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作文预测题及范文:自律
(2021-04-12 10:30:36)
标签:
作文 |
分类: 作文 |
2021高考作文预测题及范文:自律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自律,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材料二: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从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材料三:因新冠疫情而隔离在家的这段时间成为一道分水岭,有的人逆流而上,占据高地,有的人不经意间,早已被冲刷到了末游。养成自律的习惯,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好成绩,而是一个受用终身的强大助力。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请将这几则材料联系起来思考,以“自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使用对偶式题目、并列式结构,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题指导
本次作文为材料+话题作文,在审题上没有难度。
写作的方向可以参照材料指示。第一则材料给我们介绍了自律的概念,即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第二则材料引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话,可以使一个人从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第三则材料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疫情期间能否做到自律对人的影响,来再次阐述自律的意义。
综合三则材料,我们的作文写作可以围绕自律的意义这一方向去展开。即为什么要自律?自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不自律又会带来哪些影响?材料提到自律可以让我们变得更优秀;自律可以让我们收获好成绩;也会使我们终身受用。写作时可以由此进行拓展,举出典型事例或引用名人名言加以论证。同时也可以结合当前年轻人的现状提出建议和措施。
特别提醒注意写作的要求,要求使用对偶式题目和并列式结构。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同学们在写题目时注意上下两句的字数必须相等,结构最好一致,更高层次的要求是意义要对称,平仄要相对。
并列式结构参照课堂所讲,文章分论点之间形成并列关系。
戳“下方链接”再学议论文并列式结构!
推荐题目
《扬慎独赤帜,奋自律风帆》
《唯自律,方自由》
《常怀自律,可得自由》
《自律益成长,慎独助梦圆》
《残月色不改,律己德常新》
《自律之,笃行之》
《行以自律,为则慎独》
《非自律无以明志,非慎独无以致远》
下水范文
扬慎独赤帜,奋自律云帆
郑俊彩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从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自律之重要,此言得之。故我辈青年,更应扬慎独赤帜,奋自律云帆。
看,是谁——残月色不改,自律以廉,暮夜却金,终成清正名臣!
《礼记·中庸》有言:“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东汉名臣杨震即是如此。昔日所举官员为感知遇之恩而送来黄金,以为“暮夜无知者”,而杨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巧拒之。自律如他,终成清正名臣,“并欲清白传子孙,卒能贻泽后人,休光四世。”新时代领路人曾寄言:“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我辈青年,该学杨震“不畏人知畏己知”,残月色不改,律己以廉!
看,是谁——世乱志不移,自律以德,我心有主,终成元朝一人!
《淮南子·说山训》有言:“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而许衡自律,不以莫责而不慎。暑中渴甚,众人都取梨而啖之,只有他危坐树下,只言:“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只说:“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自律如他,终以品德厚重,被誉为“顽廉懦警”“元朝一人”。《尚书》有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我辈青年,该学许衡“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世乱志不移,律己以德!
看,是谁——微处行不变,自律以学,万事不扰,终成时代楷模!
但丁有言:“测量一个人的力量的大小,应看他的自制力如何。”他们便是强有力的人——那是奔跑在凌晨四点洛杉矶的科比,自律正孕育着神话;那是为有更多学习时间而睡三角床的王亚南,自律正预告着杰出;那是疫情期间训练不止的硬核青年刘传贺,自律正昭示着成绩;那是市场嘈杂学习不停的“后浪”代表柯恩雅,自律正演绎着传奇……正如康德所说:“自律使我们与众不同,自律令我们活得更高级。”我辈青年,该学他们“以细行律身”,微处行不变,律己以学!
朱熹曾言:“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我辈青年,当以奋斗之我、青春之我助力国家建设,更应以自律之我,慎独之我贡献民族复兴,“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扬慎独赤帜以达巅峰,奋自律云帆以济沧海!
