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南衡阳市八中202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2020-11-12 20:02:32)
标签:

试题

分类: 高三
湖南衡阳市八中202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中国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气、韵、笔、墨等的同时,更加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虛、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的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还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它(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璜,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是《春山烟雨图》还是《春浦帆归图》,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笔墨等方面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代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江山雪霁图》,画面上虽然没有题上或多或少的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作的终点,也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富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摘编自颜景龙《超然象外:诗意家园之美》)
材料二:田园中的诗意栖居是中国人最早的乌托邦理想,“田园综合体”则是当下的一个热词。
人们回归田园的渴望,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再次和重新定位,是传统生活方式重建自我认同的努力。钱穆先生曾言,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乡村与城市需要各自的智慧。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在喧嚣中心生浮躁。于是便产生到乡村放松一下的需要,与大自然亲近以调整心绪。
身处乡村,寄情田园,人的心力、体力得以恢复,在孤独和安定中反思与成长。“田园综合体”是沟通城乡生活的纽带,让城市人有机会体验真正的田园生活,在大自然中养精蓄锐,在这里重新出发,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对自身有新的理解,充实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
现代田园不仅是城市人寻觅的桃花源,还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更是乡里人日日在其中生活、劳作的家园。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活逐渐实现现代化,然而由于配套设施和服务跟不上,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田园综合体”是探索“就地城镇化”的新方向,不仅仅要着眼于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均衡化,更要通盘考虑现代田园的社会和文化建设,创建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一些地区对农业的丰富内涵、特性与作用认识不足,只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忽略了农业的多功能作用,特别是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田园综合体”之“综合”即着眼于此。宋代大儒程颢曾言,“观鸡雏可以知仁”。农事活动——饲养牲畜与种植庄稼是一样的,它的对象是活物,是整个的、生动而有活趣的,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乡村也有了从容的社会风气。
费孝通先生则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具有“有机团结”的特性。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由于熟悉而相互信任,培养了一些好的品德。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意蘊,构成了传统田园的深厚魅力。
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而在许多乡村却仍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正所谓“礼失而求诸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让乡风美俗滋养世人,正是发展“田园综合体”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张源《挖掘传统田园的特有魅力》,《光明日报》2017年9月13日)
材料三:“心”,包括志、意、情等在内,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但基本上是一个意思,是中国传统哲学、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无论书法、音乐、绘画还是诗歌,中国艺术基本都是从“心”字出发。由此,这些艺术形式虽然不能相互替代,却可以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沟通。
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提出“书,心画也”。他当初所说的“书”,原本指书籍。但后人以书法解释“心画”,已被普遍认可,可表达为人的“心灵活动的轨迹”。那么,书法心灵活动的轨迹是什么?是点画,是线条,是笔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无论哪一笔都是从最基本的点开始,正所谓“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一点一画,都包含创作者的心灵活动,成为规范化后的“心”的一种美化。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中国人的人文心胸,主要用来表达情感。有些诗虽格律正确,却缺少真情实感;有些诗看似华丽规整,却是套用前人陈词,或是胡乱堆砌词语,令人读之无味。反之,有些诗虽不工整,但自有情怀真意,令人回味无穷。据传宋代诗人潘大临一日见窗外雨打秋林,风涛阵阵,遂诗兴大发,写下“满堿风雨近重阳”一句。这句诗刚落笔,突然被收租的人打断兴味,无以为继。所以只要不做作,抒真情,明其志,即便没有名篇传世,也不失为一位合格的诗人。
中国画讲求形神兼备,早期重形。如《尔雅》所云:“画,形也。”战国韩非子注意到画鬼魅易而画犬马难,重形似;到南齐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宋代文人介入绘画者多。我以为,从文人画开始,更讲“心”,“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也就是说,作画最重要的是形与心要相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可见,中外艺术传统虽有差别,但亦有共通之处。即以“有意味的形式”来说,形是直觉可视的,但必须有意味。有意味就要联系心灵活动、心灵感受。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形式不就单纯成为视觉活动了吗?所以从“意味”这一角度来做研究,与我们所说的“心”虽不尽相同,但还是有相通的。
