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名校模拟卷作文题37
(2019-06-17 11:20:49)
标签:
作文文化 |
分类: 作文 |
2019年高考名校模拟卷作文题37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网络上一张照片受到广泛关注,其内容是:下雨天,在一个地下通道入口处,一位母亲用左手为孩子挡雨,而她的右手举着把伞,为一个佝偻着腰的老大爷挡雨。老大爷是一位流浪汉,而这位妈妈一直慢慢地跟随在他身边。
请针对这件事,选择合适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明确文本,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悲悯情怀
悲悯,悲,指慈悲,对人间的苦难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悯,指同情,指对苦难中的人们并不轻视,甚至可怜,折射的是一种博大的爱.悲悯就是哲人以大智大慧来怜悯同情苦海中的世人.
唐朝的白居易响亮的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口号.这是古训,也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它意味着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的关切,对改造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古往今来,能够真正做到的不多,但也不少,诗圣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悲悯属于时代的产物,鲁迅说,杜甫不是古人,他生活在我们堆里.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当杜甫目睹社会灾难,心有郁结,他执笔挥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悲悯属于人类的激素,我们每个人在没有被生活麻木时,都会萌生对人的悲悯.
悲悯是一种爱,就如同求得这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的寒士,胸襟是用爱承载的.一个人可以像杜甫一样没有家财万贯,可以没有日日的欢欣,但却不能没有了悲悯,只要心中久存着悲悯,就有信念,就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悲悯可以修行一种心境,可以修行一颗善心,可以让自己、让别人都俱欢颜.杜甫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真正为时代而唱.
都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文章能够打动人,使人潸然泪下,作者不只是注入了让人难以用言语形容的深情,让读者产生共鸣,必定还有一颗悲悯的心,默默洞悉着民间的疾苦.茫茫宇宙,个人的力量都太过渺小,他们手中的笔,化作武器,剑指灾难.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历史的前进,这些星星暗淡了,消失了,被人遗忘了,又有更多新的星星,怀着一颗悲悯的心,出现在我们的夜空里,在黎明来临之际,给予人们星光,给予人们希望.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评论类的材料作文,评论的内容是“一位母亲用左手为孩子挡雨,而她的右手举着把伞,为一个佝偻着腰的老大爷挡雨。老大爷是一位流浪汉,而这位妈妈一直慢慢地跟随在他身边”,评论是注意找准切入点进行立意,可从“悲悯情怀,人性灵光”的角度分析,人之所以高贵,不在于金钱、权势,而在于具有善良的品性、悲悯的情怀,对待弱者不仅具有同情心,而且有帮助的实际行动。这便是人性之善,这便是人性之光;从“以身垂范,教育孩子”的角度分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妈妈的善举,在温暖流浪汉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儿子树立了人格、德性的楷模,在潜移默化中把人性之善传给了孩子;从“奉献爱心,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曾几何时,一句“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唱遍了大江南北。其实,这首歌里所倡导的奉献爱心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永远都是和谐社会的正能量。行文时注意从材料因此自己的观点,让文章有针对性,论证时注意可结合“共建和谐社会”“弘扬正能量”“树立核心价值观”等热点进行分析,让文章有深度。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9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二女生韩瑞瑞迎采了一场全新的转变。她暂别清华,加入了火箭军部队,成为一名新兵战士。清华大学每年都有学生选择参军入伍,然而女生当兵,韩瑞瑞的选择还是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作为清华大学的八伍新兵,名校的光环时刻让韩瑞瑞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她觉得自己一定要做好。然而第一次内务检查,她就受到了批评。和在学校里学习不同,军营的生活给了新兵们更多的体验,在韩瑞瑞并不擅长的很多领域里,她看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敢于挑战
挑战自我”对于我们来说触手可及却又遥隔万里。我们随时都可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而如果一直停伫不前,那么永远都不可搜索能走到新的高地。
遇到难题,同学们因为自己的懒惰便给自己找台阶:这道题那个踢谁谁都不会做,更何况我呢?同样,遇到需要集体做的事便赶紧躲到后面对别人说:“你先,你先,我让你。”哦,这就是同学们的“谦让”啊!可是当挑战来临,我们不需要这样的谦让,我们需要的是挑战自我的魄力。
你可曾蹲在墙角观看蚂蚁成群结队的搬运食物。这些渺小的蚂蚁经常背着比自己的身体大好几倍的米粒,面包屑从脚边匆匆爬过。
蚂蚁例来在我们的心中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渺小的生命却拥有着伟大的人格。它们拥有挑战自我的自信和魄力。
“挑战自我”这样简单的四个字,这样平凡的一个词,可要做到他不知道要多少的付出呢?
1995年,法国记者多米尼克?博比突然心脏病发作,导致四肢瘫痪,几乎丧失了所有的运动机能。被病魔袭击后的博比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头脑清醒,但是全是的器官中,只有左眼还可以活动,可他并没有被病魔打倒,虽然口不能言,手不能写,但他还是决心要把自己在病倒前就开始构思的作品完成并出版。
出版社便派了一个叫门迪宝的笔录员来做他的助手。博比只会眨眼,所以就只有通过眨眼来与门迪宝沟通,这样的工作是艰难且困苦的。刚开始合作时,他们两个每天用6小时默录词语,每天只能录一页,后来慢慢增加到了3页。历经几个月的艰辛。据粗略估计,为了写这本书,博比共眨眼了左眼20多万次。
博比为挑战自我付出了多少呢?我们数也数不清。他通过对已被病魔缠身的自己的挑战。终于成功完成了自己的著作。
博比已经身陷绝境,被病魔折磨得疲惫不堪,可是他终究完成了这部书。是什么支持他自己坚持下去?什么是他精神之源泉?就是因为他敢于挑战自己,超越自身的高度。
让我们回顾一下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我们看一看我国的奥运健儿孙洋。他不仅在男子1000米自由游泳中获得了冠军,还将世界记录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孙洋为何会赢得如此娇人的成绩。这与他刻苦训练是拖不了关系的。训练是怎样的呢?要挑战懒惰的心性,要挑战过度的骄傲,要挑战退缩的想法,总而言之,他挑战的就是自己。
挑战自己是勇敢,是自信,是成功者的魄力。敢于挑战自我,就等于是获得了成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时评类的材料作文,材料的重点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参军的事情,可以从赞同和反对的角度分析,从反对的角度立意:作为学霸,应该发挥自己所长,搞好学业,这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赞同的角度立意:名牌大学的学生参军献身国防事业,会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敢于突破自我,追求不一样的体验;忘记头上的光环,才能完善自我;学习好,不一定什么都优秀。也可以辩证看待大学生参军入伍这件事。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此题注意从赞同或反对的角度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论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