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华盛顿、爱迪生等感人的教育故事有假”的写作示例

(2017-10-22 16:04:48)
标签:

作文

教育

分类: 作文

有关“华盛顿、爱迪生等感人的教育故事有假”的写作示例

    【原题再现】(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诚实的华盛顿》《爱迪生救妈妈》......说到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不少人会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这些小学课文堪称经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让人从中学到许多可贵的品质。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感人而隽永的小故事,竞然可能是假的! 有历史学家查证,华盛顿家里根本没有樱桃树,这个故事山自一位美国书商。爱迪生小时候,阑尾手术还没出现,小爱迪生不可能在妈玛的阑尾手术上展现聪明才智。

这样的例子还不少。有校长,教师等纷纷吐槽,语文教材课文内容造假,遗患无穷;而有人认为“华盛顿是否砍过树“这样的问题并不重要,只要有教育意义,就算“真人假事”,也没什么关系。

对上述材料,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写作提示】

这道作文材料取自当下的社会现实,具有反思、讨论与批判的深广空间。审读材料时应注意梳理其层次关系,第一段是小学课文经典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让人学到许多可贵的品质;第二段说这些感人而隽永的故事有的有编造成分,是不真实的。第三段给出对上述事件的不同意见。对语文教材课文内容存在与事实不符及其利弊问题,可以见仁见智。

参考立意角度:(1)教材课文有关名人轶事的内容往往含有虚构成分,这种文学虚构,仍是教人求真尚美的,其教育价值应予以肯定,不必过于苛责;(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小学语文教材名人故事类课文应该秉持真实的原则,虚构固可认同,但虚构不可蜕变为随意编造;(3)“尽信书,不如无书”,历史学家的查证,校长、教师的质疑,都体现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值得赞赏,教材编写者应虚心接受批评,修订、改编好教材选文,力求真实可信,以便更好地育人;( 4)教材课文中存在与事实不符等瑕疵,教师完全可以将其开发为教学资源,以激发、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的精神,在去伪存真中更好的接受经典的熏陶;等等。

 

【教师解读】

这是一道争议性时事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目的特征有三:一是取材于较有影响之时事,二是此时事具有争议性,三是须完成其写作任务(对此时事之争议,你站在哪方?或你的观点是什么?)。

如此,此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行文之关键便是——紧扣材料之时事,于争议处选择自己的观点、立场,有序地展开论述。如这道作文题目,我们应该紧扣“语文教材造假”的时事,在争议处(遗患无穷VS只要有教育意义,就 算“真人假事”,也没什么关系)选择一方作为自己的观点、立场,展开有序之论述。

所以,我们可以立意“语文教材内容造假,遗患无穷”,也可以立意“只要有较有意义,语文教材内容可以造假”。当然,无论怎样立意,都须论析明白“为什么”。前者是“语文教材内容造假,为什么会遗患无穷,它有哪些遗患”,后者是“为什么说只要有教育意义,语文教材内容可以造假”。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是一道争议性材料作文题目,“争议”,则意味着“立”与“驳(破)”兼具。即我们在行文中,既要树立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批驳对立的观点。如此,所“立”才全面而稳固。如我们立意“语文教材内容造假,遗患无穷”,除了论述为什么会遗患无穷,还要批驳“只要有教育意义,语文教材内容可以造假”观点的错谬。若我们立意“只要有教育意义,语文教材内容可以造假”,除了论述为什么“只要有教育意义,语文教材内容可以造假”,还要批驳“语文教材内容造假,遗患无穷”观点的错误。

不过,我个人认为“语文教材内容造假”这一时事,并无争议性。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学术性极强,其必须符合客观、真实、严谨的原则。语文教材内容“教育意义”之产生与附丽的基础,只能是真实、严谨、客观之知识,而不可能通过捏造的“真人假事”来表现所谓的“教育意义”。 “只要有教育意义,就算‘真人假事’,也没什么关系”的观点,违背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具有强烈的“主题至上”的“唯心主义”特征,是难以成立的。

