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鉴赏——李白

(2021-09-04 09:07:59)
标签:

试题

分类: 诗词鉴赏
诗歌鉴赏——精练之李白(解析版)
第一部分:高考真题
一、(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
2.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
1.回答本题,应当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二、(2013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古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中的“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表明了诗人的形象魅力。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6分)
【参考答案】
1. C
2. 辅弼天下,建功立业。诗句“却秦振英声”指鲁仲连曾成功说服魏赵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指鲁仲连功成名就,光耀后世,令人景仰。不慕名利,功成身退。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写出了鲁仲连淡泊名利,的高尚人品;李白希望自己“吾亦澹荡人”,能像鲁仲连一样,最终“拂衣可同调”,能功成身退。整首诗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的要求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本诗最后两句表明了诗人的形象魅力”是错误的,最后两句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故选C
2.本题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首先找到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境况作答。

第二部分:精选诗歌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节选)
李 白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涧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注】粉图:在粉墙上所绘之图。峨眉:山名,在四川境内。下文的“罗浮”,山名,在广东境内;“赤城”,山名,在浙江境内;“苍梧”,山名,在湖南境内;“三山”,方丈、蓬莱、瀛洲,传说中的三座仙山。绎思:精心构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中至少包含了三个信息,其中“歌”是诗体标志,即“歌行体”,属于古体诗。
B.“驱山走海”句,以夸张手法表现了“名公”挥动彩笔、描绘山水图景的高超技艺。
C.诗人所写的孤舟和征帆迷失了方向,在画面上一动不动,却又像随风飘荡到天边。
D.诗人为这形象逼真的画面所感染,欣赏的兴致很浓,还围绕画面发挥自己的想象。
2.请你通过李白对这幅“粉图山水”的描绘,分析画家创作时的“绎思”和技巧。(6分)
【参考答案】
1.C(C项,“迷失了方向”错误。“迷归年”的意思是迷失了回归的时间,即不知什么时候回来。这是诗人看到画中飘荡在惊涛骇浪中的孤舟所触发的想象。)
2.善于艺术概括(精心选取意象):画家将峨眉、罗浮、赤城等天下名山巧妙地汇聚在同一画面上,收到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善于营造意境:峨眉高峻,罗浮悠远,赤城、苍梧云蒸霞蔚,洞庭潇湘缥缈绵远,三江七泽迂回曲折,各臻妙境。善于逼真再现:诗人描绘的满堂的空灵苍翠就好像可以触摸到,赤城、苍梧的烟霞就好像扑面而来,由此可见,画家着色用笔之逼真。

二、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此词相传为李白所作。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呜咽的箫声惊醒夜梦人,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情感基调。
B.上片写闺情念远,由月色到柳色,由虚到实,道尽了离别之伤。
C.下片写秋望伤时,咸阳古道、汉家陵阙勾连古今,抒兴废之悲。
D.全词意境开阔,既有时序的跳跃,又有场景的转换,开阖有致。
2.这首词的结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有何妙处?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这里应该是由实到虚。)
2.意象叠加(列锦)这一句将西风、残照、汉家陵胭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描绘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拥凄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古朴苍凉的意境。 
以景结情。“西风残照,汉家陵朗”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寓深沉的历史浩叹干开阔的景象之中。

三、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注】络纬:昆虫名,俗称纺织娘。井阑:即水井栏。簟:竹席。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相思,在长安”开篇点题,既点明了思慕对象的所在之地,又借助思慕之情,表达出了作者对政治理想的热烈追求。
B.“孤灯不明”“卷帘望月”,透露出了主人公的孤凄之感、思念之情,“空长叹”则直接表现出绵绵不绝的愁思与怅恨。
C.“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一句,描绘出天色阴沉、水波不兴、黯淡哀伤之景,同时又不失开阔、壮美之感。
D.从一开始的“长相思”到中间的“思欲绝”,再到结尾的“摧心肝”,诗歌中的相思之情逐步深化,感染力也逐渐加强。
2.“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诗人描绘深秋景象的目的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C(本题C项,“‘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一句,描绘出天色阴沉、水波不兴、黯淡哀伤之景”,中“黯淡哀伤”表述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意境开阔、壮美,没有伤感的成分。故本题选C。)
2.(1)从听觉(络纬秋啼)、视觉(微霜凄凄)、肤觉(簟色寒)表明已是深秋(2)诗人借景抒情,(3)描绘秋景凄清寒冷的景象,(4)表达的是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

