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普通高考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全国普通高考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摘编自高士明《当科幻窄化了人工智能,艺术的新命题出现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到科幻文化的影响,我们容易将人与机器人的斗争当作人类未来的主要内容。
B.人工智能技术当下难点所在,是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
C.各种技术正在“重置”我们的生活,技术的发展在引诱也在逼迫着我们紧随其后。
D.概率算法导出的“显示性偏好”往往是被强化的偏好,与人的真实需求未必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阐释了人工智能对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的窄化,为进一步论证奠定基础。
B.文章通过讨论人的社会性在网络社会所受到的新挑战,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C.文章以淘宝、京东为例,指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对人群做出无穷细分。
D.文章就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从表征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维度表明了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可以表现未来,科幻文化可以展现人们对未来科技、生命和生活形式的想象。
B.艺术能够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解决社会性的心灵所产生的问题。
C.艺术创造的源泉在于对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保持警惕,追求自主的学习与生产。
D.艺术的根本任务是在技术之外找到反向的动力,并能够把它作为“辩证的另一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摘编自杨洪涛《偶像不是流量堆出来的》)
材料二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
材料三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
材料四
(摘编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的社会现象,每一代青少年经历倾慕偶像的心理体验也属正常。
B.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联系。
C.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D.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可以拥有不同的审美选择,但不能变审美为“审丑”。
B.放任“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
C.社会转型期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美育要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
D.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
6.如何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深山来客
朱山坡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台风、山洪等词语在文中多次出现,既有助于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能够折射出主要人物的特殊心理。
B.小说塑造了蛋镇妇女的群像,虽然未对其中个体进行精细刻画,但是也能够凸显她们热心、善良的形象特点。
C.“鹿山,除了电影院,什么都有”,这可能并不符合鹿山人夫妻的实际的物质条件,却反映了妻子的深层心理状态。
D.小说以“深山来客”为题,既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同时也交代了小说主要人物的身份,以及故事发生的地点。
8.小说以“看电影”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认为,小说充满了沈从文笔下浓郁的“边城”气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三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例繁多 / 官吏奉行 / 任意轻重请敕 / 部院诸司详察现行事例 / 有因变法而滋弊者 / 悉遵旧制更正 /
其有从新例便者/ 亦条晰不得不然之故 / 裁定画一 /
B.则例繁多 / 官吏奉行 / 任意轻重请敕 / 部院诸司详察现行事例 / 有因变法而滋弊者 / 悉遵旧制更正 /
其有从新例便者亦条晰 / 不得不然之故 / 裁定画一 /
C.则例繁多 / 官吏奉行 / 任意轻重 / 请敕部院诸司详察现行事例 / 有因变法而滋弊者 / 悉遵旧制更正 /
其有从新例便者亦条晰 / 不得不然之故 / 裁定画一 /
D.则例繁多 / 官吏奉行 / 任意轻重 / 请敕部院诸司详察现行事例 / 有因变法而滋弊者 / 悉遵旧制更正 /
其有从新例便者/ 亦条晰不得不然之故 / 裁定画一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古代教育理论著作,儒家经典之一,与《论语》《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B.圣祖,帝王的先祖或皇帝庙号,多特指开国高祖。文中是庙号,指称清代的康熙皇帝。
C.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官员的选用和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宜。
D.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国传统节日,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熙德才兼备,得到皇帝赏识。他是顺治四年进士,做事忠诚勤恪,皇帝恩赐他父子同官。
B.王熙担当重任,拟写皇帝遗诏。他在皇帝病危时勉慰自己要抑制悲痛,完成撰拟诏书任务。
C.王熙屡次上疏,敢于直言进谏。他第一个请求裁兵减饷、约束藩王,并曾劝谏皇帝改革政务。
D.王熙审时度势,关注国计民生。他在三藩平定之后,建议施行和平宽大、休养生息的政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三藩拥兵逾制,吴三桂尤崛强,擅署官吏,浸骄蹇,萌异志。
(2)明年三月,用熙言诛应熊。寻命熙专管密本,汉臣与闻军机自熙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和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在大寒之夜与友人仲蒙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
B.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
C.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
D.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石潭记》中“
”一句既正面描写游鱼的自在,又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而“
”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游鱼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情态。
(2)杜牧《阿房宫赋》中“
”一句直接点明阿房宫占地广阔,而“
”一句则指出阿房宫是依着山势走向修建的。
(3)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用“
,
”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写出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现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相径庭
相反相成 不胫而走
满城风雨
B.天壤之别
相辅相成 来势汹汹
甚嚣尘上
C.大相径庭
相辅相成 不胫而走
甚嚣尘上
D.天壤之别
相反相成 来势汹汹
满城风雨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才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
B.就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
C.才直接关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
D.就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受众如果看到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B.如果受众看到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C.受众如果看到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D.如果受众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看到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20.下面是一封自荐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21.下面是研究性学习的结构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答:B
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第段可知,“如何以算法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复杂的、充满非理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作用”才是人工智能技术当下的难点。
2.答:A
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是文章论证的基础。
3.答:A
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将可能变必然。原文为“这或许正是艺术的机会”。
C.文中并未提及艺术创造的源泉。
D.原文只是说“找到反向的动力”,并没有“在技术之外”这个前提;且这是“未来艺术”的根本任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答:C
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以偏概全。由原文可知,“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是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非唯一原因。
5.答:D
解: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由原文可知,“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是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校园文化生态异化的表现,而非原因。
