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全国统一新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说起最近最受关注的通信技术革新,恐怕非5G莫属。当人们还在享受4G带来的红利时,5G已经在很多重要场合频频向人们招手了。2月28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落下帷幕的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5G当仁不让地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多款5G商用手机发布、5G技术在汽车驾驶方面的应用展示、5G技术支持远程手术的展示……种种围绕5G展开的操作让人们对5G将如何改变生活充满更多想象和期待。
具备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和低时延等特点的5G可以实现更快的传输速度和更多的设备连接。其建立的高速信息通路、推动的新型智能终端,都将促进数字化生产要素与产品的高效流通,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触发文化产业尤其是数字文化产业的业态创新与生态蜕变。
不止5G,近年来,VR (虚拟现实)、AR
(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横空出世并得到广泛应用,为文化产业创造了层出不穷的新玩法,让文化更加多彩。这种多彩体现在通过VR、AR等技术,人们不用赶赴敦煌,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如身临其境般地欣赏莫高窟的精美壁画;体现在借助8K超高清互动技术、高清动态动画技术、全息影像,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动”了起来、“活”了起来,原本静态的文物有了更真切灵动的全新表达;体现在杜比全景声、4K超清、VR等在演唱会直播中流畅应用,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置身”演唱会现场,与偶像一起互动。
再向前追溯,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看,从纸质乐谱到黑胶、留声机,从磁带到CD,从网络下载到在线收听;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2D影片到3D立体电影;从早早去影院现场排队购票到通过各种App提前几天选好心仪的场次和座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批批应运而生的新技术,全方位地改变了文化内容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
凡此种种都表明,正是有了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更加多彩,人们的生活也更加精彩,也证明了科技和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要继续做好科技和文化的深度融合,就要主动拥抱新技术,提高文化产业创作、生产、传播、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科技含量,将丰富的文化资源采取更现代更多样的方式呈现,更便捷更高效的手段传播;提升创意水平,让文化资源与科技手段找到恰到好处的结合点,在创意创新的护航下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注重内容生产,倾听和满足大众高品质的文化需求,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补齐内容生产短板。唯此,科技才能更好地与文化共舞,才能为提升文化产业的活力注入强大动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精彩。
(摘编自陈晨《科技,让文化更多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享受4G的红利时,具有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和低时延等特点的5G时代已到来。
B.5G所能促进的数字化生产要素与产品的高效流通,能够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C.文化产业依靠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创造了不少新玩法。
D.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都因5G得到全方位的改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引出备受关注的5G技术到来的话题。
B.文章用莫高窟和《清明上河图》两个事例,论证了5G技术与文化融合的成果。
C.文章提出了拥抱新技术、提升创意水平、注重内容生产等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方法。
