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进与退”写作示例

(2016-02-09 10:27:54)
标签:

杂谈

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李密在《陈情表》中写到“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确,在我们的人生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一个时刻需要我们作出选择,是前进还是后退?有时候,前进会使我们豁然开朗;有时候,后退也会使我们海阔天空。

结合我们的认识和生活,请以“进与退”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800字以上。

二、写作目标:

文体:议论文

重点:举例论证,辩证分析。

三、分析总结

1、中心立意:

退——可以理解为放弃、放手、迂回、退让、谦让、宽容,韬光养晦、养精蓄锐、暂避锋芒、以退为进等;

进——可以理解为进取、占有、得到、向前、努力拼搏、积极处世、当仁不让、勇于实践等。

“进与退”,是相对概念,无退则无所谓进,反之亦然。有时,“进”是一种勇气,“退”是一种智慧。对于这种具有辩证关系的并列话题,最佳立意是找到两者的契合点,确立两者的辩证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强调一面。进与退,从不同角度可以分辨出不同关系。如:

对立关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目的关系:进是目的,退是手段,退是为了更好的进;

条件关系:不懂得退就不可能进;

包含关系:有时退其实就是一种进,有时进也是一种退;

转化关系:进而不当或盲目前进,会导致后退。

在一篇文章立意中,只需选准一种关系作为立意的角度即可。阐释自己对该话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的认识,使文章有现实针对性,有价值。比如,可以讲如何看待生活中的“进”与“退”,如何把握“进”与“退”的方法与尺度等。本次作文中有比较好的标题(立意),如:《人生难为进与退》《进与退,并不简单》《前进诚可贵,后退价更高》等。偏题的写作有:“学会止损”“放慢脚步”“学会等待”“懂得取舍”这些立意只与原话题有部分的交集,可以说只抓住了枝叶,而丢弃了“进与退”这个主题。

另外对关系型话题,最好对话题的多个概念不要平均用力,要在兼顾所有概念的基础上对某个概念有所突出,这样的文章才有新意有深度。如:“进与退”的话题,可以把重点放在“退”字上,“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比较好的立意。但辩证中要注意思想意义的积极性和说理的辩证性,不能对“所有的退”全都大唱赞歌,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进”是我们必需的,而且是应该贯穿我们人生始终的,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立意参考】

①表面的退未必是真正的退,小退一步可以是为进一大步作准备,轻松地越出一大步也可能是无尽后退的开始。只有真正把握住进退的人,才能在任何时候都游刃有余。

②进退之间往往可以成就一段人生,同样也可以使那唾手可得的成功在瞬间灰飞烟灭。这取决于个人在这进退之间所作的取舍。

③处于任何一种情况下,既要做好奋力前行的准备,又要有全身而退的计划,在这一进一退之间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④不要把退当成法宝,把进当成教条,退与进的取舍需要深思熟虑,进退的抉择需要一颗平常心,只退不进是畏缩胆怯,只进不退是有勇无谋,只有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进退,才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⑤要正确看待退和进:要能屈能伸、要学会放弃,要知道满足。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前进中遇到失败需要我们暂时选择退,然而,前进途中收获辉煌时,暂时的退也不妨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⑥退的三种境界:畏难而退是退缩;知难而退是明智;为进而退是智慧。

⑦很多时候,“退”并不意味着自甘堕落自我放弃;相反,它恰恰提供了一个反思过失,积蓄能量的最好时机。“退”的时候,人往往变得更清醒,更理智,也更有主见。

2、论据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我们还不都是“巧妇”。素材的储备和运用对于议论文的写作尤其重要,特别是典型素材(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或言论)。从目前议论文训练来看同学们有两个方面要提高。

一是典型素材积累不足,甚至有些文章只讲道理,没有任何事例论据。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缺乏必要的典型的事例论据,中心很难突出。另外,虽然有些文章运用了例子,但不够典型,大都例举记叙自己和同学们之间的小事,散漫琐碎,不能形成强有力的论证依据。请比较下列两则论据:

例1:《进退并非两难》“我有一位同学,他是一位比较偏激的人,因此总是感到烦躁与不满;而我是一位乐观主义者,所以他总是在我身边寻找平衡。某天,与往常一样,他有想我报怨一些在我看来是小事的事情……,我想他们面对进退时……”。

例2:《进与退的智慧》“当楚歌的旋律像死亡之歌一样折磨着顶羽的耳鼓,当“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绩随滔滔江水滚滚而去,他痛苦地选择了终结自己辉煌的一生。可惜他不知道江东自古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可惜他不知道大丈夫能屈能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惜他自刎了,鲜血染红了滔滔江水,一代霸王轰然倒地,只留下后人一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哀叹。可惜呀,项羽不明白退与进的精髓,而酿造了一场令人惋惜的悲剧”。