6.答:
偶像与榜样:应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应爱岗敬业,展现良好的公众形象。
社会: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
公众传播: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
学校: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
解: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说“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极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材料二说“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材料三说“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材料四说“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综合以上信息,学生从偶像与榜样、社会、公众传播、学校角度来概括,分点作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答:D
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小说题目“深山来客”没有交代主要人物的身份和故事发生的地点。
8.答:
以看电影为线索,串联起鹿山人夫妇与蛋镇人之间的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看电影是鹿山人爱的承诺,也是其妻子化解悲苦的方式,有助于表现人物内在的情感。
看电影反映了时代的贫困与无奈,更凸显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渴求,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解: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看电影”贯串小说始终,起到了线索的作用,体现了鹿山人对妻子的体贴,反映了夫妇二人在那样物质贫乏的特殊年代,对精神生活的渴求。
【方法技巧】
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题目,必须在梳理全文思路的基础上指出其构思特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看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抓住线索有益于探究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探究文章如何沿着“线索”由此及彼、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侧面地展开,从而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看思路特点。在对全文的内容、层次进行梳理后,再看文章在写作顺序上有何特点。
看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特点。
个别情况下可考虑选材上的特点,如大量引用诗文等。
9.答:
小说讲述了鹿山人夫妻妇凄美的爱情故事,与《边城》里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一样,具有深厚的悲剧色彩。
小说塑造了以老吴为代表的蛋镇人的群像,他们善良热心、轻财重义,与《边城》里船总顺顺、翠翠祖父一样,具有淳朴的传统美德。
小说与《边城》一样,赞美了心灵的纯净与人性的美好,隐含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
解: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类试题一般要从文本内容、语言特色、表达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和鉴赏。本文和《边城》的主题是一样的,都描写男女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而且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善良、忠于爱情的,都歌颂了善良淳朴的民风,表达了对纯洁人性的赞美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答:D
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部院诸司”做“请敕”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两项。
“亦条晰不得不然之故”的意思是“也分条说明不得不这样的原因”,句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
11.答:C
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兵部掌管武官的选用和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宜。
12.答:B
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原文“上谕勉抑哀痛,即御榻前先草第一条以进”可知,是皇帝下旨勉慰王熙要抑制悲痛。
13.答:
(1)当时三藩拥有兵力超过规定,吴三桂尤其桀骜不驯,擅自委任官员,逐渐傲慢不恭,萌生叛离之心。
(2)第二年三月,采纳王熙建议诛杀吴应熊。不久命令王熙专管密本,汉臣参与军机大事从王熙开始。
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
逾制:超过规定。
崛强:桀骜不驯。
浸:逐渐。
骄蹇:傲慢不恭。
(2)
明年:第二年。
用:采用,采纳。
寻:不久。
与闻:参与并知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答:A
解: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人在大寒之夜与友人仲蒙夜坐畅谈”理解有误。由“独凭幽几静尘劳”一句可知,诗人此时是独自一人。
15.答:
倦于尘劳,淡泊超然。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冬夜闲居,感到悠然自得。
性格豪迈,安贫乐道。诗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洒脱不羁;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
乐于独处,珍视友情。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酬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
解: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诗歌鉴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答:
(1)皆若空游无所依 似与游者相乐
(2)覆压三百余里 骊山北构而西折
(3)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答:B
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天壤之别:形容极大的差别。由“有着”可知,此处应选用一个名词,故“天壤之别”更恰当。
相反相成:指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由后文可知,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是互相补充的,故选用“相辅相成”。
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来势汹汹:形容人或事物到来时的气势很猛烈。此处是指谣言的气势猛烈,应选用“来势汹汹”。
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此处指谣言的嚣张,应选用“甚嚣尘上”。
18.答:D
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才: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
就: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
A、C两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B.不合逻辑。“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应在前,“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应在后。
19.答:C
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关联词语语序不当,导致主语残缺,应将“受众”移至“如果”前;
二是语序不当,根据逻辑关系,应将“助推谣言的再传播”和“被谣言蒙蔽”互换位置。
20.答:
“垂询”改为“垂阅”;
“足下”改为“自己”;
“搞好”改为“处理”;
“招聘”改为“应聘”;
“事业有成”改为“蒸蒸日上”。
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
垂询:垂问。不合语境,应改为“垂阅”。
足下:对朋友的尊称(多用于书信)。应改为“自己”。
“搞好”过于口语化,应改为“处理”。
主客颠倒,来信者即应聘者。
“事业有成”是对个人的祝福,此处应改为“蒸蒸日上”。
【知识拓展】
语言得体,要求能够使用语言满足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言要符合表达者的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度;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21.答:研究性学习分为课题立项、课题研究、结果报告三个阶段,专题讲座、交流和指导贯串整个过程。
第一阶段后须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后须研读专题文献,
第三阶段后须完成论文答辩。
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学生在作答时要注意箭头的指向,对研究性学习几个阶段的表述要准确,同时注意题干的字数要求。
四、写作(60分)
22.答:略
解:本题是一道现实性很强的材料作文题,写作时,首先要准确地审题。材料的中心是人们对做井盖涂鸦的不同看法。物理公式变涂鸦,井盖涂鸦成网红,似乎突破了一些人对科学的认知,使他们感到不适。在他们心中,物理、天文应当是板着脸的“老爷爷”。现在“老爷爷”跳下神坛,抖落一身仙气,以可爱有趣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视野。其实完全不必莫名惊诧,科学传播,本应不拘一格。知识共享时代,拒绝科学亲民,就是切断知识的传播,阻隔知识的互动。科学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普及,都应去仙气、接地气。如果科学传播只一味地讲求灌输,那么其效果可想而知。研究需要皓首穷经,传播需要放下架子。毕竟,将科学禁锢在象牙塔中,是对科学的不公。从这个角度看,物理所和国家天文台的“井盖涂鸦”值得点赞。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即质疑“井盖涂鸦公式”这种做法。
参考立意
为井盖涂鸦点赞;
科学就应该高调;
科学要讲究务实;
科学不需要炒作;
科学需要潜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