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优秀时文写好考场作文

(2021-01-14 16:33:04)
标签:

作文

分类: 作文
读优秀时文 写好考场作文

王涛

【王涛,全国中高考教学考试研究院执行院长,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全国作文大赛学术顾问,中国修辞学会读写专项委员会理事,京华名师工作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课题领衔人,全国中高考命题评价课题组作文组组长,国家基础教育资源联盟特聘专家、国培专家,中国教师慕课学院执行院长。】

“时文”一词在《辞源》中有两个义项:一是当代的文明,指礼乐制度;二是科举应试之文,相对“古文”而言。比如,我国宋代的科场时文分为诗、赋、论、策四种文体。其中“策”尤为重要。《宋名臣言行录》有这样一段记载:

公(吕公著)知贡举,在贡院密上奏,曰:“天子临轩策士而用诗赋,非举贤求治之意。且近世有司考校,已专用策论。今来殿试,欲乞出自宸衷,惟以诏策,咨访治道。”是岁,上临轩,遂以策试进士。

吕公著的密奏最后帮助神宗下定了决心。应策时文自此数量极速膨胀,在宋代时文格局中占据大半壁江山。到了明代,读时文,备科举,已蔚为大观,甚至带动了当时出版业的繁荣。从岁考、科考到乡试、会试、殿试,几乎均以时文来决定去取,李贽的《焚书续焚书》曾提到“棘闱三日之言,即为其人终身定论”,可见当时学习时文的重大意义。

当然,我们这里所谈的“时文”,并不等同于古代中国的科考“时文”。从“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的考试目的上看,其内涵显然不尽相同。但是,近五年高考作文命题增加了任务性指令,强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进行针对性写作,强调社会参与、问题解决,重在挖掘考生的理性思维、理性表达。高考命题这一指向与当代时文写作是不谋而合的,或者说高考命题改革是希望学生“文章合为事而作”,希望扭转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文风。而诸多有深度的时文都有如下特征:关注当下生活,反思科技利弊,审视传统继承,塑造文化认同,引领核心价值,关注道德世界,引导理性思维,提倡多元思考。在这一点上,高考作文命题方向与学习时文是具有相当的耦合性的。

具体地讲,阅读时文、学习写作好处颇多。

第一,接地气。读“时文”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当前社会动态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领学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知识的海洋里“浪遏飞舟”。

第二,树正气。读“时文”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时文选粹”栏目中所辑录的“时文”对当前社会上一些热点问题的评价往往是比较公允、客观的,中学生对这些问题虽有极大兴趣,但因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故而有时认识会有失偏颇。读“时文”能使他们在接受正确观点的同时,也使自己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见解得到纠正,从而提高他们分辨真假、善恶、美丑、是非的能力,加速他们渐趋成熟的思想进程。

第三,养文气。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优秀时文读多了,见识就广了,思考就深入了,作文自然也会有些眉目。这些文章的结构层次、论证方法、遣词造句、语言修辞往往有可学之处,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大有裨益。

第四,蓄底气。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时文”还可以扩大论据及材料的积累途径。学生通过读“时文”,可以很自然地了解到社会新近发生的事物、出现的典型人物,无形中会扩大他们与现实社会的接触面,也能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素材多了,写作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北京的彭俐先生曾说,阅读需要注意两点:相当的“量”,绝对的“质”。从本质上说,所谓阅读力,就是判断力和选择力。时文的阅读也是如此,需要注意三个维度:一是思想理念上的深度,二是文化视野上的广度,三是写作艺术上的高度。这也是“时文选粹”栏目始终坚持的理念。

比如,《年度流行语的价值何在?》一文,把年度流行语视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并深入进行分析思考,“去读懂大众心中所想”。《你我的温度就是社会的温度》,从一个姑娘找工作屡屡碰壁得到众人的鼓励说起,向深层解读,挖掘此类“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有着重大而深刻的意义:“最终组成了温暖而向上的”和谐社会。

再如,《良史莫不工文》《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等时文,触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关注。《你见过现实版的“小偷家族”吗?》就是倡导弘扬社会公平正义,并指出“媒体舆论对此不应出现失语和漠视”。书中所选的时文,不仅有与热点事件相关的评议、教育领域重要的政策观点等,还广泛触及传统文化、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年轻人生活状态的体察等等。

又如,《心中有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运用了典型的“起、承、转、合”思路,起首列举感人瞬间,紧接着阐述要“拥有爱、认识爱、传递爱”,然后重点阐释内敛的爱、奔放的爱,论述“爱的本质是给予”,最后再次点出要汲取爱的力量,照应题目。《静悄悄地穿行,不要打破大学的宁静》,则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脉络,分析论述了在参观者如潮的情况下,该如何保持大学的宁静。相信在写作艺术上散发着光芒的范文,会对学生写作思路的把握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此外,所有的时文语言精当而生动,论据丰富而说服力强,针对不同问题有不同的论证手法,阐述方式灵活,十分值得学生深入学习,也适合老师在教学一线使用。

【本文为《高考作文Plus 材料备考和思维备考》冬季版前言,有删改】。

附优秀时评文五篇:
年度流行语的价值何在?