素材拓展
01
“自律”主题可引用名言金句:
1.能自制的人,就是最强有力的人。——赛妮卡
2.登峰造极的成就源于自律。——松下幸之助
3.测量一个人的力量的大小,应看他的自制力如何。——但丁
4.成功源于自律,一个人若没有果断的品质,他就永远不能算是一个独立的人。——约翰福斯特
5.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萧伯纳
6.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7.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淮南子·说山训》
8.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刘宗周
9.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杨震
10.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许衡
11.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明·薛瑄
12.穷不忘操,贵不忘道。——皮日休
13.以言责人甚易,以义持己实难。——苏辙
14.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林逋
15.自由从自信而来,自信从自律而来。——乔布斯
02
“自律”主题可化用名言金句:
1.残月色不改,高贤德常新。——孟郊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4.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泰戈尔
5.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拿破仑
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
03
“自律”主题可运用名人事例:
1.唐朝白居易做杭州刺史,返乡时,为自己做的一件“小事”倍感羞愧:“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2.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学问家。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刚满二十岁即考上进士。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圆木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也就惊醒了,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每当司马光需休息时,便枕着“警枕”,终于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3.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4.明代大学士徐溥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就不断地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来为官,一直都还保留着这一习惯。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地修
炼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后来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
5.白玉霜是著名评剧演员,演技很高,被人称做“评剧皇后”。她为了做到自知、自律,不论三伏酷暑,还是三九严冬,一有时间就去练功,练嗓子。有人对她说:“你已成名了,干嘛还这么苦练?”她笑笑说:“戏是无止境的。”
6.“联想”柳传志以"自律"在业界享有盛名,他以"管理自己"的方式"感召他人"。首先表现在他的守时上,柳传志本人在守时方面的表现让人惊叹。在20多年无数次的大小会议中,他迟到的次数大概不超过五次。有一次他到中国人民大学去演讲,为了不迟到,他特意早到半个小时,在会场外坐在车里等待,开会前10分钟从车里出来,到会场时一分不差。2007年上半年,温州商界邀请柳传志前往"交流"。当时,暴雨侵袭温州,柳传志搭乘的飞机迫降在上海,工作人员建议第二天早晨再乘机飞往温州,柳传志不同意,担心第二天飞机再延误无法准时参会,叫人找来"公务车"连夜赶路,终于在第二天早六点左右赶到了温州。当柳传志红着眼睛出现在会场,温州的那位知名企业家激动得热泪盈眶。
高考作文时评素材:让自律成为一种习惯。(附你自律的样子,可敬!等5篇)
目录:
1 你自律的样子,可敬!
2让严格自律成为一种习惯
3自律,点亮你的人生
4自律的,才是自由的
5严以律己重在自重、自省、自律
1 、你自律的样子,可敬!
(网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社会很多行业按下了“暂停键”,也给每一个家庭下达了“宅”字令。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不管是奋战在各条战线的“逆行者”,还是自律“宅”家的人们,人人都在“战斗”。特别是大部分“宅”家的人,你们的自律,为扭转战“疫”局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一线防控力量的坚强后盾,你自律的样子,可敬!
自我约束“宅”起来,自律之中有大义。疫情来临时,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从对病毒的一无所知,到逐步了解,再到迅速果断应对的过程。适逢新春佳节,但疫情来临时,各族干部群众马上脱下“喝茶的衣服”换上“战袍”,为战病毒武装到“家”。家就是阵地,“宅”起来就是对付新冠病毒、切断传播途径最直接最有效的“战术”。一夜之间,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宅”进家的“堡垒”,即便响应级别下调,各族人民群众依然能够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以“宅”家战“疫”为主,适当出门活动。面对疫情,大敌当前,根植于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强烈民族大义,激励我们风雨同舟,共克时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令人敬佩。你自律了,病毒就“怕”了,我们离战胜疫情的日子就越来越近了。
自我隔离亮“身份”,自律之中是大爱。我们看到,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时,很多有武汉旅居史的人都选择亮明“身份”毫不隐瞒。由于病毒极强的传染性,即使潜伏期也会传染人。他们毫不隐瞒活动轨迹,就等于是自觉把自己列为可能感染病毒的人。他们的自觉自律是出于对疫情防控工作和同胞健康安全的大爱考量,令人敬佩!也有极少数人,不仅恶意隐瞒旅居史造成疫情扩散,更有确诊病人故意朝医护人员吐口水,他们的做法最终受到法律制裁。面对疫情,大爱及众,你自律了,病毒就被“定”住了,周围的人就安全了。
自我调节欢乐多,自律之中见高品。“宅”家战“疫”不容易,不出门还要每天把生活都过得有滋有味确实是一门“技术”。自疫情防控工作以来,也有不少家庭自我调节,把日复一日的“宅”家生活,过得花样百出,其乐陶陶。他们有的用各种各样的美食调剂单调乏味的生活,有的用“打油诗”在家庭微信群里传播欢乐和正能量,有的在家里跳起广场舞战“疫”娱乐两不误,有的练习绘画、书法、手工艺制作提升艺术修养……
“宅”家办法千万条,安全健康第一条。你“宅”乐了,病毒就该“哭”了,面对疫情,先有自律才有自由。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宅”的枯燥,敢于正视自我隔离的孤独,世上真有这样一种属于各族人民集体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宅”的单调,还依然要把“宅”进行到底,让乏味开出美丽的花朵。你自律的样子,是真英雄的样子,你自律了,病毒就不“自由”了,你自律的样子,可敬!
