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阳修专练

(2021-08-04 21:30:15)
标签:

试题

分类: 诗词鉴赏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欧阳修专练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朝中措•平山堂
                                    欧阳修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释)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任扬州太守,修建了一座“平山堂”。嘉祐元年(1056)欧阳修的朋友刘敞前去扬州任太守,作者在饯别宴会上填了这首词相送。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运用虚实结合,夸张,寓情于景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了对扬州生活的回忆及对人生的感慨。
B.“山色有无中”,这是引用王维的诗句,自然贴切地写出了凭栏极目远眺,青山隐约的淡远之美。
C.“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一句,高度概括了友人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的形象,赞扬之情溢于言表。
D.词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对友人正当年且能大有作为的羡慕之情,以及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无限落寞凄婉。
(2)“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和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都写到了“柳”,它们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诗歌写景极富特色,前两联一句一景,富于变化,远、近、高、低,布置非常巧妙。
B.从时间节点来看,第一联为白昼,第二联为暮夜,表明小舟昼夜兼行,奔波劳顿。
C.三、四联,“一刀田”即田形如刀,极言田面之小;“鸟”道即小道,言山高而险。
D.全诗用字极为传神,如“荒”“瘦”二字极写数缕荒烟、瘦野薄田的荒凉贫瘠之态。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欧阳修为庆历新政中的政治革新人物范仲淹、杜衍等被贬而鸣不平,引起朝中保守派的极大不满。后在保守派影响下他被贬知滁州。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从听觉角度、视觉角度对画眉鸟进行了描写,使得画眉鸟活灵活现。
B.本诗后两句以对比的写法对画眉鸟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评价。
C.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借画眉鸟对友人范仲淹、杜衍遭贬而抒发了同情之心。
D.这一首七言绝句,情景结合,描写生动形象,全诗的语言含蓄凝练而寓意深远。
(2)司马光曾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请从意象角度分析本诗的“言外之意”。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寄秦州田元均^
欧阳修
由来边将用儒臣,坐以威名抚汉军。
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著耕耘。
梦回夜帐闻羌笛,诗就高楼对陇云。
莫忘镇阳遗爱^在,北潭^桃李正氛氲。
【注】田元均:在镇阳做官时与欧阳修交好,后调任秦州。遗爱:遗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怀的德行、恩惠、贡献等。北潭:镇阳一处风景幽丽的池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强调田元均虽以儒臣身份出任边将,却能凭借其威盛的名声来安定军心。
B.边疆无战事,诗人勉励友人当带领军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建立守边新功绩。
C.战马没有嘶鸣,与将士静听号令,军容整肃,此描写是诗人对田元均的赞扬。
D.北潭桃花李花芬芳馥郁,象征田元均曾化育一方,也寄寓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2)第三联刻画出田元均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作于欧阳修任滁州太守之时。“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刺史时所建,因其曾分司洛阳,建楼以表怀念嵩山、洛阳之意。画角,彩绘的号角,用以报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诗人凭轩远眺,只见云遮雾绕,将远处的滁州城重重围住,境界开阔而略显凝重,引发作者凭高怀古之思。
B.颔联中“山争出”着一“争”字,化静为动,写出深秋季节山林经霜落叶,山色更显峥嵘气象,用语准确而生动。
C.颈联中诗人酒后“解带”“倚栏”,外显被贬之怅恨;而眼前之悲凉景象,也是他内心对人对己无限悲叹的投射。
D.诗人深秋携友登楼赏景仍未尽兴,故而在尾联中采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与友人穷冬季节踏雪登楼再赏壮景的画面。
(2)这首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手痕,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在欧阳修所处的时代,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边境军备废弛,契丹和西夏不断侵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想象崇徽公主远嫁时的凄凉情景,以不离故乡的飞鸟鸣叫不已来对比衬托公主在悲笳声中离家远嫁,凸显了公主强烈的不舍之情。
B.颌联的“青冢”代指崇徽公主之墓,沿用杜甫咏昭君“环珮空归月夜魂”的诗意,与“翠崖”句一起刻画出公主哀怨动人的形象,诗情深婉。
C.颈联奇峰突起,“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诗人将尖锐犀利的诘问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饱蕴愤懣,深切痛快。