情,乐本情性。古人曾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也就是说“声”要加以规范化和美化才算“音”,由此才能形成“乐”。就艺术的纯粹性来说,一般认为书法与音乐最为相近。有一天,我吃早饭时,看到报纸上有句话——“嗓门大的人不见得会唱歌”。我认为这话说得很对。有的人嗓门很大,唱歌却跑调,徒有“声”而没有“乐”。或说那“声”本来就缺少美的素质。从声到音再到乐的过程,需要无数次的规范化和美化,最终抒发情性才足以动人。
“写心”是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传统。书法与其他艺术都讲求写心,由心开始,才有志、意、情等。书法最强调“心”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其他艺术都可以从书法的美学原则中寻根,从而得到启发。当下我们要“写心”,就要发挥创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心”应该是天赋、精力和体验的积累,只有不断学习、行动、体会,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人格力量和独立个性,才能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9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之外。
B.无论是宋代郭熙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还是唐代王维的“画中有诗”都是在强调画中的诗意之美。
C.历代山水画家都注重意境美而轻视气、韵、笔、墨,是因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其魅力之所在。
D.空灵之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的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的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人们容易产生到乡村去,与大自然亲近的需要。
B.近年的乡村建设逐渐凸显出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
C.“田园综合体”体现了“就地城镇化”的新方向,它致力于创建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D.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销声匿迹,而在乡村仍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三个方面。
B.材料一指出“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并以《寒江独钓图》为例进行了论证。
C.材料二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不仅论据丰富,而且论证有力。
D.材料二在阐述“田园综合体”的意义时,从“礼失而求诸野”的角度阐明了乡风美俗的滋养作用。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                                                                         
                                                                               
5.在当代城市文明中,传统田园是否还有深厚的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幸福的光亮
张金凤
小区临街的店铺,可谓五花八门。理发店、电脑维修店、童装店、早餐屋……只有一间店铺还闲着。它比别家的租金略高,但门前环境也最好:地面宽敞,绿化带植被茂盛,还有棵巨大的合欢树,如同撑着一把大伞。
合欢树下是街坊大妈们平日聊天休闲的场所,平时热热闹闹。但今天,这棵树下却静得很———那家空置的店铺终于来了房客。一个年轻妇女一手抱着个可爱的小孩,另一只手拿笤帚在扫地。男人在店铺里清理杂物。这个孩子,叫旺旺。没多久,大妈们就了解到这家新房客的情况———听说男主人找了家工厂上班,一家人从乡下刚进城,结婚时欠了债,在老家挣不到钱,进城来打工挣钱。
白天,他们家敞着门,几个月大的小孩在一个凉席上玩儿,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
没成想,没过多久,就遇到了麻烦。旺旺爸骑摩托车不小心撞断了腿,治疗费用让这个小家难以承受。旺旺爸在医院久住不起,回了家,小夫妻俩夜里的哭声,隔着门都传出很远。 
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
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太阳移,树荫动,旺旺妈便将竹椅小床不断往树荫里挪。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把笑容带给丈夫、孩子和每一位顾客。
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做事利索。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好卖就卖,卖不掉的我就吃了。”她笑呵呵地说。
这天,旺旺妈操刀削土豆皮,将十几个土豆切丝浸泡着。本是要自己吃的,却被买菜的客人看中了,非要买去,还经常预定。旺旺妈的食材生意,借助土豆丝拓展开。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生意愈发红火。虽然腿上有伤,但旺旺爸开始力所能及地给家里帮帮忙,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
合欢树下的老人们说,旺旺家真不容易。小区里分布着好几个超市,三步一户、五步一家的,西门口刚开了个大型超市,生鲜齐全。要不是旺旺一家勤劳能干,这小超市很难支撑下去。
旺旺超市开了一年多后,旺旺爸终于康复了,全心帮妻子打理小超市。买卖虽小,却是一家人的根基。他们家水果蔬菜新鲜好吃,品质有保证。不跟别人硬拼价格,而是拼服务和时间:大清早出门,想买些东西,只有旺旺家早早就开着门,旺旺妈正在整理刚刚批发回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食材。晚上,别家超市都是九点关门,只有旺旺超市的灯一直亮到十点半。刚来的时候,她还是满脸羞怯、白白净净的模样,现在已成为面颊黑红的干练店嫂。
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她说,有些居民想买的东西,还得她去淘。只有自己亲自挑,才能上到最好的货。
随着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旺旺超市门口暂存的快递多起来。无论多忙,旺旺妈都将物件保管、交接得非常仔细。她还专门腾出一个大纸箱放快递,旺旺超市成了个小型中转站。
取快递的人说,你收点费吧,要不我们以后不好意思麻烦你。可旺旺妈执意不收,邻居间这么点小事都不能托付吗?我一没花本钱,二没花劳动,哪里能要你们的钱呢?以后也尽管往这里放,我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耽误多少工夫。
去年夏天,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门口一块纸牌上写着:有事外出,歇业一周。旺旺超市自开业以来,几乎没有关过门,实在有事,最多关门半天。这次是怎么了?
