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涂层现象”写作示例
(2020-11-28 18:21:30)
标签:
作文 |
分类: 作文 |
有关“涂层现象”写作示例(附:范文展示及素材链接)
25.作文
工艺品的制作、房屋的修建等往往会用到涂层,将一些材料涂于物体的表层,以起到保护、美化或绝缘的作用,但这有时也会遮蔽一些东西。在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类似的“涂层现象”,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涂层的理解:
正面:保护机制、点缀
反面:粉饰、伪装、造假制假
素材链接:
1.2019年4月24日晚间,韩国MBC电视台选择顶住压力直接首次公开了“素媛案”凶犯赵斗淳的长相。不过当时公开的是一张11年前的黑白打印照,并不是十分清晰。
类似的事件:“N号房”节目的运营者赵周斌2020年3月19日被逮捕,警方在其家中搜出上亿现金。
韩国n号房间事件在网上公开以后,引起了民众很大的情绪,目前该事件愈演愈烈,已经有很多韩国名人艺人出来发声响应,请愿人数超过100万。他们纷纷要求公开始作俑者的照片。2020年3月23日,韩国SBS《8点新闻》公开n号房事件“博士房”运营者长相和身份信息,此人名叫赵主彬(音),25岁,信息通信专业,曾作为学报编辑部编辑局长活动。
2.我们还怎么面对国际买家?
现在全世界买家都在找中国买耗材和器械,主要是没办法。要是运气好,碰上有良心的厂家还行;但运气不好呢,就是潘多拉的魔盒。
我给你读一小段数字,你可能都要崩溃掉。今年4月1日起,海关严查正式报关的防疫物品,要求都要送检,达到国家标准才能出口。就那一天,我们所接触的、和我们合作的一个国际物流公司,因为抽检不合格,一天有5.5亿只口罩、550万份核酸检测试剂盒、950台呼吸机、1100万只手套,全部被卡——只是当天哦。
现在全世界哪怕是很差的口罩也得买,但他们缓过来会怎样?我可以很负责任跟你讲,我们现在跟外国人沟通的时候,真的可以感觉出来,人家就是那种藏得极深的恨。
就在作者采访前夜,商务部发布《关于停止两家公司防疫用品出口的通报》称:
在开展防疫用品出口过程中,有的企业因产品质量问题被外方退货,扰乱防疫用品出口秩序,严重影响国家形象。现停止北京启迪区块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爱宝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防疫用品出口。
4月14日,启迪公司回应称,供货商爱宝达提供的62万只N95口罩,“编号使用的是三晖公司(San
Huei)在美国注册的NIOSH编号。经询三晖公司,其并未生产此批口罩。”换言之,该批口罩有贴牌造假嫌疑。
值得追问和反思的是:涉嫌防疫物资造假是偶发现象吗?如果不是,那意味着什么?
中国通过40多年的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世界工厂,并且甩掉了“中国制造=假冒伪劣”的帽子,这场疫情本来是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人道主义”的最好时机,相关部门对出口医疗物资进行更严格查验,客观上也阻止了劣质产品出口,避免中国制造蒙尘。
但国内市场个中乱象,令人心生忧虑:疫情过后,因为少数厂商和炒家的不良行径,让世界各国怎么看待“中国制造”?未来,又会对我们的经济造成什么深远影响?
