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考点:“散文语境词句解题思路”易错题
(2021-07-04 09:45:30)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2022届高考考点:“散文语境词句解题思路”易错题(10)(试题版)
考点:
1.吴越《北京声音》
2.萧萧《灯火》
3.老舍《何容何许人也》
4.鲍尔吉·原野《跟穷人一起上路》
【考点研究】品味语言
一、字词含义
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1.答题思路
(1)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2)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2注意点
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二、词语妙用
1.考题形式
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2.答题思路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表达作用
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三、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1.语句类型:
(1)作者情感态度转化的语句;
(2)带有修辞手法的语句;
(3)文章的主旨句是揣摩的关键;
(4)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2.方法
(1)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2)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3)要前后照应、整体观照;
(4)要紧扣语境来答题。
【考题对接】
一、吴越《北京声音》
北京声音
吴越
客居京城两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静。
北京的静,当然不是荒凉的静。这个城市,人口数以千万,商圈喧哗,楼群生长,昼夜有航班起落。然而,所有的声息都如同碎片,顺着风,搅起一些,还没听真切,它们就低下来,着地了;所有含混的响动,像河底的泥草,像茶杯里的渣脚,微小地交织在主体的边缘,反而映衬出静的亘古远大。
北京的静,和城市地理相关。三面雄关,指缝间漏下一个平原,不接水路,气质上与山居相近。北方苦寒,气候干燥,日短夜长,并不适宜欢饮达旦。历史也为北京人留下了惯看秋月春风的稳健。年轻时爱瞎侃吹牛的,倘不是为了谋生,过一定年龄还这样,就教大家都瞧不上。皇城根下的平头百姓,基因里埋着“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地线。
北京的静,使之真正成为北京。
在首都博物馆的非物质遗产展览会上,我得知有“北京声音”这一项,十分好奇。
首博一位女士托人传给我原始素材,包含二十多个各有名字的声音文件:唱京剧,二胡,蝈蝈,花鸟虫鱼市场,空竹,驴,磨剪子磨刀,清扫寺院,寺院钟声……
戒台寺清晨台阶上扫地的唰唰声。扫帚带过落叶,落叶是湿的吧,雾应该还没散,初日照高林。
胡同里磨剪子手艺人的吆喝。磨一阵子剪子,嚓嚓嚓,吆喝一长一短两声,手艺人说:“你先别录,你要听哪种?”又换了一种吆法,更有古意,尾音像能勾魂。又磨剪子,嚓嚓嚓。
驴拉货进城,在墙角不老实,叫唤起来。有大人带着孩子经过,孩子第一次看见驴,咯咯笑了,清脆得像两根花针掉在瓷釉上。
这些声音,每一个的寻找与录制都很不寻常。
例如鸽哨,如今踪迹难觅,如果不是有一户祖传鸽哨手艺的人家,辗转听说首都博物馆在进行声音搜集计划,“找上门来”,这种极具京城代表性的声音也将付之阙如。
看似举手可得的,也不容易。如清晨禅寺扫阶声,得去好几个大清早,反复调试;天坛的风声,因其南侧有火车道,周围有七千多只鸟,早晨六点多就有游客,难以“提纯”……
声音,是形象思维之门。推开这道门,人们跨越时空,与这段声音的“生命”同在。在她的理想中,北京应该有一个“音库”,收藏古建筑的声音,民俗活动的声音,自然四季的声音。
然而,她告诉我,这项收藏并没有按计划继续下去,她为北京建一个“音库”的想法似乎也遥不可及。由于种种原因,它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有一些声音,前两年还有,现在也已经找不着了”。
是的,这些声音很普通,甚至卑微。微小到没有谁觉得要把它们留下来,珍藏之。它们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正如产生它们的市井生活,正如与它们相伴的、多半不会在历史留名的普通人们。有什么必要,为普通到几乎无人察觉的存在与消失的历史立志呢?