D.全诗在时间上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跳跃,使诗情从怜惜、愤慨直至无可奈何的叹息,波澜起伏,曲折回荡,具有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
(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送张生^
欧阳修
一别相逢十七春,颓颜衰发互相询。
江湖我再为迁客,道路君犹困旅人。
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逾新。
山城寂寞难为礼,浊酒无辞举爵频。
【注】张生,名不详,为诗人天圣八年试进士时结交的文士。当年诗人考中,张生落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十七春”写分别之久,“颓颜衰发”尽显沧桑,饱含无限感慨。
B.诗人两次被贬,谪居山城,张生仍功名未就,二人的命途皆坎坷不平。
C.颈联化用“老骥伏枥”的典故,又以“青松”作比,来表明人生态度。
D.诗人设酒与友人话别,追溯过往,畅想未来,诉说了彼此的远大抱负。
(2)诗歌尾联中的“举爵频”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堂中画像探题得杜子美
欧阳修
风雅久寂寞,吾思见其人。
杜君诗之豪,来者孰比伦。
生为一身穷,死也万世珍。
言苟可垂后,士无羞贱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风雅”称颂杜甫诗歌创作的内容与风格,对杜甫生前寂寞表示不平。
B.“吾思见其人”指由画及人,表达诗人对杜甫的景仰,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C.诗人用“豪”评价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同时赞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D.全诗语言浅白易懂,全篇重在议论说理,尾联体现了儒家重“立言”的风尚。
 
(2)诗歌成功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戏答元珍^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冻雷:春天的雷声。物华:泛指万物。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景色,又抒发了自己的山居寂寞。“春风”一句,既指山城偏远春到晚,也暗指皇恩不到。
B.中间两联均为写景:残雪累累、寒雷隆隆中蕴孕着勃勃生机;归雁的鸣叫唤起乡思,久病逢春,自然景物如此美好。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
C.尾联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感悟的诗。
D.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这首诗不过是游戏之作。欧阳修秉承中国古典诗歌“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以“戏答”的方式表达他的怨刺,表现出诗人善处逆境的思想性格。
(2)本诗后四句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请赏析。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蝶恋花•海燕双来归画栋
欧阳修
海燕双来归画栋。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半醉腾腾春睡重,绿鬟堆枕香云拥。
翠被双盘金缕凤。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花里黄莺时一弄,日斜惊起相思梦。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风而“花影频移动”以景象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推移,生动而又含蓄。
B.“腾腾”乃悠闲慵懒之状,这与头发堆于枕边、被子未叠的情形相吻合。
C.词的末句表明主人公直到太阳西斜还在春睡,“惊”显其蓦然醒来之态。
D.本词写景有声有色,有远有近,有高有低,虚实结合,有很强的立体感。
(2)这首词是怎样表达主人公的孤寂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1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木兰花   (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注】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此处谓无人传言。欹:倚、依。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感情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2)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
 
1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依韵和杜相公喜雨之什^
欧阳修
岁时丰俭若循环,天幸非由拙政然。
一雨虽知为美泽,三登犹未补凶年。
桑阴蔽日交垂路,麦穗含风秀满田。
千里郊原想如画,正宜携酒望晴川。
【注】杜相公:杜衍,宋仁宗时社稷之臣,任同平章事(宰相)。之什:篇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认为年成有好有坏,是受上天的安排,而不是因为治政是良政还是拙政。
B.颔联中“美泽”表明这是一场及时雨,可能带来丰收,也照应题目中的“喜雨”。
C.颔联说连年丰收也弥补不了灾年的伤害,表明诗人在欣喜之余仍为天下百姓担忧。
D.尾联运用想象和比喻写郊外的景色,诗人欲携酒赏雨后美景,可见其喜雨的心情。
(2)颈联中“蔽”和“含”用得精练传神,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
(1)D
(2)相同:两首词里的“柳”都包含了作者的留恋不舍之情。
不同点:欧柳传递出的情感深切而温暖。柳是作者当年亲手种下,追忆中,丝丝关情,熟悉亲切而充满爱怜,情谊深切。说离开的时间用“几度春风”,又给人以温暖之感。
柳柳传递出的情感凄清缠绵哀婉。作者设想酒醒后孤身异地,杨柳已触离情,又和“晓风残月”两个凄冷的意象叠加,更渲染出凄清的氛围,烘托出离人惆怅哀婉的心境。
2.