范文展示:
反对涂层: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在生活中,涂层并不少见,这些材料对工艺品的制作,房屋的修建起到一定作用,但时涂层也会遮蔽一些东西,造成“涂层现象”的产生。
涂层原先是起到包装、点缀或粉饰作用之物的代表,其出发点原本是有价值的。工艺品的美化、墙体的防水等保护,无不展示它的重要。相类似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利用类似涂层性质的广告和包装宣传,扩大自我或物品的影响力,相比起那酒香深藏巷子中,也许将其优质的特点宣传出来,更有利于好酒的为人熟知。可是现实之下是有许多人会错了涂层的本意,将涂层彻底转变成了“粉饰”,以遮蔽一些东西。豆腐渣工程的房屋在完美涂层的掩护之下,将性命开着玩笑,只为一点利益所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正是这样,人们会因太过注重涂层的作用,只顾着表面,连提升本质的心思都不曾有了。
如此涂层现象,后果令人惋惜嗟叹,涂层遮掉了坏的本质,非但社会生产的质量下降,于人而言,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也将失去提升自我内心精神充盈的追求,只将目光短浅置于外表的精致,心中不正忽视不管,这必将失了沉稳根基,成为空中浮沫了。更进一步来讲,当我们习惯于只看表面的涂层,也就难以发掘事物内部的道理和正面价值,沉迷于浅显的文字和表象,导致深刻的文学作品、文化古韵也被忽略,其中的优良品格更是无法传承,虚荣的人们将加速这使社会浮躁、虚无的涂层现象。因为涂层本身实用和心理需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制造了一种完善、仿真的幻象。
“涂层”固然有效,但内在才是对一个人最主要的、起决定性的。只要一个人的内在素养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他散发出来的气息自然就会影响别人,这是他的“涂层”难以掩盖的。涂层的效用与价值终归有限,往往并不长久。或早或晚,或某处或全部,涂层总有脱落的一刻。涂层落处,尽显真容——斑驳甚至丑态。
也就是说,涂层化的行为导致的,是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总被冒用、盗用,而涂层本身却并不能给行为实质带来变化。涂层本身知识一种理想化的安慰,它让人在很多时候在做事的时候保持了一种维持于善于正义的高自尊体验,道德感也会成为掩饰不道德行为、恶行的面具、幕布,成为不良、恶行得以持续的重要原因。涂层现象盛行的当下,我们只有沉静下来,多留一些时间和目光去思考涂层下的本质,探寻她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并摒弃无意义,甚至是负面的粉饰,提升自我内在的品格和思想,才能在社会持续的浮躁中寻得本真至上的朴实无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与其做那抹满粉黛的无心躯壳,不如闪烁自我,成为广阔天空中不灭的星辰。
涂层之下
广泛运用于工艺制作与房屋制造业的涂层技术,利于保护、美化与绝缘的同时,亦遮蔽了一些事物的本性。在社会中,覆盖表层的处理机制亦屡见不鲜。
刑事案件中,嫌疑人往往以化名出现,且面部糊上了马赛克,以尊重其个人隐私,使其家人免受“人肉”侵害;众多新闻经过了多重包装和美化后才得以面世,为公众创造较为良好,安定的社会环境;乃至人与人相处中,我们亦倾向于隐藏于表象下保护自身,隔绝不轨之人。
我们对于“涂层”的运用往往来源于合理的动机:保护自身,美化他人,使社会更趋于理想化的状态运转,以求得内心安宁。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当我们选择“涂层”处理时,
实则建立在一个潜在的共性认知上:事物本身并非尽善尽美乃至丑恶不堪,这个时候的涂层更像是一种欲盖弥彰的自我欺瞒,当它普适于社会时,造成的是集体性的理性缺失和虛假不实。祸患在于,对涂层下所掩盖的事实实质的无知,对那份刺痛人心的真实所在的忽视。
试想,一个穷凶极恶的罪人在刑满释放后,留给社会的应是无尽的恐慌与隐忧。于是在韩国当局的斟酌下,“素媛案”与“华城连环杀人案”主犯的清晰面目现已公诸于世。在欢欣歌颂真善美的同时,我们应勇于接受和面对丑恶与残缺。
个体的涂层在新媒体时代尤为简易便捷,营销号的鼓吹转眼间就能将你包装成一个励志人士,在微博上转发几条公益文案便能将自己标榜为慈善人士。我们得以在极低的成本之下完成外在形象和内在动机的美化,使一切呈现出的样态尽善尽美,这又未尝不是一种性质恶劣的欺骗?满足的只是虚荣的自我和无知向善的公众,于自身并无裨益,甚至会在自我营造的涂层下尽情欢娱,丧失自我与理性。而这种涂层发展为集体性时,便变成了一种社会性的欺骗:整个社会都蒙上了一层坚
不可推的涂层,涂层之下的我们,扮演着各自理想化人格的角色,丧失了对真相的求索,在社会和谐、人心向善的表象之下,步步走向灭亡。最重要的是对于真正的普与美的追求的缺失。涂层暗潮涌动,表象却风平浪静,这是我能联想到的最令人绝望的生活图景。没有世外桃源,没有理想国,只有甘愿蒙上双目的无知者。当暗流终于冲破海水表层泛滥成灾时,才是我们梦醒之时,亦是永远沉寂之时。
