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省泰安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2

(2018-10-23 13:33:02)
标签:

试题

分类: 高三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朝词作,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立马认河流,茂陵风雨秋。

寂寥行殿锁,梵呗琉璃火。塞雁与宫鸦,山深日易斜。

[注] ①惊飙:狂风。 ②茂陵:指明十三陵之宪宗朱见深的陵墓,在今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汉武帝的陵墓也叫“茂陵”。③梵呗:佛家语。谓做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④琉璃火,即琉璃灯,寺庙中点燃之玻璃制作的油灯。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首二句“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表面写飘蓬不定,随风乱舞,实则暗示出世界的命运如飘蓬一般不定,人生亦然。

B. 词人虽感茫然孤独,但意志并不消沉,“立马认河流”辨明方向,气概豪迈。

C. 词的下阕运用白描手法,将行殿、梵呗、琉璃火以及塞雁和宫鸦勾画出一幅简明的画面,使苍凉之感跃然纸上。

D. 词的末一句“山深日易斜”呈现出一份无理之趣,“山深”与“日斜”之间本无因果关系,词人却能于悖谬处见真理,发人深省。

15. 词的上阕最后一句“茂陵风雨秋”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点明时间和地点,作为上阕的收尾。②用茂陵、秋天、风雨意象传达出更深的含意。以明宪宗之茂陵代指明十三陵,也让人联想到西汉最盛者汉武帝的茂陵。这个千古一帝,最终也只不过是一剖黄土。由此怀古,生发出今昔之感、兴亡之叹、黍离之悲。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认真理解诗词的内容,然后和选项内容进行比对分析。选项B,从“立马认河流”的下一句“茂陵风雨秋”可以看出,词人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反而沧桑伤感之意浓郁,所以说“辨明方向,气概豪迈”的说法欠妥。故答案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句的内容及含义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词的上阕最后一句“茂陵风雨秋”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考生首先要结合诗句理解内容,诗中的“茂林”根据注释:指明十三陵之宪宗朱见深的陵墓,在今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汉武帝的陵墓也叫“茂陵”。所以此处是借观看古代帝王的陵墓,体现出作者对古人追忆的同时也包含着一丝凄凉之意,古代帝王生前的权势和死后的陵墓形成了今昔对比,“风雨秋”也体现出环境的凄凉和悲苦的情感。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行路难》中诗人李白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吟诵出横渡江海、到达理想彼岸的自信。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________,________来类比,强调“陋室不陋”,并以古贤自况,表达个人志趣和抱负。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万物不变的角度指出人与江河山川一样延绵不绝,不必自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长风破浪会有时    (2). 直挂云帆济沧海    (3). 南阳诸葛庐    (4). 西蜀子云亭    (5).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6). 而又何羡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吟诵出横渡江海、到达理想彼岸的自信”“并以古贤自况,表达个人志趣和抱负”从万物不变的角度指出人与江河山川一样延绵不绝”。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沧海”“羡”。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最炙热到最寒冷,这些行星让您感受什么是冰火两重天。在很多人的心中,都埋藏着一个畅游太空的梦。纪录片《星际旅行指南》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将引领您追随它的镜头飞向浩瀚的太空。

当您踏上金星,您可能需要足够强大的遮光板。1989年,当厚重的云层拨开“麦哲伦号”探测器的雷达,金星的全貌第一次被人类有史以来看到了。金星是一个火焰肆虐的世界,您可知道,它拥有数量惊人的火山,有超过1600座大火山遍布其上,其中还有很多活火山

当您飞近木星,您一定会被它的景色所震撼。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动荡和严酷的地方,(    )。您可知道,木卫一被火山喷发撕扯得        ,并且被强烈的辐射所笼罩,这辐射足以让人致命?但是它的小邻居——木卫二,一颗冰冻星球却是所有人梦想到达的地方。您可知道, 藏在冰层下的是一个巨大而温暖的海洋?

