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月考模拟作文题

标签:
作文 |
分类: 作文 |
高考作文模拟:2021届高三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千篇一律(附:精准立意及范文展示)
阅读下面两幅漫画及相关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据新华社报道,当前我国机器人制造技术日趋成熟,在广东、山东等地已有不少人工岗位被机器人劳动力替代。记者了解到,当前“机器换人”所涉范围,已不局限于工业制造业,一些服务领域的人工岗位也开始被机器人劳动者悄然替代。
上面两幅漫画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联系个人经历与社会生活,“真”思考,“真”表达,在语文课上做一个课前演讲。自拟标题,自定主题,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材料一中学生作文的千篇一律意味着我们的教育现状是在培养着千篇一律的人。材料二展示的社会现状是机器人已经并将进一步代替许多人工岗位,面对这一社会背景,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价值、目的、任务与行为。我们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使他们未来有生存机会和幸福生活,才能适合乃至引领社会的发展变化。工业时代大一统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然落后于时代要求,文明的进步呼唤人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由此反逼教育要培养人的个性和创造性而非与之背道而驰,但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等,大多还秉持着僵化落后的管理和教育模式,以种种似是而非的理由要求学生整齐划一,不准学生彰显乃至扼杀其个性,以大量的琐屑事物和重复性的训练来挤压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失去选择自由从而丧失自我发展的条件。
可从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生、社会、家长等角度切入思考和写作。
注意演讲稿的文体要求和语文课的情境设置。
【精准立意和拟题】
我们的教育亟待创新
别再“创造”机器人
让个性之光照耀未来
我们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培养不可替代的“人”
学生岂可如机器?
考文赏析
拒绝千篇一律,创新创造价值
高天祥
思想要独立,落后必淘汰
齐世雷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的演讲题目是“思想要独立,落后必淘汰。”
据报道,越来越多的人工岗位被人工岗位取代,可当代总有许多青年思想如千篇一律的作文一样,不够创新。若思想不独立,未来难免有被机器人抢饭碗的风险。
唯有思想创新,才能紧随时代的步伐。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有了千篇一律的思想,芦苇便失去了价值,扛不住时代的浪潮。美国对华为实施经济封锁,断供芯片,一起一阵轩然大波,但华为未雨绸缪的表现更引得世人赞许有加。华为之所以面对打压临危不乱,是因为有一群具有创新思维的科研人才,他们注定不会被机器取代,因为他们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没有创新的思想很难投入时代的洪流,落后遭淘汰是必然。
唯有思想创新,才能在时代的浪尖泰然。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人只有思想创新才能干出一番大事,无法被取代。屠呦呦团队研究青蒿素,众人仍采旧法。唯屠呦呦以冷水浸蒿始得新药,只身获得诺奖。正是因为屠呦呦有独立与他人的思想,让的疟疾有药可医,也让其与医药界无可取代。时代的弄潮儿都有创新的思维,沙滩上干涸的尽是不入河海的千篇一律。
唯有思想创新,才能在未来顶天立地。
“今日之中国,已非昔比。”瞬息万变的中国不缺智者,也不乏庸人,唯具创新之思想才能为国尽忠。“嫦娥”九天揽月,“蛟龙”五洋显威;“北斗”浅酌星汉,“悟空”遨游天宇,这是无数有着创新之思想的科研人员的协力奋斗。假如指挥室中的学者思想千篇一律,定不会有各国忌惮的“东风”导弹,“辽宁”航母。
若不想被机器取代就必须具有独立之思想,创新之思维。因思维创新,中国以青年为荣;因思维创新,中国为世界瞩目。
今日我与诸君共勉,独立思想,不做落后淘汰之人。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点评:
分论点层层递进,主体段事例整散结合,整体而言,文章开合自如,水到渠成,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创新思维,提升自我
于玥彤
人工智能到底是脱缰的野马,还是人类手里高飞的风筝?我想,单纯的焦虑毫无意义,我们当勇敢接受挑战,抛弃旧饭碗,不断通过创新创造提升自我。让工具成为工具,让人成为人。
人工智能就如一条汹涌奔流的长河,它以迅猛的势头朝前奔去,浩浩汤汤,排山倒海。为了不被其淹没,我们当创新思维,提升自我,乘着长河向前奔去。
点评:
文章整体而言,思路清晰,论证合理,几处比喻句用得贴切。但是在主体段的分析小结句中,均以反面内容,未能与分论点完全照应,另外,不合演讲稿的格式,还是要继续强化审题,强化内部逻辑。
优秀作文01
论教育中的创新
胡伟勍
近日在《杂文选刊》上一幅名为“千篇一律”的漫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画中老师面对孩子们相似的作文作出了“千篇一律”的评论,不由得引发人们对教育中缺乏创新的议论。
创新,的确是当今社会所推崇,也应当被推崇的一种能力,现今时代能如此高速发展,大部分便是依仗人类无穷的创新的推动。
于是,人们对漫画中所凸显的创新能力的缺乏无法容忍,并转而质疑中国现今应试教育中,创新不足。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不然。我国的教育并非完全的应试教育,而且其中亦不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纵览古今,华夏五千年历史中,创新的星光璀璨闪烁。前有黄帝造司南,后有万户造火箭;前有收纳数千技艺的《齐民要术》,后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这样的创新里面不仅存在于古代,在如今也有很好的体现。奔月的“嫦娥”,下海的“蛟龙”,落地的“天眼”……哪一样不是创新能力的彰显呢?
