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文复习系列---倒装句及固定句式

(2015-10-18 10:31:01)
标签:

试题

分类: 高三

文言文复习系列---倒装句及固定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变成了 谓+主。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悲哉也《公之侨献琴》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二、定语后置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字,再用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字,再用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缙绅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5、数量词定语后置,组成中心词+数量词的格式。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尝贻余核舟一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2、介词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如: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裹以帷幕(以帷幕裹)
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兽之形饰)覆之以掌(以掌覆之)

四、宾语前置        包含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或代词的句子叫否定句)古之人不余欺(古之人不欺余)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莫或止之)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4)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例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字,其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例如:

 (刘)豫州今欲何往(今欲往何) 王曰:谁可使者?(可使者谁)
权知其意,执素手曰:
卿欲何言?(卿欲言何)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3、用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

 例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
唯利是图(图利) 唯命是听(从命) 唯你是问(问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
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

 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例如:

 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2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
的宾语前置。例如:

 余是以记之(余以是记之)  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夜以继日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例如:

 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向东;向南)    不如决策东乡(向东)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练习:
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请奉命求教于孙将军。  3、求人可使报秦者。
4
、逼兵势耳。    5、亮见权于柴桑。   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7、古之人不余欺也。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10、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1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13、称心如意,几家能够?

 14、足下何以待之?  15、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16、君不之信   17、皆可限以时月   

 18、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19、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20、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21、大王来何操? 22、吾尝疑乎是 2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4、咨臣以当世之事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语气词)——无乃与?恐怕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
以为、以…………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何 相当于……该怎么办
……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怎么样""……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
⑵"……
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
"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
不亦……乎?"可译为:"……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
(奚、曷)()……""何以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
……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
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
固定句式总结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何......为(为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