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魏征专题练
(2021-07-09 09:11:58)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魏征,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征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邃使召之。征进十策以干密,虽奇之而不能用。及王世充攻密于洛口,征说密长史郑颋曰:“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死伤多矣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士心惰此二者难以应敌。未若深沟高垒,旷日持久,不过旬月,敌人粮尽,可不战而退,追而击之,取胜之道。且东都食尽,世充计穷,意欲死战,可谓穷寇难与争锋,请慎无与战。”
颋不听,及密败,征随密来降,至京师,隐太子闻其名,引直洗马,甚礼之。徵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征曰:“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器之,引为詹事主簿。及践祚,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使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已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贞观三年,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征以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粲然毕备。寻进爵郡公。七年,代王珪为侍中,尚书省滞讼有不决者,诏征评理之。征性非习法,但存大体,以情处断,无不悦服。寻加左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十六年薨,时年六十四,谥曰文贞。
(选自《旧唐书•卷七十五》,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死伤多矣/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上/心惰/此二者难以应敌/
B.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死伤多矣/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士心惰/此二者难以应敌/
C.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死伤多矣/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上/心惰/此二者难以应敌/
D.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死伤多矣/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士心惰/此二者难以应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纵横,此学说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纵横家”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被列为“九流十家”之一。
B.洗马,也写作先马,官名。秦始置。汉时为太子属官,负责太子坐骑的卫生。唐代沿称,置二人,从五品下,掌东宫四库图书的刊辑贮藏。
C.践祚,祚本意是指福,赐福,也指帝位;践祚,指即位,登基。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汉既初兴,继嗣不明,迎王践祚,天下归心。
D.郑国公,原指周朝时期郑国国君。后指中国古代一等公爵,历朝封郑国公者三十多人,其中出名者有李光弼、王世充、魏征、富强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征博览群书,胸有大志。他出身贫寒,但以古代纵横家为榜样,有志于天下,希做成一番事业。
B.魏征深谋远虑,懂得兵法。他曾经对李密的长史的攻敌策略提出异议,认为“穷寇难与争锋”
C.魏征洞察世事,先知先觉。在太宗未夺位之时,就劝李建成提防屡建功勋、威望日隆的李世民。
D.魏征智慧通达,材优干济。可校订秘府图籍,也能从情感的角度考虑问题、处理事务,让人信服。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七年,代王建为侍中,尚书省滞讼有不决者,诏征评理之。(4分)
(2)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4分)
14.从魏征角度概括其与唐太宗二人成就一段“君臣佳话”的原因。(3分)
10.B
11.B(“负责太子坐骑的卫生”错。)
12.D(“能依据实际情况处理”而不是“从情感和人性的角度考虑问题、处理事务”)
13.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担任侍中,尚书省有长期积压无法决断的诉讼案件,太宗下诏让魏征去评判处理。
(评分建议:为:担任,1分;定语后置句1分;滞讼: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1分;评理:评判处理,1分。)
为什么一定要使(自己的)神思劳苦,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役使灵敏、明亮的耳目,减损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
(评分建议:第一句使动用法1分;司:管理,1分;第三句役使或者使……劳损1分;第四句亏:减损、毁坏1分。)
14.魏征角度:能力出众;刚强正直;感念君恩;至诚奉国。
(评分建议:共3分,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大意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巨鹿曲城人。魏征年幼丧父,家境贫寒,虽然穷困失意,但胸有大志,不能从事谋生的职业,出家做了道士。他喜欢读书,对各方面的知识多有涉猎,见到天下越来越乱,特别留意先秦纵横家的学说。
大业末年,武阳郡丞元宝藏带兵来响应李密,召请魏征让他掌管文书。李密每次见到元宝藏送来的文书,总称赞文书写得好,在听说是魏征所写时,就立刻让召见他。魏征进献了十条计策给李密,李密虽然认为奇特却没有采纳。
等到王世充在洛口攻打李密,魏征劝说李密的长史郑颋:“魏公(李密)虽然屡次胜利但骁勇和精锐的将士,死伤已经很多了,并且军费紧张,有战功却不给赏赐,士气低落,有这两点就无法应对敌人。不如挖掘深的壕沟,构筑高的壁垒,假以时日,长期拖延,不过十天一个月,敌人粮食一旦吃完,可以不打仗就使敌人退兵,到时候我们再追击他们,这就是取胜之道。况且东都粮食吃完,王世充无计可施,定想要和我们决一死战,可以说叫穷途末路的贼寇很难与他交兵作战,请您慎重考虑不要与他交手。”郑颋不听。
等到李密战败,魏征随着李密投降,到了京师。隐太子李建成听说魏征名字,把他召为太子洗马,非常恭敬地对待他。魏征见到太宗屡建功勋、威望越来越高,常常劝建成早定对策。等到建成失败,太宗派人召见魏征,对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魏征说:“皇太子如果听我的话,就一定没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向来器重魏征,让他担任詹事主簿。等到太宗登上帝位,擢升魏征为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派他安抚河北,授予他遇事可酌情处理的权力。
太宗新登帝位,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多次把魏征召进卧室里,拿治国施政的得失询问它。魏征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性情又刚正不阿,从不退缩屈服,太宗与他谈论,总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见。魏征也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而欣喜,就殚精竭虑地为他所用,知道的全部说出来。太宗曾经慰劳魏征说:“你所陈述进谏的事,前前后后有二百多项,不是您竭诚报效国家,怎么能够这样!”那年,魏征升任尚书左丞。
