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诗歌鉴赏:孔雀东南飞(并序)课后练习

(2017-10-18 14:40:41)
标签:

试题

分类: 诗词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孔雀东南飞(并序)课后练习

1. 指出并解释下列各句的词类活用现象。

(1)卿当日胜贵

(2)千万不复全

(3)逆以煎我怀

(4)足以荣汝身

【答案】(1)名词“日”充当谓语“胜贵”的状语,表示时间动作的连续性:一天天地。

(2)形容词“全”受否定副词“不”与“复”修饰,用作动词:保全。

(3)煎:使……煎,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像受煎熬一样”。

(4)荣:使……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享荣华”。

点睛:词类活用的类型包括: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词、做状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意动词、使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词。可以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担当的成分来辨析活用类型,如“日”,这是名词,但它在句中的位置“卿当日胜贵”,放在动词的前面,修饰动词,故担当状语的成分。如“千万不复全”,“全”本是形容词,但前面有否定词,否定词一般修饰动词,故此处“全”要活用为动词。

2. 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为仲卿母所遣

(2)君既若见录

【答案】 (1)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2)这里的“见”有指代性质,指代兰芝自己,可译作“我”,放在谓语前,可看作宾语前置。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这是考查文言句式。首先了解文言句式的类型,然后根据句中的标志判断。“为仲卿母所遣”,“为……所”,这是被动句的标志之一,这句话的意思是“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君既若见录”,此处的“见”代指“刘兰芝”,应放回动词“录”的后面,属于宾语前置句。

3. 解释下列语句的含意。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3)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4)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5)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6)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7)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8)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9)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10)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答案】(1)渡过江水去采撷芙蓉花,生长着兰花的沼泽地里芳草萋萋。(2)歌声这样激越慷慨,是因为有隐衷在心底深埋。(3)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时刻不忘直到如今。(4)贤士犹如那皎洁的明月,我何时才能招募得到呢?(5)它们围着树木绕来绕去,哪个枝干可以依附呢?(6)只要像明主周公那样礼贤下士,就能征服天下人的心。(7)笼中的飞鸟依恋旧日住的树林,池中的游鱼思念原来生活过的深渊。(8)在南边的原野边开垦荒地,因守住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9)远处的村落依稀可见,轻柔飘扬是村落上空的炊烟。(10)长期被困在牢笼里面,今日终于能重新返回大自然。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解释下列语句的含意”,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涉”,渡过;第三句,“故”,缘故;第四句,“掇”,得到,招募到;第五句,“依”,依附,依托。

4. 下面句子中不含“互文”现象的一项是(   

A.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B.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C.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D.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句子中不含‘互文’现象的一项”,这是考查修辞手法。首先了解“互文”的定义,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应为“条条树枝片片叶子互相覆盖连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应为“燕赵韩魏之收藏经营”;“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应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

5.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C.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D.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答案】DAB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A项,“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至于”古意是“到”,今天表示另提一事。B项,“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交通”古意是“连接”,今天指的是交通运输。C项,“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古义“指不得志”,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嬉戏”古今意思一致,玩耍。

6. 对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表现出刘兰芝的沉着、冷静,突出她“精妙世无双”这一特点。

B. 刘兰芝临别时故意精心打扮,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遣归。

C. 借此延缓别离时刻的到来,反映出刘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 刘兰芝本想精心修饰,禁不住心焦意乱,不得不“事事四五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的分析有误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事事四五通”,找出语境“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同时联系临行是对婆婆和小姑说的话可以知道,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

7. 阅读《孔雀东南飞》,回答习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1).对下面句子中“书”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____)

①十六诵诗                        ②视历复开

③适得府君                        ④人多以假余

⑤军十二卷                        ⑥不能竟而欲搁笔

A.①②同         B.③④同        C.⑤⑥同         D.都不同

(2).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____)

A. 其往欲何云                      B. 何不作衣裳

C. 何言复来还                      D. 何以解忧

(3). 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____)

①虽与府吏(约定)               可怜体无比(可爱)

再拜还入户(又拜一次)           家来贵门(离开)

⑤多后世人(感谢)                ⑥便言多才(美好)

⑦始还家门(适逢)                ⑧留待作施(赠送)

A.①③④⑤⑧     B.②④⑤⑥⑧    C.①②④⑦⑧      D.①②④⑥⑧

(4).“相”可以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或第三人称代词。对下面各句中这种用法的“相”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____)

①及时相遣归        ②会不相从许         ③还必相迎取         ④好自相扶将

⑤嬉戏莫相忘        ⑥誓不相隔卿         ⑦誓天不相负         ⑧蹑履相逢迎

⑨怅然遥相望        ⑩不得便相许

A.①⑤/②③⑥⑦⑩/④⑧⑨                 B.①③⑤/②④⑦⑩/⑥⑧⑨

C.①⑤/②④⑥⑧⑩/③⑦⑨                 D.①②⑥/③⑦⑨/④⑤⑧⑩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使全诗产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B.《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也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选自南朝宋人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C.这首诗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辞》在文学史上因其文学价值而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D.诗中采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借飞禽的离散相依,暗示了焦、刘两人婚姻的破裂,给全诗奠定了缠绵悱恻的抒情基调。

(6).下面几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刚开始焦仲卿对刘兰芝有所误会。

B.“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刘兰芝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作为对封建家长制的无言的挑战。

C.“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这一句暴露了焦仲卿的软弱性。

D.“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表明刘兰芝忠于爱情义无反顾。

(7).下列几句中最能概括焦仲卿忠于爱情敢于反抗的一项是(____)

