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8-02-23 10:19:07)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成帝建始元年夏四月,出现了异常的天象。《汉书·成帝纪》记载:“夏四月,黄雾四塞。”皇帝为之惊心,慌忙召见各行政部门的高级长官,征询对于国家政策的批评,要求他们无所讳言。有朝臣果然大胆直言,发表了批评外戚当权的政见。太后兄长、大司马大将军王凤惶恐不安,竟然上书谢罪辞职。虽然汉成帝予以挽留,王凤集团专权跋扈的地位已经动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出现严重的灾异天象,皇帝或大臣都会惶恐不安,担心是上天对国家政治的惩戒。
B. 用近年沙尘暴发生的季节和特征推断当年的“黄雾”即为沙尘,是较合理的推理方法。
C. 对于沙尘暴天气起因的分析,京房与《五行志》的认识角度一致,都认为与政治有关。
D. 两汉时期沙尘暴现象被当政者高度重视,虽属罕见,但每次发生都会被记录在史籍中。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历史事件开头,既增添趣味,也很自然地引出对灾异天气与政治关系的论述。
B. 文章引用太后拒封外戚的事件说明古人把灾异天气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不是个别行为。
C. 文章根据当时神秘主义观念弥漫的文化背景推出沙尘暴记载遗漏的可能性很小的结论。
D. 文章详细分析两汉沙尘暴发生密度小的各种因素,最终明确指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颜师古对“黄雾四塞”的解释,使我们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汉代的沙尘暴天气现象。
B. 古人适应生态条件、爱护生态条件的礼俗,说明古人已具有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
C. 如果执政集团不重视严重的灾异天气,有可能引发政局动荡,进而动摇执政根基。
D. 人口数量增加和农耕规模扩大有可能造成植被破坏,影响环境,形成灾异性天气。
【答案】1.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皇帝或大臣都会惶恐不安”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C项,原文“对于沙尘暴起因的分析,《五行志》归结于外戚专权的政治因素,而京房……,其原因在于政坛的‘蔽贤绝道’”,可见“认识角度”并不一致;D项,混淆范围,原文第四段中两个“可能”。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对各种因素的分析有详有略,且无“明确指出”。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仅凭“颜师古对‘黄雾四塞’解释”这一点无法准确判断出汉代的沙尘暴天气现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牵挂你,的人是我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抓住老萨的职业、行为、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特征来展开凝练朴素的白描,在有限的篇幅里传达出人物性格的独特神韵。
B. 老萨舞厅吹曲却因黄毛而被辞退,到官员小区当守门人又因黄毛而失业,暗示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也表明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冷漠。
C. 小说的语言生动传神,如“狗视眈眈”巧妙仿用“虎视眈眈”,使小说风趣幽默又耐人寻味;“那就宰了它”则暗示黄毛挡了某领导的财路。
D. 剧团解散、舞厅、官员小区等暗示了社会环境,小说把人物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引发读者对社会变革时期人性的思考。
5. 小说赋予狗以人的情感,把狗描写得富于传奇色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
【答案】4.
B
6. 首先,是老萨对黄毛的牵挂。因为黄毛,老萨放弃了去外地一展才艺的绝好机会,又丢了在舞厅吹奏萨克斯的差使,还失去了看大门的饭碗。
其次,是黄毛对老萨的牵挂。老萨发急痧,黄毛刨窗跳出去找人来抢救老萨,总是在老萨舞厅下班的时候去接他;最后又“以身殉职”欲将老萨救出“苦海”。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手法,B项考核情节,C项考核语言,D项考核主旨,其中B项,小说并非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没有表明人性的冷漠,大家都有意拉他一把就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并不冷漠。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中的次要形象的作用的作用题目,注意从形象本身、和主要形象、主旨的关系以及艺术效果的角度分析,题中从“够”本身的角度看,“狗吓退送礼人”突出义犬形象,从主旨的角度看“暗示社会现实”;从和主要的人物的关系的角度看“用狗的知恩图报来衬托老萨的善良人性;从艺术效果的角度看“引发读者对人物的同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标题含义的题目,注意从情节角度着眼分析,此文的标题是“牵挂你的人是我”,注意其两层含义,即“老萨对黄毛的牵挂”“黄毛对老萨的牵挂”,明确含义后结合文章的情节解释即可。
