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作文预测12----礼仪礼节、传统文化
(2020-04-03 10:57:28)
标签:
作文 |
分类: 作文 |
2020年高考作文预测12----礼仪礼节、传统文化
2020湘冀豫琼(湖南河北河南海南)联考作文
主题:礼仪礼节、传统文化
(审题立意+阅卷分析+佳作赏评)
这届高三各地联考月考中,以“礼仪礼节”“传统节日”为话题的作文题,不在少数。
比如2020高三九师联盟三月联考作文
比如,2020届黄冈市高三起点考试,作文材料如下: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重视文明礼节是个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文明礼节决不是个人的事,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可是当前有些人认为,进退有仪,那是封建社会的要求,现在社会不必在意繁文缛节;还有人认为,太注意礼节,容易让自己畏手畏脚,失去自己的个性;还有人说,如果生活中重讲礼节,但可能外在行为讲礼节,内心不一定认同,这显得不真,很虚假。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日常生活中礼节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
还有今天的2020“金太阳”湘冀豫琼十万考生联考作文资料,也是关于礼仪礼节的话题。
大家想在一块,是所见略同,还是相互模仿,我们暂时无从判断。但高三生们关注这个兼具传统与现代的话题,积累一些作文素材,是有必要的!
作文原题
【2020湘冀豫琼联考作文】
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要制定国家礼仪规程,完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规范开展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强化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增强人们对党国家,对组织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丰富道德体验,增进道德情感。(摘编自《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请围绕某一重要传统节日,或某一重大节庆和纪念日,从礼仪礼节的角度,写一篇文章,或讲述你的体验、见闻,或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一个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0月印发并发出通知,是为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制定的法规。
做好这道题目,首先要明确题目中关键词的基本概念。
首先是第一组: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这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
重大节庆是指以庆祝或纪念某个主题而形成的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大型社会活动。常见的有国庆节、建军节。
纪念日是为了纪念重大事件、伟人、先烈等特定的节日,通常会开展相关活动。比如建党节、青年节、教师节、七七事变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毛泽东诞辰纪念日等等。
然后是写作角度里的“礼仪礼节”。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所谓“礼仪礼节”,就是礼节和仪式。而“礼节”是指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如鞠躬、握手、献花圈、献哈达、鸣礼炮等;“仪式”是举行典礼的程序、形式。是传统节日
(节庆和纪念日)中更多体现为形式、载体,它与传统节日(节庆和纪念日)相伴相生,赋予传统节日(节庆和纪念日)以更具体的体现和意义。
也就是说,传统节日(节庆和纪念日)作为一种公共文化,可以通过集体性的仪式或庆祝活动,通过大众的参与,来建立公共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进而强化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
“请围绕某一重要传统节日,或某一重大节庆和纪念日”是写作指令,它限定了考生写作的内容范围。
“从礼仪礼节的角度”,也是写作指令,它限定了考生写作的角度。
“或讲述你的体验、见闻,或阐述你的看法”是文体要求,提示考生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
阅卷反馈
没能厘清概念。不懂什么叫“传统节日”“纪念日”,比如把青年节、教师节当做传统节日,或者没能突出“礼仪礼节”的内容,只是写了节日本身的内涵。
扩大写作范畴。没看清“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而大篇幅写“文化”“文明”“中华精神”“传统礼仪”“礼治”等。
有常识性错误。不要小看这单,因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谬误,老师可能就给低分了。比如有考生竟然将清明节当做纪念屈原的节日,或者把端午节的日子记错了。
缺乏文化内涵。有考生能锁定某个节日或纪念日,但谈不出其具体的礼仪礼节内容。只会从气氛喜庆热烈或者人们深情怀念的层面,反复讲述,无法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从而体现不出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也不能表现由此上升到一种民族认同感或者文化自觉性。
佳作欣赏与点评
楚江空渺,心留粽香
余光中曾言:"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题记
(用婉转优美的现代诗句准确引出所写主题。)
每当笔尖落在纸上,总会牵连出那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随之而来的便是端午节中飘飞的粽香。礼仪礼节穿越五千年时空延续至今,既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承载着认同感和归属感。端午节,楚江空渺,心留粽香。
(将传统节日、历史人物与礼仪风俗有机联系,论述逐步深入。)
忘却礼仪,心感耻辱。
曾看到一幅漫画,四个小孩讨论屈原。在他们眼里伟大的爱国诗人变成了厨师,歌手,医生,甚至成为了游泳运动员。当今社会中,或许是过于看重分数,功利化蔓延。人们竟纷纷忘却了最基本的东西,忘却了身为中华儿女需铭记在心的中华文化礼仪。屈原身存正义,毅然投江而死,留下千载美名,如今却被误解。实在令人心痛。端午节因屈原而来,一个个粽子寄托的,是无数中华儿女对正直的崇敬。
(引用某中学音乐课上很多学生不知道屈原是谁的事例,反面论证应该“心留粽香”的重要性。)
铭记礼仪,心留粽香。“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清香的粽叶填入甜软的糯米,包裹着中华儿女对历史的铭记,对文化节日礼仪的敬重。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的礼仪习俗早已深人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融合为身体心灵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在端午节中完美体现。现代科技工业的发达,使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能感受到家乡的温馨味道,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享誉世界的美食。寄托着中华儿女对礼仪的铭记,心中留存着那一缕棕香。
端午端午,端正心态敬重历史铭记文化礼仪。屈原大夫投身汨罗,在人间留下了正直与清白,留与后人无尽的深思与怀念。(多次引用古代诗人有关端午的诗句,并将端午的礼仪习俗与《纲要》提倡的以此“强化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巧妙结合。)
曾有《端午》一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有洗得直臣冤。”铭记文化礼仪,楚江空渺,心留粽香。(结尾再次引用诗句,说明历代后人以各种礼仪风俗祭奠、歌颂,都是为了牢记屈原这一爱国忠臣。而且再次扣题,余韵悠长。)
(命题巧妙)
嘹亮的国歌声响彻云霄,随之向来的还有防空警报声和低沉空灵的《安魂曲》。
三种声音交织在这座六朝旧都——南京,3000只和平鸽振翅飞出,寓意着对30万死难者的深深追思和图梦中华的雄心壮志。这一刻,无法忘记。
(一个清晰而又宏大的纪念日仪式,令人心潮起伏。)
可以翻过,但无法忘记。1937年12月13日,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拉开帷幕。这是中国历史的惨剧,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中日建交后,虽两国外交往来正常,但日本社会仍存在扭曲、隐瞒这一事实的极右分子。因此在经历多次审议后,国家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举动是中国向世界表明态度
:历史车轮向前,有些记忆或许会变淡变浅,但中国人民永还不会忘记,而这份民辱更将激励我们加强实力,增强国力。
(回顾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由来,并标明中国人民不忘历史。)
安魂曲后,迎来新生。空灵的安魂曲中我们缅怀南京大屠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害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放飞平鸽时,我们心怀憧憬,中国人民始终坚定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不会忘记过去,但我们同样也会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中国人民有目标,有干劲。
(将纪念范围拓展,并标明面对未来的态度。)
正道沦桑,未来可期。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面改变,所以刻在骨子里的也难以忘怀。对于任何要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事实的人,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英灵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但未来会因现在而改变。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坚定立场,并且也将是长期方针。中国将始终抱有共同发展、共同促进的政策来寻求合作。未来,中国的前景必定一片锦簇。(结尾再次有力地重申观点。)
(写现代重大纪念日,难度较大。本文作者把握较好,稍有遗憾的是结尾略显仓促,字数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