扶 青

只要你是网民,一定会阶段性地被某些流行语“刷屏”。12月3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8年十大流行语,命运共同体、锦鲤、店小二、教科书式、官宣、确认过眼神、退群、佛系、巨婴、杠精入选。

流行语盘点许多人都在做,年度榜单也很多,但多数榜单仅以频次为依据,哪个词被搜索得多、用得多,相对就容易上榜。《咬文嚼字》却不一样,它推出流行语具有向大众推荐的功能。评价依据有三:第一是流行,需要紧扣时代特点,词语本身带有年度信息的烙印,比如“教科书式”;第二是创新,语言结构有突破,如“官宣”“杠精”“佛系”等,都是汉语中的新结构,具有语言学上的价值;第三是文明,符合社会文明规范的才值得推广,像“然并卵”“大猪蹄子”等词语,虽然使用频率高,但长远看不具持续性,也就不用。这种既考虑热度又考虑价值的评选标准,是许多人认可《咬文嚼字》榜单的重要原因之一。

年度流行语的价值,首先是基于语言学之上的。语言是一条有生命力的河流,时时处处,新语汇和新表达都在汇入。那些常用常新、用出新意的词语,不仅保持了语言之河的活力,更起到了赓续文化的作用。此外,年度流行语的价值,体现为时代的记录、对社会的观察、对生活的体悟。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不仅记载着本年度人们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情,也传达着人们对事件和生活的态度。自有互联网以来,年度流行语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新景观,其背后折射的大众心理和诉求,值得思索和回味。

年度流行语凝聚了时代的缩影。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已引起各国关注,得到全球认同,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国际共识。“退群”本是源于微信群的网络用语,但随着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抬头,美国接连退出一些国际协议或组织,被形象地称为“退群”,并广泛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今年浙江等地提出“政府要努力做好‘店小二’”,是指推进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周到服务,“店小二”由此演化出新义。这几个流行语紧扣时代特征,忠实记录了大时代的变化。

年度流行语记录了对社会的观察。“教科书式”,源自一段上海民警街头执法的视频,其中记录的执法程序和现场指令等都无可挑剔,具有教科书一样的规范性,承载了人们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期待。信息爆炸时代,人们产生了信息焦虑,尤其是找不到有效信息的焦虑,有两组流行语与此有关。“官宣”,即“官方宣布”,把个人、机构等行为称为“官方”,有强调其权威性、可靠性的意味。与此同时,“确认过眼神”的流行,反映的是人们面对海量消息甚至虚假信息时希望得到“确认”“甄别”的心理。

年度流行语蕴含着对生活的体悟。曾经流行的“感觉身体被掏空”“葛优躺”等,都可以窥见一种“丧文化”的端倪,这次依然有所体现。“锦鲤”被认为是“好运”的象征,隐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生活压力的一种表达释放。与此相关,“佛系”更为直接,它源于某种自嘲心态,是一种不可取的生活态度。“杠精”,是指不问真相、不求是非、为反对而反对的人;“巨婴”,则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规则意识、没有道德约束的人,这两个概念能够上榜,背后是人们对某些不理性行为的反思与批判。

从流行语中,我们可以研判时代走向、汲取成功力量。那些具有时代烙印的流行语固然宝贵,但是关注社会、关注个体的流行语,也在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去读懂大众心中所想,从中找到新的方向。

你我的温度就是社会的温度

周珊珊
 
每一句温暖的鼓励、每一笔饱含关爱的善款、每一束守护安全的亮光,都能给人前行的力量。

最近,有段视频火了。一个姑娘找工作屡屡碰壁后,用手机对准空荡荡的地铁车厢,拍了短视频,写下一行字:“投简历、被拒绝、再投、面试、放弃、等通知……成都,留下我吧。”
让她没想到的是,传到网上后,这条短视频收到了超过8万次点赞和1.7万条评论,留言里全是安慰和鼓励的话。成都地铁官方账号也回复了,为她加油,还送了她一张地铁纪念票卡,鼓励她“留下来吧”。