点睛: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注意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新国标规定2014年7月1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燃煤电厂需达特别排放限值,二氧化硫5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100毫克/立方米。而在2014年,全国大部分省区的煤电企业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均在500—100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在300—1000毫克/立方米。
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相关标准相比,新国标煤电排放标准全面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新标准出台后受到了广泛质疑,煤电企业认为该标准限值过于严格,没有经济可行的技术支撑该标准的执行。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电力生产和消费结构以煤电为主,煤电装机容量在发电装机总量的占比和燃煤发电量在总发电量的占比均超过一半。
B. 我国现有的技术研发实力和“十二五”目标的完成情况,决定了到“十三五”末,所有煤电机组都将具备超低排放的条件。
C. 新国标煤电排放标准之所以广受质疑,主要还是一些人认为没有经济可行的技术支撑,成本投入巨大,费效比不佳等。
D. 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已走出燃煤发电脏乱差的年代,正向着“超低排放”的新目标迈进。
8. 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短期内无法改变能源消费格局,今后一段时期,只能通过技术提升实现污染物排放改造。
B. 目前非电行业的污染治理已成为主要矛盾,该行业的治理工作远不如煤电行业成效显著,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也未得到有效控制。
C. 凭借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控制装置的全覆盖和污染治理技术总体所达到的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有望到2020年最终解决煤电污染带来的危害。
D. 新国标规定的排放限值施行以后,全国大部分省区的煤电企业排放限值都远超新国标标准,说明这项规定的执行意义不大。
E. 材料三中广东电力行业人士的观点认为燃煤电厂造成的大气污染在一些地方已不是主要问题,过于严格的标准可能最终会影响公众的利益。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能够实现超低排放目标的优势有哪些?
【答案】7.
B
9. ①已有的成功减排的基础和经验。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所有煤电机组都将具备超低排放的条件”错误,原文是“所有具备条件的煤电机组都将达到‘超低排放’水平”。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只能通过”错,过于绝对;C项,原文是说“到2020年完成超低排放改造”;D项,推测有误,不能得出“这项规定的执行意义不大”的结论。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的答题区位主要在材料二和材料三,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排放标准”“我国燃煤电厂的在线烟气监测系统CEMS是国内最早安装、最成熟、管理最严格的污染物管理体系之一,以国有企业为主的行业特性也充分保障了国家减排任务的落实”“火力发电企业充分体现社会责任感,将燃煤机组的清洁水平带到了更高的层次”“超低改造投入巨大,虽然是发电企业投入,但实际上国家补贴电厂后最终还是全民买单,既然是全民买单,那得找到费效比最好的办法”进行概括。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宣司但当留驻兴州外/系关中之望内/安全蜀之心/急遣官属出关/呼召诸将/收集散亡/分布险隘/坚壁固垒/观衅而动/
B. 宣司但当留驻兴州/外系关中之望/内安全蜀之心/急遣官属出关/呼召诸将/收集散亡/分布险隘/坚壁固垒/观衅而动/
C. 宣司但当留驻兴州/外系关中之望/内安全蜀之心急/遣官属出关/呼召诸将/收集散亡/分布险隘坚壁/固垒观衅而动/
D. 宣司但当留驻兴州外/系关中之望内/安全蜀之心急/遣官属出关/呼召诸将/收集散亡/分布险隘/坚壁固垒/观衅而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资政殿学士,资政殿为宋代皇宫藏书和理政之所,设大学士一职,以备咨询国政。
B. 大理,即大理寺,宋代中央最高司法机关之一,负责审问、判决各地奏报的案件。
C. 裨将,初指副将,相对主将而言,并非正式的军衔,后成为武官阶品中的职位称呼。
D. 绍兴,指当时南宋行都,当初宋高宗逃到越州,认为“绍祚中兴”,故将越州更名为绍兴。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子羽舍身卫国,勇敢无畏。他与父亲誓死守卫真定,逼迫金人退兵,在诸参佐畏惧的情况下主动请缨,单骑出行召集逃散将士,排兵布阵,成功解除险情。
B. 刘子羽谋划严谨,做事果断。针对范琼拥兵自重,他与张浚悄悄谋划,进行周密部署,在都堂亲自执行抓捕范琼的行动,整个过程干脆利落。
C. 刘子羽临危不乱,策略得体。在金人入侵的时候,他建议坚壁清野,把淮东的百姓都迁到镇江,用恩信安抚,虽军民混居一起,但互不侵犯。
D. 刘子羽知人善任,料事如神。吴玠不出名的时候,他就对吴玠赏识有加,并委以总领各将领的重任,他还准确地预见金人议和的意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10. B