B
一是旅途的忧虑和烦闷。作者被贬途中山高路险、孤静寂寥,既写出对行程的忧虑,也表达了被贬的苦闷。二是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山区农村的苦瘠贫寒,使作者充满对百姓的同情和忧虑。
3.
(1)C
(2)笼中画眉鸟意象就是作者的化身,金笼象征官场,树林象征隐居之地。
画眉鸟千啼百啭,在林间上下翩飞,其自由自在的特点,实则与诗人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的处境形成对比,“金笼”虽美,却不如“林间”自在,作者借不同环境中的两种画眉的对比来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4.
(1)B
(2)感情深沉。当他梦里醒来,在夜帐中听到边地的羌笛声,情思更加邈远。
文才出众。当他登上高楼面对陇地的浮云,诗兴勃然而生。
5.
C
这首诗塑造了诗人虽然仕途受挫、遭弃被贬,但从容潇洒、傲岸坚强的形象。环境衬托(侧面描写)。以霜后“争出”的山峰、凌霜盛开的野菊、暮色中挺立的青松、冬日如玉的群峰衬托出诗人傲岸坚强的性格。动作描写(正面描写)。诗中写自己酒后“解带”“倚栏”的动作,日后“踏雪”看山的想象,既表现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惬意,更展现了诗四面对挫折打击时从容潇洒的气度。
6.
(1)B(2)思想感情: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
表现的方式:直抒胸臆:“空叹息”直接抒发叹惋之情。以景结情:结句描写山崖上的花草随季节更替,意蕴深远。
7.
(1)D
(2)诗人频频举杯表示礼数不周之意;饱经沧桑,借酒愁,排遣苦闷辛酸之情;以酒互勉,表达不甘沉沦之志;正视困境以酒壮怀,体现旷达之胸襟。
8.
(1)C
(2)将杜甫与后来人对比,突出了杜甫“诗之豪”,肯定了杜甫开创一代诗风的功绩。将杜甫生前“穷”与死后“万世珍”对比,高度赞扬了杜甫诗歌的巨大影响。两组对比,突出杜甫名垂后世的形象,水到渠成地引出“士无羞贱贫”的议论。
9.
B
五六句写诗人夜闻归雁,顿生思乡之愁,感叹时光易逝。七八句写想到曾经在洛阳为官,既有自我安慰。
10.
(1)D
(2)对比。物与人的对比,作者将海燕之双、金缕凤之双,与主人公的孤单形成对比。或昔今对比,从前有人相伴,如今无人相陪。描写主人公的状态。主人公因为孤寂,半醉腾腾,十分慵懒。借景抒情。写帘影无风、花影移动等,以静寂之景衬托主人公的孤寂。虚实结合。从前有人相伴,是回忆,是虚;当今无人相陪,是实况,两相比照,更显今之孤寂。借事抒情。借黄莺惊扰相思梦这件事,来表达主人公的思念、孤寂之意。
11.
(1)B
(2)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12.
(1)D
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最后书信不通。希望入梦,可是“梦又不成”,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13.