贞观三年,魏征升任秘书监,参与朝政。魏征因为感到国家经历死亡祸乱之后,图籍散失,法令、制度多而乱,他上奏请求带领学者校定四部书。几年间,秘府中的收藏的书籍,清晰而又齐备。不久晋升他爵位为郡公。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担任侍中,尚书省有长期积压无法决断的诉讼案件,太宗下诏让魏征去评判处理。魏征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据实际情况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不久加封左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贞观十六年,魏征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是文贞。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资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
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因问:“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征曰:“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秦二世隐藏其身,以信赵高,天下溃叛而不得闻;梁武帝信硃异,侯景向关而不得闻;隋炀帝信虞世基,贼遍天下而不得闻。故曰,君能兼听,则奸人不得壅蔽,而下情通矣。”
郑仁基息女美而才,皇后建请为充华,典册具。或言许聘矣。征谏曰:“陛下处台榭,则欲民有楝宇;食膏粱,则欲民有饱适;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今郑已约昏,陛下取之,岂为人父母意!”帝痛自咎,即诏停册。
贞观十年,为侍中。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
十七年,疾甚。征亡,帝思不已,登凌烟阁观画像,赋诗悼痛。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二十二》,有删减)
[注] 硃异:硃异深得梁武帝信任,擅自把关于魏国降将侯景叛乱的奏折扣押,未上报朝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B.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C.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D.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伪拜起居舍人:伪,是指非正统的,非法的。与蜀汉时期的李密在《陈情表》中“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的“伪”同义。
B.隐太子:指李世民的长兄李建成,李渊建唐后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皇位,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追谥为“隐”。
C.县男:唐朝设置的爵位名称,从五品,正五品称为“县子”,参照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中的“公、侯、伯、子、男”爵位封号。
D.谏议大夫:古代的谏官。《说文解字》中说:“谏,证也。”就是以正直之言启悟别人。魏征在朝廷中尽己之责,用言语规劝君主和朝中百官,深得朝廷器重。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通晓经书和治理国家的策略,但身逢乱世经历波折。他跟随过李密,又侍奉过窦建德,也为隐太子李建成洗过马,最后被李世民重用。
B.魏征一心为国。他曾被朝廷官员诋毁,后来又列举了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几个反面例子,劝谏唐太宗李世民做一个兼听则明的君王。
C.魏征劝谏有术。皇后都已经准备册封郑氏美而有才的女子给皇帝作妃嫔,可是经过魏征晓之以理的劝说,唐太宗自责不已而后下令停止册封。
D.魏征以史为鉴来劝谏唐太宗。他让唐太宗明白欲壑难填,千万不要步隋炀帝奢侈靡费的后尘,要知足戒奢。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2)今郑已约昏,陛下取之,岂为人父母意!
答
10.(3分)A(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11.(3分)D(“用言语规劝君主和朝中百官”随意扩大范围,只对皇帝负责。谏,用正直的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
12.(3分)A(“太子洗马”理解有误)
13.(10分)(1)(魏征)回答说:“如果太子早就听从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乱(或:就不会在今日的祸乱中死去)。”秦王(李世民)器重他的耿直,没有怨恨他的意思。
(2)如今郑家女儿已经约好婚姻,(如果)陛下娶她(作妃嫔),哪里是(符合)作为百姓父母的意愿呢!(“昏——婚”“趣——娶”“岂”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幼丧双亲,落魄失意,扔下产业而不经营,胸怀大志,学贯古今。隋末大乱,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典掌文书。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闻知是魏征所做,立即招他前来。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不能采用。
后来随同李密来到京师,很长时间也没出名。魏征便请求安抚山东地区,朝廷升任他为秘书丞,他便驾乘驿车急驰至黎阳。时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授予伪职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与裴矩逃行入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魏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没有怨恨之意。
秦王即帝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巨鹿县男。这时,河北州县曾侍奉过隐太子与巢王的人自觉不安,往往藏匿谋乱。魏征告知太宗说:“不示以至公之意,祸患就不能解除。”太宗说:“你去安抚晓谕河北人士吧。”出使回来,太宗很高兴,和他日益亲近,有时引至卧室,询问天下之事。魏征也认为这种赏识是不世之遇,便说尽心中想法而毫无隐讳,共上奏二百多项提议,全都切实可行合乎太宗之意。由此任职为尚书右丞,兼任谏议大夫。
左右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讯问此事,与事实不符。太宗接着问:“做君主的人怎样做才能明,犯何过失才会暗?”魏征说:“君主之所以明,在于多方听取意见;之所以暗,在于偏听偏信。秦二世身居深宫,偏信赵高,天下散乱而不得闻;梁武帝偏信朱异,侯景即将攻城而不得知;隋炀帝偏信虞世基,盗贼四起而不知晓。所以说,君主如能多方听取意见,奸臣就蒙蔽不了君主,下情就能上达朝廷。”郑仁基女儿既漂亮又有才华,皇后建议娶她进宫为充华(妃嫔称号),典册都已具办。有人说她已定下婚约。魏征进谏道:“陛下居于楼台,就应让百姓有居室;吃美食,就应让百姓吃饱饭;看到身边的侍妾,就应让百姓有室家。如今郑女已许配人家,陛下娶她进宫,难道是为民父母的意思吗!”太宗沉痛地责备自己,立即停止册封之事。
贞观十年,魏征被任命为侍中。后来太宗出巡洛阳,进驻昭仁宫,对地方官多所谴责。魏征说:“隋朝因为责备郡县不进食物,或是供物不够精美,为此事而无节制,以致灭亡。所以上天命陛下取而代之,正应谨慎戒惧,约束自己,怎能让人因供应不奢侈而悔恨呢!如认为充足,如今就很充足了;如认为不足,比这多一万倍也会不知满足!”太宗吃惊地说:“没有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贞观十七年(634),魏征病重。魏征逝世后,太宗思念不已,登上凌烟阁观看功臣画像时,还赋诗痛悼魏征。
后一篇:《六国论》专题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