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名校月考作文选16
(2018-03-14 17:33:00)
标签:
情感作文 |
分类: 作文 |
2018届名校月考作文选16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市民小刘悄悄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屏蔽了父母,“其实只是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发的朋友圈而已。”小刘坦言,自从父母半年前加入自己朋友圈之后,就开始“极度关注”她的一举一动,“有些小情绪发着好玩,却被他们当了真,不断询问、劝说,让我哭笑不得。”
你的微信朋友圈是否对父母无权限开放?你是否愿意父母从朋友圈关注你的一举一动?当我们在朋友圈里屏蔽父母时。我们屏蔽的究竟是什么?
也许是不想父母因为风吹草动就紧张兮兮,也许是不想父母因为一点儿小事就唠唠叨叨。也许,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吧。
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请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立意参考:材料的主要事件是“小刘悄悄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屏蔽了父母”,给出的任务是“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可以审出要讨论“朋友圈该不该屏蔽父母”的问题。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立意:
一、朋友圈应该屏蔽父母。
1.从孩子的角度立意:朋友圈有私密性;孩子渴望自由,渴望独立,避开父母,减少矛盾;只依靠朋友圈与父母交流,并不能使双方感情升温;部分屏蔽是最佳选择等;
2.从父母的角度可以立意:父母应尊重孩子,不要以爱的名义监督管控孩子;关心适度;过度的关心说教,让子女反感;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代沟,会引发亲子误会,更不利于双方交流。
二、朋友圈不该屏蔽父母。
1.从孩子的角度立意: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担心,试着换个方式交流,关心父母,搭建好与父母交流的桥梁;
2.从父母角度立意,父母想通过朋友圈了解孩子的生活、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建立家庭微信群,来加强沟通等。
三、朋友圈屏蔽父母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1.孩子们报喜不报忧的心理
2.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
3.朋友圈里内容参差不齐等
点睛:朋友圈该不该屏蔽父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如何沟通,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当这种交流遇上了朋友圈,就会发生更多的无法预知、无法想象、相似但又不同的情况,现在的高中生新潮前卫、自尊敏感、个性张扬、兴趣广泛,对于这个话题一定有许多自己的看法。此次作文沿用任务驱动型作文模式,选材贴近学生生活,让所有考生都有话说。
父母:只想多一条途径了解孩子
“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女儿不怎么发朋友圈了?”昨日,市民黄女士不时掏出手机刷刷朋友圈,试图了解一下女儿陈玲的日常生活,却发现朋友圈依然没女儿发的消息。
黄女士说,因为她和丈夫工作忙,女儿从小就很懂事独立。去年大学毕业后,女儿在工作单位附近买了一套小户型。此后,她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给她打电话,她也总在忙。为了更好地跟女儿沟通,黄女士和丈夫特意加了女儿的微信,希望通过女儿的朋友圈动向了解她的生活、工作情况。但她发现,春节过后,女儿的微信朋友圈就基本处于零更新状态。
“是不是节后上班太忙太累,或是心情不好,不愿发朋友圈?”黄女士打电话询问女儿。没想到,女儿在电话中向她“坦白”:“感觉你们总想管我,我就把你和爸爸屏蔽了。”听了女儿的话,黄女士说:“有点伤心,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难道我关注女儿的微信朋友圈错了吗?”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和黄女士一样,不少被子女屏蔽在朋友圈外的父母,其实只是希望通过微信这个眼下热门的途径,去了解孩子生活,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好不容易才学会用微信,却被孩子拉黑了,这算是什么事?”市民李先生无奈地感叹。
孩子:不想让父母有不必要的担心
昨日,记者在长沙河西某大学随机采访了10位90后大学生,其中半数受访者反映有被父母微博、微信“监控”的感觉。