在纪录片《星际旅行指南》中,您不但能将太阳系行星的神秘景观        ,还能深入了解形成这些景观的原因所在。在天文学家和航天专家        的讲述中,在一幅幅令人        的太空影像中,您将飞越地球,穿梭于太阳系各大行星之间,完成一次奇妙而兴奋的星际之旅。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麦哲伦号”雷达探测器拨开厚重的云层,金星的全貌被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看到了。

B. 当“麦哲伦号”探测器的雷达拨开厚重的云层,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看到了金星的全貌。

C. 当“麦哲伦号”探测器的雷达拨开厚重的云层,金星的全貌被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看到了。

D. 当“麦哲伦号”雷达探测器拨开厚重的云层,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看到了金星的全貌。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是如此凶险又是如此美丽。

B. 它集冰冷与温暖于一体。

C. 它是如此美丽又是如此凶险。

D. 它是矛盾的结合体。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分崩离析        一览无余            深入浅出            瞠目结舌

B. 四分五裂        尽收眼底            通俗易懂            叹为观止

C. 四分五裂        一目了然            通俗易懂            瞠目结舌

D. 分崩离析        尽收眼底            深入浅出            叹为观止

【答案】17. B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划线句子:当厚重的云层拨开“麦哲伦号”探测器的雷达,金星的全貌第一次被人类有史以来看到了。语序不当,应该改为当“麦哲伦号”探测器的雷达拨开厚重的云层,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看到了金星的全貌。故答案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简明和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从前后文的内容可知是“美丽”和“凶险”,且先说景色美丽,后说辐射凶险。故答案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的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统一、不团结。根据语境是天体的分散,所以此处应该用“四分五裂”;一览无余: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尽收眼底:[整个景物]全部看在眼里。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此处根据语境是对景物的居高临下的观看,所以应该用“尽收眼底”;深入浅出:指言论或文章的观点主题意义深刻,但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上却浅显易懂。通俗易懂: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懂得。语境是天文学家给普通人讲天文知识,所以用“通俗易懂”较为合适;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至极、完美之至。语境是对天文景观的赞叹,所以用“叹为观止”较为合适。故答案选B。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

20.下面是高三学生写给班主任李老师的一则请假条初稿,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敬爱的李老师:

我是李小明,因吃饭不合适闹肚子,需要请假两天,时间从今天到后天。我保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离校时间一切责任我自己负责,恳请老师批准。

请假人:李小明

2018年9月10日

【答案】①“吃饭不合适闹肚子”改为“身体不适需要就医”;

②“从今天到后天”改为“从某年某月某日到某年某月某日”;

③“我保证”改为“本人承诺”;

④“爸爸妈妈”改为“父母”;

⑤“一切责任我自己负责”改为“一切责任由本人承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得体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此题主要语体的得体的考查,注意请假条属于应用文,里面一定要注意不要出现口语或者方言,例如本题的“吃饭不合适闹肚子”属于土语,“从今天到后天”属于时间界定不清晰。总之考生认真研读文本,即可准确的挑出错误。

21.下面是某校教师讲授《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而编写的教学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山东省泰安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2

【答案】本课时教学首先创设情境,从介绍孔明锁开始;在实践体验中复习深化环节、时序概念;在讲述流程在生活中的意义时,采用案例分析来强调时间的重要性;然后据此拓展,采用表格对比的方法引出不同材料常用的工艺流程;最后小结提升结束课时教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流程图转换成语言表述的能力。考生要注意审清题干:某校教师讲授《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而编写的教学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根据题干的要求考生要注意流程图的箭头指向,指向是课堂的教学环节,考生不要遗漏环节,要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和连贯,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16岁要去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

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种,谈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眼力是一种“定力”

鉴定是一门“眼学”,靠的主要是“眼力”,这是没有问题的。

一般人会把眼力理解为“依靠眼光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这从字面上看似乎也没有错,既是“眼力”,自然全部依赖一双眼睛了。然而,眼力之“力”,却未必根植于你的眼睛。

这要怎么解释呢?打个比方吧,拿一条宽20厘米的长木板放在平地上让你行走,你一定不会走到木板外面去,如果把木板升到100米的高空,你原来的“能力”还在吗?再比如,站在一定的距离,把篮球投进篮框里,是一种与准确有关的“能力”,但是象乔丹那样,在NBA总决赛最后一场的最后一秒,从对方的激烈围抢中高高跃起,空中绕过阻碍,投进压哨逆袭的一球,所需要的能力,却不是“准确”所能概括的。

