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

(2016-07-31 00:05:58)
标签:

试题

分类: 高三

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

一、而

 (1)用作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与”“和”“又”。

蟹六跪二螯。(《劝学》)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破之。(《鸿门宴》)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德不厚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谏太宗十思疏》)

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⑥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项王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必欲烹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

(3)复音虚词“而已”,语气助词,表示限止,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何

(1)用作疑问代词。

①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操?(《鸿门宴》)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

(2)用作副词。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青泥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①“何如”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乎

(1)助词。

①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鸿门宴》)

②表反问,相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师说》)

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师说》)

④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⑤用在句中,表停顿。

胡为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⑥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

飘飘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的对象。对,对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表示地点、时间、范围。在,在……时候,在……方面。

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表比较。比。

其闻道也亦先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四、乃

(1)用作副词。

①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a.度我至军中,公入。(《鸿门宴》)

b.项伯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②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反而”等。

a.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师说》)

③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a.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父之志。(《伶官传序》)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其先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刺客列传》)

五、其

(1)用作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a.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逆鳞哉!(《刺客列传》)

b.爱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的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a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师说》)

b.秦王恐破璧。(“其破璧”作宾语)(《廉颇蔺相如列传》)

c.方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方其……而东也”作状语)(《赤壁赋》)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作定语或小主语,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a.失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b.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里”“那样”。

a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b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然也?”(《赤壁赋》)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a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山木》)

b.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李将军之谓也?(表测度)(《李将军列传》)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师说》)

可忽乎?(表反诘)(《谏太宗十思疏》)

④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表婉商)(《烛之武退秦师》)

⑤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许寡人。(表期望)(《唐雎不辱使命》)

⑥尔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伶官传序》)

(3)用作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①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如是,孰能御之?(表假设)(《孟子见梁襄王》)

②天之苍苍,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逍遥游》)

(4)句中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日月忽不淹兮,春与秋代序。(《离骚》)

六、且

(1)用作连词。

①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况且”“再说了”。

a.以其无礼于晋,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b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c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廉颇蔺相如列传》)

d臣少仕伪朝。(《陈情表》)

e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②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直!(《孔雀东南飞》)

③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a.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b.古之圣人,……犹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①然后图南,适南冥也。(“将”“将要”)(《逍遥游》)

②吾攻赵,旦暮下。(“将要”)(《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故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暂且”)(《报任安书》)

七、若

(1)用作代词。

①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a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你”)(《鸿门宴》)

b.不者,属皆且为所虏!(“你们”)(《鸿门宴》)

c.更役,复赋,则何如?(“你的”)(《捕蛇者说》)

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a.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人!”(《论语·宪问》)

b.即不忍其觳觫,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c.以所为,求所欲。(《齐桓晋文之事》)

(2)用作连词。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

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刺客列传》)

②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其以军城邑降者,卒万人,邑万户,如得大将。(《史记·吴王濞传》)

(3)复音虚词“若夫”,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转换话题,可译为“再说”“至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4)形容词词尾,同“然”,相当于“……的样子”。

桑之未落,其叶沃(《氓》)

八、所

(1)用作助词。

①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a.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过,今公子故过之。(《魏公子列传》)

b.岂敢盘桓,有希冀!(《陈情表》)

c.渔人一一为具言闻。(《桃花源记》)

②“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魏公子列传》)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为所”结构,表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杀。(《魏公子列传》)

②若属皆且为虏。(《鸿门宴》)

(3)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原因、手段或凭借。

①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表原因)(《高祖本纪》)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凭借)(《师说》)

九、为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a.如姬公子泣。(《魏公子列传》)

b.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我献之。(《鸿门宴》)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天下熙熙,皆利来;天下攘攘,皆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草木之含悲。(《〈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⑥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a.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诘问,用如“乎”,可译为“呢”。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逍遥游》)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鸿门宴》)

十、焉

(1)用作兼词,用于不及物动词之后或句末,相当于“于之”“于此”。

积土成山,风雨兴(《劝学》)

(2)用作代词,用于及物动词之后,作宾语,相当于“之”。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师说》)

(3)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可不译出。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六国论》)

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鱼我所欲也》)