参考立意角度中的“ (1)教材课文有关名人轶事的内容往往含有虚构成分,这种文学虚构,仍是教人求真尚美的,其教育价值应予以肯定,不必过于苛责”显然混淆了“文学虚构”与“真人假事”的概念。“文学虚构”可以是虚构之假人假事,也可以是文学之真人其事。这种真人其事的文学性表述,其基础仍须是“真事”,只不过表述其事时允许作情节上的虚构化、文学化而已。但“真人假事”却完全违背了“文学虚构”必须符合历史事实的原则,是“捏造”而非“虚构”。况且,这类挂靠在“假事”上的所谓“教育意义”,在造假未被揭发时,或许有;可一旦被戳穿,则使人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反而质疑甚至颠覆所谓的“教育意义”了。所以,“真人假事”并非“文学虚构”而是“故意捏造”;参考立意所言的“这种文学虚构,仍是教人求真尚美的,其教育价值应予以肯定,不必过于苛责”,是经不住拷问而需严肃批判的。

正因此作文材料看似有而实则无争议,故而选择“只要有教育意义,就算‘真人假事’,也没什么关系”观点的作文,都很难自圆其说,片面化特征较明显。但奇怪的是,选择这一观点的作文,比持“语文教材课文内容造假,遗患无穷”观点的作文要多。我觉得,这反映了我们学生对教材内容编订的客观性、真实性、严谨性认识不足,对文学虚构、教育意义等概念的认知模糊甚至错误。我们学生往往只看到“真人假事”的浮表短暂的教育意义,却未能看到其本质深远的负面影响,这很需我们深思反省。

 

【考场高分范文】(四篇,如实录入)

(1)真人虽假事,价值贵更高

理12班  陈燕西  考场得分50

李维有言:“孩子生来即有脾性,而其改善则须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熏陶。”小学课文中,那么感人而隽永的小故事,虽然让人从中学习到的可贵品质,是无可疑的,但却因其内容有可能是假的而遭到全盘否定。依我之见,大不必如此,只要我们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便会发现白色的谎言亦有它的可取之处。正所谓:真人虽假事,价值贵更高。

积极的角度在于有所学习。古人言:“所看之物,有所得,方为学习之佳。”随手拦住校门的孩童,问之:“你还记得《爱迪生救妈妈》这篇文章吗?”稚嫩的他一定会一跃而起,兴奋的表情溢于表面,拉着你叽叽喳喳地讨论爱迪生救妈妈的勇敢行为,令人佩服他的聪明才智。这,便有了一个学习的过程。尽管爱迪生并没有做过此事,但是尚处于学习如何辨别人之丑恶的阶段的孩子而言,这便是一盏导航灯。只要他的价值仍在,不管其外表如何,人们看重的,永远是它所能给予的好处,自己所能学习的品质。若问其与《司马光砸缸》,孰胜之。你定会左右为难,因为它们的价值是等同的。

人以诚为本。当然,诚实固然重要,但是在已无法更改的事实面前,老师所能做的,便是以其可贵精神为主线,并有一定侧重点向孩子传授知识吧。诚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如若在一定的条件下,有能力的前提下,能做到两全其美,亦是众人所希望看到的。

相对于语文材料课文内容的造假,虽谈不上遗患无穷,但是在令人敬畏的精神面前,此乃不值得一提。而日本撰改小学课本,日军侵华的事实被修改得面目全非。这个自小在孩子灌输错误的观念,是令人唾弃的。如此对比,众人便可有更为直观的判断是非标准了吧。同样是真人假事,前者因其价值尚可令人接受,而后者遗臭万年的不可理喻的行为,不但没有任何价值可言,更是有不尊重历史,蒙蔽世人的可耻存在。常言道,真人虽假事,价值贵更高。在天真无邪的孩子面前,以教育为先。

仅笔弹,以己之见抒“真人假事”之感。愿孩子能生活在一个和蔼正确的氛围里,以笑声接受每天新太阳。诚然,真人虽假事,价值贵更高。

 

