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二)
(2019-08-26 16:16:41)
标签:
试题 |
分类: 诗词鉴赏 |
【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李端校书见赠
司空曙
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
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乍逄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
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
(注)簪弁:籍,冠簪;弁,礼帽。二者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由眼前之景引发对山中生活的回忆,流露出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
B.颔联中诗人感叹岁月流逝,黑发已变成白发,自己钟情的白云芳草也已经久违。
C.颈联中诗人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状态和昔日与林僧静夜长坐形成对比。
D.“昨日”句写诗人听闻李端已到京城,点出写作背景,暗合题中“见赠”二字。
2.诗歌末句对朋友的叮嘱劝告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着一“清”字,也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B.“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喜事的预兆。杜甫诗句:“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
《独酌成诗》)即可为证。此处诗人以乐景反衬哀情,强化了自己的幽情苦绪。
C.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古人常借梧桐写悲秋,秋天常用的意象还有菊花酒、南飞雁、寒蝉鸣等。
D.全诗次序井然,层层递进,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空幽渺,细节勾勒精练传神,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4.此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你认为能充分体现诗人情感的三个字,并简要分析诗人如何利用这些关键字营造意境。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贺新郎•别友
毛泽东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5.下面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这是写送别时的情景。在一个冬晨的车站上,诗人在等候登车,妻子前来送别,双方不免有些伤感。
B.眼角眉梢都是恨,热泪欲零还住。
这是写送别时妻子的表情。刚团聚,又要分别,从此天各一方,安危不测,怎不叫爱妻“眼角眉梢都是恨”呢?但双方毕竟都是充满革命理想、胸有大志的革命青年,以大局为重,个人感情要服从革命需要,所以“热泪欲零还住”。
C.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已吾和汝。
这是诗人对爱妻的安慰。知道你误会了前次信中的话。这是解释误会,接着说,人生滔滔,却好似过眼烟云,转瞬间就消散了,在这短暂的人生中,点数知己只有我和你。
D.人有病,天知否?
人,指诗人自己;病,指內心隐痛。天,指自然界,我内心深处的隐痛上天知道吗?这内心隐痛当指对革命前途的忧虑,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心。
6.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以婉约为主。诗人把跟爱妻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現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
B.词的下阕又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半天残月,横塘四周呈现一派肃杀悲凉的景色,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
C.“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但是,也正是这一声汽笛让诗人惊醒:小我要服从大我,“凭割断愁丝恨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必须振作起来,“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表现了诗人准备勇猛奔向革命征程的高尚境界。
D.“重比翼,和云翥”,诗人热切地盼望着不久的将来夫妻重新团聚,全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从此再也不分离。
一
1.A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结合诗歌分析,把握正误。本题中,A项,“流露出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错误,从诗中来看,“忽忆山中独未归”中“独未归”三字流露的是诗人自己不得归去的慨叹,并不是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故选A。
2.从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回忆,对白云芳草的钟爱,可见诗人对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喜爱;从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厌烦,以及劝勉朋友不要误认为做官胜过归隐,可见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诗歌末句对朋友的叮嘱劝告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然后理解诗歌末句的意思,再结合全篇分析其中体现出的诗人的人生态度。“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荷衣”,楚辞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本指人品高洁,后为隐者代称,簪弁是为官的标志,此指做官;李端最近忽然来到城市,诗人以为他有求仕之意,劝诫他说:不要认为簪弁就比荷衣好,也即不要认为做官胜过归隐,这两句看似是劝勉李端归隐之辞,其实也是诗人心曲的表白,是自勉之辞,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再结合前面几联来看,“忽忆山中独未归”是回忆曾经的山中生活,“白云芳草与心违”是说钟情的白云芳草已经久违,这两处流露出对那种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喜爱,而“逄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借助诗人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状态和昔日与林僧静夜长坐进行对比,表达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厌烦。
二
3.B
【解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频剪烛花的细节,是为了表现女主心事重重,孤枕难眠。
4.诗歌着一“凉”字既写因夜深天凉而生的肤觉,又写内心深处的孤寂和悲凉;着一“月”字,借以造境,由满床的月光自然过渡到天空之明月,寄托月圆
人不圆的感慨;一“缺”字,与梧桐相连,与月光相对,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解析】
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此题注意找到体现情感的关键字,然后结合对诗句的赏析把握诗歌情感,根据以上答题角度的把握和对诗歌的理解,本题可以有如下作答参考:诗歌着一“凉”字既写因夜深天凉而生的肤觉,又写内心深处的孤寂和悲凉;着一“月”字,借以造境,由满床的月光自然过渡到天空之明月,寄托月圆人不圆的感慨;一“缺”字,与梧桐相连,与月光相对,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三
5.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D项,“天”应当指上文的“汝”,即妻子。
6.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最后两句不对。“重比翼”,形容鸟儿翅膀挨着翅膀在空中飞翔,就是希望这次离别后还能重逢。比喻夫妻恩爱,厮守不离。“和云翥”:“和云”,携带云朵。翥,形容鸟儿向上飞的样子。通句比喻夫妻二人将来必定还会重逢,再度比翼双飞,再在一起闹革命的美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