四、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上句的每一个字都与下句形成对仗关系。
B.“孤蓬万里征”一句中,“孤蓬”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即将离去的友人。一个“孤”字写出离程之孤独;“万里”点明离程之遥远,表现离别的深情。
C.“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写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借马鸣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D.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诗的节奏明快,而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2.后人评价“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情景交融,意味深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B项,“‘孤蓬’使用了借代的手法”手法错误,应该是比喻,应是把友人比喻成“孤蓬”。此句对诗歌修辞手法分析有误。“借代”强调的是借体和本体之间的相关性,而“借喻”强调的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此处,四处漂泊的友人就好比这孤独的蓬草。)
2.作者看到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便想到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的漂白处境;看到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与大地告别,便想到自己此时不舍的心情,这两句既是景物描写,同时又暗含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情景交融,意味深远。

五、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绿绮,古代著名的琴。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者与听者的友情。“挥手”是描摹弹琴的动作,语出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C.颈联的“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霜钟”点明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
D.尾联写听完蜀僧弹琴后的感觉,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暮,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2.本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D (“诗人的心情也一下子变得惆怅、沉重起来”错。)
2.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比喻。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把乐声比喻成流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用典。运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余响入霜钟”也是用典,写琴音与钟声交响,兼寓知音之意。(每点 2 分,3 点 6 分,如答“夸张”等其他角度符合情理酌情给分。)

六、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灞陵行送别
   李 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注】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文才出众。他曾为避难南下荆州,途中作《七哀诗》,表现战乱之祸害,诗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句。骊歌:指《骊驹》,《诗经》逸篇名,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辞。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中,写灞水水势“流浩浩”是实写,但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也正如浩浩的灞水,这里有比兴手法的运用。
B.“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大大开拓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上下顾盼、瞩目四周的情态。
C.“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写朋友南行,走的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还想象友人在离开灞陵长别帝都时,也会像王粲那样,依依不舍地翘首回望。
D.“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既带有写实的成分: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也有虚写的成分:用浮云蔽日来象征朋友被迫离京。
2.李白的诗歌在丰富的意象中饱含着丰满的思想,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D(D项,“用浮云蔽日来象征朋友被迫离京”错误。用浮云蔽日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暗示朋友被迫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故选D。)
2.“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的离别之愁。“紫阙落日浮云生”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表明作者对政局的担忧。“古道连绵走西京”古老的西京,绵绵的古道,展现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向着历史和现实扩展,触发更深广的愁思,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

七、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公无渡河
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1.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写黄河西来,咆哮奔腾,而“触龙门”,又有“鲤鱼跳龙门”之意,意在表明作者心中的宏图壮志。
B.从远古河害到滔天洪水的平治,诗人发挥无穷的想象,写了“大禹治水”的典故,洪水得治,却留下“茫然风沙”。
C.诗歌的下一节,诗人痛诉狂叟溺死波浪,流浮东海,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此处用了夸张手法。
D.诗歌最后,诗人一变双行之体,只写了孤单的一句“箜篌所悲竟不还”,便掷笔而叹,其悲不忍卒“写”。
2.李诗比课文中出现过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更具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体现在哪里。(6分)
【参考答案】
1.A(“触龙门”只是在表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
2.两首诗均写了狂夫“渡河而死”的悲剧,李白诗的悲剧意味更体现在用大量笔墨渲染黄河汹涌气势,及大禹治水后剩下“茫然风沙”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除了妻子的劝阻,李诗还写了旁人的冷漠,侧面烘托出狂夫的悲剧。李诗还想象狂夫死后的景象,挂在白鲸的巨齿间,箜篌悲声不绝,将悲剧推向高潮。

