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人”字怎么写,父母先要教孩子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2022届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人”字怎么写,父母先要教孩子
导语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与其一味的要求孩子怎么做,不如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当下社会的子作为具有与思考能力的独立个体,在以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父母作为孩子最近的接触者,对他们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漫漫人生路,父母给予孩子的影响很可能伴随孩子终生。怎么教?身体力行。教什么?先要教孩子“人”字怎么写吧。
“人”字怎么写,父母先要教孩子
(题目即观点,凸显主题。)
在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中,全国新高考卷作文试题是一道颇为特别的“漫画题”:要求考生根据“人”字漫画,写一篇能够反映自身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的文章。
“人”字只有简单的一撇一捺,但如何“做人”却是一个千言万语说不尽的话题。“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看似写“人”字却寓意丰富,这道作文题引发了公众深思。(开篇由今年高考全国新高考卷作文试题特别的“漫画题”引出关于“做人”的话题。)
据澎湃新闻报道,河南郑州一位妈妈带儿子到公交总站还1元钱。她说,上午送儿子坐车时,手机出现问题无法刷卡,司机未收钱让孩子先乘车,不还钱心里不踏实,所以特意带儿子来还钱。
“平凡小事,最美心灵”,“这就是最好的榜样”,“诚实守信中华美德”……这位妈妈的做法,生动地展示了“人”字的一种写法,赢得网友一片称赞。
前不久,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曾报道过类似的一桩“小事”。杭州146路公交车车队收到一封很特别的信,是一位小乘客承认错误的道歉信。信里说,他是一名小学生,经常乘坐146路公交车,4月底一次坐公交,原本应该投币一块钱,他悄悄换成了一毛钱。妈妈发现后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于是他写下了道歉信,并附上了一张十元钞、一张五元钞和一枚一元硬币。
两起事件,细节有所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位妈妈都通过这样的“小事”,向孩子传递了诚实做人、不占小便宜的人生大道理。(两位妈妈教育孩子的相同点:通过小事教育孩子诚实做人、不占小便宜。)
有所不同的是,河南郑州的这位妈妈只是因为手机出现问题无法刷卡,不存在“揩油”,不去还钱也不会有人说什么。但是,她带上儿子去公交总站还1元钱的“小题大做”,是对孩子的一次深刻教育,足以让孩子获得一次成长。(郑州妈妈教育孩子的不同点:通过“小题大做”对孩子进行深刻教育。)
“不还钱心里不踏实”,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这种质朴的话语却最能打动人心。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做了一桩似乎不起眼的“小事”,却赢得了公众由衷的敬佩。这沉甸甸的1元钱胜过万语千言,相信一定会给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领悟如何才能把“人”字写得端端正正。(母亲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给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领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不同的人写“人”字,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差异,但无论怎样千人千面,做人的根本道理应该是相通的。妈妈带儿子到公交总站还1元钱,给高考作文“人”字漫画题提供了一种写法,其展现出的智慧,值得为人父母者学习。(照应题目,呼吁展望。)
来源:2021-06-10 《钱江晚报》
【时代警语】
“人”字只有简单的一撇一捺,但如何“做人”却是一个千言万语说不尽的话题。“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看似写“人”字却寓意丰富。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据澎湃新闻报道,河南郑州一位妈妈带儿子到公交总站还1元钱。她说,上午送儿子坐车时,手机出现问题无法刷卡,司机未收钱让孩子先乘车,不还钱心里不踏实,所以特意带儿子来还钱。“不还钱心里不踏实”,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这种质朴的话语却最能打动人心。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做了一桩似乎不起眼的“小事”,却赢得了公众由衷的敬佩。这沉甸甸的1元钱胜过万语千言,(
),领悟如何才能把“人”字写得端端正正。
A.相信给孩子一定会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
B.但是孩子一定会被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
C.相信一定会给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
D.但是孩子一定会被留下的印象刻骨铭心
2.读写一体化训练(开放性试题)
“最爱说的话呀,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在班级举办的“人字应该怎么写,今天我们都来谈”主题活动上,请结合自身或名人事例,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写一篇不少于50字的发言稿。
后一篇:补写句子(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