13. (1)范琼惊愕不知道怎么办,刘子羽示意左右的人把他围住押入车中,用张俊的士兵护卫,送进监狱。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此句注意“外系关中之望”和“内安全蜀之心”“分布险隘”“坚壁固垒”姐欧股的对称。同时注意“分布”的对象只有“险隘”,和后面的内容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绍兴,这里指宋高宗的年号。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是张浚委以重任。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愕:惊愕;舆:车;卫以俊兵:介宾短语后置句;笃:认真;异时:后来;卒:终于。
参考译文:
刘子羽字彦修,崇安人,资政殿学士刘韐的长子。宣和末年,刘韐守卫真定,刘子羽被征随从。恰逢金军入侵,父子立誓死守,金军不能攻克而退走,因此出名。建炎三年(1129),大将范琼在江西手握重兵,召他不至,来了后又不肯放弃兵权。知枢密院事张浚,同刘子羽密谋诛杀他。一天,命令张俊率兵一千人渡江,装作防备其他盗贼,使他们都身穿铠甲前来。于是召张俊、范琼和刘光世到枢密院大堂议事,并设宴招待,食罢,众人互相观望不敢发动。刘子羽坐在对面的小屋里,恐怕时间一长被范琼觉察,取出黄纸来到堂前,举起命令范琼说:“皇上有令,将军可到大理寺对质。”范琼惊愕不知是干什么,刘子羽让左右把范琼拥进车中,用张俊的兵力护卫,送到狱中。刘光世出去安抚范琼部众,并说:“所诛杀的只有范琼一人,你等本是皇上自己率领的军队。”众人都放下武器说:“好。”军心很快安定下来。张浚因此惊奇刘子羽的才能。张浚奉命任川、陕宣抚使,征召刘子羽参谋军事。同金军相遇,战斗失利。金军乘胜前进,宣抚司退保兴州,民心大震。官属中有人建议将宣抚司移到夔州,刘子羽斥责他说:“孺子应当斩首!宣抚司只应留驻在兴州,以在外维系关中军民的希望,内部安定保全四川的民心;急忙派遣官员出关,召呼众将,收集离散的士卒,分布在险隘之地,坚壁固垒,伺机而动,这样或许还可以弥补以前的过错而抵销以后的责罚,怎么竟说出这样的话呢?”张浚认为刘子羽说的对,但众参佐中无人敢于前往。刘子羽当即请求奉命北去,又单人独骑到秦州,召集各位离散的将领分兵守卫所有险隘要塞。金军知道宋军有准备,退走。新任川陕宣抚副使吴玢,开始时是副将,没有什么名声。刘子羽独自惊奇他的才能,推荐给张浚,张浚同吴玢谈话后大喜,让他指挥众将。金军入侵,刘子羽建议坚壁清野,淮东的民众,都迁徙到镇江,用恩信安抚,虽然兵民杂居一起,没有人敢于互相侵犯。不久金军没来,张浚询问刘子羽,刘子羽说:“从前金军入侵,飘忽不定犹如风雨,现在久驻不归,必定有其他意图。”不久,金果然派使者前来议和。绍兴十六年,刘子羽去世。吏部郎朱松将儿子朱熹托付给刘子羽,刘子羽同弟弟刘子翬努力地教育他,后来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寄仲高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①仲高:陆升之,字仲高,陆游的堂兄。②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陆游的家乡。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前两句一问一答,写故乡遥远,为全文写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定下伤感的基调。
B. 第三句写词人在空白的纸上写满家书,表达了词人对家人道不尽的思念之情。
C. “寄语”两句借流水表达怀人之情,表明自己用不了多少天便要乘舟去寻兄弟。
D. “真老”一词写出了万里飘泊、年华老大的慨叹,情感悲伤低回,语言风格凄婉。
E. 作者以“茶烟”的闲适反衬鬓发已白、夜不能寐的愁绪,抒发了故土难回的无奈。
15. “书回已是明年事”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BC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考核诗句作用,E项考核诗句的手法,BCD项考核诗句的内容,其中B项,“空”字“空白的纸上写满家书”错误,应为“表明写信只是徒劳”。C项,“何日”表明“自己用不了多少天便要乘舟去寻兄弟”错误,应为“表达相寻了无定期”。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诗句题目,注意从遣词造句、意象选取、结构的安排、意境创设以及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此句主要从结构和情感的角度分析,结构上“书回已是明年事”既呼应了起句“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又紧承写信之事,照应了满纸“家书”之“空”,情感上,自叹“满纸”家书只徒劳,使感情更加深沉。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幽愁”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处暑一过,受暖湿气流和高空槽影响,气温竟然直降至12℃,华北、黄淮等地骤然降温,人们早晨出门突然发现冷气逼人,一寒如此。
②最近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这部电视剧里有一对“夫妻搭档”,他们戏里戏外都是夫妻,并且已经相濡以沫30年了。
③《我们时代的中庸——<中庸>解读》是魏承思先生继承先师南怀瑾衣钵所著之书,书中鞭辟入里地对《中庸》进行了分析。
④我们欣赏一切完美的作品时,往往忽略它的生成问题,只是怡悦于眼前的作品,认为完美的作品就应该是一挥而就、一气呵成的。
⑤在一年中暑热和湿热最集中的日子里,毒虫纷纷出巢,一男子遭蚊虫叮咬不以为然,未料深夜高烧发展为丹毒。
⑥宁阳蟋蟀强悍善斗,号称“天下第一虫”,在这次北京举办的“长城杯”的大赛中,宁阳虫又折冲樽俎,独占鏊头。
A.