闲聊中拿起一本画册或图录,随手翻翻,说这张是真的,那张是假的,凭借已有的知识,大

有句乡谚说:“当官靠提携,撑船真才子”。撑船的知识和技巧并不复杂,但要想从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中全身而退,却需要一种日积月累的,既与外境周旋,又与“我”周旋的真功夫。鉴定一事,实与撑船相近。

晚明书画鉴藏家张丑在其《清河书画舫》一书中指出:“ 是故善鉴者,毋为重名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则于此道称庶几矣。”这里所谓的“骇”、“惑”、“欺”、“误”,都与“眼”无关,而与“心”有关。

从这个角度看,鉴定也是一门心理学。真正的“眼力”,包含了一种“定力”,是通过与自身各种微妙隐蔽的心理作斗争的过程逐渐建立起来的。

“为重名所骇”者,本质上是自信不足,心虚“怯阵”。“重名”就是“来头大”,包括很多因素,比如世家旧藏,著录累累,前辈大师的结论,题跋“帮手”的过硬等等。

与“怯阵”相反的是“轻敌”,古代书画市场上,那些缺乏“证据链”的,“光头光脑”的“真龙”,被冤枉埋没的又何可胜数。鉴定中的求真与务实,需要的是一种“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独立精神,既能“视袁绍如㙇中枯骨”,又能“识英雄于草莽之中”。

刚愎自用无疑是眼力的“毒药”。鉴定乃层层“掘进”之事业,需要不惮改过、从善如流的态度,如果被身份面子绑架,自护其短,不能虚心面对不同见解与前沿知识,自然无法做到吐故纳新,精进不已。而依赖与从众,则是固执的反面。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与其他人一起看东西的时候,或者高水平人士对某件作品已有明确看法,多会不自觉地产生“放松”的心理。据当事者回忆,早年古代书画鉴定七人小组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鉴定书画时,就常出现这样的情形----由于鉴定数量庞大,一件书画拿上来后,只要一两个说话影响力大的人发表了观点,其他人除非发现有力证据,多是随声附和。

由贪婪而自欺,因畏难而避责,又是另一对矛盾。贪心一起,智商归零,这是世上绝大多数骗局成立的理由。有些行家帮别人鉴定难得犯错,而自己买东西却时而“马失前蹄”,就是“捡漏”心理的作祟。“捡漏”之心一旦发动,通常八匹马拉不回来,贪念趋进,理性后撤,使劲寻找有利自己判断的“正面”信息,而对反面信息视而不见。于此等处,可知“信息”与“外缘”其实无处不在,只是人心在做捡择。

所以,离开了“定力”,就没有靠得住的“眼力”。“眼学”的背后,是一门“心学”。 一方面,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中正、开放、虚灵,“活泼泼地”。另一方面,要随时省察“起心动念”的那一瞬间,警惕所有的先入之见和惯性思维,并且能够及时纠正、“转向”。恰如“中锋用笔”,实质上是一种不断让笔锋从偏侧散乱的状态回归中正与弹性的动态平衡的能力。

佛家云“八风吹不动”、“平常心是道”;《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些玄妙的哲理,都可以运用到鉴定的场合。从这个角度看,鉴定与撑船、写字一样,都可以成为一种“修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本题是属于材料作文写作,首先考生要注意围绕材料的理解进行准确的立意,根据理解材料,主要内容是由“四力”构成: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考生根据以上四力的理解,可以有如下的立意:眼力即为辨别是非的能力、思力是方法把握和思想的积淀、定力是不为复杂影响的能力、抗压之力是在挫折面前的乐观与激情。以上四力都是考生要立意的角度,都是引导人成才的道理。考生要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现实,这样作文才能有深度。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有眼力思力定力抗压之力,根据对以上关键词的把握和理解,考生可以从成长和成才需要必备的条件的角度,进行结合现实的写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