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性文言文阅读选
(2015-05-16 10:00:23)
标签:
试题 |
分类: 教案 |
议论性文言文阅读选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明良论
龚自珍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媮。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
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由庶人贵而为士,由士贵而为小官,为大官,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
窃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堂陛下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彼其心岂真敬畏哉?问以大臣应如是乎?则其可耻之言曰:我辈只能如是而已。至其居心又可得而言,务车马、捷给者,不甚读书,曰:我早晚值公所,已贤矣,已劳矣。作书、赋诗者,稍读书,莫知大义,以为苟安其位一日,则一日荣。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志愿毕矣。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嗟乎哉!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选自《龚自珍全集》,有删改)
【注】①明良:明君良臣。②气:知耻的精神。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官益久,则气愈媮
B.地益近,则媚亦益工
C.皆圣哲之危言
D.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士不知耻”的一组是(3分)
①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②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③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
④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
⑤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
⑥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
A.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指出,一个国家最大的耻辱就是士人不懂得廉耻,而在当时,像这样不懂得廉耻的人很多。
B.作者认为,大多数朝廷官员是不懂得廉耻的,只要通过必要的教育就能改变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面貌。
C.作者指出,国家一旦有事,不要指望那些追求车马、卖弄花言巧语却又身居要职的官员们挺身而出。
D.作者认同贾谊的看法:君主不尊重臣子,也会造成臣子没有廉耻;如尊重臣子,他们也会按官吏标准要求自己。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3分)
(2)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3分)
(3)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3分)
9.(3分)C(“危”应为“正直、端正”的意思,例如成语“正襟危坐”中“危”字就是这个意思。)
10.(3分)A(①是作者的观点;②是贾谊劝谏汉文帝的话;③是使官员振作知耻的方法。)
11.(3分)B(“以教之耻为先”,教育只是振作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的一个必要条件。)
12.(9分)(1)不只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就连睡觉也梦不到了。(“匪但”、“梦寐”各1分,句意1分。)(2)如果国君对待大臣像对待犬马一样,那么大臣就会像犬马那样要求自己。(“遇”、“自为”各1分,句意1分。)(3)像这样下去,边疆万一有紧急情况发生,他们就会像斑鸠、燕子一样纷纷地飞走了。(“如是”、“缓急”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读书人都懂得廉耻,那么国家就永远不会有耻辱了。读书人不懂得廉耻,这就是国家的最大耻辱。我遍览近代的读书人,从他们向皇帝陈述政治主张、开始做官时起,具有廉耻心的人已经很少了。当官越久,知耻的精神就越差劲。名望越高,巴结的恶习就越顽固。地位越接近皇帝,逢迎的手段就越巧妙。到做了三公、六卿,官位并非不高,然而在他们身上,像古时候大臣那种高尚的、严正的、为人表率的自持风格,不只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就连睡觉也梦不到了。大臣讲究节操的盛况,已完全没有了。这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没有使朝廷官员知耻的精神振作起来的缘故。
怎样才能振作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呢?答:首先是教育朝廷官员懂得廉耻。贾谊在规劝汉文帝时说:“如果国君对待大臣像对待犬马一样,大臣就会像犬马那样要求自己。如果国君像对待官吏一样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按官吏的标准要求自己。”这些教导,像太阳星辰一样光辉,都是圣人贤士的警语,是从古到今最好的告诫。
务农做工和肩挑背扛的人不懂得廉耻,只是使他自受侮辱;有钱的人不懂得廉耻,只是使他们的家庭受到侮辱;读书人不懂得廉耻,可以说是侮辱了邦国;如果卿大夫不懂得廉耻,就可说是侮辱了天下。不懂得廉耻的人,由一般的老百姓上升为读书人,由读书人上升为小官、大官,这就从他们自身自家受侮辱,扩大到整个天下受侮辱。
我私下观察现在身居要职的官员,他们只知道追求车马,讲究服饰,卖弄花言巧语,此外就一无所知了。清闲的官员,只知道练书法和吟诗作对,此外就什么都不过问了。大臣们在朝廷里发表政论,都是察言观色根据皇帝的喜怒行事,当皇帝态度和颜悦色或赐宴的时候,他们便洋洋得意,出来在自己的门生、妻子儿女面前夸耀一番。皇帝稍有不高兴,他们就赶快磕头退出,另外寻求可以得到皇帝宠爱的办法。难道他们的心真正地敬畏皇帝吗?问他们作为大臣难道应该这么做吗?他们却可耻地说:我们这些人只能这样罢了。至于他们的居心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些追求车马、卖弄花言巧语的人,不怎么读书,却说:我从早到晚在衙门值班,已经是很好了,已经够劳累了。会书法和写诗的人,虽然读过一些书,但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认为在职位上苟且偷安一天,就多得一天的荣耀。当他们因病辞官回家的时候,又用应举成名的思想来教育他们的子孙,志愿也就算达到了。他们还希望子孙后代都把保守退缩当作老成稳重,至于国家的事情,我家何必关心呢?唉!像这样下去,边疆万一有紧急情况发生,他们就会像斑鸠、燕子一样纷纷地飞走了,能够心甘情愿同朝廷共患难的人太少了!