八、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本诗写于至德元年(756年)春。明星:仙女名。卫叔卿:神仙名。传说他服云母成仙,曾乘云霞、驾白鹿去见汉武帝。以为武帝好道,必礼遇他。而武帝只把他当作一般臣下看待,于是失望而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即西岳华山的莲花峰和明星仙子,展现出一个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
B.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
C.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D.本诗与《蜀道难》手法上有诸多相似处,如这里的“豺狼”与“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里的“豺狼”都喻指叛军,此外两诗均多处运用联想与夸张的手法。
2.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写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D(选项D,本诗主要运用想象的手法。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故选项D。)
2.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写法: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思想情感: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

九、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淮海对雪赠傅霭
李白
朔雪落吴天,从风渡溟渤。
梅树成阳春,江沙浩明月。
兴从剡溪起,思绕梁园发。
寄君郢中歌,曲罢心断绝。
【注】傅霭,李白的友人。溟渤,此处指东海。剡溪,《世说新语•任诞》云:王子献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郢中歌,指《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的诗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北方席卷而来的大雪铺盖着江南的天地,气势雄浑,莫定了全诗豪放的基调。
B.颔联写梅树在阳春时节开放,斗寒争艳;明亮的月光照在洁白的沙滩上,天地澄澈。
C.颔联红白色彩相间,景象妙不可言,营造了幽静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
D.颈联上句运用了王子猷访戴的典故,下句写到果园,点出自己思念远在梁园的朋友。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虽然本诗前两联写的景象雄浑美丽,但从“曲罢心断绝”看,表达的却是作者思念友人的深深的忧伤,故选项中“全诗豪放的基调”表述不正确)
2.作者遥寄一曲《阳春自雪》,却无人欣赏的孤独寂寞之情,(2分)表达了对友人傅霭的深深思念之情,(2分)同时抒发了知音难得的苦闷、失落。(2分)
十、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写溪边采莲女隔着荷花谈笑风生,给人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
B.三、四句勾勒出一幅人花相映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
C.五、六句写采莲女的欢声笑语吸引了岸上的风流少年,他们借着垂杨暗中窥视。
D.七、八句写采莲女采莲之后返回,她们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令人断肠。
2.诗界评价本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塑造采莲女形象的。(6分)
【参考答案】
1.D(D项,“七、八句写采莲女采莲之后返回,她们骑着紫骝”错误,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惊花,花落,空见那一份景色,使人凄怆断肠。这里充斥着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伸而发出的愁思。 故选D。)
2.诗人采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手法,塑造了活泼、明艳、大方的采莲女形象,人物形象鲜活丰满,极富生活气息。正面:诗人将吴越娇艳清纯的采莲女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加以表现,通过她们的笑声让人领略到她们内心的欢乐,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描写采莲女的新妆与香袖,表现她们着装上的明艳。侧面: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从侧面来衬托采莲女们的魅力,同时也表现了采莲女的落落大方。

十一、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
李 白
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
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
但见瀑泉落,如潈云汉来。
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
石黛刷幽草,曾青泽古苔。
幽缄傥相传,何必向天台。
【注】《天台山志》:百丈崖,在天台县西北二十五里崇道观西北,与琼台相望,峭险束隘,四山墙立。潈,众水相会处。曾青,铜之精,形如珠者,其色极青,故谓之曾青。幽缄:幽密缄封。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中“素崖裂”“丹壁开”属于画作内容,写出了瀑布图的壮美。
B.“生风雷”“瀑泉落”动静结合,起到“砾崖转石万壑雷”的震撼效果。
C.本诗的五、六句与“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手法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相同。
D.诗人运用想象描摹画面,语言豪迈奔放,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2.诗歌最后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没有动静结合,只有动态。故选B。)
2.照应标题,与“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相照应。直抒胸臆,点明目的,希望崔山人将画赠予自己。表达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