论据的典型性往往决定了文章中心的突出与否,显然例2善于运用所学《项羽本纪》这个典型的人物故事从反面来阐述作者对“退与进”的理解,可以说是形象深刻。

二是事理结合,加强分析。

议论文,顾名思义就是发表议论的文章,就是要我们对事物作出分析、判断,可以说,一篇议论文的思想深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分析议论。但无论据的分析是空洞的,而以事代议缺乏必要的议论分析又不深刻。因此,学会事例 分析(议例)就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请对比下列两则论段:

例1:纵观历史,大凡成就伟业者,无不是深谙进退的人物,他们能够沿袭世事的变化,审视自己的处境,适时改变自己的位置,从而进退自如,将胜券牢牢把握。(无论据)

例2:退,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停止或隐居山野与世隔绝。在退下来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积极地去尝试新的领域,在新的领域重新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虽然已走下了总统的位置,但他的身影却依然活跃在世界人民的视线中。出自传,开演讲,搞募捐,他做得风风火火,轰轰烈烈。

邓亚萍走下乒乓球的舞台,但她又进入大学深造,苦学功课,同样取得了令人咋舌的成绩。

乔丹走下了NBA的舞台,但他的乔丹球鞋依旧卖得火热。

从一个舞台退下为的是登上另一个更大的舞台。

退与进就是存在着如此微妙的关系,有时你后退几步,你却会发现你前进了一大段距离。(有议有据,认识深刻)

四、范文参考(略有改动)

前进与后退

谭俊杰(2班)

人生的道路上拥有挫折、困境之类的难处,但古人曾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有时只需勇敢地大步走就行了。

前进和后退是一对反义词,有人曾说,要往前看,往前走。但走前面是万丈深渊还要走吗?不妨我们后退一下,另寻出路。

国际著名华人李小龙,在初学武术时经常挨打,曾被一个端茶倒水的小子用“王家腿”打得落花流水,但李小龙没有躲起来偷偷练拳,而是再找他打了一次,他在这次中不断比较自己练的和别人武术区别的地方,然后再把优势综合起来,并且发挥到极致,轻轻松松地把对手变成手下败将。

李小龙的这种不正是前进的最好代表吗?如果他躲起来偷偷练拳,他可能不会胜利,他变被动挨打为主动“找打”,这个需要放下自己的羞耻心和虚荣心,更需要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不足。李小龙不削减自己的勇气、信心和锋芒,不搞隔靴搔痒式的自我修练,能够放下包袱思考,能够理直气壮地请教切磋,这种胆识和魄力无人能及。这种胆识和魄力著造了他一生的成功。

曼德拉,一个典型的隐忍的例子。在被送进监狱的日子里,在被三名狱警的虐待下修炼了自身的脾气,在隐忍中学会了以更广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明白了要打破种族隔离需要用爱的力量。在他当选成为总统的就职典礼上,曼德拉的宽容使曾经虐待过他的三位狱警无地自容。

他曾经的监狱生活并没有磨灭掉曼德拉的半志,却让他成为一个宽容、睿智的领袖。曼德拉说过:“当我走出囚室,我清楚地认识到,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自己不能把悲痛和怨恨放下,自己仍在监狱内。”这不能算一种后退吗?曼德拉懂得后退,把悲痛和怨恨抱弃,换来了宽容、仁爱。曼德拉的后退忍让让他拥有了非凡的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

前进与后退,虽然意义相反,但在实际中,前进是为了更大的发展,后退是积累经验,往更大的发展而做准备。后退不代表放弃,不代表停止,只是相当于另找前进的道路。

进与退

何俊伟(2班)

孔老二人,一个拜访朝堂,以天下为己任;一个归隐山林,以天下为己趣,一个积极入世,一个率性出世。一进一退,熔铸了中国思想哲学的太极圈。

现实生活中,进与退并非只是一字之差,你所选择的进或退都将决定你后面的路是怎样的,甚至这一步将彻底改变你的一生,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阴影”。

进退须有度,在该退时前进,会头破血流;在该进时退缩,会抱憾终生。那么,何时该进,何时该退呢?