教师点评:据说这篇考场作文仅用时30分钟。亦如此短促之时间而收获50分,可见陈燕西同学的作文基础确实较为扎实。不过,也正因为时间过于短促,这篇作文的书写、语言皆有明显不足。书写未能工整清晰,有几处错别字,也有几处语病,第四段表述不清。但这篇作文能在双评的情况下得50分,其优点也很突出。其一是恰当运用名言、古语。无论是李维言,还是古人言,都很精当。二是问孩童《爱迪生救妈妈》的描写,生动传神,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三是紧扣作文材料“语文教材内容造假”分析。四是全文思路自然铺展且变化递进,体现思维之美。其第一层论对教材内容无论真人假事,主要看其积极意义。第二层论教材内容真实固然好,但在真人假事的情况下,教师应侧重于传授其积极意义。这是使论证思维严整的一步。第三层通过与日本政府篡改历史的恶劣做法对比,进一步肯定论点“真人虽假事,价值贵更高”。这第三层,是深进论证的一层,为真人假事确立了评判标准:看其教育意义、精神品质之高低。这也是使论证思维严整的一步。

 

(2)教育之本,实为先

理12班  王梓娴  考场得分52

处于人生启蒙期的小学生,所学习的课文竟有作假之疑!名人被标榜上各感人小故事,以此种编造的故事来教育、启蒙孩子实为不该!故事的真假实则关联到孩子往后人生对诚实的定义,乃为重事!此“真人假事”之法,取不得。教育之本,应实为先。

诚然,编造的故事确能在一段时间内给孩子带来积极的一面,让学生们能感知到智慧、爱心在名人身上所折射的光芒,并想向他们学习。而若某天,他们得知所推崇的名人好事全为捏造,我想这种信任轰然倒下之感必会给孩子往后的“真实”的定义造成影响。教科书,本是知识的载体,所承载的还有孩子人生观塑造之责。如此严肃之物来不得半点戏弄,“真人假事”必须严格查证。教育之本,实为先!

育人之基,在于诚。梁公梁启超先生给孩子写家信时曾写到:“切要说实话、作实事,不得苟也。”梁公兢兢业业的一生始终以“诚实、真实”为宗旨,并以此来要求孩子。而如今,孩子接受的知识竟有编造之疑。无论此名人被编造的故事多么令人鼓舞或感化人心,此都如浮光泡影,稍纵即逝,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孩子对真善美的定义。此种“真人假事”切不可出现在小学课本上,启蒙期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应都为考证过、有真正意义的才是对孩子真正有益的。育人之基、教育之本,皆应以“实”为先!

连蒙带骗式教育,往往害大于利。有人以为“真人假事”并不重要,只要有教育意义就行。而愚以为此种教育意义是非常短见、非常脆弱的。它只能给孩子一时的教悟,而当此种教育中假的一面被推倒以后,带给孩子的不就只有编造、作假等反面教材吗?如此为何不给孩子教以真实之事,以其真来教化孩子,不是更好之事吗?教育于人不应只是一时之须又或仅为一时之见,教育应是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沉淀、给人以春风的。“真人假事”此种无前景、不经推敲的课本应杜绝于学生课本之外,坚持以实为育人之本。

必须字句切实,教育才有意义。《爱迪生救妈妈》此种“真人假事”实则对孩子对真善美的领悟是无多大益处,若至此小故事仅为编造更是对幼小价值观念的反面影响。“真人假事”的编者或许初衷是借名人效应来更好地教化孩子,但他忘了教育孩子知识之前,教会孩子“真诚、真实”地做人更为重要。无考证的编造课本于孩子的教育是无意义的。教材与童话故事是有本质区别的,切误把编造之事所带教材,必须做到教育之本,实为先才是对孩子有益之策。

师者,除传其道解其惑之余,更应以求真、求实之态授于学生,让学生在求实之中学以真理。教育之本,应实为先。

 