D.文章在论证科技对文化的影响时,层层推进地分析了由5G到各种新技术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快的传输速度和更多的设备连接,这样的通讯技术革新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B.从时间尺度上看,新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应运而生,也使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C.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能使文化产业更加多彩,也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D.拥有新技术,就能有利于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播,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更多精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农业、畜牧业等生产发展过程中,长期观察天文、气象与农业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降水及与水的凝聚物相关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物候和农作物生长状况的有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
二十四节气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部分长江流域的特定地理气候与农耕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只有这个纬度的地区才有四季分明的气象条件,并且这循环往复的自然天象、物候是可以被人重复观察并记录的;中国人强调要不误农时,人们只有长期定居在一个特定的地区,才有可能不断地观察和积累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物候现象,来更好地指导生产,而华夏民族很早便进入了较发达的农耕文明社会。
(摘编自刘迎秋《说说二十四节气》,《文史知识》)
材料二
当下,人们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淡薄是有原因的。中国长期以农立国,人们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农业生产来认识和利用节气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农业生产,进入第二、第三产业。这些产业依赖更精细的时间制度,和季节、时令转变的关系相对疏离。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认为时间的变化是阴阳互相作用的结果,人在天地间要循时而动,顺应阴阳变化,促成阴阳调和。因此,天象、物候、人事就被统一组织到一个严密的时间秩序中,时间就被划分为依次出现的不同段落。每个段落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属性,成为国家政令和社会成员活动的根本依据,要求人的活动和时间特性保持高度一致。近代以来,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宇宙观。
此外,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公元纪年代替了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传统历法,成为官方历法。
(摘编自张勃《二十四节气及其保护》)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虽有减弱,却始终在延续。无论清明的踏青、扫墓,还是冬至的团聚、祭祀,都在提醒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应有适当的舒缓与休憩,适时地关注家人、朋友以及更宽广的世界。一些地方性浓郁的传统节令仪式,则是人与自然神灵的交流过程,以顺应四季有序,万物有时。北京一些医院开创性地推出“三伏贴”“三九贴”,这种治疗方式的时间依据正是夏至和冬至这两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这种长期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发挥影响的特征,同相关学术界及社会上大都把非遗与“濒危性”直接对应起来的认识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但这恰恰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即一种传统文化究竟能否被看作“非遗”,能否列入代表名录,同它是否处于濒危状态并没有必然联系;最关键的,反而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活态传承:它必须是一种活着的遗产,与活着的人的生活实践密不可分。
(摘编自《每个人都是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人》,《参考消息》)
(1)下列对材料中“二十四节气”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是在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时间制度,它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的季节特征和鲜明的气象条件为基础而确立的。
B.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得益于合适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农业文明,更离不开人为的划分,它需要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观察和积累相关的自然物候现象。