进与退之间的决择,是通往成功的前提。进,需要定力和毅力;退,同样需要魄力与勇气。只有做到进退有节,才能理好自己的人生。

因此,在冷清中前进,在喧嚣中退去。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是鲜为人知的,与郭敬明、韩寒等走在浪类的人相比,更默默无闻。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停下手中的笔,也没有跟世俗起哄,而是怀着对文学质朴的热爱和敬仰,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孤寂创作之路前进,从未后退。上天不负有心人,他甘于寂寞,不断进取,使他走向了世界文坛,走进了国人的视野。更令人钦佩的是:在国人疯狂赞颂,近乎把这一切演变成一出闹剧的时候,他平静地转身,选择了退去,退回能安放他心灵的高密,盛名虚名一笑置之。

在这个泥沙俱下的物质世界里,我们必须要好好思考进与退的真正意义,而历史的长河早已深刻地提醒着每一个人,不必急于前进,懂得后退,方有更好的前进。

人生如一艘在大海里航行的船,要么前进,要么后退。在变幻莫测的大海,唯有进退有度,才能成功到达彼岸。同样,我们只有把握好进退的尺度,才能创造出精彩的人生。

人生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退之间,皆成人生。拐进一个死胡同,有人翻过围墙,有人退而觅路,进退两者,无谓对错。

以退为进,在不如意或在逆境时,懂得退,为下一次的“进”养精蓄锐,使下一次的“进”取得成功。

进与退,并不简单

黄诗婷(2班)

人生就如道路,有直径也有弯曲小道,难免会遇到分叉路口,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选择,作出决定,到底是前进还是后退,选择并不简单,或许,要舍才有得。

那应该是个非常晴朗的日子,身为丞相府史的卓茂风风光光地外出办事,不想却被人中途拦下。问原因,来人掷地有声地说卓茂所骑的马是自己刚刚丢失的。卓茂没有生气,问他马丢了多长时间,那人说一个月了,可卓茂清楚,自己所骑的这匹马在相府里至少一年多了,怎么可能是对方的呢?但他什么也没说,默默地将自己的马给了对方。后来那人发现弄错了,便到府上赔礼道歉,卓茂唯笑了。无疑,卓茂的退让让事件简单化、和谐化,如果卓茂没有后退,而是前进,或许只有纷争而不是海阔天空。不亏是《明史》出名的卓茂。

但在有些时候,进与退之间,前进是无疑的选择。“小悦悦事件”以及“扶与不扶”这些道德上的选择,确实给无数人一个“实为狼狈”。很多人在事后都会吐槽批评没有前进伸出援手的人,但如果真让他们面对选择的时候,或许也会因自私而选择后退。与之对比的日本一件地铁压人事件,我不得不大赞,一人被压夹在地铁下,一车厢的人要求暂停路线开往,齐心推翻车厢解救此人。在新闻上看到齐心前进的步伐,是那么美的画面,公道自在人心。在道德门槛就应该要前进。

的确,进与退两方面,谁孰重谁孰轻是个不简单的问题。曾有著名的作家收到3次的美国总统来电致约,却迟迟推辞。原来他在美国总统的邀请前已经答应自己的启蒙老师一起探讨写作。与李密的相同境遇,实在是进退不得。一面是总统的请约,一面是教导写作使自己出名的老师。这位作家是这样回总统的:“感谢总统的赏识,但我不能按时赴宴,我的启蒙老师年龄大了,与他相见的机会不多了,与之相比,我更感谢的是我的启蒙老师,没有他,总统也不会看到我卓越的著作,希望谅解。”也幸好这位总统通情达理,将心比心。

前进或会使我们豁然开朗,后退或会使我们海阔天空。是的,这道进与退的选择题是不简单,会使我们处于困境之中,但只要我们带着心善去选择便会简单得多。

前进诚可贵,后退价更高

范中钢(1班)

人生,其实是一个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有人选择了不断前进;有人选择了停一停,等待时机成熟;也有人选择了创新。的确,在我们的人生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一个交叉路口时需要我们作出选择,是前进还是后退?有时候,前进虽可贵,但后退价更高。

司马迁选择了抛弃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大胆创新,他力求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从而他完成“史家之绝唱”——《史记》。从而,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天轮”下生灵的关心以及他自身对命运的不屈。从此史学成了人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史学家。

李密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之刻,仍然选择了退,他并非是害怕人们口中的伴君如伴虎的谣言,反而他只是在等待时机,养精畜锐。

汉钟离来到凡间传授“点石成金”法术时,吕洞宾从汉钟离口中问出3000年后石头会变回金,体会到了3000年后拿着金子的人可能靠金子救命,从而不想去学。而当他拒绝学法术——“点石成金”后,他变成了神仙。

李密、司马迁、汉钟离他们本有着其他的选择,而他们都选择了退,创新与拒绝。从而也因如此他们获得仕途的辉煌。

的确,前进会让我们豁然开朗,但后退也并非黯然失色。后退有时会助长我们才能,到了时机成熟之期,它也许成为我们人生成功道路上的一块垫脚石。

被人误解的时候,选择了“退”,选择了微微一笑,这才是我们的素养所在;在受委屈的时候,我们选择了坦然一笑,这才是大度;在吃亏的时候,我们选择了开心一笑,这才是豁达的含义;在危难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泰然一笑,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