教师点评:这篇作文立意恰与上文《真人虽假事,价值贵更高》针锋相对。就立意而言,这一篇更精深而更具说服力。它不仅看到“真人假事”的眼前短时“教育意义”,更看到由长远而言,其所产生的是负面影响。这与我在【解读】中的看法是一致的。这需要思维的远拓力,或者说,需要对事物进行全面、本质性的分析方可如此。这篇考场作文的优点较多,值得我们学习。如立意深宏,如全篇紧扣题目材料具体分析,如分层铺展思路,如对“‘真人假事’没什么”错误观点的批驳,如每一层设置一简练确切之段首中心句,如梁启超例的契切引用,如书写大方工整。缺点方面,小者是偶有错别字。如“梁公梁启超先生”的“梁”字,少了“刃”部右边的“、”;“切勿”写成了“切误”。大者是论证有点重复,思路推进不清。虽有段首中心句区分分论点,其实每一层都有重复之内容(此种“真人假事”切不可出现在小学课本上),故读至第五段重复论证感尤其强烈。第二段内容有点杂。由第三段“育人之基,在于诚”,而推进至第四段“连蒙带骗式教育,往往害大于利”,是好的。但第五段“必须字句切实,教育才有意义”,往好里说是回扣材料分析,但前面每段都有此内容之重复,故很难说是好;往差里说是重复前文、重复论证。所以这一段应该设置为“怎么办”,不是重复空洞的“此种‘真人假事’切不可出现在小学课本上”的口号,而是指出如何才能杜绝这类“真人假事”课文,或者深一层分析造成“真人假事”的原因,如教育观念的功利短视、精确求证精神的欠缺等,然后提出解决办法。

 

(3)教材造假,本质至臻

理13班  赖奕锦  考场得分51

还曾记得我们小学时娓娓齐诵的《诚实的华盛顿》、《爱迪生救妈妈》等优美故事吗?一代代人从主人公的事件中获得美好的品格。当有一天发现这些感人的小故事是假的时候,我们是会恼怒于它的欺骗,还是会因它所带来的美好品格而选择原谅?

我想,原谅的意义应该是远大于仇恨的吧。

世界很大也很混沌,大家都在真真假假中浮沉。然而孩子的童真是我们一直极力维护的。所以当有一天孩子的世界中出现了造假行为,就像纯白中沾染上一点乌黑那样扎人眼球。此时社会各界都会站出来进行口诛笔伐。因此当小学教材出现内容造假时,有人认为这样不利于孩子成长,毕竟造假也是不诚实的表现,大人没做到以身作则的榜样。

这样的思考确实有理,而未免太过片面。难道小孩子会因为主人公是华盛顿,是爱迪生才去学习课文吗?小孩也是会思索、会衡量,虽不能彻分真假,但起码能明辨基础的善恶。换作我们儿童时期,已经为华盛顿的诚实感到宽慰,被爱迪生的才智勇气所折服,即使他们不是华盛顿、爱迪生,我们也会因为这些充满力量的事迹而受到教育。名人效应不应被用在孩子的品格教育上。

儿童故事不论出自何人,无论真假,只要它积极美好,也不失为一篇好作品。熟为人知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可以说它不是基于事实,但不能否认它广泛受人喜爱和称赞的事实。天马行空的格林童话里,美好的人最终都会得到美好的结果。孩子们阅读的时候,又有多少会因为它虚假编造而不屑去读。反观,正是这些“造假”的读物,使成长中的孩子的思维得以拓展。

对于一个事物好坏的判定,我们不可以一味地以表面现象盖棺定论。教材是正规的读物,为孩子带来的一直是知识的传播与品德教育,在孩子们汲取新知识的同时,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都是民族道德。我们与此前要求“刘胡兰退出教材”的家长一样,都是爱子心切,但也不可忘却民族之耻,我们不仅需要正能量,还应怀揣崇高的民族气节。教材在这件事上撒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既然我们都对美好品质有着向往,何不看开一点?

