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星空闪烁几颗星——《万历十五年》整本书阅读设计

标签:
杂谈情感 |
分类: 教案 |
历史星空闪烁几颗星 ——《万历十五年》整本书阅读设计
一、目标与内容
学习目标:
1.
2.
3.
学习内容:
1.阅读与鉴赏:从人物形象、主要行为事迹、历史功过等方面来欣赏文本,概述书中人物,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审美观。
2.
3.
设计理由:
1.
2.
3.
二、情境和任务
学习情境:
2020年,中国大地爆发了严重的新冠状病毒疫情,一时间九州遭难,万民闭户,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以“钟南山”“张文宏”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逆行者”负重前行,为国奔走,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终于取得了这场抗疫战争的伟大胜利。
回望历史,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无数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之际,积极呼号,为民请命,殚尽竭虑,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明朝的张居正、海瑞、戚继光等,让我们走进明朝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重温那段历史,在读史中明智。通过阅读,思考当今时代,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哪些智慧?
全书共分七章,分别写了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大学士申时行、首辅张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抗倭英雄戚继光等,同时,也写了他们之间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与群臣的矛盾,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官员与官员之间的矛盾等等。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僚,是将军还是知识分子,都各有自己的理想,又都各有自己的局限,最终在相互制衡冲突中彼此消耗,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全面平庸与危机,整个中国社会逐渐走向衰亡的趋向似乎不可避免。
此书写作历时七年,作者先后翻阅过大量史料,在明史研究方面也有非常扎实的功底,因此虽然是横断面,但是非常严谨。另一方面,作者又用“梦幻般”的笔触,既敏感又客观冷静地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使读者仿佛能够触摸到历史真实的脉搏,感受到一个朝代的呼吸。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且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被誉为“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1982年英文版荣获美国国家书卷奖和1983年历史类好书两次提名和评论界的关注。中文版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
作为一本有着独特艺术价值的历史类学术著作,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着眼于对作者观点、思路的整体把握,体会和把握论著表达的特点,并尽量能够让学生读出一点自己的独特感受,能够展开对著作的批判性思考。
活动1:学习活动涉及阅读、理解,初步把握书中人物的主要历史轨迹,从人物入手阅读本书就避免了学生因纠缠于书中的历史观点而泯灭了阅读兴趣。通过勾画、圈点、批注等方式,概括出人物的形象、主要行为事迹和历史功过,也就初步读懂了整本书。
活动2:本书是通过人物传记的方式来反映整个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例如,通过人物之间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与群臣的矛盾,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官员与官员之间的矛盾等等来揭示明朝的政治弊端,经济制度演变;通过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来刻画明朝军事边防制度的演变;通过自相矛盾的李贽的刻画展现了晚明朝文化发展的端倪。这些不是独立的,又是相互交织的,其中有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对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有着重要作用。梳理清楚了这些人物背后的时事,是对整本书在思想内容上进一步推进,学生的思维水平会得到极大提升。
活动3:在前面两个活动的基础上,学生一定会有着颇多的感受,不吐不快,读书报告会就在于让大家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可以是口头的点滴感想,也可以是书面的读书笔记和作品评价,可以小组合作,做成PPT,邀请老师和同学组成评价小组,对大家的表达给予评价,提出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欢迎对书中观点有批判性思考的观点,并要求提供切实理据,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学习活动展示
活动1:请同学们在阅读的基础上,填写下表:
人物 |
形象 |
行为事迹 |
历史功过 |
万历皇帝 |
|
|
|
申时行 |
|
|
|
张居正 |
|
|
|
海瑞 |
|
|
|
戚继光 |
|
|
|
李贽 |
|
|
|
该活动中,不要求一次性完成,也不要求概括全面、完整、准确,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形成动态阅读过程。
活动2:请同学们梳理人物背后的的历史时事,可以考虑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表示:
活动3:
《万历十五年》整本书阅读评价表
阶段 |
内容 |
标准 |
分值 |
评分 |
活动1阶段 |
形象概括 |
全面 准确 清晰 |
10 |
|
行为事迹 |
10 |
|
||
历史功过 |
10 |
|
||
活动2阶段 |
政治 |
分类清晰 概括准确 延伸合理
|
10 |
|
经济 |
10 |
|
||
文化 |
10 |
|
||
军事 |
10 |
|
||
其它 |
10 |
|
||
活动3阶段 |
内容 |
观点鲜明 |
10 |
|
理据充分 |
10 |
|
||
逻辑严密 |
10 |
|
||
推理正确 |
10 |
|
||
表达 |
表达流畅 普通话标准 台风良好 |
10 |
|
|
合计 |
120 |
|
黄仁宇在《<<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font-family: 宋体;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中指出:
“《万历十五年》指出道德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其不能代替法律,但是从没有说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的观点应当远大。凡能先用法律及技术解决的问题,不要先就扯上了一个道德问题。因为道德是一切意义的根源,不能分割,也不便妥协。”
又说:“在这种情形来看,一国两制不仅是上天给中国人的一种难题,也是给中国的一种测验。”
有人据此认为,香港暴乱就是“双方都以自己的道德标准站在自认为的道德制高点上指责对方”。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并就黄仁宇的“大历史观”谈谈你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不少于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