(1)A
(2)蔽,遮挡,说明阳光难以透过来,描写出桑叶的青翠茂密。
含,衔着,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微风吹过,麦浪起伏的美丽景象。
动静结合,表现了经过好雨的润泽,桑茂蚕肥、庄稼丰收在望的景象,抒发了因雨而喜的情感。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欧阳修专练(二)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踏莎行•候馆梅残
[宋]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候馆:指旅舍。征辔:行人坐骑的缰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的特点,又暗示抒情主人公因思念羁旅在外之人而日益憔悴的样子。
B.“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一句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
C.“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意思是:春山已在视线终极,而行人却还在春山以外,即不在视线之内,什么也看不见。
D.“草薰风暖摇征辔”一句以乐景写离愁,从而达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2)近代知名学者俞陛云曾言:“唐宋人诗词中,送别怀人者,或从居者着想,或从行者着想,能言情婉挚,便称佳构。”请从这一角度结合全诗作具体赏析。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传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崇徽公主路经此地以手掌抚石壁,遂有手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故乡的鸟鸣及胡笳的悲声衬托离别的伤感,更能传达崇徽公主离别父母、远嫁塞外时的悲苦与不舍。
B.颔联“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化用杜甫《咏怀古迹》的诗意,委婉表达了对公主一心为国的赞颂。
C.尾联两句笔锋一转,“空”字蕴含无限遗憾,而崖花涧草依然春秋更替,年复一年。以无情衬有情,意味深长。
D.全诗随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怜惜、愤慨直至无奈叹息;时间上,两度由古及今大幅跳跃,诗情波澜起伏。
(2)赵翼《瓯北诗话》对这首诗有这样的评价:“此何等议论,乃熔铸于十四字中,自然英光四射。”这“十四字”指的是哪一联?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见解?为何评价其“英光四射”?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阐释。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手痕:指崇徽公主手痕碑,在今山西灵石县。相传公主嫁回纥时,道经灵石,以手掌托石壁,遂留下手迹。韩内翰:韩峰,内翰指翰林学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崇徽公主远嫁时鸟儿欢快鸣叫的场景,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公主远嫁时的伤感。
B.“青冢”一句写崇徽公主出嫁后埋骨他乡,反用了杜甫“环珮空归夜月魂”的诗意,突出了其不幸。
C.颈联中“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对仗工整,诘问尖锐犀利,议论深切痛快。
D.诗歌借古抒怀,借用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表达了对历史上曾有的和亲政策的深沉追问与思考。
(2)本诗尾联中的“空”与《蜀相》“隔叶黄鹏空好音”中的“空”用词同样精妙,请比较分析其异同。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军事判官。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冻雷”。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牡丹花著称,欧阳修写过《洛阳牡丹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景色,又抒发了自己的山居寂寞。“春风”一句,既指山城偏远春到晚,也暗指皇恩不到。
B.中间两联均为写景:残雪累累、寒雷隆隆中蕴孕着勃勃生机;归雁的鸣叫唤起乡思,久病逢春,自然景物如此美好。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
C.尾联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感悟的诗。
D.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这首诗不过是游戏之作。欧阳修秉承中国古典诗歌“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以“戏答”的方式表达他的怨刺,表现出诗人善处逆境的思想性格。
(2)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云:“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理趣的最高境界是将哲理和逻辑融于诗境。请结合全诗谈谈这首诗的理趣之美。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朝中措•平山堂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庆历八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岗中峰上,修建了 一座“平山堂”。此词是欧阳修为他的朋友刘敞饯行,在告别的宴会上,作了这首《朝中措》。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山阑槛倚晴空”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
B.杨柳本寄寓离愁别恨,“手种”“别来”看似寻常,实则凄婉感伤。
C.“文章太守,挥毫万字”,表达了词人对朋友刘敞才华的赞誉之情。
D.上片追忆昔日生活,从平山堂写到垂柳;下片勉人劝己,抒写人生感慨。
 
(2)本词一改作者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 词句分析。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采桑子^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注】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任颍州知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此词作于欧阳修晚年。骖鸾:仙人驾驭鸾鸟云游登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直抒胸臆,词人充满喜悦之情,由衷地赞美西湖美景,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B.“云物俱鲜”一句,一个“鲜”字写出西湖景物的新鲜美好,表达词人内心的喜悦。