2、让严格自律成为一种习惯
(清风时评)“中兴名臣”曾国藩严格自律,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收录于《过隙集》,以便触目克治,改过自新。毛泽东同志对其高度评价:吾於近人,独服曾文正。
今天,我们暂且抛开对封建官僚主义的批判和曾国藩的历史评判,单就曾国藩这种严格自律、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习惯,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当下,的确还有一定的学习借鉴价值。
常言道,管好自己,天下无敌。然而,党员领导干部并非圣贤,要管好自己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确实很难。也许有的人能管住自己一时,长期坚持却很难,随着时间推移,思想上逐渐麻痹大意,以致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人在关键时刻能够管得住自己,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但在平常的时候尤其是涉及到一些所谓的“小节”问题上不能严格自律,认为“小节无伤大雅”;有的人在职位较低时能谨言慎行,一旦获得升迁便春风得意,自觉高人一等,飘飘然而管不住自己;还有一种人,一辈子都严格自律,但到了晚年却经不住各种各样的诱惑,思想上大滑坡而管不住自己,最终滑入堕落的泥潭不能自拔,导致了所谓的“五十九岁现象”,一失足成千古恨。凡此种种,这说明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弱点和“软肋”,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往往忍不住、想不通、看不破,对送到眼前的名利动了私心,打起了“小算盘”,甚至铤而走险,没有坚守住纪法和道德的底线,不可避免地一步步滑向危险的深渊,身败名裂则是必然的结果。
前一段时间,以反腐为主线的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播出,10多位省部级落马高官面对镜头痛哭流涕、现身说纪,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个人欲望膨胀、贪图享乐,忘记了入党时的初心,放松了思想警惕和自我约束,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做交易,最终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铁的事实证明:党员干部一旦放松纪律的约束,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甚至触犯国法,最后落得身陷囹圄的下场。
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应该以党纪作为底线,绝不能触碰法纪“高压线”,只有将党章党规党纪铭记于心、见诸于行,方可取信于民,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
严格自律方英雄,初心不忘岁月长。新形势下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对每一名党员而言,纪律和规矩就是行为准绳,在工作和生活上我们必须处处严格自律,事事听招呼、守纪律,自觉把他律要求转化为内在追求,把遵规守纪融入思想和血脉,让党的每一条纪律都化作日常行为习惯,让敬畏法纪、遵守法纪真正成为一种思维和自觉态度,才能知止不怠、知足不贪,拒各种诱惑于门外。惟其如是,我们才能不“栽跟头”,保住操守。正所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严格自律,天下无敌!
3、自律,点亮你的人生
(时评界)在生活中,常常听到“好无聊”、“一点没有盼头”、“得过且过”等类似许多很“丧”的话;常常可以看到正值青春年华、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一幅幅萎靡不振的模样,整日沉迷于吃鸡、抖音、快手、晒朋友圈等无实质内涵、荒诞无趣的新媒体生活中。面对这些我只想说:“年轻人们,请自律一些吧,放纵和懒惰会将你绊倒并碾压在向上的人生道路上,自律才是拯救你的一剂良药。”
当一个人缺乏自律的时候,他所做的事情总是受习惯、诱惑、他人的思想的影响和干扰,它只会让你的生活毫无秩序,混乱不堪。让我们从学习开始,使自律成为你的一种生活方式。
善于拒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面对游戏、手机、各种社交应酬,我们要学会拒绝,拒绝那些消磨我们意志、荒废我们时光的无意义的事和无趣的人。因为从中获得的短暂快感永远不及你从有意义的人和事中所获得的成长。善于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分轻重缓急,要进行计划安排,任何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把抓”会引燃你的“拖延症”,会将你拉向“无效率”的工作节奏。有计划、有步骤的做事,不仅让你形成了清晰的思维,而且会在无形中提高你的办事效率。善于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一两日就作罢,认为已经开始,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让情绪、懒惰、欲望又趁虚而入,占据上风。心理学家曾说:“自律的前期是兴奋的,中期是痛苦的,后期是享受的”。要想站在山顶体会“一览众山小”的震憾,那就咬紧牙关、跌跌撞撞、无所畏惧的坚持吧。善于对比。“有比较才有差别,有差别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进步”。我们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寻求他人身上的亮点,让自我督促成为自律的驱动力。培养爱好。培养读书、写作、音乐、旅游等有趣的爱好,让有趣的爱好丰盈你的生活,哪怕自己一个人,也能变得充实快乐。
每个人都是通过努力,去决定生活的样子。自律或许并不容易,但你越懒惰越放纵自己,就越可能错过美好的人和事。年轻人们,从即刻做起,请拿起自律的戒尺,让无趣平庸的生活变得美好起来吧。
4、自律的,才是自由的