再次营业的时候,旺旺妈满脸灿烂的笑容。邻居问,这几天干啥去了?她说:“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
她将招牌和灯盏重新擦拭一遍,到了晚上,“旺旺超市”那盏灯更加明亮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时热热闹闹的合欢树下变得十分安静,表现了街坊大妈们对店铺新来房客的好奇,引出了对了对新房客一家的介绍。
  B.旺旺爸遭遇车祸后,旺旺妈率先振作,置办货架开小超市,并以儿子的名字“旺旺”命名,寄予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C.旺旺超市是一家人的根基,夫妻二人共同打理超市,水果蔬菜新鲜,价格也比其他超市便宜很多,因而生意红火。
  D.“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旺旺妈自豪的语气说明一家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而合欢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一家的形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有助于表达主题。
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增强感染力,如夫妻俩痛哭,与下文“脸上逐渐有了笑容”“满脸灿烂的笑容”形成对比,塑造了人物形象。
C.“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这一情节的设置,既表现了超市的生意好,同时也设置了悬念,使行文有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在塑造旺旺妈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还通过合欢树下老人们的评价侧面烘托形象。
  8.旺旺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                                                                         
                                                                              
                                                                              
9.小说以“幸福的光亮”为题,有哪些内涵?(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Ö£©
(一)文言文阅读(此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即大恸,陨绝于地。既释,复故官。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故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B.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C.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D.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来自全国各地。
B.宦官也称太监,是古代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C.晏驾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说法,“晏”义为晚,晏驾指帝王车驾未能按时发出。
D.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又指执掌国家大权的重臣,还可作为高级官员的通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瑞生活俭朴,时时关心国事。他担任淳安知县时,布衣粗食,老仆种菜;任职户部时,见皇上深居西苑,不亲理朝政,又独自上奏劝谏。
B.海瑞劝谏皇上,不惧以死报国。皇上得疏大怒,命令火速捉拿,不要让他逃遁,但得知海瑞待罪于朝不会逃跑后,又细读疏文,并感动叹息。
C.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上疏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
D.海瑞为人刚直,身后穷困窘迫。他生平以刚为主,虽然一心为民,但行事却有偏颇;他一生清廉自律,家境贫寒,死后竟至靠人凑钱殓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译文                                                               
(2)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译文                                                             
14.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杜 甫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注】 本诗作于杜甫晚年,诗人辗转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孤苦。路十九,是杜甫的朋友,常邀诗人饮酒赋诗。曹长,唐人好以他名标榜官称,尚书丞郎、郎中相呼为“曹长”。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的是雷声隆隆,阴雨催寒的景象。喧雷、寒雨的叠加描写烘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郁闷。
B.颔联借助于“黄鹂”“愁湿”表达对雷雨夜的厌恶,借“白鹭群飞”的欢快景象抒发遇到路十九的愉悦心情。
C.颈联首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晚年诗作的自得,后一句写自己常到朋友家去饮酒的欢喜之情。
D.尾联中的“清狂客”是诗人对友人的亲切称呼,表现了与路十九的亲近关系,“惟君”既表达感激,也有自哀之意。
16.杜甫写诗,惜字如金,标题往往大有用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________”; 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 。
(2)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           ”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3)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