云凝滞不动,江娥素女洒泪愁苦,老鱼从水中跃出,瘦蛟在水中起舞,月宫中吴质听得入迷靠在树上不眠,玉兔听得专注脚被寒露打湿也没察觉,痛过摹写音乐演奏的效果来烘托箜篌曲的高妙。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咏怀(其四)
白居易
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
【注释】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句交待诗人仕途失意的处境,表达他在宦海中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 
B.颔联紧承“功用深”三字,表明诗人修养加深带来了从外到内的改变。 
C.诗人妻儿不过问他,他只管喝酒,勾勒出他在江州时闲适的生活状态。 
D.本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即便是运用典故,也浅显易懂不生僻。
2.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诗人不过问妻儿的事,只是极好饮酒。) 
2.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