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现代文阅读理解教案
一、 理解词语含义(对应学生用书P196)
“重要词语”一般指以下词语:
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
解题方法归纳】:
不论理解哪类词语,都需要“三联一依”的思维方式。
“三联”:
【一“联”】: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语境。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二“联”】: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 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三“联 ”】: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 词语的含义。
依托修辞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如《荷塘月色》中的“袅娜”。
【考点针对练】
角度一:体现作者情感态度,表现主旨的词语
[例一]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 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行了。 (节选自冰心《一日春光》)
角度二: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
[例二] 阅读下面的文段,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2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2.幽雅的歌舞厅里,一会飘出“贝多芬”,一会儿又飘出“莫扎特”,令人顿生“三月不知肉味”之感。(2分)
角度三: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
[例三]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 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节选自冰心《一日春光》)
作者在“满意之余, 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的是什么?(2分)
角度四: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例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 、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山,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节选自梁衡《把栏杆拍遍》)
文章题为“把栏杆拍遍”,文中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杆”的含义。(2分)
角度五: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例五] (一)阅读下面的 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
《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
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文中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2分)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 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一 、知识梳理: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重要的句子”在文中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
(1)【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 弄清句子结构:抓住主干和限制成分,句间关系 ,句子的重心
(2)【主旨、观点句】
→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考虑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
(3)【提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4)【含意丰富的含蓄句、哲理句】
→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品味其含义、考虑所用到的艺术手法理解其深刻含意
(5)【艺术手法句】
→ 准确判断手法并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句子的思想内涵和作用。
注意:所谓理解句子含意包含三层意义:第一,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第二,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临时意义;第三,句外之义,即言外之意,言在此 而意在彼产生的意义
二、答题模式:
第一步:从关键词、句子的位置等入手,结合上下文析句子的表层、深层含义。
第二步:指出句子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果使用了)并分析其 作用;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点针对练】
角度一:含 蓄 句
[例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解释画线语句的含意。
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 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4分)