我们相信美好的品质肯定足以掩盖名人散发的光芒,也能够洗涤教材的一点不完美。且名人也定然是因为美好的品格才发光。

 

教师点评:读这篇考场作文,我惊讶于作者简洁柔顺的语言,以及其行文思路的流畅严整。这是一篇语言散文化的议论文,我们两班很少同学有这样的语言功底。这篇作文的两个主要特征都是“顺畅”:语言顺畅,思路顺畅。读这样的文章会很舒服,觉得它美,还有一点深度。但这不是一篇真正有深度的作文。它能紧扣中心论点“教材造假,本质至臻”论述,强调教材美好品质的完美性,这种思考本是就是略带感性的。而这种感性也使作者混淆了“真人假事”与童话文学的区别,前者是故意的造假,后者是合理的虚构,二者岂能等同?而家长要求“刘胡兰退出教材”事件,并非由于教材造假,而是家长们认为此课文宣扬了不合时代的仇恨意识,这个例子也用错了。更小的缺点,是个别词语的错误。如“大人没做到以身作则的榜样”,“榜样”是“则”的重复,应改为“责任”。如“但起码能明辨基础的善恶”,“基础”宜改为“基本”。另外,题目既然是《教材造假,本质至臻》,则文章还是直接点扣其为宜,而非意合之。

 

教材内容,以真为绳

理13班  邱婷婷  考场得分51

感人而隽永的小故事被印证造假,引来一片嘘唏,在我看来,教育应以实、真为准则。

教育乃国家、民族之大事,国家兴亡、民族振兴之根基,而根植其中必不可少的必然是内容的准确,借伟人的光芒高化人物形象,冠以人物虚假的经历,不但是对伟人的不尊重,更是体现出教育工作者的信以为真,教学不严谨。纵然是优化人物,也应秉承真实的原则。

俗话说:“一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小故事作为孩子启蒙的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又促进孩子思想的形成,人格的塑造,思想的成熟。倘若贯穿始终的伟人大事竟是假的,那么影响孩子的不仅仅是表面,更多的是造成孩子缺乏理性思维。因此,就以教育初衷相悖,此物与我何加焉?

“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是谬论。”科学如此,语文教材也不例外,语文作为中国的国粹母语,毋容置疑,更应真实。试想,孩子接受的是虚假的启蒙,那么孩子表现出的只能是虚假,这样的孩子没有好的判断力,对待事物似是而非,乃至行为的影响,要让孩子学到好品质,是要以真为前提的,否则,这样的可贵品质也毫无意义。

对此有人反对,真人假事也不要紧,但假事是难以深入教育教孩子的,孩子的视野来自周围的真人真事,而对于缺乏独立思考的人来说,真人真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如此,孩子更容易接受,从而潜移默化中培养教教孩子品质,来得更实在。

“师者,所以传道解惑授业也。”老师作为引导者,更应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文中提到内容错误也反映出某些教育者浮躁,张冠李戴的失误。曾有一名大学生发现大学英语教材出现多处错误,而这些教材书仍供一些重点高校使用。一言一出,轰动社会,所以,教材内容必须真实,是因为,教育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

信书不能尽信书,无论是谁,都肩负着一份民族复兴的使命,善于质疑,提出错误,推动社会发展。教育意义远远不指“真人假事”一蹴而就,亦不可凭一己之念误人子弟。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在中山大学的发言上连答几个“不知道”而备受赞扬,正因他的严谨和谨慎,使他保存清醒。

教材内容以真为绳,才能接过教育的接力棒;以真为宗旨,方能成就伟大中国梦!

 

教师点评:这篇考场作文立意正确,能紧扣“教材内容,以真为绳”主题展开论证,内容较丰富。不过,它给我的感觉是稍粗糙了些。标点符号欠规范,往往一逗到底。语句偶错,如“一年树木”、“一言一出”之类。语意不甚连贯、平顺。析理较欠细腻,常常急着抛结论,而不能做水到渠成的分析。这些,都是作者要着力提升的。

 

    【相关阅读】

小学语文课文被疑造假出版社:争议文章不再选用

中新网北京4月7日电(吕春荣)近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课文《尊严》被指“造假”的消息引发关注。7日晚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称,出版社正在组织有关专家对此进行研判,此外,已于2016年9月开始使用的新版语文教材没有选用该文。对于质疑声,出版社称,将本着虚心听取、有错必改的原则,认真对待和处理。

日前,有媒体报道,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吴兆华公开质疑,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中《尊严》一文疑“造假”。

报道称,《尊严》一文大意为:流浪到美国南加州的年轻难民执意用劳动换来食物,镇长杰克逊大叔很是赞赏,把女儿许配给他,预言他将会成功,因为他有尊严。这个难民便是石油大王哈默。

查阅相关材料后,吴兆华质疑,“这样一个实业家,什么时候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地逃难要饭?他的前两任妻子一个是俄国的女男爵,一个来自新泽西州,哪一个是南加州小镇镇长杰克逊大叔许配给他的?”