C.二十四节气把时间的流转直接和自然的变化规律关联,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含义离人们生活越来越远。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化独特的遗产,虽随社会变迁影响力趋于减弱,但仍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获得国际认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生产和时间之间的联系,但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对时间精细度有更高的要求,节气与社会逐渐走向疏离。
B.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蕴含在节气文化中,认为应将时间设置成不同节气,人们要依据节气而动,顺应阴阳变化,这与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观念不同。
C.“三伏贴”“三九贴”的推出,说明我们在延续节气传统的基础上,也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再创造”,以便让它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D.在评判二十四节气这类传统文化是否属于“非遗”时,不能将之与濒危性直接联系起来,而应关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活态性,它必须回归日常生活和生产。
(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二十四节气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传统社会:
现代社会: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老房子
余开泰
傍晚,母亲打来了电话,说拆了一半的老房子终于被雨水冲垮了,院子里只剩下一堆红土。
六年前,父亲从医院回来对母亲说:“我要建一栋新房子!”母亲一愣:“我们哪来的钱呢?”父亲说:“我这病怕是治不好了,我还有一个愿望没有完成。那就是为你建一栋新房子,当初结婚的时候我就答应过你的!”
那时家里住的房子是爷爷二十多年前建的。是一栋土砖房,有四个房间,一个客厅和一个厨房。虽然已经过了二十多年,爷爷也已经去世,土砖房的墙上也有了一些黑色的印子,甚至有些地方还开了裂,瓦楞上长满了野草,窗棂也被某些小动物啃啮过,但是在村里依然没有落伍,可是现在父亲却坚持要把它拆掉。
母亲沉默了,扎竹扫帚的速度越来越快。
老房子被推倒了,工人们挑来了一担担红色的泥土,板车运来了一堆堆沙石、瓦片和木头,院子里一派热火朝天。
一个月后,房子就建好了﹣﹣那是一栋两层的土坯房。父亲还请人在墙壁上刷了一层石灰。乔迁宴上,父亲开心地陪客人们喝酒,父亲过去从不喝酒,但那一天他喝了很多,母亲一直在厨房里忙碌,我看见她的眼角挂着泪珠。
半年后,我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妹妹也考上了高中。而父亲的病更严重了,严重得已经没有办法去外面打工,只好呆在家里帮母亲没日没夜地扎竹扫帚。
毕业后,我在老家县城的一所中学担任高中语文教师。后来,我认识了女朋友小莉﹣﹣一位漂亮的幼儿园老师。
元旦放假,我邀请小莉来到了我的老家。小莉说,老家就像一幅水墨画,漂亮极了!不过就是上厕所有点不太方便。
临走时,我对父亲说,我要在老房子旁边建一栋新房子。母亲有些担心地说,如果建一栋新房子我们家就有了两栋房子,按照一户一宅的政策,多余的一栋房子就会被政府拆掉。父亲一愣,嘴角蠕动了几下,接着沉默了。
轰隆轰隆的挖掘机开过来了,大卡车也从远方运来了一堆堆沙石、砖头、水泥和钢筋。工人们砌墙的砌墙,搬砖的搬砖,一个多月后,新房子就建好了。
那是一栋三室两厅,两层半的小洋楼。我们又请来了装修师傅,在房子里装上了水电,刷上了乳胶漆,贴上了瓷砖,铺上了大理石。
寒假,我和小莉结婚了,我们搬进了新房,父母、妹妹也搬进了新房。我们一家人住在新房子里,其乐融融。不过母亲每天都会陪父亲去旁边的老房子里走一走,看一看。
寒假过去了,学校开学了,我和小莉返回了县城。
周三的下午,母亲焦急地打来了电话,她说村里开始拆空心房、危房了。
父亲的病越来越严重,周六我接他去县城的医院看病。医生悄悄地对我说,父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没法治了。
回来的时候,父亲一直盯着村口那些被拆的房子。我知道,父亲是在担心家里的老房子。
又是一个周三的下午,母亲带着哭腔打来了电话,说挖掘机已经开到了我们家,老房子就要被拆了。我赶紧叫上小莉一起回家。
老房子的周围站满了人,挖掘机就停在院子里,几位乡干部正在和我父母宣讲政策。乡干部说农村只允许一户一宅,我们家有了新房子,老房子就应该拆掉。挖掘机喘着粗气开了过去,“咔嚓”的一声,老房子的屋顶就被掀掉了,房梁、檩子、瓦片洒落得到处都是……
父亲像疯了一般地扑了过去,抱着墙壁一动也不动,任凭瓦砾砖块打在身上。父亲像一只巨大的蜻蜓钉在荷叶上,捍卫着自己的领土,又像一只发怒的母鸡,张开着翅膀护卫着未成年的幼崽。
挖掘机停了下来,母亲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哭着对乡干部说,父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挨不了几天,剩下的墙壁就过一段时间再拆吧。
挖掘机喘着粗气走了,父亲坐在墙根下久久不愿离开。
晚上,母亲喂父亲喝了一小碗粥。喝完粥,父亲让我打着手电陪着他去老房子里转一转。
老房子的屋顶被掀掉了,房梁、檩子、瓦片散落得到处都是,月光穿过屋顶,斜斜地照在老房子里,散落在地上的房梁、檩子、瓦片泛着惨白惨白的光。父亲蹲下身子,抚摸着散落在地上的房梁、檩子和瓦片,就像过去抚摸我和妹妹的头一样,充满了柔情。
父亲头痛了一个晚上,天亮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
今年的雨水特别充沛,秋雨一下就是十几天,门前的柿子树、酸枣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在风雨中摇来摇去。
母亲说昨天晚上,风雨大作,大概凌晨两三点钟的时候,院子里“轰隆”地一声巨响。第二天起来一看,老房子不见了,院子里只剩下一堆红土。