角度二:修 辞 句
[例七] (2 013•浙江高考)阅读《牛铃叮当》一文(正文见第2讲[例二]),回答后面的问题。
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4分)
(1)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2分)
(2)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2分)
角度三:文 眼 句
[例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联系最后一段,谈 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4分)
角度四:结 构 句
[例九] (2010•上海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 。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 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
(节选自《天目山》)
第②段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2分)
角度五:结构复杂句
[例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棵被雷电烧空了躯干的洋槐,斜斜地贴着水面长出去,亭亭玉盖下,一张方桌,几把木椅,用宜兴紫砂壶泡着的半壶龙井茶冒着袅袅香气。一位鹤发老者正坐在方桌旁品着茗,一脸的安详和惬意。我突然悟得,其实老人正在品味的这种梅妻鹤子的悠然人生正是千年来中国文人追求的极致。古人云: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聪明的隐士总是不忘了隐居的首要条件是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陶渊明们 虽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却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只有如这位老者一样,选一个宁静的所在,比如同里,虽然与世无争,却也不为生活所扰,更利于修身养性,着实令人艳羡。
本段写道:“陶渊明们虽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却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只有如这位老者一样,选一个宁静的所在,比如同里,虽然与世无争,却也不为生活所 扰,更利于修身养性,着实令人艳羡。”这句话怎样理解?(4分)
三、试题演练二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2)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
现代文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一、修辞的技巧(见《三维设计》P203表格)
二、记叙的技巧(见《三维设计》P204 表格))
1、记叙角度
三、描写的技巧 (见《三维设计》P204表格)
四、抒情技巧(见《三维设计》P205表格)
五、结构安排的技巧
1.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2.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六、表现手法中的常用技巧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
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
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要赞美某种事物,先对它没有好感;要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赞美和歌颂的目的。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虚”,指作品中的空白或想象性内容;“实”,指实物实景。留下空白,让读者从虚中想象实,从实中体会虚,激发想象,增强吸引力。
7、动静相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能突出事物特征,将对象表现得活泼有致,使文章充满诗意。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
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七、赏析句段的语言特色 (见三维设计)P206赏析语言特色的四个思考方向
【考点感悟】
分析 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参考答案: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课堂演练一】
1、完成《三维设计》P203《林肯中心的鼓声》,完成文后的题目
2、完成《三维设计》P204《想飞》,完成文后的题目
【方法归纳】“一、二、三、五”原则
|
1、阅读《三维设计》P208《阳光》一文,完成文后的第一、二题
2、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四月回望
①这是人间四月天,这是草莓吐出酸酸甜甜气息的流翠时节。
②我回乡看望一位老人,一位老了还能闻见麦香的庄稼人。
③他是我的尊长,也是最关心我的人之一;他是那块麦地的主人,同时也是一棵熬过冬天的麦子。
④ 我径直到他的麦地里,就
像熟悉那棵苦丁茶那样,一眼就看见了他。我好久没有置身麦地了,好久没有闻见过这么浓郁的麦香。这味儿像槐花里掺进了蜜,像玫瑰里拌入了糖,还有点淡酒的余味。是的,麦粒成熟之后,渗入点水,发胀,抽芽,便是熬糖做酒的原料了。然而现在麦子正青,才抽穗扬花,这只能是麦花香。
⑤
在麦花香里,我细细打量着这位教我割麦的人。他满头银丝,胡须也渐白了。身子骨似乎依然坚实,只是笑起来,没有了管风的牙,没有了细细的皱纹。他的纹路粗了,深了,长了,像地边的沟道,纵横牵连,总想寻个出处奔去。人一老,这沟道就流淌着岁月的回声,你没法将它阻住,也没法把它拽回。我想到我不要多久也会是这个样子,岁月的回声满耳,光阴的脚步匆匆,我会停留在哪一截道上呢,抑或在哪一块地边呢?