2\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论佛骨表
韩愈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旬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微贱,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
6.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舁入大内
C.
焚顶烧指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业、次同义,生业,工作。《国语.晋语》韦昭注:“次,业也。”
7.下列“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御楼以观
C.
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
【答案】C
【考查方向】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析】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C为介词,其余为连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4分)
(2)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4分)
【答案】(1)我虽然极度愚蠢,一定知道陛下不是被佛迷惑,采取这样隆重的仪式来敬奉,是来祈求幸福吉祥的。
(2)群臣不说这种做法不对,御史不指出这种做法的错误,我实在认为这是羞耻的事。
【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有:(1)“至”译为“极度”,“ 不惑于佛”是被动句,“崇”译为“崇敬”,“以”译为“来”。(2)“非”译为“不对”,“举”译为“指出”,“实”译为“实在”,“耻”意动用法,“认为……耻”。
9.请简要概括文中作者反对皇上迎佛骨的理由。(4分)
【答案】①佛教是外国人的法术;②有损皇上圣明形象;③劳命伤财,贻误正业;④枯朽佛骨污秽不祥;⑤造成天下人的疑虑,后代人的迷惑。(1点1分,4点即可)
【考查方向】此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析】作者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劝谏宪宗皇帝的:一是直说佛乃“夷狄之一法”,中国天子自不该敬奉;直说上古天子长寿并非事佛所致,倒是后来天子“事佛渐谨,年代尤促”,“事佛求福,乃更得祸”。这是针对宪宗事佛以求长生的畏死心理说的,它击中了宪宗的要害,也最为其所恚。说理的方法主要是摆事实(有些并无证据,但说得煞有其事)。二是上援唐高祖除佛遗训,下征宪宗禁佛之诏,言宪宗今日不当有佞佛之举。论述的方法是借子之矛攻子之盾,话却说得婉转。上面两点都是从“佛不足信”立论的。三是分析迎敬佛骨的恶劣影响,言词中虽对宪宗多有回护,但仍尖锐地指出:由于宪宗的提倡,势必上行下效,种种伤风败俗的行为将愈演愈烈。四是指斥佛为夷狄之人,其教义与“先王之道”格格不入。其生尚不足尊,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不过是凶秽之余,不宜进入宫禁。上面两点都是从佛骨不可迎敬立论的。最后作者提出将佛骨投诸水火、毁而弃之的处置办法,并说佛若有灵,自己宁愿身任其祸,以此力证佛不足畏,力争宪宗采纳他的建议。全文观点鲜明,说理充分,虽是急言竭论,而文气宽衍。
【参考译文】
臣韩愈说:“我认为佛教是夷狄的一种法,从东汉传入中国,上古时代是未曾有的。从前黄帝在位百年,活了一百一十岁;少吴在位八十年,活了一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活了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活了一百零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活了一百一十八岁;帝舜和帝禹都活了一百岁。这时天下太平,百姓们平安快乐、活到很大的年纪,可是中国并没有佛这个东西。以后商汤也活了一百岁;商汤的孙子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经》、史书没有记载他们活到多大年纪,推测他们的年龄,大概都不会少于百岁;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周武王活了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这时佛法也没有传入中国,并不是因为奉事佛法而出现这种情况的。”
东汉明帝时才有佛法,明帝在位,仅十八年而已。以后朝代乱亡相继,帝王在位的都不长久。宋、齐、梁、陈和北魏以后各朝奉事佛法日渐虔诚,年代尤其短促。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先后三次到佛寺出家,祭祀宗庙,不用牛、羊、猪,一天吃一餐饭,仅吃点蔬菜和果子。可是他后来终于被侯景所逼,饿死在台城,国家也很快就灭亡了。信佛求福,却更加得到灾祸。从这看来,佛法不值得信奉,也就可以明白了。
高祖在刚刚取代隋朝登上帝位的时候,就主张取消佛法。当时,群臣见识不远,不能深入理解先王之道和古今哪些事是应该做的,不能推广阐发高祖的主张,消除这种弊端,禁佛的事便停止了。我常为此感到遗憾!