因此,有识之士发现了这些,并将其赋予行动欲改变这种意识形态。于是国家层面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学校层面有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实行的学术改革。
但这样仍然不够。欲想彻底将创新精神与能力贯彻我们的生活,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作为新时代下的有志青年,应当保持自己初入学海时那种对知识最原始的渴望,只有知识的基石足够坚固,创新的大厦才能高高拔起,国家的复兴才能指日可待,人类的未来才能更加美好。
“创造”机器人
随着我国机器人的制造技术的日趋成熟,不仅是在工业制造业,一些服务领域的不少人工岗位已逐渐被机器人替代。这股“机器换人”的浪潮给我国制造业、服务业带来了不小的碰击,与此同时
还波及了一旁“教育问题”这块岩石。
仅此也有的科技水平来看,社会不再需要人类作为搬运工。“双十一”期间,为了加快快递效率,京东已启用无人机和机器人运送快递,“饿了么”新推出的外卖机器人甚至冲击外卖小哥们的饭碗。相比于机器人们较高效、准确、犯错率低的特性,会出现“偷吃顾客盒饭”的人类劳动力已不再吃香。近年来,多次有专家提出将九年制义务教育提升到十二年。这一事件反映出的,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提高,更是对全民族教育水平的担忧。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只有提高自己,才可能保全下来。
让个性之光照耀未来
颜聿晨
如今,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有些学校用固定的方式培养学生,使其有足够的成绩迈入理想大学的大门。殊不知,这如同机器人一般的学生虽能赢得高考成功,但只有个性之光才能照亮他们未来的路。
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发扬自己的个性,有了各方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才能真正地达到个性彰显的境界。
教育问题之我见
张祎
教育是一个恒久的议题。社会需要发展进步,便需要契合的人才来有意识地推进。而人才从何而来?教育便是其源头。而在当今社会,教育千篇一律的现象时而有之,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亦给教育这一个过程带来了诸多需要直面与思考的问题。如何应对?答曰: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学生岂能如机器
黄沐也
教室后墙红幅一悬,书桌上各色教辅一摊,日日重复着这样一种想摆脱却又不能摆脱之境,为的却是六月盛夏时头脑如智能化电路般的运转和输出。试问,此与机器有何异?
有大学教授大斥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之言者;有学生假期作业以秤称量者;有父母在高考后晒废笔芯而心疼者……这样的情景难道与流水车间按时按刻制出的标准化产品有什么差别呢?林达曾言:“每一个社会现象露出的只是冰山一角。”是的,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行业,无论是车间生产抑或高科技产业也都开始被机器人所替代而如何使这个一代数码原住民培养个性意识从而不被机器取代或是沦为“机器”,却是一个更深的课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是教知识,还有教做人。由此我们不难推论,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父母不仅要督促孩子知识的吸收,更要在做人的道路上悉心指导与引领。如果不能做到这些,那么在幼儿园靠小学算数来抢糖果吃;在小学、初中忽略个性、创新等一系列成长道路所必需汲取的养分,终日埋在小升初、初升高名校模拟卷中不得直腰;在高中大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关心时事国家;此后走入升职、等待升职的循环。最后为人父母,使自己的孩子重新走上这一循环……如此一看,造成屡屡高三学生跳楼事件,“流水线上产品”压力过大谋杀老师等事也就不再奇怪。
他们不过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产中,人之为人的思想才智、道德修养被抽离,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的“原料”以及定式培养,最终导致了人的“物化”和“器化”与麻木。想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培养个性意识,在学习之余追逐所好之物,培养一己之长;在具备能够区别于他人的品质的前提下思考人之为人的特点。想要不沦为生产线下的产品或是不被机器所取代,就要能辨别出自己与机器的本质不同,机器终究是一个器物,它不会有思想,它只不过是由人类随便写出的程序输入之后,依靠科技的发展、信号的转化智能地输出而已。
除了在顺应科技发展不被淘汰,培养个性意识之外,我们还应该培养家国情怀与社会意识。正如海伦•凯勒所说,看得见的事物是短暂的,看不见的事物方能永恒。正式这看不见的情怀思想使我们能够称之为人,而不是机器,是能够思考社会现实,能够贡献自己力量的大写的人。
在智能化的时代,用个性品质浇灌自己、用家国情怀充实自己,用科技武装自己,方能觉得人之为人的一块广阔天地。
学生岂能如此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