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南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月考作文—---成绩“正态分布”

(2021-04-05 09:49:18)
标签:

作文

分类: 作文
高考作文模拟:2021届高三长郡中学月考—成绩 “正态分布”(附:精准立意及范文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1年1月13日,某知名大学软件学院的授课教师吴老师向学院提交了《软件需求工程》课程成绩,学院认为成绩不符合“正态分布”,就是要求各个分数段的人数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如90分以上的人不超过20%、80分以下的人不少于30%),要求吴老师进行复核确认。吴老师在朋友圈吐槽:“教务办要求将50名学生的成绩从90分改成80分,以符合成绩‘正态分布’,可他们确实都很优秀,这要怎么改?”此事传出,在网上引发热议……
对于这件事,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削足适履”的规定,很难保证真正的公平评价。
规则的执行,应该只是一种手段,而不该成为目的。
僵化执行规定,实属教条主义。
制定与执行规则,要结合实际,灵活变通。
成绩岂能完全预设?不能硬逼师生造假与内卷。
少一些死板的规定,多一些有意义的坚守。
不能让死板的规定扼杀了学子的奋进之心。

【精准立意和拟题】
别让“正态分布”成了新版的“削足适履”
评价学生,不必搞一刀切
成绩必须“正态分布”,逼着大学生内卷?
正态分布即使正,强行改分也很歪
学业考核标准,应该更人性化
制定规则,须考量实情
“正态分布”之尺,管得也太宽了!
要老师改分,无异于造假
 
【优秀作文】
学业考核标尺,不该如此僵硬
高三一考生
 某大学教务办以学生成绩不符合“正态分布”,要求任课老师改低部分学生分数。在教育痼疾难治的今天,老师吐槽,学生反感,网友批评,也就不让人意外了。而依我之见,考核学生成绩的标尺,不应该如此僵硬冰冷,不顾实际量到底。
 百余年前,一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振聋发聩。时至今日,社会分工更细,人才更多样,衡量人才的标准又岂能不多元?一所名牌大学的智能,就是在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输送多领域人才。教育家陶行知曾有言:“学生就是一块橡皮泥,便要看我们捏成什么样子。”显然,一成不变的“捏法”是不够科学的。
 而这所大学某学院推崇“正态分布”,未免少了点爱才惜才之心。试想一下,倘若吴老师真的遵嘱改分,将本有真才实学的学生分数降低,会不会引发一连串负面效应?削弱了学科评价的客观公平,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为加重大学生学业负担,对若干个“倒霉蛋”考硕考博找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学习就好比劳动,不劳不得,多劳多得。如果随意降低分数,岂不成了无缘无故扣发工人工资?他还会为工厂卖力效劳吗?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有关教育的衡量标准,不同于一般的测量工具,因为它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还需教育工作者细细研究,好好琢磨。所谓的“正态分布”理论,固然有其价值,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搞“一刀切”。就拿该学院的做法来说,明明可以好好褒奖,偏要打压拉低,明明可以皆大欢喜,却人为地引发怨怼,确实不该。
 此外,从事教务管理的工作人员,有没有调查过课程的难易程度?了解过选课学生的学业水平?然后,是否该干涉讲台上切身实践的一线老师?这里面有没有行政乱作为的想法作祟?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在我看来,大学教授学者,当保留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精神,如果被各种规章、条文框得死死的,他们的学术创造力,教育创新力怕也会被削弱。
 无论是为了维护学生的利益,还是为了捍卫授课老师该有的权利,吴老师此次表达对“规则”的不满,也是合乎情理的。如果能刺激乃至刺痛相关部门的“神经”,起到一点疗救的作用,也不枉吴老师的冲冠一怼了。

教师下水
如此“正态分布”,莫坏了教育生态
徐建华
 近日,“正态分布”式的成绩考核,成为众矢之的。高分密集,学情优异,本是喜人现象。而作为老师,本该有孺子可教的欣慰,却要因降分要求而犯愁:究竟拉出哪一批学生,当刚性规定的牺牲品呢? 
高校教务处缘何青睐“正态分布”理论呢?我想无外乎是通过金字塔式的层级,将学生分出三六九等,多数“众人平地上”,少数“唯我碧霄中”,似乎只有这样苦心孤诣,方能使学生知耻后勇,见贤思齐,比学赶超。 
 殊不知,这种罔顾实情的“正态分布”,绝非教育的福音,而可能坏了正常的教育生态。 
 以“正态分布”理论作为硬性规定,人为加剧了教育的内卷化,使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温情和初心。
 也就是说,无论你怎样努力,只要有人比你优秀,你就会沦为纺锤体的中间部分。你哪怕闻鸡起舞、秉烛破夜,也可能沦为“沉没的大多数”。是的,竞争必不可少,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可以使学生精进学业。但人为造成的硬性分层,会加剧象牙塔里的焦虑感,无异于令人生厌的“半夜鸡叫”。一味强调“正态分布”,仿佛是手持无情的筛子,筛得少数幸运儿出类拔萃,筛得大多数人微如尘芥。
 当过度竞争愈演愈烈,使本该晨昏相伴、忧乐相亲的同窗学友,陷入狼性竞争中,共进共荣、切磋琢磨……这些温暖动人的图景渐行渐远,只剩下教育的“零和博弈”——你的优秀,意味我的平庸。
 “正态分布”的考核理论,不该成为量化物化的工具,而忽视了活生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存在。
 有一句话说:“可怕的不是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不幸一语成谶。以恒定不变的理论却衡量千人千面的学子,正折射出现代人的“物化思维”——一个个鲜活的人,沦为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点,被精准算法加减乘除,被大数据分析格式化,有人幸运地成为备受关注的分子,有人则不幸成为了无人问津的分母。
作为老师,也不能幸免。平日以“聚天下英才而教之”自许,无疑会有人性化考量,但因行政化的干预,要违心地更改分数,弄虚作假,情何以堪?如何面对“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弟子?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像工厂里的流水线,我们的教育生态,更加规整而失却活力,是不是和某些教育者眼里没“人”有关?
无独有偶,这种不近人情的考核规则,又何止存在于教育领域?外卖骑手,被困在了密不透风的系统里;一个大活人站在便民窗口,尚不能证明“我是谁”;身体健康,返乡一趟,非要被层层加“码”……我们已经被异化成系统、程序、二维码里的符号,而不再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人是教育最高贵的主体。莫将一个“正态分布”,一条数学曲线,奉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论,而让我们的教育生态,雪上加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