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作文 |
第一节 写作教学新理念
马智君
素质教育的推行,使整个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新教育的思想全方位拓展,作文观和作文教学观都得到更新,其核心是提倡“人本”, 作文要以 “反映人生,完善人格,发展学生”为宗旨,其核心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所强调的是,作文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这实际上是“语文工具论”在作文领域的一种具体解释。这条视线落点是在“表达”上,认为学作文,就是学“表达”,甚至是学“做文章”。把作文看成一种工具,把学作文就看成学技术,因此不顾及或者很少顾及它需要表达的内容。现在我们取得的一个共识是,作文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字表达工作,而是一种生命活动。作文的实质是“双向互动”,即是表达思想,而思想又决定表达。因此作文教学的视点应落在“人”“文”统一上。
过去作文教学曾很长时间陷在技巧训练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总是重在告诉学生如何写,教师向学生传授作文技法,宣讲怎样选材立意,怎样布局谋篇,怎样开头结尾,怎样过渡照应等等。后来也有人着手改革,但改的重点只是强调了系列的建立,如按文体划分排列训练程序,先记叙文,再说明文、议论文,每种文体中再按写作技巧来训练,这种“改革”并没有反映教学思想的进步,而只是一种微小的改良。
重源泉,源泉是什么,是生活的感悟及积累,是思想认识的提高,是人格的完善,总之是文章的内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写作而言,首要的还在于掌握材料(事实和道理)。对作家和一般文字工作者是这样,对中学生也是这样(对小学生当更重视把话说准确清楚)。就中学生而言,他们已基本掌握了用现代汉语来表达,我们完全可以对中学生如是说:你写的作文是否丰富生动,首要的不是语言的是否丰富生动,而是内容的是否丰富生动;你写的文章是否深刻,首要的不是语言的是否深刻,而是思想认识是否深刻。以语言而论,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种特殊的载体,与所载的内容、思想、情感密切关联,思想模模糊糊,语言必不能清清澈澈;情感木然呆滞,语言必不能生动活泼。
就一篇好的文章而言,内容与形式总是统一的;就写作过程而言,内容与形式也应是统一的。内容又常常对形式起着制约的作用:内容的丰盈伴随着的是表达的飘逸;内容的枯竭,便产生表达的无奈,有了再好的建筑技术而没有建筑的基本材料,你的房子怎么也砌不起来。“‘写什么’是 ‘如何写’的灵魂和核心,前提和基础。‘如何写’的每一进程,无不是‘写什么’的具体体现,从‘写什么’的角度去解决‘如何写’才是抓住了要害。离开了内容和思想的充实与合理,单纯的形式和方法的灌输,从来就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刘芳杨《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认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第四期)
提倡重视本源,并非简单地反对讲授必要的写作技巧,这里所反对的只是孤立地以技巧为核心的写作训练,只是把内容当作填充技法的材料。我们要把这个颠倒了的过去再颠倒过来,根据所表达的内容需要去相机训练一些技法。
过去作文教学的封闭,主要表现为思想的封闭与思维的封闭。思想的封闭又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作文作社会化的要求,与社会文字宣传品同等看待。教师的指导首先强调的是作文要有意义,思想要健康。对这种原则性的要求,遇到具体情况时还会作出一些具体的解释。如高考、中考前对学生指导便这样说:人都会有自己的缺点、弱点,你们也不例外,你会对现实中的阴暗面看不惯,你有牢骚,但是这一切都不要发在作文卷上;你写了看出你思想上甚至政治上有问题,文卷惨重扣分,甚至还会影响对你思想品质的评价。写现实中的阴暗面会认为你的眼睛有“斜视症”,这么多的大好形势你不写,偏偏去钻阴暗面。有贩毒吸毒、拐卖妇女、投毒杀人,但你们不要写,要写也要等公安局破了案后,从赞扬公安战士神勇功勋这个角度去写……。这些具体的阐释对中学生作文提出了如新华社电讯一般的政治标准,赤裸裸地告诉了学生,做人要虚伪、伪装、伪善。在这样的指导下,培养的是假人,作出的是假态,写出的是假文。思维的封闭则源于思想的封闭,强调求同、求稳,不要“出格”,见大家之共见,想大家之所想,总不会出大错。没有发散,没有求异,便没有了五彩缤纷。
实践的结果便是学生作文的平庸、虚假,套话连篇,千篇一律。一见到文题,首先思考的不是寻找自己特有的题材,说自己的话,而是想报刊上是怎么说的,人家是怎么说的,老师指导是怎么说的。大量地用最低级的手段去虚构,如写《坚韧——我所追求的品质》,不少参加高考的考生不约而同地写自己死了父母,其实他们的父母还健在,有的甚至就静候在他的考场之外。他们这样写是认为只有死了父母,家境艰难才足以表现自己的坚韧,用简单的逻辑去“病化”本来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人格的缺失,文风的堕落,落到“人”“文”两伤的境地。