十二、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猛虎行(节选)
李 白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
胡雏绿眼吹玉笛,吴歌白纻飞梁尘。
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
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注】白纻:即《白纻歌》,乐府曲名,为吴地歌舞曲。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先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并聚力刻画茫茫杨花,奠定了诗歌的感伤基调。
B.三、四两句视听结合,色彩明丽,描绘了诗人与友人饮酒赏乐,一遣愁绪的情景。
C.七、八句用典抒情,委婉表意,既卒章显志,也与题目构成呼应,构思颇具匠心。
D.“猛虎行”为乐府杂曲歌辞,作者拟此作诗,借乐府古辞表现自己“猛虎”之志。
2.本诗体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原诗分析这种性格特点是如何体现的。(6分)
【参考答案】
1.A(“奠定了诗歌的感伤基调”错,本诗基调并不感伤。故选A。)
2.(1)性格特点:豪放、洒脱、乐观(意近即可)。
(2)开篇以“愁杀人”的杨花表现离别的感伤,但诗人却饮酒赏乐,洒脱自在,二者形成对比,体现了李白的豪放性格。用任公子沧海垂钓的典故来寄托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凸显豪迈人格。通过想象“得鱼笑寄”的情景,表达对自己建立功业的信心,彰显豪迈人格。

十三、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赠闾丘处士
李 
贤人有素业,乃在沙塘陂。
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
闲读山海经,散帙卧遥帷。
且耽田家乐,遂旷林中期。
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
如能树桃李,为我结茅茨。
【注】此诗作于公元757年出浔阳狱后。闾丘处士,李白友人,复姓闾丘,名不详,曾为宿松县令。茅茨:茅草盖的屋顶。此指茅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称友人为“贤人”,而且还“有素业”,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赞美。
B.三、四两句以动写静,借竹、月、荷、池营造了清幽、闲适的环境氛围。
C.五至八句写闲时读书饮酒之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友人归隐生活的情趣。
D.全诗语言清新质朴,一-改作者平时豪放飘逸的风格,颇有陶渊明之诗风。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归隐生活的情趣”错,“且耽田家乐,遂旷林中期”是说喜欢这种田家之乐,耽误了去山林隐居的约定。所以,诗中写的并非归隐生活。)
2.这句话的表层句意是:友人家的农家田园生活虽然很美,但是如果再栽些桃李树,再为我盖几间茅屋就最好不过。实则表达自已政治上不受重视的苦闷,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四、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塞下曲六首(其五)
李 白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注】虎竹:兵符。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殊: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得乐观高亢,格调昂扬,描绘了守边将士在沙场上征战的艰苦生活,歌颂了他们忠心报国的英勇精神。
B.首联写敌我两军态势,北方胡虏趁秋高马肥之际入侵,我大唐军队出塞奋勇抗击胡虏,“天兵”有鲜明的歌颂之意。
C.颔联与首联“天兵”照应,将领们接到朝廷征战的诏令,率领军队迅速抵达塞外战场,同仇敌忾,建功报国。
D.尾联征人安慰家人,不要嗟叹大军还未取得胜利,玉门关很快就会被攻克,表达了“兵”必胜的坚定信念。
2.本诗颈联意境奇妙,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A(“描绘了守边将士在沙场上征战的艰苦生活”错误,原诗主要意思是胡虏乘着秋高马肥之际兴兵南侵,唐朝大军出动兵马前去迎敌;将军带着虎符出征,战士们在龙沙坚守御敌;夜晚的月亮弯如弓影,胡地的霜雪凝剑成花;大军尚未进入玉门关,闺中的少妇还是不要太着急了吧。并没有描绘守边将士在沙场上征战的艰苦生活。)
2.皎洁月色、银白寒霜,笼罩荒漠,描绘出一幅边域大漠苍凉浩荡之景。弯弓之影、剑光似花,又以飘移闪烁之势,令人想见塞下将士杀敌之迅猛。月随弓影,霜拂剑花,着一“随”“拂”,巧妙地将静物与动态融为一体,潇洒飘逸,又似突显边月、胡霜之有情。月似弯弓,剑光似霜,一为形似,一为色同,想象奇绝。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营造了壮美奇绝的意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