我想我们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以来,没有谁能比得上。陛下刚登上帝位的时候,就不准度人为和尚、尼姑、道士,又不许建造寺庙道观。我常常以为高徂的主张,一定会在陛下手中实现,如今纵然不能立即实现,怎能反而听任它越闹越厉害呢!
现在听说陛下命令众僧人到风翔迎接佛骨,陛下要登楼观看众人把它抬入宫殿,又命令各寺庙依次迎接佛骨前去供养。我虽然愚蠢到极点,也肯定知道陛下不会受到佛法的迷惑,作这种尊奉佛骨的事,来求得福禄吉祥。只不过是年成丰收了,人们高兴,陛下顺从人们的心意,要为京城里的士大夫和庶民百姓,设置一个怪异的东西看看、为大家提供一个游戏玩赏的机会罢了。哪有像这样神圣英明的人,却肯相信这种事呢!但是老百姓愚昧得很,容易受到迷惑而很难明白事理。只要见到陛下这样作,就认为陛下是真心奉事佛教。都会说:
“天子是伟大的圣人,尚且一心崇敬、信仰佛教;老百姓是什么样的人,难道应当更加珍惜身子和生命?”于是人们烧灼头顶、手指,百十人一群,解开衣服,施舍钱财,从早到晚,转相仿效,惟恐错过了时机。老老少少忙忙碌碌,往来奔走,把从事的正常工作丢在一边。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还让各个寺庙部迎敬佛骨,必定会出现砍断手臂、割下身上的肉来供养佛骨的人。这样败坏风俗的事,会受到四周国家的嘲笑,并不是一件小事。
佛本来是夷狄之人,和中原地区言语不通,衣服样式也和巾原不同,他口里不说先王合乎礼法的话,身上不穿先王礼法规定的衣裳,不晓得君臣之间的礼义,不懂得父子之间的感情。假如他本人至今还活着,奉了他国君的命令来到京城朝见陛下,陛下许可接见他,也不过在宣政殿接见一下,在礼宾院摆个宴会招待一番,赏给他一套衣裳,派人保护他走出边境,不会让他蛊惑民众。何况现在他已死了很久,一截枯朽的骨头,本是他剩下来的一种不吉利的污秽的东西,怎么能让它进入陛下居住的处所呢!
孔子说过:“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一占代诸侯到别的国家吊唁,尚且先让巫祝用桃枝和苇苕驱除不祥,然后进行吊唁。现在陛下却无缘无故拿来那种朽烂污秽的东西,亲自观看它,事先不让巫祝用桃枝和苇苕驱除不祥,众臣不说这样作不对,御史不指出这种过失,我实在为此感到羞耻。我请求把这截骨头交给有关的官员,把它扔进水中或是火中,永远断绝根本,消除天下人的疑惑,消除后代产生迷惑的根源。使天下人民知道大圣人的行为,高出平常人万万倍。这样作,难道不是一件盛大的事吗!难道不是一件叫人痛快的事吗!佛如果真有威灵,能兴祸作祟,凡有灾祸,应该降临到我的身上。老天爷在上面看着,我一定不怨不悔。我的心情激动、诚恳到了极点,很恭敬地送上奏表,把我的意见报告给陛下。臣韩愈实在恐惧得很。
3\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伊尹论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 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 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资。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 ,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之。不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B.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
C.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
D.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
草拂之而色变
C.则天下群起而诮之
士大夫之族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
A.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B.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C.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D.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从儒家的伦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B.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章第二段通过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大,所办者愈远。
C.文章第三、四段引入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因而行文更严谨。
D.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4分)
译文:
(2)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3分)
译文:
(3)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3分)
译文:
5.A(狭,意动用法,以……为狭)
6.D(都是介词,凭借。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B、介词,在;介词,对
7.A
8.C(并非为了证明此观点)
9.(1)如果他们果真廉洁、忠义、守信,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未必赶不上王公大人们的所能。(采分点:果、洁、忠信、未始,共4分)
(2)一乡的人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却不能办好一乡事情的人,从来没有过。(采分点:不正、犯、宾语前置句,共3分)
(3)朝廷多么尊贵,可(他们)却像普通人那样将它推来让去,孔子看中了他们的哪一点呢?(采分点: “而”、“让”、宾语前置句式,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