①③④
【答案】B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电力不足在印度并非个例,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为人们要么无力承担高昂的电费,要么电力供应远低于需求。
B. 解决外卖环保问题,要继续推进多方合作,形成社会共治,实现环保包装的创新与应用,从根本上减少垃圾和浪费。
C. 近年来,社会各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古籍整理成果,文史类图书畅销,传统文化类节目热播。
D. 欧盟执委会日前表示,“脱欧”谈判已取得进展,根据双方公布的联合报告显示,在有关“脱欧”的三个主要问题上,双方达成了协议。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语序不当,“要么”应放在“人们”之前;C项,成分残缺,“成果”后加“显著”;D项,节结构混乱,“根据双方公布的联合报告显示”,句式杂糅,应去掉“根据”。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D“根据双方公布的联合报告显示”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八王子胤祀对李绂说:“你现在到京城做官了,你要有什么困难,可以到我府上来。”
B. 这篇署名“本报记者”的文章自相矛盾、用语粗俗、逻辑混乱、漏洞百出,从其拉大旗作虎皮的恶劣文风来看,就是一篇拙作。
C. 顶替莫里斯的北京首钢男篮新外援杰瑞特到达了五棵松体育馆,暂时养伤的莫里斯也来到球馆,并不吝赐教,为小兄弟“指点迷津”。
D. 他在出国前把这张单人照送给叔父,并在照片背面题有“十七岁生日摄影,敬上叔父大人惠存”的字样。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A项,“府上”,敬称,对方的家。B项,拙作,谦词,用于形容自己的作品。C项,不吝赐教,请人指教的客气话。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过去,睡眠呼吸暂停的女性患病人数少于男性。但近年来,无论男性还是女性,①_________________。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会升高。目前的情况是,尽管睡眠呼吸暂停对人体可以产生如此广泛、长期、严重的危害,然而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须强调的是,如果患者具有患睡眠呼吸暂停的高危因素和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夜间睡眠打鼾、憋气,晨起口干,白天嗜睡等, ③_________________,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前后文“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患病人数少于男性”“发病率也会升高”,可知应该填写“患病人数都呈上升趋势”;第②空根据后文的“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可知应该填写“重视不足”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根据前文“相应的临床表现”,可知应该填写“及时就诊”之类的句子。
21. 仿照例文的类比方式,补足下文空缺部分的内容。不能再使用例文中的句子。
例文: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尽力解决交通拥堵现象。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怕发生交通拥堵就禁止汽车上路。就如同不能因为怕说错话就永远不说话一样。永远不说话自然不会说错话,但也同时压制了许多有益的话。
毫无疑问,未成年人吸烟应该加以禁止。但是,我们不能为了防止给未成年人吸烟以可乘之机,就明令禁止自动售烟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闻:6年前,当时年仅19岁的青年小庞从外地回家途中发现4名女学生在水塘溺水,他奋不顾身跳下两米多深的水中救起她们。6年后,25岁的他不幸患上白血病,被他救起的4个女孩和他们的家属得知后,很快赶来医院看望,并为当年的救命英雄捐出了自己的心意。消息传出后人们纷纷慷慨解囊,使他前期的治疗费用得到解决,医院方面也表示将全力救治。
新闻留言一:终于等到一个暖心的正能量新闻了,看多了那些冷漠无耻,好不容易有一个佳话,让我又相信善良和美好了。
新闻留言二:这里有个新闻价值问题,有些媒体人认为反常才有新闻价值,好人好事一般不能被大家关注,所以不具新闻价值。
看了上述新闻和留言,你有什么联想或感触?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好人的自信不需要佳话滋养