(人民论坛)自由快乐,人皆向往。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由的、快乐的?明太祖朱元璋与大臣之对,或可提供一些启示。
史载,朱元璋某日问诸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说功高盖世者,有人说位居显赫者,有人说金榜题名者,还有人说富甲一方者……朱元璋听后皆不满意。大臣万钢答道:畏法度者最快活。此言一出,朱元璋大悦,称赞其见解独到。
自由快乐之人,必是敬畏法度之人;敬畏法度之人,多是严以自律之人。今天,正风反腐之下,很多人感受到了这种自由快乐。也有干部认为“官不聊生”,感叹不舒服、不自由了。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心理与其对自由的观念看法密不可分。诚如马克思所言,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然而道理容易明白,但在潜意识和直观感受中,有人还是把自由视为不受限制、没有约束,或者少受限制、鲜有约束。问题是,无所限制的自由必然是扭曲的,也是不真实的,只能存留于想象之中。谁要真是如此任性地看待自由,无所顾忌、不知敬畏,谁就终将付出惨重代价。
建构在自律基座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二者并非彼此孤立,更非相互矛盾。从逻辑上讲,自律是前提和保障,自由是目的和依归。俗话说,“没有框的玻璃容易碎”。没有自律,自由就如同断线风筝、脱缰野马,必然横冲直撞、不受节制,终将走向自由的反面。“自律的,才是自由的”“不自由即是自由”,听上去有些矛盾,却是最现实、最真切的道理。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把握好“畏”与“德”、“不自由”与自由的辩证法,党员干部方能内心澄明、动静有常。比如,不拿不该要的钱,不看着别人碗里的肉眼红,不搞物质攀比,亦无人情羁绊,就会得到物质的自由;做好该做的事,尽到应尽的责,不用“把领导表情当自己心情,把领导嗜好当自己爱好”,就会收获干事的自由;守好为人处世底线,不碰党纪国法红线,有坦然之乐而无囹圄之忧,精神的自由也就可期。
相反,如果不能恪守自律、遵守法度,就会导致身心双重的不自由。一些干部身陷腐败泥潭,守着大堆钱财,时常梦中惊醒,吃不好、睡不着,就如同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以此言之,一些腐败分子失去自由的标志,不在锒铛入狱之日,而在第一次伸手之时。在公布的贪官忏悔录中,有多少人提到,“开会提心吊胆,老是害怕被带走”“白天在人前强作镇定,晚上在家中担惊受怕”,哪里还有一丝幸福和自由可言?
改进作风,不仅要靠党纪法规的外在约束,也有赖于干部的严格自律。具体言之,就是敬畏誓言、敬畏法度、敬畏程序,珍惜家庭、珍惜名节、珍惜眼前虽平淡却长久的生活。还应明白手中权力来自哪里、用权界限划在哪里,明确哪些不可为、哪些必须为。始终保持“边界意识”,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凡事明明白白、清清爽爽。各级干部尤当懂得,干事用权不能太轻松舒服了,秉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方能收获内心的宁静平和,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5、严以律己重在自重、自省、自律
(新华网)“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领导干部能否严以律己,关乎人心向背,也影响着政治生态与发展大局。“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以此为准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严”字当头,领导干部应从自身做起,自觉做遵纪守法的模范。我们党之所以能在90多年间始终成为领航中国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除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严密的组织体系,依靠的正是严明的纪律和规矩。“举头三尺有纲纪”,党员干部只有常怀对规矩的敬畏之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做人不“妄为”、有权不“任性”,赢得群众信任与支持。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严以律己,贵在防微杜渐。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一系列严重违纪违法案件警示我们,不守纪律不讲规矩,往往是一切腐败现象的源头。“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需要领导干部从小事做起,从点滴抓起。慎初、慎微、慎行,方可确保忠诚、干净、担当;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修为政之德,才能筑牢思想防线,恪守法纪底线。
清廉之行,方有清正之誉。严以律己,重在知行合一。领导干部应将党的纪律和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彻于大小决策部署中。倘若只把“律己”当做口号、流于形式,难免出现台上台下“两个样”,所言所行“两张皮”的现象。部分官员曾以公正、廉洁、清正自诩,言犹在耳,却在实际行动中越过“红线”,因沾不义之财、染不正之风、干违法之事“落马”,教训深刻、值得深思。
严以律己,自律必不可少,他律也不可缺。在着力强化领导干部自律意识的同时,要不断筑牢法治防火墙,完善遏制权力“越线”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切实消除权力寻租、腐化变质的“空间”与“土壤”;更要唤醒党章党规意识、推进制度创新,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挺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前沿。
“骥走崖边须勒缰,人至官位要缚心”。严以律己,是摆在所有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道永恒课题,值得时时警醒、事事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