多位受访者称,他们一方面感激父母的关心,但又觉得“本能上不喜欢”,“就像多了双眼睛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你。”“长辈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不一样,不想他们有不必要的担心。”于是,他们在对待父母微信的方式上选择了“加好友”,但“会在朋友圈中拉黑、屏蔽”。
大二女生小胡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妈妈突然说要加她微信。她想拒绝,但又不好拒绝,于是就又开了一个微信账号,让妈妈加那个号,自己只用那个号发一些无关痛痒的图片和“心情”。
不过,也有受访者表示,看到年迈的父母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中点赞,会觉得特别温暖,有时还会专门转发一些父母感兴趣的信息给他们看。
专家建议:理解尊重对方改变沟通方式
“随着微信的普及,父母被子女屏蔽在朋友圈外的现象也越来越多。”长沙市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刘立京说,虽然并非所有的父母被子女隔绝在朋友圈外,但这一现象也逐渐凸显微信时代亲子关系应该如何更好地沟通和处理的新家庭问题。
刘立京说,应该看到,被子女屏蔽的父母,其一贯的家庭教育方式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当孩子只是简单地希望通过微信晒晒自己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时,因为对父母的不信任和缺乏共鸣,他们往往会选择不让父母看到这些。”
“被屏蔽的父母伤心之余,更应该自我反省反思,想想自己与子女沟通上是否一直存在信任危机?平时是否喜欢强加自己的意愿、喜好给孩子?”刘立京建议,为人父母,要能够理解,子女所发的朋友圈,一方面是有感所发,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孩子特有的一种释放自我、释放压力的方式。父母不要针对子女的一些临时所感大肆批评指正,要懂得从子女的角度考虑问题,主动用更科学、更合理以及孩子更能接纳的方式进行沟通。
刘立京同时建议,子女也要更多理解、尊重父母,日常可以多通过电话、回家探望等方式,和爸妈好好聊聊天,消弭隔阂,消解心结,为和睦的家庭关系作出自己的努力。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有一个顾客经常到一个早点铺买鸡蛋灌饼,有一天他看见早点铺主人把没有洗的整颗生菜掰碎作食材,从此再不光顾这个早点铺了。
②一些大型活动,常要请摄影师拍照,不同的摄影师抓取角度和呈现效果的功力往往有天壤之别。有很多摄影师不愿动脑子,抓拍的都是狰狞的表情和尴尬的角度,光线和姿态更是毫无美感,并且对所有的反馈和建议都准备了“技术不允许”或“空间有限制”的托词。
的你对上述两则材料有什么看法?请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精益求精才会有成就
做好每件小事,做到精益求精。正如俗话说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小事上做好来,你就会获得自己的成功,获得你自己的成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到要在全社会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即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精益求精,为自己,勇闯一分天地。在做一件事,都要把它做好来,这是对自己的负责任。就像那位获得成功的苏姗女士一样,尽管她出身音乐世家,但她选择了现在的工作,她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努力做好,显然她成功了。这是她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倘若现有的工作,不合自己心水然后贸然放弃了,这是一种悲哀。所以对自己现有的工作应把它做好来,并且精益求精,你将会获得成功,你将拥有自己的天地。
精益求精。为别人,献上一份贡献。在自己拥有工艺专长的方面。体现“工匠精神”。一个人把自己的专长发挥出来,就像工匠要求自己对自己的产品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这种“工匠精神”在当今社会上在慢慢消失,随着城业化的进程加快,人们越来越讲究一个快字,快节奏,快生活……那些工艺上讲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逐渐被机器生产所取代;那些精益求精的作品逐渐被无良商家给利用,质量越来越假。这是一个混乱的,又快节奏的社会,我们应当醒悟过来,应当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好它,精益求精,体现工匠精神。
“两弹元勋”——邓稼先,他为祖国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如何培育这种精神,那就是从小事做起,不放弃,就算是小事也别敷衍了事,要做到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在学习方面也很要做到,遇到自己不会的题目,别那么快想着放弃,要坚持找出正确答案,然后再精益求精,这不仅是一种工匠精神吗?