这个事情让人看了心里暖暖的。城市中不少人都是独自在异乡奋斗打拼,家乡、父母虽然让我们感到温暖、充满力量,但十分遥远、难以触及。正是这份“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有时会让我们在困难面前感到挫败和沮丧。而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来自城市发出的温暖信号,则会让自己产生“总有人偷偷爱着你”的感觉,从而鼓励奋斗中的我们,坚持下去、再次出发。

这种善意和温暖并不罕见。“伤者需要输血,医生双手暖血袋40分钟”“司机在夜间山路为骑行的小学生开灯照路”……形式虽不一样,但内核同样暖心。

有社会学者说,社会网络的两大基本要素是“连接”和“传染物”。现代社会里,人与人的连接是靠分工合作产生的,各司其职、各安其位。而在他人困难时伸出援手,这样看似无意间的善,是会传染的,会在人与人的连接中形成表达善意的“链式反应”,让善行和善心层层传递、放大。

社会的发展需要硬邦邦的宏观指标,也同样需要包容和温暖城市里个体的“柔性数据”。每个个体具体而微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终组成了温暖而向上的大社会。

“陌生人社会”并不必然意味着冷漠,每一句温暖的鼓励、每一袋有热度的血液、每一笔饱含关爱的善款、每一束守护安全的亮光,都能给人前行的力量,更能在无形中感染他人。你我的温度,就是这座城市的温度,就是这个社会的温度。让我们努力温暖身边的人,向外扩散善意和温暖吧。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丹羽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作为在广东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10月24日下午,……专门来到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要求做好城市的文化传承工作。深切关怀、谆谆嘱托、殷殷期望,指引着城市发展的文明之路。

有人曾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这句话或许只说对了一半。城市并非是没有生命的容器,而是洋溢着生命力的有机体。城市的生命,正来自于文化的传承。我们一说到“水巷小桥多”,往往能想到苏州的园林;一提及“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往往会想到石头城南京;而“万里山峦舞巨龙”,也让世人领略到了北京的沉雄大气。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之处,但这种独特性不是凭空出现的,正是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和品格。可以说,文化既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

如果说,文化是城市的生命所在,那建筑就是生命的“纹理”,是一座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原因在于,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隐藏在街角的名人故居,延续百年的古朴建筑,见证历史的老街古巷,不仅为城市营造着浓郁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更滋养着城市居民的精神生命。就拿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来说,因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佳话,不仅给后人以心灵启迪,更在无形中塑造着参观者谦让的品格。可以说,历史建筑的传承,并非只是丰富城市风貌那么简单,还关乎着百姓的精神世界。

然而,一些城市因为片面追求发展,重物质遗产、轻非物质遗产,重经济价值、轻精神价值,忽视文化的传承,不注重保护历史建筑,以至于出现大拆大建、拆旧建新、过度开发等问题。大同小异的“钢筋水泥森林”,千城一面的城市格局,不仅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更让城市的精神气质荡然无存。一位学者便曾感慨,“推开窗子一望,几乎所有城市都是一模一样的高楼大厦”。如此,“记住乡愁”“诗意的栖居”谈何而言?

有人或许会以为,保护“花钱”不“挣钱”,产生不了经济效益,要保护就难言发展。事实上,保护与发展,从来都不矛盾。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恰恰能成为发展的契机。湖南的凤凰古城,北京的南锣鼓巷,山西的平遥……正是因为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古老的建筑,迸发出了无限活力。某种意义上,保护历史建筑,传承文化记忆,不仅装扮了人居环境,产生社会效益,更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产生经济效益。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下一番“绣花”功夫,我们才能让城市舒展其生命,让文脉得以传承,让百姓有更多的精神滋养。

心中有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林峰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瞬间,能够在不经意间击中心扉。比如近期,一则“为生命接力、与时间赛跑”的消息刷屏,沿路车辆纷纷为疾驰的救护车让行;一个骑着摩托的年轻小伙,挡在车流前护卫陌生老人安全走过马路;一名地铁执勤的文明劝导员,将鞋子借给急着赶路的乘客后坚守岗位……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出这样的举动?又是什么,赋予这些情境打动人心的力量?答案就来自“爱人者,人恒爱之”的朴素观念。的确,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感知生活的温度,传递人生的暖意。