拒绝精致涂层,还原世界的本来面貌,是非善恶自有分辨与处置。现实水远残缺,彼岸才不至于坍塌。
当保护成为障碍
涂层保护,早已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涂层”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受益于着层屏障的守护,却常常忽略这样一个事实:涂层在保护我们的同时,也不可避兔地成为现代人生活中隐形却难以逾越的障碍。
随着信息时代交流的平常化、私密化,人们正迎来价值观的巨大分裂,而在信息媒介的帮助下,人们也更容易寻找与自己持有同一观点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不同价值、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愈加明显,冲突也越来越多。因此象征着这种观点分隔的“涂层”便以团体的身份被人们自然而然地在社交平台上构建。持有不同观念的人们在涂层的保护下“党同伐异”,笃信着自我价值的正确。
显然,这种“涂层”能轻而易举地给人们带来集群的安全感与优越感。群体的“回声室效应”使得成员的观点在其中被不断强化,无论其正确与否,因而使人深信不疑。这样洗脑式的强化、改造,正如厚厚的涂层覆盖着心灵,使得人的思想盲目而偏激。我们为何能看到“豫章书院”“杨永信”这样的例子在开明的时代下茶毒心灵?因为那样的环境正是一个逻辑的监狱,让走投无路的家长们被改造而不自知,“涂层”阻碍了人们理性思考与判别的过程,成为一种“美好”禁锢。
同时,涂层现象加深了群体之间的分歧与隔膜,使得客观、理性的交流难以为继。富有理性与创造性的交流让双方原本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并发生某种程度上的融合,我们依赖这种交融去将我们不成熟的观点提炼、筛选、去粗存精。但人们的价值观被包上了由非理性所构筑的“涂层”时,交流变成了攻击,融合变成了破坏,而这种破坏带来的,便是更多更厚的涂层和更加猛烈的攻击。当每一个群体都在这样的涂层保护之下时,其中个体的交流便成为了无意义的宣泄,将价值观的交融与提升彻底粉碎。
人们本能地在自己信仰的事物遭受挑战时为它创造出涂层,用盲目的信仰或群体的分别“守护”着内心中的观念与价值。殊不知“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恒久不变的观念只是一潭死水,而唯有主动地突破这层涂层,我们方能感受到世界的真实,直面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
舞台以外的舞台
在我们所能看见的一切事物的表面,往往有一层“涂层”涂层用于保护、用于美化,却也带来遮蔽、带来虚假。“涂层”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景观中的社会——美丽,却往往并非真实的美丽。
首先所必须肯定的是“涂层”存在的意义。“涂层”不是用于抹消美,而是用于创造美,
因为美本就是人的“虚构”产物。当钢筋水泥被搭建成舞台的暮景,人们才能在其上上演悲喜,触及心灵。它看似是虚构与虚无,可对于人的心灵来说,具备深切的真实意义,寄托了人向往美的价值。纯粹的现实本质并无意义,正是“涂层”创造了诗,创造了艺术,创造了神,于是意义从而诞生。
可是,当这种对表象的修饰愈演愈烈,人们便往往将虚构替换为真实,甚至忽略生活本身。明星为自己建构“人设”并不足怪,人们对社交网络上发表的照片加以修饰也无可厚非。可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将这些景观当作全然的真实,这就足以引起警醒。
“景观社会”建构的深层心理因素是人对真实生活的逃避,这种逃避主导了社会的流向。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习惯于在面对一切烦恼时,通过一种精神麻醉的药物来自我麻痹,
这种借由规避真实以获得娱乐的社会心理建构起了脆弱易碎的“美丽”景观。而更为可怕的是,即使明知眼前所见识人为建构的虚假,我们仍固执于相信它的真实。提前编排好剧本的“真人秀”让我们趋之若鹜,博取眼球的所谓“纪实故事”大行其道。由于生活的空洞,人的真实生活被异化为机械的幕景,人就不得不在虚假中寄托对真实的向往,“涂层”替代材料本身成了本质。
我并非反对“涂层”本身,我反对的是将虚构置换为真实,将诗的意义置于生活的意义之上,将生命化作戏剧,沉醉其中,不肯承认幕布下的钢铁。他们只承认世上有美,不承认世上有“不美”,不认同真相本身的价值而将全部意义寄托于虚构之上,正如昆德拉所说,“客气的本质是对美的绝对认同”。
无论是沉迷虚构还是贬弃真实,“涂层”的矛盾来源于“美”的标准同质化,人们无法承认幕景之下的真实。为此,我们要做的,不是打破幕景告诉人们世上的一切是虚假的,不是反对相机滤镜和明星人设,不是取缔诗歌,而是揭开那些“丑”,告诉人们“美的事物”以外,世上仍有价值,仍有动人的万物,“不美”仍是意义。
幕景被揭开以后,真实世界仍旧是伟大的舞台。
中立涂层:
内外之美需并存
王尔德曾说:“不欣赏外在之美,才是肤浅。”涂层在许多工艺中的运用,起了保护,美化与绝缘之作用。也许,我们应好好审视“涂层之美”。