不放弃,精益求精,体现“工匠精神”。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所讲述的内容可以看作是两个小故事,这两个小故事都有前因后果,考生在分析的时候要善于抓住材料中隐藏的因和果,然后可由因求果,或由果溯因,这样写出的作文基本上符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材料一:一个顾客发现早点铺主人把没有洗的整颗生莱掰碎作食材,从此再不光顾这个早点铺了。材料二:一些摄影师不愿动脑子,抓拍的角度、光线和姿态毫无美感,并且对所有的反馈和建议都准备托词,从此再无人邀请他们了。两则材料要综合起来思考,早点铺的主人觉得不管洗不洗菜,灌饼的价格都是一样的,多余的劳动无法为他带来更多的收入,当然要轻松一些。偷懒的摄影师觉得,不管拍成什么样,最终都会得到报酬,当然是省点力气随便拍拍最划算了。但是,他们没想到后果,这样做顾客会不来光顾早点铺,摄影师会失去被请的机会,更不要说成就事业。于是,可这样立意:①一时的偷懒,会一生受害;②精益求精,干任何事都会有成就;③宽容自己的过失,会丧失自己的事业;④怀着改善和提升的信念孜孜以求的人,才会有成功的人生;等等。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
(2)大言不惭,则无心为志。(朱熹)
(3)言论的花儿开的愈大,行为的果子结的愈小。(冰心)
(4)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臧克家对闻一多的评价)
读了上面五个句子,你对“言”和“行”的关系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言与行
言与行,常常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可见言与行的紧密关系了。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
有的人,喜欢“言”在“行”前。豪言壮语,意气风发,一派志在必得,胸有成竹的气势,但是,却常常有言无行,使人只听到“雷声”却不见“雨点”;或是眼高手低,不能行,落得个尴尬的结局,留下笑柄。这一类喜言少行的人可谓是爱好形式,不重内容或是自负自傲之流了。
但也有人常常是“行”在“言”前。他们行动前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只有孺子牛的干劲,却没有霸王的沽名钓誉,待正果修成,事物圆满之后才放出言论,或仍是一言不发,只留待他人评说。这一类喜行少言的人可谓是实干家,脚踏实地,认真处世,他们的“言”可算是一字千金,货真价实。
也有一些人,既“言”又“行”。他们志向明确,意志坚定,态度认真,行动踏实,坚持言行一致,言出必做。可称之为说一不二,对自己的言论认真负责的行动者,他们与那些“大炮”们形成极鲜明的对比。
当然,还有一些人不“言”不“行”,甘于沉默,甘于退化。他们毫无进取之心,冷眼观世界,恹恹欲睡,一副老朽垂死状,渐渐进入行尸走肉的状态中。这类人只能被认为是在慢性自杀,消极沉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几百年前,大诗人陆游便悟透了这个道理。在我看来,行便胜于言。一个伟人的成功并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写于纸上的。一个人的豪言壮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将其表现出来————从现在行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苏轼曾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者。所以说,不努力怎能成功,不行动怎能会扬志。一肚空话,一纸滥文,又有何用?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于“言行”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注释。从一个人对待“言”与“行”的态度就可以看到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理解,也就能看出他的人生的成败与否。
“言”与“行”,永远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选择性材料作文。第一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第二句“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的意思是,说大话不感到惭愧,那就一定没有去做的决心。第三句“言论的花儿开的愈大,行为的果子结的愈小”运用比喻手法,意思是只说不做,好空谈,是不会取得现实成就的。告诉人们要脚踏实地地,不要夸夸其谈。第四句是夸张地形容一个人的口才好。意思是一个人辩论的力量,可以比宝物九鼎还要有分量。仅三寸长的舌头,可以胜过百万雄兵。赞美能说的好处。第五句称赞闻先生那种既敢于高声说出镇里,又肯于以身殉国的伟大精神,突出闻一多在“说”和“做”上为我们树立的光辉榜样。突出说和做高度统一。题目提供的五句话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言与行的关系。第四五句结合起来可以赞美能说的重要性,第二三句结合在一起可以立意为,不能空谈,要脚踏实地去做。也可以将第一和第五句结合起来,强调说和做要统一。写作时,可以从言与行对立角度立意,可以从言与行一致角度立意,也可以从不同环境下言与行价值转化立意。但无论从哪一角度立意,必须紧扣题目要求,对观点有较为深入的思考,并且从文化层面和实践层面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或个体人生体验加以阐析,依据题目的各项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3、 阅读下面一则《广州日报》的新闻,按照下面的要求作文。
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掀观影热潮(有删节)