可是,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
也或许,这些曾经的声音,都已归还给了大历史,无声地滋养着北京的静。
1.作者在文中说:“可是,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这句话的含义如何理解?(4分)
二、萧萧《灯火》
灯火
萧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显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夜深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那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这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有删节)
【注】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土埆厝:台湾的一种民居。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三、老舍《何容何许人也》
何容何许人也
老舍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1)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他不能这么办。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2)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3.“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4.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分)
四、鲍尔吉·原野《跟穷人一起上路》
跟穷人一起上路
鲍尔吉·原野
那一次,我从油麻地去香港岛看维多利亚湾的夜景,途中步行经过一个隧道。隧道的名字已经忘记了,印象是宽亮如昼。走着,目光被左壁招贴画吸引:
一个风尘仆仆的汉子迎面而来。他刚毅精悍,左腿是机械假肢,肩膀有些前倾,吃力地、渴盼地向前疾行。画面正文的文字说,此人为病中的穷孩子募捐,正在旅途中。画中心有大字——
跟穷人一起上路。
这位汉子一定走过了千山万水,不然不会有如此深邃的目光。他刚毅的表情背后掩饰着隐痛——用这条假肢走,每一步恐怕都要痛。那么,如图所示,他正徒步穿越新疆的独山子、玛纳斯、一碗泉,甘肃的马莲井、黄羊镇、娘娘坎,然后经陕鄂湘粤到香港——他是香港人——一个忍痛的行者用假肢穿越大西北的旷野,信念像火苗一样越烧越旺,让没钱的孩子治病。
照片用镀铬金属镶框,内置灯光照明,一幅连一幅延伸到前面。画面上的汉子像排队一样,一个接一个向你迎面走来,昂着头,有些吃力地移脚。然后是一行比一行小的字:
跟穷人一起上路。
香港街头很少见到通常印象中的穷人,大家似乎衣食丰足。在这幅视觉冲击力强烈的招贴画中,“穷人”两个字竟很尊贵,关注他们如同每个人的责任。
就是说,此刻我感动了,血液从各处奔涌而出,冲撞全身。我心里默念:跟穷人一起上路、跟穷人一起上路……
这时,耳边歌声趋近,不远的地方有一支乐队。四个淡蓝色牛仔装的年轻人在弹唱,隧道高瓦数的橙光把他们的脸庞勾勒得十分柔和。他们沉静地吟唱美国乡村歌曲,弹电贝司的女孩子很卖力,头发在肩膀上跳。他们脚下一只干草色的牛仔帽里有散钞,纸卡上写着:为脊髓灰质炎病童筹款。
乡村歌曲在海底隧道回荡,宁静而朴素。曲调如RICHAED
MARX的风格,把渴盼压在了心里,舒展、大度而倔犟,如fool’s game,又如my
confession。吉他、蓝色牛仔装和他们头发上金黄的轮廓,与音乐一起构成了奇妙的效果,身后招贴画上的独行者目光炯炯,简直就要破壁而出了。
我想站下多听一会儿,但听众只有我一个——别人扔下钱匆匆而行。我把仅有的一些港元扔进干草色的礼帽,感到轻松。这几天我被这钱弄得枯燥——买东西剩下的这点钱,大件买不成,小件又不想买;还得动脑筋找打折的商店,比如“SOGO”;又要算计地铁费用等等,哪如此刻省心。
乡村歌曲对爱情、忧伤和前途均有独特的诠释方式,就像枝头上的花与瓶里的花不一样,像赤脚在五月的玉米地里走过,脚丫缝儿感到土壤的湿润,像衣衫带着松香味,指甲缝儿里有洗不尽的惭愧。但我把所有的钱放送礼帽之后,伫立倾听就有一些惭愧。我想有钱真是不错,隔一会儿,往那里扔点钱,再接着听。但是,把钱分几次给一个募集善款的乐队,似乎也不像话。
他们并没有用目光驱人,眼神里多少还有一些谢意,感谢我目不转睛地倾听。跟港人比,我有许多时间,但仍然不能长久流连。
乡村歌曲的声音离我越来越远,我用目光接过一幅又一幅的“跟穷人一起上路”,向出口走去。这时,口袋空空,我把它翻出来,像两只兔子耳朵在腿侧垂着——我童年曾玩过这样的游戏。那时没有钱,口袋里是一些纸团。现在演习一遍,竟很新鲜,好像洗手套一样把自己翻过来洗干净了。
(选自鲍尔吉·原野《青草课本》,河北教育出版社)
5.结合文意,请你谈谈对“‘穷人’两个字竟很尊贵”中“尊贵”含义的理解。
6.作者在文中说被招贴画“感动”了,请分析招贴画有哪些感人之处。
7.简要分析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画线部分的表达技巧及作用。
8.文章题为“跟穷人一起上路”,假如改成“帮穷人踏上坦途”好不好?为什么?