爱,从来都是一个难以准确形容的概念,却从不影响人们用一生去感受和追求。望着襁褓里的婴孩,父母嘘寒问暖是爱,为之计深远也是爱;看着奋笔疾书的学生,老师恨铁不成钢是爱,耳提面命也是爱;搀着垂垂老矣的老人,直言不讳是爱,善意谎言也是爱……无论爱的方式如何,都是一种直达心底的情感、一股充满感召的力量、一个终生受益的能力。可以说,拥有爱、认识爱、传递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成就精彩的人生。

内敛的爱,往往悄无声息、细若微尘。有人说,爱是一首歌,用心演奏才能弹出醉人旋律。是啊,意志消沉时,父母的一句鼓励就能驱散阴霾;单调枯燥时,恋人的一个眼神就能心动不已;误解争执时,陌生人的一个笑容就能握手言和。其实,爱一直在我们身边。只要心中有爱,何处不是春意盎然?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摒弃浮躁,洗尽铅华,用爱去对待生命的每一次际遇,生活也将报之以歌,世界也将报之以爱。

奔放的爱,亦可气吞山河、惊天动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有没有大小之分,爱己、爱家、爱国都同样伟岸。我们看到,无论是历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激动,还是走进新时达、改革再出发的自豪,中国人民尤其是当代年轻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爱历久弥新。犹记得,南海仲裁闹剧举国上下众志成城;莫敢忘,汶川十年中华儿女风雨同舟。胸怀大志,心有大爱,以爱国之情、报国之心投身时代洪流,方能成就个人前途、书写时代篇章。

爱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能力,需要理解和尊重,更需要自控和坚持。这种能力,体现在肆意宣泄的自制,体现在打破麻木的发声。爱的本质是给予,而不是获得。那些爱的纵容、爱的泛滥,容易染上“空心病”“狂躁症”;那种爱的缺失、爱的空洞,极易导致“冷面人”“旁观者”。可见,唯有点燃爱、激发爱、播撒爱、守护爱,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才能铸就更健全的人格、更高贵的精神。

“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在稀松寻常处滋润爱的雨露,在家国情怀中汲取爱的力量,青年们就能将自己成长为理想的模样,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奇迹。

静悄悄地穿行,不要打破大学的宁静

诸葛龙

暑假来临,大学校园并不安静。各色旅游团到知名高校观光,中小学生跟着父母或研学团队在高校中体验大学生活,一些综艺节目、娱乐项目也趁机在学校中采风拍摄……这些活动让清静的校园喧闹起来,引起不少师生的异议。(《中国青年报》8月13日)

大学是“精神的高地”,是传播文明的地方,理应对社会开放。暑假期间,很多人走进知名高校,亲密接触心目中的象牙塔,展现了大学与社会关联的紧密性。但也要看到,大学最核心的功能是教书育人、研究学问,理应保持一分必要的宁静。没有这分宁静,教师和学生就无法安下心来搞学习、做学问。

令人忧心的是,时下,大学的开放性正在被一些人“玩坏”。在校园里呼朋引伴、高声喧哗者有之;在学校里开展商业活动牟利者有之;私自进入校园乃至女生宿舍拍摄者有之;前几年某知名女艺人突然出现在华中师范大学,引起大量围观,造成巨大安全隐患;去年大量游客涌入武汉大学采花摇树,引起师生不满……熙熙攘攘的人群涌入,不仅抢占了有限的大学资源,而且打破了大学的宁静。一些学校发生学生与游客、与剧组的冲突,则把这种矛盾直观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随着涌入人数的增多,近年来我国的很多大学也参照一些欧美名校的经验,实行预约制,限制单日个人和团体参观人数。但也有人提出“大学是纳税人养着的,我是纳税人,为什么不能进去”的观点,殊不知任何权利都是有边界的,必须遵守一定之规则。不论你是谁,进入大学校门就必须保持与大学氛围相一致的安静,就和进入博物馆、图书馆一样,不能高声喧哗、乱丢垃圾、雕刻攀爬、打扰师生学习生活,否则就不受欢迎。大学毕竟与公园和菜市场不一样,它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播文明的重任,打破它的宁静致使其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就是一种对大学、对公共利益的不负责任。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强调了宁静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斯坦福、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为什么远离闹市来到小镇?为的就是有个远离喧嚣、能安静思考的环境。我国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传统书院为什么大都选址深山?图的也是一分治学的宁静。

今天,大学当然不能重门深锁把游客挡在门外,人为切断大学与社会的关联。然而,每一个参观者都应该珍惜大学的开放性,遵守规则、恪守文明,静悄悄地穿行,谨防打破了大学的宁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