昨日,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影院公映。暨南大学艺术学院老师卫铁是本片的导演,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卫铁表示,影片不仅有对国家取得辉煌成绩集中展现,更多的是对一个个普通人崭新精神面貌的刻画:“努力去做一个奋斗者,是这部电影最希望呈现给观众的。”
《厉害了,我的国》从圆梦工程、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中国、共享小康、开放中国等多个角度对中国过去5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行集中展示。“振华30号”完成港珠澳大桥最后吊装、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复兴号”动车组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的运营,首个太空实验站“天宫二号”如期升空等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画面,汇聚成振奋人心的美丽画卷。
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平凡人则汇聚成一组动人乐章:上门帮居民联络家庭医生的工作人员,搭建起全科医生与居民之间的桥梁;筑起全世界最大人工林的坝上三代人;勤勤恳恳为孩子奉献的乡村教师;平均年齡只有30多岁的科技创新团队等,让观众为之动容。片中一个在埃塞俄比亚中国工业园工作的非洲年轻人还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叫“广州”。
影片上映后,广州掀起观影热潮。昨日是元宵佳节,《厉害了,我的国》成为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记者特地前往岗顶天娱广场的天河电影城,早上9时多,影院里已经人潮涌动,10时的早场电影上座率达到90%。据介绍,上映首日全城共有133家影院放映545场,早在前晚,翌日多个场次的电影票就已售罄,正佳飞扬影院、青宫电影城、天河电影城等多个热门影院的多个场次满场,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
卫铁认为这些是影片能够吸引年轻观众的地方:“年轻人应该走出虚拟空间,去看看祖国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化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卫铁表示,充满正能量的影片之所以能受到观众喜爱,与国家的国力的增长息息相关:“国力提升了,文化必然繁荣,观众自然愿意支持能够体现出文化自信的好作品,这就对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阅读以上新闻你有什么感慨,请结合个人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中国骄傲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中国的历史上英雄辈出,在我们身边不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英雄其实就是普通人。但是在生死攸关的一瞬间,他们挺身而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于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就变成了我们心中大英雄!
他们是一群和我们一样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但却以超乎寻常的勇气,担负起维护生命尊严的职责;以沉着冷静的智慧,化解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以纯朴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诠释了新时代“英雄”的含义。
今年7月11日,在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打工的朱柱(泗洪县双沟人)从南京市东山街道的“老东山桥”上路过时,看见一个女青年从南边的“观光桥”上跳入水中。朱柱一边打电话报警,一边奔向女青年的跳水处,刚到河边,朱柱就仓促地脱下脚上的一只解放鞋,这是只见女青年的身体动了一下,朱柱来不及脱下第二只鞋就跳进了河里救人。轻生女青年最后经闻讯赶来的当地民警和众人奋力救上了岸,并送往医院抢救,脱离了危险,而朱柱却不幸溺水身亡。为了救助一位素昧平生的落水女青年,朱柱现出了年仅26岁的宝贵生命。朱柱,一个身材矮小,体格瘦弱,其貌不扬,生活在城市的底层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面对危在旦夕的轻生女孩,却第一个跳入水中。
在祖国西南四川省,有一个小县城,在这个县城里有一个普普通通的邮递员叫王顺友。从1985年开始,他就在大山里奔波送信,这一送就是二十年。那个县城里,很难找到一块平地,除了山还是山。全县29个乡镇中,23个不通电话,16个没有电,交通也很不方便,王顺友只能步行给部分乡镇送信,邮件只能用马驮,非常艰苦。王顺友每天的工作就是牵着自己的马,把信件送到山里人的手中,他从家里出发开始送信,到送完信在回到家中,整整需要十四天!也就是说,在这十四天里,他只能露宿山间。在他送信的二十多年里,经历的艰辛、困苦、孤独时难以想象的。有时候为了保护邮件,经受生与死的考验。有一次为了保护邮件他被马踢中肚子,差点丢了生命。二十多年来,他从来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份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一位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