C.“风清月白”二句营造了清风徐徐、月光皎洁,湖水在月色中莹碧如玉的美好意境。
D.“谁羡”两句在描绘西湖昼夜美景的基础上,抒发词人厌弃红尘、飘然出世的情怀。
(2)“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两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这首诗是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29岁的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县令时所作。元珍是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B.颔联中的“犹”是“依然”的意思,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欲”字是想象之辞,摹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情欲。
C.颈联触景生情,用“归雁”而生乡思,难以成眠;用“物华”多换而感时伤怀,真切地表达了被贬伤感之情。
D.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落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自己全不在意。与首联有呼应效果。
(2)儒家诗教讲求“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中和之美,本诗是如何做到“愤而不怒”的?请做赏析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送杨君之任永康
欧阳修
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
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
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
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
【注】承明: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不必亲自去走永康之路,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足以令人吃惊畏难。
B.颔联从视和听的角度,极尽夸张描写,表现出杨君赴任永康的路途艰险。
C.“折腰”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希望杨君向陶渊明学习,刚正不阿。
D.在欧阳修看来,杨君才能出众,品德高尚,尽管做永康令这样的小官,但前途一片光明。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夜行船^
                                             欧阳修
        忆昔西都欢纵。自别后、有谁能共。伊川山水洛川花,细寻思、旧游如梦。
        今日相逢情愈重。愁闻唱、画楼钟动。白发天涯逢此景,倒金尊、殢^谁相送。
        【注】本词是欧阳修赴任途中与友人梅尧臣相遇时所作。殢(tì):滞留,沉溺于,此指醉酒。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表现词人对当年在洛阳与友人欢聚的回忆,饱含对故友的深切缅怀之情。
B.“伊川山水洛川花”采用互文手法,旨在表达词人对记忆中洛阳自然山川景象的赞美。
C.“白发”句指词人和友人都为仕途在外漂泊,又都年纪渐老,重逢又分别,不由得唏墟感慨。
D.本词上片追忆往昔,旧时同游之事,恍如一梦;下片感叹当前,老朋友白头聚首,无限伤感。
(2)请从情感的角度赏析“愁闻唱、画楼钟动”一句。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采桑子•画楼钟动君休唱(〖欧阳修〗^)
画楼钟动君休唱,往事无踪。聚散匆匆。今日欢娱几客同?
去年绿鬓今年白,不觉衰容。明月清风。把酒何人忆〖谢公〗^?
【注】欧阳修因革新派遭守旧派打击,为革新派上书分辩,因而被贬。谢公:《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年逾四十复出任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楼钟动”给人以欢娱的感觉,但“君休唱”又使情感发生了逆转。
B.“往事无踪”“聚散匆匆”是说“君休唱”的原因,令人顿生沧桑之感。
C.“绿鬓”指黑发,去年的“绿鬓”与今年的满头白发形成了鲜明对比。
D.“明月清风”转而写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下文无人忆谢公的悲哀。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1)D
(2)“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
使用叠词。“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
色彩渲染,对比鲜明。“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
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远近高低结合。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2.
(1)C
(2)上阕从行者落笔,前三句写离家远行者的旅途所见,以景衬情,后两句转入写远行者无穷的离愁别绪。下阕从闺中妇人落笔,行者从居者的角度进行想象,“寸寸”“盈盈”表现出思念的缠绵深切,“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心里对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希望登高远眺行人而又不得的无奈之情。最后两句写思妇凝目远望,只能看到原野尽头的春山,而所思念的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
3.
B
这“十四字”指的是颈联;见当权者不去想办法富国强兵,只知道一味对外妥协,让那些美丽可爱的女子成为和亲政策的牺牲品。诗人对崇徽公主不仅是怜其远嫁,哀其不幸,而且从政治上指明产生这个悲剧的原因。颈联发表议论,使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是启发人们的思考,激起人们对那些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和谴责。
4.
(1)A(2)相同:两首诗中的“空”都是“空自、白白地”的意思,形象传神。
不同:“隔叶黄鹂空好音”用“空”写出了绿叶丛中的黄鹂鸣声美妙却无人欣赏,(营造了寂寥冷清的氛围);本诗中“行路至今空叹息”,表达了诗人对崇徽公主悲剧命运的怜惜/同情。
5.