针对网上意见,人教社7日晚间对外回应称,经核查,该文1998年首发于《涉世之初》杂志,作者李雪峰,后经《大众科技》《意林》等多家刊物转载,于2004年入选人教版语文教材。针对网上的意见,他们正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研判,将依据专家意见做出相应处理。

出版社在回应中称,中央对中小学教材建设高度重视,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组织全国一流专家新编写了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没有选用该文。新版语文教材已于2016年9月开始使用,将陆续替换原语文教材,旧版教材不再使用。

该出版社称,在编写新版教材过程中,编写组对选文严格把握标准,广泛听取意见,教材送有关领域专家严格审查把关。在新版教材中,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文章将不再选用。

今年3月初,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个别课文,诸如《爱迪生救妈妈》等,也曾引发部分教师和家长的争议,文章内容的真实性遭到网友质疑。对此,人教社曾回应称,在新版教材中,没有选用《爱迪生救妈妈》等有争议的文章。

该出版社在今日的回应中进一步表示,“对社会各界就人教社教材提出的各种质疑,我们将本着虚心听取、有错必改的原则,认真对待和处理。感谢大家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评: 语文教材课文被疑"造假" 学生如何学到真知识
近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个别课文引发了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热议,甚至被质疑是“假课文”:《爱迪生救妈妈》中7岁爱迪生助妈妈完成阑尾炎手术,领先了世界首例阑尾炎手术好多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是1989年美国洛杉矶的故事,然而现实是当时并无地震;《华盛顿与樱桃树》被指毫无证据表明华盛顿幼年居处曾有樱桃树……

有些尴尬,这几篇课文大抵都要教人真善美,然而其所依赖的事实却是假的,没有比这更突出的矛盾了。也许看完这些文章,有孩子会觉得爱迪生勇敢机智,被父与子的信任与坚持感动,认为华盛顿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倘若此刻有谁不合时宜冒出句“假的!”,他就可能会感到无力,好像除了摊开双手翻个白眼外,没其他事可做了。

道理是好道理,但怎奈何它是由假而得的。拿童话、小说等虚构性作品来开脱,说编造的东西也能给人启示和力量,确实无法反驳。但也没必要去反驳,前提都不一样。虚构作品前,读者往往做好了心理建设,清楚真假界限。而这些课文,摆明想要用事实教育人,我们默认确有其事。爱迪生,华盛顿,父与子,是活生生的人,文章作者编排他们的生活,已经脱离了热乎乎的事实范畴,几乎像用榜样之名行欺骗之实了,尽管可能出于好心,然而好心不包打一切。

事实上,真正使我们疑惑的是,教材编选为何没能把好关,把史实和科学的准确性置之度外,让这些文章堂而皇之地变为课文?

据人教社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称,文章不是杜撰的,有相关依据。至于依据具体是什么,他留给了大众一个想象的空间。何况,据他所言,课文不是人教社一家在用,还有很多家出版社在用。似乎在说“法不责众”“不能只怪我”的意思。

教材可不可以出错?当然可以了,没有人能要求什么十全十美。相比教材里渗进的黄网赌网,“假课文”其实也谈不上“活久见”。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知识必定会更新,当课文出现了它的局限性,被淘汰掉也可能是它躲不过的宿命。

无论如何,教材已经发行并使用。有的老师见解不错,指出也许可以借此鼓励小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培养他们跳开教材探寻真理的兴趣和本领。只不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很讽刺,也有点阿Q式的意味。

要从“假课文”里学“真知识”,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们看到,有悖历史科学的文章会被更改,乃至替换或消失;要让他们看到,假的终究会被纠正,真理永远须我们捍守。

 

语文课本“故事造假”真的不可怕吗?