(选自余开泰《红土地上的骆驼》,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写到父亲的病,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对塑造父亲的形象、母亲的形象和我的形象起着较大的作用。
B.父亲拆掉老房子建新房子,我在房子旁边建新房子都是为了实现结婚时对妻子的承诺。
C.小说结尾环境的描写,暗示了我们因为老房子被拆、父亲的去世而感到悲伤难过,也为下文老房子的坍塌埋下了伏笔。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长短句结合,富于节奏感,将寻常用语叙写得有滋有味。
(2)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我” 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田仁,田叔之子。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仁以壮健为卫将军舍人,数从击匈奴。然以家贫,无钱用以事将军家监,家监使养烈马。仁窃言曰:“不知人哉家监也!”卫将军尝从仁过平阳公主。主家令仁与骑奴同席而食,仁拔刀列断席。主家皆怪而恶之,莫敢呵。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将军呼所举舍人以示赵禹。于是赵禹悉召卫将军舍人百余人,以次问之,得田仁,曰:“独此人可耳,余无可用者。”卫将军见仁贫,意不平。赵禹去,谓仁曰:“自具鞍马新绛衣。”仁对曰:“家贫无用具也。”将军怒曰:“今君家自为贫,何为出此言?”将军不得已,上籍以闻。其后用田仁为丞相长史。田仁上书言:“天下郡太守多为奸利,三河尤甚,臣请先刺举三河。三河太守皆内倚中贵人,与三公有亲属,无所畏惮,宜先正三河以警天下奸吏。”是时河南、河内太守皆御史大夫杜父兄子弟也,河东太守石丞相子孙也。是时石氏九人为二千石,方盛贵。田仁数上书言之。杜大夫及石氏使人谢,谓仁曰:“吾非敢有语言也,愿卿无相诬也。”仁已刺三河三河太守皆下吏诛死仁还奏事武帝说以任为能不畏强御拜仁为丞相司直威振天下。其后逢太子有兵事,丞相自将兵,使司直主城门。司直以为太子骨肉之亲,父子之间不甚欲近,去之帝陵。是时武帝在甘泉,使御史大夫暴君下责丞相“何为纵太子”,丞相对言“使司直部守城门而开太子”。上书以闻,请捕系司直。司直下吏,诛死。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已刺三河/三河太守皆下吏诛死/仁还奏事武帝/说以仁为能/不畏强御/拜仁为丞相司直/威振天下
B.仁已刺三河/三河太守皆下吏/诛死仁还奏事/武帝说/以仁为能不畏强御/拜仁为丞相司直/威振天下
C.仁已刺三河/三河太守皆下吏/诛死仁还奏事武帝/说以仁为能/不畏强御/拜仁为承相司直/威振天下
D.仁已刺三河/三河太守皆下吏诛死/仁还奏事/武帝说/以仁为能不畏强御/拜仁为丞相司直/威振天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官名,也指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左右亲近之人;文中应指门客。
B.绛衣,指深红色衣服;汉时尚红,军服常用红色,文中的绛衣就是军服。
C.长史是属官,文中的丞相长史则是协助丞相管理军政等事物的高级官吏。
D.二千石,汉郡守月俸百二十斛,年俸为二千石,以此俸禄代指官员职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仁自视甚高,不肯久居人下。他不肯接受鲁王所赠予的祭祀封赏,并声称这会辱没先人的名声;后因不满管家分配的工作,暗地里说抱怨的话。
B.田仁偶遇贵人,最终得到举荐。在朝廷征召侍郎的时候,作为舍人的田仁,得到少府赵禹的赏识,卫将军不是很高兴,不得已把田仁上报至朝廷。
C.田仁不畏权贵,惩治贪官污吏。田仁作为丞相长史整顿三河吏治,三河太守与朝中权贵关系密切,权贵遂干预田仁施政,石氏家族更是派人诬陷他。
D.田仁自作主张,引来杀身之祸。在太子起兵造反时,田仁负责主管城门防务,他私自放走太子的举动引起武帝内心的不满,被武帝下令逮捕并处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主家令仁与骑奴同席而食,仁拔刀列断席。主家皆怪而恶之,莫敢呵。
司直以为太子骨肉之亲,父子之间不甚欲近,去之帝陵。
(5)卫将军为什么对田仁不满?请阐述原因并做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感遇四首(其二)
[唐]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泛:古人于重阳节以菊花泡酒,称为“泛酒”。糗粮:干粮。
(1)两诗均为咏物诗,其中“虽言异兰蕙”一句运用
的手法写菊,“肯为无人减妙香”一句运用
的手法写野菊。
(2)两首诗都写到了“东篱菊”,诗人对其情感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是:“
,鱼翔浅底”。
(2)《氓》中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
, ”。
(3)《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句子是“
, ”。
(4)《赤壁赋》中的“
,
”两句常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5)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文化精华。然而,由于时代和环境差异,这些传统文化往往被束之高阁,不管是摆放在博物馆还是故纸堆,他们总是向外界展示着略显保守和僵硬的“面孔”。
,才能成为鲜活、可亲的大众文化。可以说,