2022届高考考点:“散文语境词句解题思路”易错题(10)(试题版)答案
一、吴越《北京声音》
1.“北京声音”是北京文化存在的历史证据(2分);随着“北京声音”的不断消失,北京文化历史中
的相应部分也就没有了依靠和证明(2分)。
二、萧萧《灯火》
2.(1)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那个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2)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未免使人有些许遗憾。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的含义,如(1)句中的“累世的家产”,几代人积累、护卫的产业自然珍爱有加,比喻中突出了煤油灯的宝贵;联系主旨,“那情景”也包含着对过去生活的珍惜与怀念。(2)句中“喃喃自语”表明我的怅惘,“在无边的夜里迷失”联系语境也可以明确获知表面词义后的深意。
三、老舍《何容何许人也》
3.点题;引领全文。【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这句话,是对文题的回答,所以是点题;同时引出后面的“何容兄”,从而引出下文写何容兄的性格特点。
4.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好、坏,何容是何容:……”与文中两处画线句,都是讲何容的性格特点的:第一处画线是言其“不妥协”,第二处画线是言其“不改变”,“何容是何容”暗含“坚持自我”,而“他的微笑”则是讲其能坦然面对一切;对于“好、坏”,“何容是何容”,则还含有“置之不理”之意。
四、鲍尔吉·原野《跟穷人一起上路》
5.“尊贵”一方面是说在香港很少见到通常印象中的穷人,这儿格外引人注目;一方面是说关注这些穷人是每个人的责任,体现了人尊贵的精神与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含义”理解一般是以语句为单位来考查的,
要注意其语境中的意义,结合语境从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或言外之意)两个层面思考。
6.招贴画感人之处:(1)一个残疾人却心系病中孩子,为他们募捐;(2)这个人以残疾之身走过千山万水,从新疆到香港;(3)汉子虽身残,助人的信念却很坚定;(4)画面上的文字:跟穷人一起上路;(5)画面“一幅连一幅”,源源不断,象征着救助穷人的不竭的动力和不懈的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相关语段内容的概括能力。作者在文中说被招贴画“感动”了是出现在文本第八段:“就是说,此刻我感动了,血液从各处奔涌而出,冲撞全身。”一般而言,只要阅读前七段文字即可,将这几段涉及到招贴画的描写或介绍的文字概括出来,再稍加整理就成为答案了,注意分析的对象是“招贴画”本身,从文本看一是招贴画的画面内容让我感动,二是那张贴的方式给我的触动。
7.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形象地描述了年轻人演奏的乡村音乐的艺术魅力。其演奏体现了乡村歌曲鲜活、自然、朴素的特点,深深感动着作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目已经给出赏析的角度——“技巧”和“作用”,其实“作用”是多余的,因为技巧的赏析本身就包含了其表达作用(或效果)的分析。“表达技巧”是个大概念,但首先想到的还是修辞,结合文本,难度不大。
8.(示例一)不好。“帮”有着明显的强势色彩,不如“跟”显得平等、尊重和真挚。另外,“踏上坦途”显示不出人们在为穷孩子募捐过程中面对贫穷与苦难的沧桑与坚毅。而“上路”可指踏上征程,既有对苦难的清醒认知,又有着果敢与勇气,含有充满信心、接受挑战的意味。
(示例二)好。也能体现出关爱之情,同时也符合对穷人进行帮助的实际情况。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该题是以变换标题的形式来考查对文本主旨的准确把握。作答本题,应该从主旨表达的角度切入,即改换标题会与文本的主旨不相符合(这样思维和分析最重要)。如“跟”,体现出我们应该与贫穷者一起,同心协力,积极面对,寻求解决的方法,体现出作者对贫穷者的尊重,帮扶是出于真诚;而换为“帮”有明显的强势色彩、优越感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