真、善、美分别是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的永恒命题,真是善和美的基础,在“假”的沙滩上建不起善和美的大厦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故事造假”失却了基本的“真精神”,最终能够体现多少思想性、教育性,能够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道理和价值观,实在是很值得怀疑的。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杭州几位语文教师经过大量调查,发现目前广泛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存在着“故事造假”行为,比如许多人熟知的《爱迪生救妈妈》、《华盛顿和樱桃树》、《陈毅探母》、《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些故事要么查无凭证,要么根本经不起常识常理的推敲,可以认定为人为编造。

谁能想到,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本中讲述的一些堪称经典的故事,竟然是为了美德教育和励志教育而虚构的假故事。以《爱迪生救妈妈》为例,故事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7岁时,在只有油灯的条件下,用镜子反光的原理来照明,帮助医生在家里为妈妈紧急做了急性阑尾炎手术。事实上,美国人从未听说过这个故事,医疗史上对阑尾炎手术最早的论述是在1886年,那时爱迪生已经40岁了。外科医生还证实,即便是在阑尾炎手术已经成熟的今天,由于油灯反射属于“有影灯”,这样的条件下也不可能进行手术……

以善意推测,编撰者将《爱迪生救妈妈》选入语文课本时,是为了向小学生阐述“勤于钻研问题,善于动脑筋”的道理。这个道理本身没有错,向小学生阐述也没有错,但教科书编撰者却用了一个在真实的名人身上虚构的故事,这实在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低级错误。编撰者或许不知道上述名人故事的“虚假出身”,但他们仍然要承担失察之责。小学语文课本毕竟不是普通读物,而具有对未成年人进行语言文字教育和思想审美教育的重要功能,一些虚构的名人故事被选入语文课本,有意无意的“造假教育”难免会对未成年人造成了误导与伤害,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也有人为小学语文课本的“故事造假”辩护,认为这些虚构的故事、善意的谎言并不可怕,“故事的魅力不仅在于情节,而在于其阐释的道理,传递的价值观”。另有人认为,语文课本不是历史学和生物学教科书,也不是科普教材,应注重语文课本的思想性、文学性和教育性,对其真实性和科学性不必过于苛求。

语文课本“故事造假”真的不可怕吗?语文课本当然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和教育性,这与突出其真实性和科学性并不矛盾。一直以来,语文老师都是把《爱迪生救妈妈》、《华盛顿和樱桃树》当成真人真事来讲授的,学生也是把它当成真人真事来学习的,当他们知道这原来只是“真人假事”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甚而产生一种沉重的荒谬感和虚无感呢?语文课本阐释道理、传递价值观,完全可以通过真实的名人故事来完成,或者通过童话、文艺作品来完成。现在,小学语文课本却试图通过虚构的名人故事来完成,真相浮出水面之后,不但感觉“上当受骗”的老师和学生受到了伤害,语文课本要阐释的道理、传递的价值观也可能被打折扣。

真、善、美分别是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的永恒命题,真是善和美的基础,在“假”的沙滩上建不起善和美的大厦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故事造假”失却了基本的“真精神”,最终能够体现多少思想性、教育性,能够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道理和价值观,实在是很值得怀疑的。

进而言之,长期以来,在中小学教育之外,在教育、新闻、历史等领域同样存在着形形色色几可乱真的“假说教”、“假新闻”、“假命题”。某些个以知假造假、制假贩假为能事的“教育家”、“新闻记者”、“历史学家”,为了达到某种教育、引导、诠释的目的,不惜从事实上、价值上虚构各种故事和道德。他们整天喋喋不休讲述的那些大道理,由于从论据到论证都不能成立,因而从逻辑到道理都是不折不扣的“假货”。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语),现在该是认真清理各种“假故事”、“假说教”、“假新闻”、“假命题”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清除各种“造假教育”对孩子的误导和戕害,逐步实现“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伟大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