这条新闻,让人看着很温暖,很安心。是的,好人被世界温柔以待的新闻,总让我们的道德感受到了滋养,让我们更充满做好人的自信。
6年前,当时年仅19岁的广东吴川青年庞华新从外地回家途中发现4名女学生在水塘溺水,他奋不顾身跳下两米多深的水中救起她们。6年后,25岁的庞华新不幸患上白血病,被他救起的4个女孩和他们的家属在得知庞华新病重后,连夜赶来医院看望,在外地的更是请假赶来,纷纷为当年的救命英雄捐出了自己的心意。消息传出后人们纷纷慷慨解囊,上万名好心人捐助的30万元,使他前期的治疗费用得到解决,医院方面也表示将全力救治庞华新。
新闻后面都是这样能让人感受到温度的留言:你是一个好人就注定被这世界善待,善有善报这句话并不是无道理的,好心有好报说的大概就是这样吧。以德报德,好人救了好人,好人又来救好人。我知道这个世界没他们说得那么好,但我也知道这个世界没你们说得那么坏,这才是人心应有的样子。
也有人说,终于等到一个暖心的正能量新闻了,这样的事情太少了。看多了那些冷漠无耻,好不容易有一个佳话,让我又相信善良和美好了。能理解这种留言后的情绪,是每天在网站“社会新闻”频道看到太多窒息人心的负能量新闻后,被暖闻中的阳光所治愈的感觉。
我想说的是,人们的善良,对美好的追求,应该源于内在的道义自信和道德信仰,而不是依靠外在的“佳话”支撑。因为这样的佳话,你并不会在新闻中常常看到。并不是说现实中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人们缺乏感恩意识,好人很少受到好报,好人常常既流血又流汗,其实是,我们身边像庞华新这样被温柔以待的故事,行善,感恩,报恩,有很多很多,只不过不像“广东男子6年前救人如今病重,4名当年被救者为其捐款”这样有新闻价值,都很平常,静静地做好事,默默地回报,因为太平常,平常得没有新闻价值。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性判断,媒体上之所以有那么多负能量,那么多让人寒心的新闻,不是说这个社会变坏了,而是,这本身就是新闻应该关注的。媒体并不是对现实的复制,不是李普曼所说的“拟态环境”,恰恰相反,媒体上的新闻与现实有一种“倒映关系”:媒体上的新闻看起来越负面,现实倒并不那么幽暗;如果媒体上看起来全是正面新闻,都是温暖人心的正能量,现实也许越是不干净。人们有必要具备这样的媒介素养:现实中很少发生的事,才会成为新闻。媒体上之所以充斥着罪恶和堕落,因为那不是生活的常态。作为生活常态的小感动、小温暖、小确幸,因为太平常太平淡,而不会成为新闻。
“救人反被讹诈”“扶人反被诬陷”之类的事件之所以常上头条,倒不是说我们这个社会变坏了,而是,这样的事太反常了,像“人咬狗”那样违背常理,道德感越来越强的人们也对这样的事无法容忍。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好人自信:其一,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善良”因为普遍而缺乏新闻价值;其二,即使有好人没有得到好报的事情发生,并不能摧毁我们的好人盔甲。这句话说得好,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佳话滋养善良固然好,更值得尊重的是,看到丑恶和不公后,目睹“好人未有好报”后,依然相信善良。
我不喜欢一种随意的态度,看到一次背叛之后,呼天抢地地感慨“从此不相信爱情”了;看到一次温暖之后,热泪盈眶地感叹“从此我又相信美好了”。我又相信什么了,这种句式背后是一种让人反感的玻璃心和摇摆人格。轻易“相信”的心,会因为某个相反的个案而轻易地改变。人们很容易在此起彼伏的新闻个案中摇摆,爱时像天使,恨时像魔鬼,有时偏执,有时盲从,热泪盈眶不到一秒迅速义愤填膺。
成熟和强大的标志,就是在变幻不定的新闻背景中有一个泰然自若的人格。他明白,生活不是岁月静好,不是热泪盈眶,不是佳话寓言,而是平实自然。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一则新闻,后面是两则点评,因此立意时可以抓住其中的一点,也可以综合全部,从新闻的角度可以立意为“‘正能量’未必需要新闻来传播”,从评论一可以立意为“新闻要弘扬‘正能量’”;从评论二可以立意为“媒体的职责不是‘猎奇’”,行文时注意先通过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论述,如采用第三种立意,首先提出新闻对此事报道弘扬了正能量,然后转到现实中一些新闻的“猎奇”行为,然后分析其实质是“炒作”,为了经济利益等,最后提出如何履行“新闻媒体的责任”。
点睛: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就事论事,就是对时事本身进行直接的评论。一般有三种类别,一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写作时注意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性。在写法上,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事论理,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