,而是缺少把传统带入现代生活的创意。而今,当综艺“爱上”诗词,当故宫变得“萌萌哒”……中华传统文化,正经历“蝶变”,正在用老百姓更加享受的方式,悄然勾勒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早在300多年前就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自清先生曾在《公园》一文中写道:“(海德公园)东南角上一座塔,可不能上;十层,一百五十五尺,造于十八世纪中,那正是中国文化流行欧洲的时候,也许是中国的影响吧”。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一位尽心尽职的好干部临终前的遗言却是“党……派我……到兰考……工作,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B.我们齐声朗诵起来:“……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C.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D.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假如突然看见一缕炊烟……
(2)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海德公园)东南角上一座造于十八世纪中的十层一百五十五尺的塔,可不能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群体冲动行为有时显得极为血腥残暴,有时又极为慷慨和壮烈。正因为如此,群体既可以成为遭人唾弃的刽子手,
。也只有群体,才能义无反顾地为了心中的信念而不惜血洒战场。群体的这种易变性使他们难以统治,当公共权力落到他们手里时尤其如此。此外,群体虽然狂热渴望某种东西,
。他们的思想不能持久,他们的愿望也同样。群体也像野蛮人一样,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容不下什么障碍。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完全不认为会“不可能”或“做不到”;
,他很清楚自己的言行,绝不可能去焚烧宫殿或是洗劫商店。即便有了这样的想法,也会立刻遏制住这种蛊惑。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字。
2020年11月6日,全球首颗6G试验卫星“电子科技大学号”搭载长征六号遥三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该卫星搭载了太赫兹卫星通信载荷,这种通信具有频谱资源丰富、传输速率高、易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等优势,标志着我国航天领域探索太赫兹空间通信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本次研发的太赫兹试验卫星,在太赫兹频段核心器件、太赫兹通信系统等方面完成了技术攻关,尤其是在空间载荷极其苛刻的约束条件下,解决了小型化、低功耗等技术难题。该卫星将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防灾减灾、国土规划、环境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监测等领域,在太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写作(60分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有一个读书人,用一年时间研读了文学领域中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等大文豪的代表作品后,自豪地说:“这个世界的,文学高峰我总算都攀登过了!”
笛卡尔说:“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长谈。”
然而,在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有些人却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阅读那些无益甚至有害的“垃圾书”上。
如今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等阅读方式的出现,为我们创造了各种阅读条件,拓宽了我们的阅读视野。但在纷繁的阅读信息中,如果不善于辨别就可能迷失了自己。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对阅读取向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C;B;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C;B;传统社会:作为官方历法的一部分,用以记录时间。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依据,方便人们掌握农事经验,指导农业生产。作为国家政令和社会成员活动的根本依据,指导社会生活。现代社会:提醒人们劳逸结合,适时关注家人、朋友和更宽广的世界。推动人与自然神灵的交流,以顺应自然万物的时序。催生新的治疗方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3.B;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4.D;C;C;
(二)古代诗歌阅读5.对比;拟人;
(三)名篇名句默写
6.鹰击长空;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三、语言文字运用
7.C;8.也可以成为慷慨赴义的勇士;但不会渴望得太久;若是孤身一人时;9.2020年11月6日全球首颗6G试验卫星顺利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解决了小型化、低功耗等技术难题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四.写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