对这种作文教学现象发起冲击且影响最大的是社会上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和1999年起高考作文命题的放开。这些举措促进了作文教学的思想解放。促使作文教学从知识和技能的工程性过程转变为做人与作文相交融统一的育人过程。作文逐步注意张扬个性,尊重写作主体,实现作文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的原则。生命化:让写作成为生命的真实写照和享受生命的方式。生活化:人、事、情、文的真统一。生态化: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
作文教学的思想解放,给学生松了绑,学生思想获得自由,就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学生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便有了自由舒展心灵的愿望与能力,落实在写作上,笔墨就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提倡学生作文说真话。说真话是写出好作文的前提,但不少教师担心的是,学生作文写的是真话,反映出他思想不健康,认识有错误,怎么办?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要学生不说真话,只说假话、漂亮话。认识有错误,其错在认识,不在作文。不写出来,错误认识依然存在,只是没表达而已,隐蔽地存在,没有让人抓住文字把柄,其实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隐蔽比明朗更危险。明朗化了,要帮助、教育,也更方便。从评价文章的角度来看,真文固然不完全等于美文,但假文绝对不是美文。能够说真话、写真话比光说假话、写假文在人格上就多一个优点。当然,提倡说真话绝对不是欣赏说错话,如果学生从作文中暴露了一些缺点,教师有责任加以教育;中学生正处不成熟时期,常有偏见,看问题喜欢看反面,他们正处在成长过程中,这正是需要教师加以引导的地方。
这个变化可以从作文训练和作文考试两个方面来看。
过去的作文训练多是命题作文,尤其是课堂作文,必由教师给一个题目或一个材料,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或针对材料作文。现在则强调让学生自主作文,自主拟题。初中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同时初中段还要求在每学年14次作文外,每学期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高中阶段也要求必修课学年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些课外练笔则更是“自由作文”了。
提倡自由作文,便于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写出具有创意的佳作。虽然同是花季少年,但一个班的学生各有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也有各不相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性格特征和长处短处。同一个文题作文,总是难以适合每个学生,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命题作文,实际上是“遵命作文”,它总是难以写出最好的文章,而优秀作文绝大多数出在自由作文之中。自由作文可以写自己最熟悉的材料,最有感受而牢记不忘的人、事、物。他们的写作心理处于热情奔放的状态,当然容易写出有真情实感,淋漓酣畅的作文来。且不说中学生,就是一位成熟的作家也只能写好自己所熟悉所想写的东西。过去长时期给作家出题目、定主题,然后要求写作,从来就没有生产过什么名篇佳著。也许有人认为教学生作文只是学习训练,所以要统一命题、统一要求。这种见解仍然是受制于作文教学程式化、模式化、技能化的观念,没有看到作文与其它学科的差异,作文是心的灵动,是精神迸发的火花。试问,我们的训练是让学生处在厌倦畏惧状态下进行,还是处在热情奔放状态下进行,哪样更有效呢?
提倡自由作文也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都生活在广阔的社会空间里,但各人蹲守在自己狭窄的角落。自由作文,各写各人拥有的题材,各展示各人的生活空间、生活经历,这才能反映社会的五光十色和生活的丰富多彩,少一点贫乏单调,少一点千篇一律。
自由作文的思想也反映到考试中来,高考作文命题的话题作文,放开对文体的要求,也就给了学生以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和自由。诚然,作文考试不可能完全写自由作文,必须加以限制,以防抄袭和默写事先背熟的文章,但限制少一点,是有利于表现学生各自的长处,尽量发挥水平写出佳作的。
事实证明,近几年作文训练及考试实行的开放性,的确在中学生作文园地涌现出大量的佳篇,学生的写作才智得到了施展,潜能得到了较充分的释放,作文教学改革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