  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③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④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

  ⑤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⑥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答案】    (1). D     (2). B      (3). D    (4). A    (5). A    (6). C    (7). B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下面句子中‘书’字解说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语境以及“书”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分析具体含义。①“十六诵诗书”,书为名词,书经,②“视历复开书”,“书”,历书,③“适得府君书”,“书”,书信,④“人多以书假余”,“书”,书籍,⑤“军书十二卷”,“书”,文书,⑥“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书”,动词,写。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句式的辨析。考生应先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类型,然后到选项的句中找出相关标志,最后辨别异同。A项,“其往欲何云”,宾语前置句,C项,“何言复来还”,宾语前置句,D项,“何以解忧”,介词宾语前置,这三项都是倒置句。B项,“何不作衣裳”不存在特殊句式。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③“再拜还入户”,“再拜”意思为“拜两次”;⑤“多谢后世人”,联系语境,“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意为“告诉”;⑦“始适还家门”,“适”联系语境可以知道,应指女子出嫁。

(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相’可以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或第三人称代词。对下面各句中这种用法的‘相’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一词多义现象。①⑤中的“相”第一人称,我;②③⑥⑦⑩中的“相”,第二人称,你;④⑧⑨中的“相”,第三人称,他,她,他们。

(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情感的分析把握。A项,“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使全诗产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有误,乐府诗歌是现实主义的,《孔雀东南飞》中浪漫主义的结尾并没有改变全诗的现实主义风格。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

(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几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C项,“‘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这一句暴露了焦仲卿的软弱性”有误,这一句是焦仲卿向焦母辞别时说的一番话,意思是“但愿你的生命像南山石一样的久长,身体强健又安康”,此时的焦仲卿已经从忍辱负重、消极反抗走向叛逆。

(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几句中最能概括焦仲卿忠于爱情敢于反抗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这一句只写焦仲卿归来,并没有反抗之举;“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长叹空房”,这是他忠于爱情的表现,但没有反抗的意思;“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这是环境描写。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盘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盘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1).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   通:通晓

B.腰若流纨素,耳明月珰      著:著名

C.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却:可是

D.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扶将:服侍

(2).面对被休的命运,刘兰芝看似没有悲伤,她在拜别婆婆,诗歌却浓墨重彩地描写“新妇起严妆”。请补充分析“起严妆”的作用。

(3).我们能从刘兰芝的“新妇起严妆”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请大家联系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以及自己的实际,来谈一谈你得到的启示。(要写出两点以上的启示)

【答案】(1)D

(2).①表现刘兰芝知书达礼,有涵养。②表现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③表现刘兰芝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④表示刘兰芝离开焦家时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的矛盾心情。⑤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

(3).①做事能有始有终。②做任何事情要有一种一丝不苟的遇事态度。③人生难免遇到坎坷,在遇到挫折时应有清醒的头脑,失意但不能失志。④涵养对一个人很重要。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结合语境以及语法来分析辨别。A项,“事事四五通”,应是通“遍”,量词。B项,“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著”是动词,应是“戴”。C项,“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却”是动词,应是“退出来”。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面对被休的命运,刘兰芝看似没有悲伤,她在拜别婆婆,诗歌却浓墨重彩地描写‘新妇起严妆’。请补充分析‘起严妆’的作用”,这是分析诗歌的内容。考生应找出这一内容,然后结合语境分析。“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我们能从刘兰芝的‘新妇起严妆’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请大家联系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以及自己的实际,来谈一谈你得到的启示。要写出两点以上的启示”,考生应先分析刘兰芝的行为,思考她面对被休弃这一命运表现出的态度,再联系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事和面对困难挫折该有的表现来答题。

9. 阅读下面诗歌文段,回答习题。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这几句话采用的写法是什么?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比和比喻  B.夸张和渲染    C.排比和铺陈 D.比喻和起兴

(2).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其原因是什么?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别时故意精心修饰,表现兰芝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点。

 B.临别时有意精心打扮,以“精妙世无双”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遣归念头。

 C.借此延缓别离时刻的到来,反映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表现她“精妙世无双”的美好形象,控诉摧残这“美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

【答案】    (1). D    (2). B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其原因是什么?分析有误的一项”,这是考查文章的内容。本题的材料出自《第二教材》,B项,“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遣归念头”有误,刘兰芝是主动请归,“严妆”并无博得焦母好感之意。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

10. 阅读下面诗句,完成后面题目。

“著我绣夹群,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再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这几句话采用的写法是什么?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排比和比喻   B.夸张和渲染

C.排比和铺陈   D.比喻和起兴

(2).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其原因是什么?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表现兰芝的沉重、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出双”这点。 

B.临别时有意精心打扮,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遣归。

C.借此延缓别离时的到来,反映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本想精心修饰,但还是禁不住有些心焦意乱,不得不“事事四五通”。

(3).作者这样详细描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之前的精心打扮,其作用是(_______)

A.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悲伤。

B.表明不屈服于封建礼教的迫害,有意表现一个强者的形象。

C.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

D.表明刘兰芝刻意掩饰,怕回到娘家让母亲瞧不起。

【答案】    (1). D    (2). B    (3). C

【解析】试题分析:

10. 此题只要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即可,著我绣夹群,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再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诗句中,有排比、比喻、夸张、渲染、铺陈,没有起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B中,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遣归不符合刘兰芝的特点,她是因为自尊心使然。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本题需要结合选项答案,逐项加以分析,A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悲伤。错; B有意表现一个强者的形象。错; D怕回到娘家让母亲瞧不起。于文无据。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