⑥他已经不是我印象中的荣伯了。你看他劳作的姿势虽然保留了过去一直有的那种利索和老到,但是明显力度不够,虚实交杂中虚的成分多了。剪除枯老的茶株,砍掉高高的茶桩,这样的活儿要是搁在前几年,荣伯是一抹不挡手的。他眼疾手快,手到心到,剪出的新茶棵像刚刚修剪的
平
头,齐崭崭,平覆覆,精神抖擞地立在麦地边上,衬托出四月特有的生机和活力。眼下,他似乎不愿在我面前显老,他动作的幅度很大却藏不住虚张的声势,吃力而现出连贯的破绽。那些他亲手种出的麦子,倒是一片青葱,仿佛荣伯的青春都让麦子给偷盗去了,这种活力与肤色的转移,直让我觉得一个人原来也不过是一棵麦子,一棵曾经锋芒毕露的麦子,走过了嗞嗞拔节的日子,走过了飞絮扬花的岁月,随后就走进了他枯萎与衰残的暮年。
⑦在乡下时,我也收割过麦子,并且手指被麦秸秆割破,眼睛被麦芒刺中,我却在那种潜在的伤害中闻到了麦香,那股成熟的带
着馒头和挂面香味的气息,它一点点渗透到我的鼻孔里、肺腑里乃至梦幻里,而我青涩的汗味和冒冒失失的语言气息,反倒自个儿一点都不觉察,只有身边的大人,比如荣伯,才准确地把住了我突突的腕脉,并且通过镰刀和锄头将我那些蒲公英一般的欲念摁下去,让我接近麦茬和犁头草,接近土地上最切实的部分。现在想来,麦花香里那些醉人的芬芳和诱人的味道都不过是四月天落下的槐荚与桑椹,它们其实结不了什么果实,虽然不乏甘甜,却只能徒增味觉的依赖和幻觉的空乏。
⑧
真正的麦香总是与镰刀在一起,与即将到来的梅雨在一起不久,荣伯新剪的茶棵又将长出青幽幽的茶叶来,把大片萎黄的麦子衬托得分外衰老。然而,整个村子在这时才激动起来,就像荣伯在黎明俯身于麦地一样,天空晴朗而高远,大地芬芳而宽阔。当青春的梦幻醒来,我发现,一个距离大地最近的人就是一把镰刀或扁担,一声动情的呼喝就
是一阵麦浪或槐风。时节正值端午,太阳正在背脊之上,村庄正在麦香之中,而我正在麦粒之外。
⑨那时,成熟的麦子香气四溢,倘若旁边有梅子,它会落入梅香;旁边有李子,它会融进李馥。
⑩熟麦的香味曾经把我的乡居整个地淹没了。荣伯揉开一穗麦朵,在掌心,他细细地吹掉麦芒和麦壳,让一堆鼓胀的新麦裸露在五月的太阳下。他拈起其中一粒,放入嘴里,然后嚼起来,这时候,我看见天空蓝得有些承受不住,而荣伯眯缝的眼睛却成了两穴幸福的陷阱。
⑪一个能被麦香陶醉的人,他的幸福简单得很,也悠远得很,他的祝愿有时就是他的遗憾,他的挽留同时也是他在送行。他不知道有很多东西都是留不住的,像滑溜的时光、逃跑的庄稼以及跟欲望一起私奔的人,像他手把手教了16年割麦技术的那个瘦小的身影,到底还是在五月的麦芒直视下溜之大吉……
⑫一转眼30年,时光快得就如一地麦子从四月走进五月,从花香进入谷香。
⑬老了的荣伯面对我的到来,只能欢喜地连声说:你回来了,回来了!你看今年的麦子……他哪里知道,我原本就没打算看望这一地青青麦子,我不过是在麦地里寻找他罢了,就像那年我回去寻找当年我爬过的一棵青桐树,结果却找到了一条我从来没有放在心上的幽幽小路。
⑭是麦香帮了我的忙,让我找回了镰刀与麦茬旁边的自己,还有这位将庆幸和失望发酵在一起的荣伯。
15.你是怎么理解第③段中“同时也是一棵熬过冬天的麦子”一句的?(4分)
答: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地描写了历经沧桑的荣伯就如同麦子一样扎根于土地之上,与麦子、土地融为一体的形象,(2分)表达了作者对荣伯的深深敬意。(1分)
[来源:学。科。网]
16.请试赏析文中第⑩段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答:(1)作者连用“拈”“放”“嚼”三个动词,以细节描写突出荣伯细微却又自然的动作(动作描写),表现了荣伯对于麦子丰收的不动声色的满足和喜悦;
(2)接下来作者移情于“天”,借“天”说人,表现荣伯的幸福是巨大的、深沉的,在此基础上,将荣伯的“眼睛”比做“幸福的陷阱”,说明荣伯愿意深陷其中,心甘情愿地付出。(答出两点中的一点即可得满分)
17. 文章第⑦段写作者自己年轻时也喜欢麦香,这有什么作用?(6分)
答:(1)内容上说明年轻的我也喜欢麦香,一种带有幻想色彩的麦香,但没有真正领悟麦香的内涵,同时也变得浮躁轻狂,好高骛远,是麦田里的长辈们让我退去了浮躁轻狂,变得成熟;(4分)
(2)结构上起到引出下文对真正麦香 的叙述的作用。(2分)
18.文章反复提到“麦香”,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请作探究。(7分)
答:麦香既指麦子的香气,(1分)更象征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土地上的方式或文明。(2分)作者告诫自己,不管文明如何进步,岁月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要忘本,更不要忘记那些脚踏实地、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态度。(2分)同时也表达了农业文明随着时代变化而受到冲击的感叹与无奈。(2分.大意相同即可)
【参考答案】:
15.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地描写了历经沧桑的荣伯就如同麦子一样扎根于土地之上,与麦子、土地融为一体的形象,(2分)表达了作者对荣伯的深深敬意。(1分)
16.
(1)作者连用“拈”“放”“嚼”三个动词,以细节描写突出荣伯细微却又自然的动作(动作描写),表现了荣伯对于麦子丰收的不动声色的满足和喜悦;
(2)接下来作者移情于“天”,借“天”说人,表现荣伯的幸福是巨大的、深沉的,在此
基础上,将荣伯的“眼睛”比做“幸福的陷阱”,说明荣伯愿意深陷其中,心 甘 情愿地付出。(答出两点中的一点即可得满分)
17.(1)内容上说明年轻的我也喜欢麦香,一种带有幻想色彩的麦香,但没有真正领悟麦香的内涵,同时也变得浮躁轻狂,好高骛远,是麦田里的长辈们让我退去了浮躁轻狂,变得成熟;(4分)
(2)结构上起到引出下文对真正麦香的叙述的作用。(2分)
18.麦香既指麦子的香气,(1分)更象征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土地上的方式或文明。(2分)作者告诫自己,不管文明如何进步,岁月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要忘本,更不要忘记那些脚踏实地、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态度。(2分)同时也表达了农业文明随着时代变化而受到冲击的感叹与无奈。(2分.大意相同即可)