无可厚非,涂层是当代不可或缺的东西。小到工艺建筑的修饰,大到社会风气的建立,正是涂层创造的和谐美促进社会的进步。
涂层修饰了事物的棱角,展现了物体最美丽的一面。当代人,若是任由自我情感的肆意发泄,整个社会不就夹杂了过多的负面情感与欲望?人的劣根性,在道德修养的涂层下被渗透,被美化。同时,特定情况下善意的谎言、宽容,带来更美好的结果。木心曾谈到内心的暴风不能影响外在的仪容。涂层是每个人为人处事时为他人着想的体现,是人的修养,追求精致的态度的展现。
然而,涂层的最初形式仍旧基于外表,若是面具戴得太久,你会不会忘了自己是谁?曾有社会学家提到“剧场效应”,人们整天对着剧场般精致的生活,会不经意开始表演。过分强调自己外在的,他人可感受的美,你只会变得势利,矫揉造作。那些网络上故作高尚的“键盘侠”,那些迎合领导不断拍马的小人,那些追求出名屡创下限的“网红”,不正是如此?他们开始只关注于自己是不是吸引眼球,只关心外在而败絮其中,整个社会不就成了精心伪装的小人的跑马场?米兰•昆德拉抨击的“刻奇”,正是这种为廉价的物质或精神满足而表演之人。
同时,对涂层过分的强调,导致的是真相被淡忘,在当下这个“后真相”的时代,信息的来源本就是破碎化的。一些人为了博取好感与认同,会将信息刻意修改为大众希望看到的,导致真相流失。如之前的“毒食堂”案,一些家长转发来责备学校,引领舆论压力,但真相都是家长自己携过期食品而报复学校,人们对信息的涂层为的不过是符合大众审美,却不曾想带来了信息的失真。
此外,一些青年人以涂层为自己不作为等不良心态掩饰,大量“佛系”“丧”青年,不正利用涂层的“绝缘体”让大众接受这种不良风气吗?涂层成了许多人堕落的借口与理由。
苏格拉底说,未经凝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在面对“面具时代”的洪流中,我们既要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损害他人,要学会收起自己刺人的锋芒,更要懂得审视内心世界的状态,确立自我追求与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我们不能把涂层作为我们不良行为,心态输出时的遮盖,不成为“乌合之众”。要做流水中的礁石,强调思想情感之美。
学会给自己上涂层,先由内心再到外表。涂层之美,要由内而外地散发,建立有牢固的基础又有美丽外表的社会。
支持涂层:
心灵的面具
瓷器之美,多半在于瓷釉,制作精美绝伦的瓷釉可以提高瓷器本身的价值。而将涂层涂抹在工艺品上,是一种高明且富有寓意的工艺手段。它在保留了材料原有本质的同时,又赋予了它新的外表与价值,某种程度上,这种巧妙的结合,是形成一个精美个体的必要形式。
而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我们总是讨巧地将自身精心设计好的一面呈现给大众,小心翼翼地掩饰自己可能会带给别人不适的缺点,这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但这种对于自身本质的掩盖,最后又成为了我们“表里不一”的标签。我们常常挣扎于本我与他我之间的对峙,另一方面,又在生活中乐此不疲地给自己带上面具。
要想探究这种面具的由来,便不由不要去探讨滋生这种为自己涂上保护色的环境。
适应社会是每个人的本能,而个体间的差异注定了每个人在社会联系之间无法达到真正的趋同共谐。这种人与现实社会差异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问题,是滋生这个现象的温床。我们常常控诉着这个社会对于人的异化,殊不知我们在被社会异化的过程中,相应地,也逐渐地进化出了一套完整的保护机制。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problem”这句在哈姆雷特中的经典,也是必然会困惑每个人的难题。是放弃自我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份子而存在,亦或是认定自身存在的意义与社会概念不同而放弃与其同流合污?相信大多的人选择了前者。于是他们选用了一种巧妙的折中方式,给自己带上面具。在看似成为社会一部分中,却又保留了自己的天性与自由,而又保留了一副对外的精致外壳。而没有选择折中方式的人,则大多被真正异化为了一颗社会的螺丝钉,木然地为整个社会机器奉献自我,最后结婚生子草草度过一生却不自知。
加缪说过,人生是荒谬的,探究个体存在所在的意义,是每个精神自由的人所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表里不一的批评,有时也亦是荒谬的,在用精致面具包装自己的同时来让自己合群,让与其交流的人如沐春风,让所经手的工作高效完成,这某种程度上是对社会运作的一种重要润滑。即便你不喜欢自己共处时的社会身份,社会环境,但却为自己保留下来了独处时真实一面的展示,保留下来了追寻自我的权力,亦是如同变色龙一般,狡黠的生存哲学,并非对社会现实的逃避。而直面接受现实的人,有时才是逆来顺受的懦夫。
尼采曾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而我们即使辜负了我们的生命,也请保留下戴着“镣铐”起舞的权力。
前一篇:有关“美食人间滋味”写作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