(1)B
(2)诗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哲思融于诗境:首联一果一因,语气连贯,因“未见花”而“疑春风不到”,写出山城荒僻冷落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颔联写出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既状难写之景,也抒不尽之意。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尾联写见过冠绝天下的洛阳牡丹,就不须嗟叹山城野花晚开了。全诗结构巧妙,脉络清晰,由感伤而自我开解,并最终达到理性的认识,以乐观旷达收结,含失意之情却不一味消沉,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逆境的哲理性的思考,体现了宋诗的理趣之美。
6.
B
描景境界开阔。平山堂凌空矗立,壮丽雄伟,凭阑远眺之景,气势磅礴。写人豪情万丈。“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运用夸张手法,刻画出一个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的太守形象。抒情积极达观。“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写人生感慨,体现了词人积极生活、豪放旷达的心态。
7.
(1)D(2)拟人手法,巧妙烘托。将鸥鹭人格化,以鸥鹭不惊,写出了人无机心,鸟亦不惊的人鸟和谐之景,从而烘托出颍州西湖的恬静之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鸥鹭闲眠之景表达了词人对静谧的西湖、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与眷恋。
8.
(1)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
(2)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9.
(1)B
(2)本诗的“愤”,主要是指对自己被贬山城,被朝廷遗忘的不满。首联运用双关的手法。“愤”而委婉。”春风疑不到天涯”表面写春风难到山城,实际上是说皇恩难以恩泽到自己,委婉传达出不满之情。着一“疑“字,而非“恨”字,愤而节制,作者“橘”“笋”自比,“愤”而乐观。颔联”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表达自己即使被贬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对未来充满信心。尾联今昔对比,用“野芳虽晚不须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豁达乐观。
10.
(1)C
(2)从道路艰险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杨君的担心和牵挂之情。作者劝杨君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施政,表现出作者希望杨君为当地百姓造福的愿望。作者认为杨君德才兼备,愿为之推荐,表达了他爱惜人才之心和希望杨君进步的期许。
11.
(1)B
(1)B(2)这句话主要表现了词人与友人重逢欢聚时的感受,表明了他对友人的不舍;与友人重逢还要离别,席上听到有人唱歌,便想起曾经与友人的欢乐时光,不免惆怅;画楼上的钟声提醒着时间的流逝,提醒着与友人别离的到来,让人难过。
12.
(1)D
(2)对岁月逝去、容颜变衰的无奈。“往事无踪”四字写作者在回忆过去时却捕捉不到往事的踪影;去年还是黑发,今年即已变白,容颜已衰,让人悲伤。
对友人聚散匆匆、人事沧桑变迁的悲凉。友人聚会,往往聚少散多,匆匆而别,再聚时,画楼之上的客人竟没有多少是原来的客人。
希望获得朝廷重用。通过“忆谢公”表达自己渴望再获朝廷重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伊川独游
欧阳修
绿树绕伊川,人行乱石间。
寒云依晚日,白鸟向青山。
路转香林注出,僧归野渡闲。
岩阿谁可访,兴尽复空还。
【注】香林:即禅林,初指僧人的陵地,后一般指佛家修行的寺院。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绿树绕伊川,写伊水被重重绿树所环绕,诗人正是在如此美景中于河岸乱石间信步而前。
B.颔联寓情于明丽之景,无一情字却处处见情,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异曲同工。
C.“复空还”意味悠长,诗人出游观景,兴尽之后又将回归世俗生活,内心不免失落。
D.本诗不事雕饰,用语平实,诗人在伊川独游途中心情虽起伏变化,但情感流露自然。
15. 诗歌的颈联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B (“明丽之景”错。)
15.
内容上:写山路蜿蜒,状远景如近观,僧人归去,野渡愈静,描绘了一幅自然清新的画面。
结构上:缘景及人由景入情,由自然之景过渡到诗人情思,为后文情感及主题表达做铺垫。
情感上:“转”“出”巧妙表现突见禅林的惊喜之情,写野渡之“闲”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每点2分,共6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