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
(2021-05-15 11:11:43)
标签:
试题 |
分类: 诗词鉴赏 |
古诗词鉴赏专题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西亭子言怀
张谓
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
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
官属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
【注】本诗约作于诗人大历年间任潭州刺史时。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的"数丛芳草""几处闲花"写西亭子景致之清丽,流露出诗人的恬适之情。
B."玄猿呼郡吏"是人们到西亭子游玩时所看到的情景,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诗人以看景知高下、闻声知水深,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
D.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而平淡中又有着深远的情致,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相似。
16.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15.(3分)C【解析】错在“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诗人突出的不是自己的赏景经验与观察力,而是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
16.尾联的意思:不时地带着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形象:诗人是一个平易近人、闲适自在且热爱自然的官员。他身为刺史,却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下;时时缓步寻景,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意思2分,形象及分析4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河北省唐山市2021届高三5月第三次模拟演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春 日 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江南春日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B.诗的颔联和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都描绘了春日唯美景致。
C.“桃花嫣然出篱笑”和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均用拟人手法、表达对春日的喜爱。
D.尾联和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一样,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16.诗中景物各自分立,作者如何让整首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6分)
15.C(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表达的是落寞之情)
16.答案:作者以春日出游的见闻感受为主线,(2分)把对春日的喜爱之情倾注于绵绵春雨、野田风光、篱边桃花、茅茨鸡啼四个富有春日特征的画面之中,(4分,情感倾注2分、画面概括2分)从而使整首诗的春日风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河北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释】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姜夔:(1155~1221)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亚:接近。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雁之怯,间接表达出词人对归家途中充满艰难的愁苦。
B. 上片写画船载愁、风浪打头等归家阻碍重重的压抑场景,奠定全词沉重的感情基调。
C. 下片中写景虚实结合,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表现了词人临近家乡的喜悦。
D. 结句“一年灯火要人归”情意浓厚,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也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
16.
清代评家陈廷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依据陈廷焯的说法来赏析这首词的下阕。
【答案】15. B 16.
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来表达自己归乡的心切,也可推知家人对自己归家的期盼;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词人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寄情于景物,含蓄隽永,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古诗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奠定全词沉重的感情基调”错。词的上片给人沉重之感,但下片却写得暖意浓浓。词人远在异地,跋山涉水已经快到家了,所以下片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词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溢于言表。
故选B。
木兰花
唐 李商隐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注】元:原来。
1.请赏析洞庭波冷晓侵云中侵字的妙处。(4分)
答:侵,原指侵入、渐进。(1分)清晨,洞庭湖清冷的水波、粼粼寒意直逼云霄。(2分)一个侵字,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洞庭波以强健的生命,生动形象地渲染出洞庭湖送别的萧瑟、冷清的氛围。(1分)
【解题思路】这一题实际上在考查炼字。最好先指出侵的原意,方便对其引申义、比喻义的比较与分析;还要指出侵字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者表现于法,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2.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之感,这该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4分)
答:诗人几度在木兰舟中望人远行,却不知道自身其实也像是木兰花树斫成的一叶孤舟,已成天涯漂泊之客。(2分)诗人以船为喻,借物抒情,抒发了身如孤舟漂泊天涯的惆怅感伤之情。(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解题思路】考查诗人的情感,可从意象人手。题中明言是漂泊之感,那么就应该从其象征物木兰舟入手。之后抓住两者的相似点,指出其以船为喻,借物抒情的特色就可以了。
【题解】
这首诗的作者有两说,一说为李商隐作,一说为陆龟蒙作。《万首唐人绝句》、《唐诗纪事》、《古今诗话》等均定为李商隐诗。而陆龟蒙有《宿木兰院》诗,盖因此二相互混淆。诗或作于大中二年(848)由桂北归自湘水入洞庭之时。
【注释】
洞庭二句:洞庭,湖名,在湖南。征帆,指远行的船。何逊《赠诸旧游》诗: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二句即目所见,洞庭湖上波光粼粼,寒意直逼云霄,湖面上征帆不断,远人离别随时可见。
几度二句:木兰舟,用木兰树造的船。任昉(fng)《述异记》卷下:木兰川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后常用为船地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罗隐《秋晓寄友人》诗:更见南来钓翁说,醉吟还上木兰舟。二句谓自己几度登上木兰舟,也就是有几番离别,就如木兰花被制作木兰船一样,已成天涯羁客,时时不定,日日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