(4)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5)用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盘盘囷囷,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十一、也

(1)用在句中,舒缓语气,不译。

师道之不传久矣!(《师说》)

(2)用在句末,帮助判断语气(不译)、感叹语气()、疑问语气()、商量语气()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过秦论》)

④吾其还(《烛之武退秦师》)

十二、以

(1)用作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什么身份”等。

a.奚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b.常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c.愿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d.伏惟圣朝孝治天下。(《陈情表》)

e.今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f.久之,能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用”。

a.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b.去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a.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b.臣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④表示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魏公子列传》)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a.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魏公子列传》)

b.今如此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李将军列传》)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基本相同,但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省去。

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撞。(《鸿门宴》)

③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等。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地”“而”,或省去。

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3)用作助词,与“来、往、前、后、左、右”等词组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受命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十三、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随着”“凭借”“通过”等。

①不如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③乃史记作《春秋》。(《孔子世家》)

④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⑤恩所加,则思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①侯生谓公子曰。(《魏公子列传》)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③相如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四、于

“于”是介词,构成介宾短语。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而卒葬之。(“在”)(《游褒禅山记》)

②以勇气闻诸侯。(“在……中”)(《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陈拜为巨鹿守,辞淮阴侯。(“向”)(《淮阴侯列传》)

④弟子事先生,兹有年矣。(“到”)(《进学解》)

⑤故燕王欲结君。(“跟”“同”)(《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对”“对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沛公居山东时,贪财货,好美姬。(“对”“对于”)(《鸿门宴》)

⑧若亡郑而有益君,敢以烦执事。(“对”“对于”)(《烛之武退秦师》)

⑨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为”“给”)(《陈情表》)

(2)表示比较,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①州司临门,急星火。(《陈情表》)

②师不必贤弟子。(《师说》)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③蜀道之难,难上青天。(《蜀道难》)

(3)表示被动,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①故内惑郑袖。(《屈原列传》)

②臣诚恐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

a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廉颇蔺相如列传》)

b.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②作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或补语,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十五、与

(1)介词。

①相当于“跟”“同”。

a.推此志也,虽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

b.少时常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列传》)

c.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战谯门中。(《陈涉世家》)

d.秦伯说,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②相当于“为”“替”。

a.陈涉少时,尝人佣耕。(《陈涉世家》)

b.汉王义帝发丧。(《高祖本纪》)

(2)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同”。

①中年兄殁南方,吾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十二郎文》)

②苏子曰:“客亦知夫水月乎?”(《赤壁赋》)

③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

(3)语气词,通“欤”,表示感叹或疑问。

无乃尔是过(《季氏将伐颛臾》)

十六、则

(1)用作连词。

①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a.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利。(《劝学》)

b.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表示假设关系。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a.入无法家拂士,出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c.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陈情表》)

d.向吾不为斯役,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③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a.蝉千转不穷,猿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b.位卑足羞,官盛近谀。(《师说》)

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可译为“虽然”“倒是”。

a.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师说》)

b.其室迩,其人甚远。(《诗经·国风》)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①此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非死徙尔。(《捕蛇者说》)

十七、者

(1)特殊指示代词,相当于“……的人”“……的事情”。

①存且偷生,死长已矣。(《石壕吏》)

②悟已往之不谏,知来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③中轩敞为舱。(《核舟记》)

(2)用作助词,表提顿语气(不译)、助疑问语气()或用在词间词后,助音节(不译)

①楚左尹项伯,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②谁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曩辱赐书。(《报任安书》)

十八、之

(1)用作代词。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a.臣请入,与同命!(《鸿门宴》)

b.作《师说》以贻(《师说》)

c. 使然也。(《劝学》)

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

d.不知将军宽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作复指性定语。

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或不译。

a.沛公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b.后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

c.外无期功强近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

②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

a.宋何罪有?(《公输》)

b.“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谓乎?(《管仲列传》)

③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a.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无惑也难矣!(《师说》)

b.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赤壁赋》)

c.哀斯墓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④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a.蚓无爪牙利,筋骨强。(《劝学》)

b.安能以身察察,受物汶汶者乎?(《渔父》)

⑤音节助词

填然鼓(《寡人之于国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